七秩龄童
一、 史记书籍记载不一,问题的提出
1)、阳枋《余大使祠堂记》作:“蕲春人”。
2)、清乾隆《浙江通志》引明弘治(1488—1505年)《开化县志》:“余玠祖籍蕲水,渡江后住开化县金水乡。”(蕲水为今浠水。“水”或为“州”,或为“春”误!)
3)、清雍正《江西通志》:“分宁人,侨寓蕲州”。(分宁,今修水。)
4)、《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卷》(1994年版):“分宁人,侨寓蕲州。”
5)、《广济县志》(1994年版):“字义夫。生年不祥。出生于(广济县)横岗吴大村余家垸。”
6)、《辞海》(1988年版):“余玠(?—1253),南宋大臣。蕲州(治今湖北蕲春南)人,字义夫。出身寒士。”
7)、姚从吾《余玠评传》:同意广济人说。他的观点是:余玠可能家在蕲、广两县的边界处,古属蕲春,今入广济。
8)、陈世松《余玠传》:认为资料“1)”的作者阳枋是余玠知重庆后的第一批入幕的幕宾,又与余玠关系十分密切。阳枋写余玠为“蕲春人“,无异于余玠亲口说是“蕲春人”。因之他坚持余玠为蕲春人说。
(以上资料除了4、5、6之外,均引自陈世松《余玠传》。)
二、《余氏谱谍》觅缘由
南宋高宗四年(1134年)岳飞知蕲州制置使,收复了李成投伪齐政权后所据蕲、黄、广地盘。《余氏谱谍》中存岳飞“余氏谍谱 子孙保之”八个亲笔书字一帧。由此推知在此时间前后,江西分宁余氏,包括分宁余氏的广济分支,曾续修过《余氏谱谍》。
《余氏谱谍》介绍:广济余氏来源于休宁公。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休宁人余钦由江州太守诰封为集贤院学士擢太常博士。钦生杲,杲生膺,膺生庸,庸生戭。戭妣王氏,生子良、从、衮。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黄巢兵入长安,波及东南各省。时余良官刑、礼两部尚书,从僖宗奔蜀。为避战祸,在籍的良一支徙(江西)洪州分宁;从一支徙(广东)韶州曲江;衮一支徒徙(浙江)杭州钱塘。从此休宁余氏一花三叶,三处同宗休宁。
后唐庄宗同光四年(926年)四月,帝李存勋死于兵变。余良曾孙、长公主附马余烈(893—?),避走广济双城驿,营白兔山庄,隐居野处,是为江西分宁余氏徙居广济的始祖。
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韶州曲江人余靖(1000—1064年)中进士。靖名希占,字安道,与欧阳修、王素、蔡襄时称四谏士。余靖以三次入使契丹扬名于后世。据《余氏谱谍》排世系为余玠的八世祖人。由此推知,余玠属于韶州余从一脉。《广济县志》(1994年版)也称说余氏是在靖康之后,由韶州迁入广济。 (按:此段說法有誤,應該是余靖按余氏譜牒是余玠八世叔祖,一字之差讓人誤以為余玠系余從後裔了)
广济是有名的移民之乡。被调查的179个姓氏老居民中,竟全部是隋唐以下相继由外地迁入的。其中以南宋为移民入迁高潮,在这儿定居下来至今的仍然有80户。其中从理宗至南宋末为45户。好象难民不怕内乱似的,并未因李成的割据而放慢移入的速度。战乱年代,流难的人投亲靠友,同姓同宗是首选。由于余玠的曾祖父余槐堂有举人功名,由曲江而杭州,经分宁而广济,随遇而安是正常的。后来虽然辗转投靠到广济余姓来,却寓住在蕲州城的连城街上作了一段寓公。直到余槐堂过身,归葬到聚族而居的白兔山庄后,才正式在广济定居下来。
下一页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