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由美国德芳宗亲提供
原文:
囯有史而家有谱,名虽异而理实同,盖所以考实录、纪统系也。故凡世系事实,无所不载,即无所不备。莫之为前,恐数典而忘其祖;莫之为后,又分枝而失其闻。由此言之,则谱为一族考据之书,而編修当为一族切要之务也。
我族谱牒,漶漫不堪,差误者有焉,缺漏者有焉。此固述录者之错误,以讹传讹、沿而不察,以失其正。亦編修之乏人,有以辨讹矫误也。愚伤族谱之鲁魚亥豕也,每苦而无证,则亦莫奈之何也。
民国十三年,辱膺六村第四小学校校長之席,认为編修族譜之时机,遂徵䩠族谱数卷,于课余之下,昺心校对,误者正之,缺者补之,务求完臻厥善。意者镜铸师旷,经刮拭而始辉;玉献汴和,必琢磨而成玉。欤,讵举此而遗彼,顾后而忘前。偶一整理,麻紊迭见,於是分房別系,悉心编订。然各房先考妣多有失载,或子嗣不明,欲缴而正之,往往因一代之疑滞而管城子不前。询诸前辈,亦瞠目以对,甚而至该祖祠调查,亦难得其明晰,故其脱漏之处,犹属不鲜。诚以人世湮远,无文献之足徵,脫漏自不能免也。編纂此谱时,本欲編至二十四世为止,惟是班派不一,故周瑞祖房编至二十四世,舜瑞祖房则编二十六世。其他各房,亦不能划一,此乃班派之高低使然也。
方是谱之编修也,志在速成,预算两月蒇事,乃任事后,困顿迭生,历八阅月而后脱稿,后又屡加修辑,屡辑屡辍,又经数年,即欲附印者,亦经多次。民国二十年,愚在台城师范学校当教职员时,曾决心附印,卒以事棼而不底于成。初未知其费神艰苦虚时,一至于此也。虽然,茲事体大,岂一朝一夕之功,又岂一举手一举足之劳克臻厥成哉。今幸成印矣,供之同好矣,其裨益于宗族,亦云为美耶。苟人手一篇,则木本水源、世经人纬、因流溯源,本支灿然有序,上可照耀先人之光泽,下可垂千万年之文献。此岂不又更美也乎?
惟是家乘大典,必须以时编修,随代赓续,与天地而演进,同秋水之永长。今吾朝斯夕斯,苦心孤诣,编修成秩,印刊传世,光前垂后。深望后进英俊,踵而修之,缴而正之,则今日之愿望,不又取偿於將来乎。
译文:(纯手工翻译,若有错漏,还请指正。这是为翻译成英文而准备的译文,因此一些典故、成语会被置换为白话文)
国家的历史有史书记载、家族的历史有族谱记载,这些书籍的名字虽然不一样,但作用是一样的,都是用来考证历史上的真实事迹、记述传承世系的。因此凡是世系、事迹都有记录,也就是全部都具备了。不记以前发生的,恐怕会不知道家族的历史、来源,忘记自己的祖先。不记以后发生的,又会导致各分支互相之间没有来往。按照这样来说,族谱实际上是一个家族的史书,所以编修族谱应该成为一个家族最重要的工作。
我们的族谱非常散乱,有的地方有错误,有的地方有遗漏,这当然是以前叙述记录时出现错误,导致将错误传递下去,引用的人又没有发现,所以失去了正确的记录。也是因为编修族谱时人力不足,没有人去发现和矫正这些错误。我很遗憾族谱里有书写错误的地方,但苦于没有证据,对此也无可奈何。
民国十三年,我担任六村第四小学校长一职时,认为这是编修族谱的好机会,就收集多套族谱,在上完课之后专心校对,有错误的地方就矫正它,有缺少的地方就补齐全它,尽量争取做到完美,最后将事情办好。意思是铜镜就算是师旷铸造的,也要经过修补刮平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