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构建鄱阳湖文学大厦
余明然发表于 2019-03-15 16:09
【按语:用感性认识鄱阳湖,用理性认知鄱阳湖,努力建构鄱阳湖地域文学体系,弘扬鄱阳湖地域文化,弘张鄱阳湖文学。】

在中国古典文学以及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鄱阳湖流域,在其中是占有不可轻视,甚至可以说是切不可忽视的,光辉灿烂一页的。沿着历史的时空隧道逆向追寻,我们不难发现,鄱阳湖流域在历朝历代涌现出来的文学、艺术名家们中,便有诸如饮誉神州,乃至名驰寰宇的陶渊明、王安石、黄庭坚、汤显祖、朱耷等一些早已被人们所熟知的文学艺术大家,也还有很多在文学艺术的某一方面卓有成就的历代文学、艺术家们不被人们所熟悉,他们多得如天上的繁星,令人数不胜数,叹为观止。特别是到了宋代,鄱阳湖流域的文学、艺术家们以不同群体的方式崛起,使得鄱阳湖流域的文学、艺术,在中华大地之上光华四射,大放异彩。
今天,当我们站在波澜壮阔的鄱阳湖上驰目骋怀,放眼四望,鄱阳湖上迷人的风景以及她周边的山水风物尽入人们的眼帘:南豫章、北浔阳;西匡庐,东鄱阳。而紧随他们身后走来的还有新建、进贤、余干、都昌、湖口、德安、永修、共青城、庐山市等。这让我们不由地想到应该以怎样的认识,在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如何去构建鄱阳湖文学这座宏伟的文学大厦,冥冥中,似乎有一种声音在谆谆告诫我们,致力于鄱阳湖文学体系的建构,就必须以鄱阳湖流域的水系为连结纽带,以鄱阳湖周边县市区为核心,以泛鄱阳湖区的县市做主干,辐射到全流域的各个市、县、区,也就是说,包括了江西的全境,以挖掘和弘扬鄱阳湖流域的人文历史为着力点,以鄱阳湖区人民的生产生活为创作源泉来建构一座宏美壮丽的鄱阳湖文学大厦。
关于鄱阳湖文学的地理概念,目前从各方面的反应来看,所有的观点是不尽相同的。有一部分人们的观点,他们认为鄱阳湖文学的地理概念应该是落脚在鄱阳湖周边的十几个市县区上;另有一部分人们的观点是,他们大多受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划分的影响,将其立足点建立在泛鄱阳湖上的三十几个市县区的基础之上。而我们通过数十年对鄱阳湖文学研究的情况来看,却不是那样认为的。
纵论鄱阳湖文学,从其文学的地理意义上来说,她决不是能够用鄱阳湖上的某一城、某一地可以来随意指代的。众所周知,一座泱泱大湖的形成,绝对离不开她周边流动着的每一条鲜活水系,毕竟湖是由水的广汇源聚之后从而形成的。因此,我们认为,关于在鄱阳湖文学的地理概念定位这件事上,大家都不应该离开“水”这么一个重要的元素,只有抓住了鄱阳湖里的水,就抓住了鄱阳湖的根,才抓住了鄱阳湖的魂。
既然抓住了鄱阳湖里的水就是紧紧抓住了鄱阳湖的根和魂,那我们就不妨顺着鄱阳湖上的赣江、抚河、信江、修江、饶河,这五大主流,以及清丰山溪、博阳河、童津河、漳田河、土塘水、侯港水这六道大溪共十一大水系为线索,站在鄱阳湖文学的地理意义上来认真地梳理一遍,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赣江,由章水和贡水合流之后,自南向北纵贯江西全境。章水,又名章江,赣江的源头之一。古时称豫章水,唐时因避豫王讳,改称章水。章水发源于崇义县聂都山张柴洞,流经大余、上犹、南康,在南康市三江乡三江口与上犹江汇合,此后又称章江,流经章贡区,在章贡区内,俗称西河。贡水,赣江东源、正源。发源于石城横江镇,称壬田河,在瑞金城区与黄沙河(亦
下一页 (1/8)
回帖(0):

全部回帖(0)»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