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武昌柳诗话之十二(共5篇)
余国民发表于 2019-04-11 15:14
樊口隐居
元•丁鹤年

万里云霄敛翼回,挂冠高卧大江隈。
春深门巷先生柳,雪后园林处士梅。
翠拥樊山邀杖屦,绿浮汉水映尊罍。
谁能领取坡仙鹤,月下吹箫共往来。

丁鹤年(1335-1424),元末明初著名诗人。字永庚,号友鹤山人。祖籍西域,回族。其父职马禄丁曾任武昌(今鄂州)达鲁花赤(相当于县令),退职后落籍武昌,故随父迁居武昌,且以父名“丁”为姓。丁鹤年一生勤奋好学,不求仕进,又逢乱世,饱经沧桑,晚年以耕读自娱,潜心佛学,精通诗律,对绘画、书法及古代诗论也颇有研究。曾自编《海巢集》,后人辑有《丁鹤年集》。
此诗副题是“为武昌李筠玉作”。李筠玉,名肇楫,武昌人,元大夫,元亡后,隐居樊口。当时,丁鹤年正隐居南湖,二人有“不臣异代”的共同操守,故赠以诗。《樊口隐居》高度赞扬了李筠玉归隐樊口的志向,表现了朋友间深厚的友谊,也反映了丁鹤年在武昌的生活及思想情况。首联,赞扬李筠玉归隐樊口的行为。人们常常用“大鹏展翅”形容气势雄伟,磅礴宏大。这里,却反其意而用之,以“敛翼”,比喻李筠玉从官场归来,形象而新颖。敛,收敛。下句直接点明题意。李筠玉辞官后,隐居在大江之滨的樊口。挂冠,指弃官。高卧,晋谢安辞官,居于东山,后以“高卧东山”或“高卧”为退隐的代名词。颔联,描绘李筠玉的隐居环境。春意渐浓,抔湖一带,门前巷陌,翠柳依依;大雪初霁,樊山北麓,园中林下,蜡梅点点。这不正是苏东坡当年载春酒、赏官柳、寻野梅的情景再现么?毫无疑问,流露出诗人对李筠玉隐居环境的歆羡之情。此联用典,切合地域特点,非常到位。先生柳,源自“武昌柳”,陶侃的曾孙陶渊明,因不满官场污浊,弃官回家,慕曾祖遗风,门前植有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五柳已非陶令宅,百花今岂杜陵庄。”(丁鹤年《兵后过武昌》)处士梅,北宋诗人林逋,字君复,人称和靖先生,性情恬淡,不趋名利,隐居西湖孤山,不婚娶,以种梅养鹤为乐,有“梅妻鹤子”之称,世号“林处士”。这两句诗是推崇李筠玉有陶渊明、林和靖的高亮风标。颈联,游山玩水,足见二人深厚友谊。他们志趣相投,互为知己。游览樊山,欣赏美景,翠色一片;来到江边,共饮美酒,绿意浮动。屦,一作“履”,用麻、葛等制成的一种鞋。汉水,借指长江。尊罍,盛酒的器皿,罍,读若“垒”。尾联,仰慕前人,进一步抒发恬适的隐逸情怀。坡仙鹤,月下吹箫,均用苏东坡《前赤壁赋》中“苏子与客”赤壁泛舟故事。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是天地自然给予人们的无穷无尽的宝藏,也是诗人所追求生存环境。诗中运用比拟手法,以“坡仙鹤”比作李筠玉,志同道合,情趣相投。
全诗善用比喻、比拟和典故,抒情写意,颇有特色。

惆怅六首(其五)
元•张昱

惆怅雄藩海上游,武昌佳气接神州。
东风归思王孙草,北渚愁生帝子洲。
楚国江山真可惜,刘家豚犬亦何羞。
不须更问中原事,官柳新栽过戟楼。

张昱,生卒年不详,元朝诗人。字光弼,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累官至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行枢密院判官。明时,太祖朱元璋召入京师,见其老迈,说:“可闲矣。”厚赐遣还,因自号可闲老人。年八十三卒。有《可闲老人集》四卷。
这组诗共六首,从北方的幽燕大都,写到扬州、杭州,写到江海,写到武昌,反映了元明之际战乱频仍的
下一页 (1/3)
回帖(0):

全部回帖(0)»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