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安徽金寨县的开国将军一 余嗣贵少将
余学铭发表于 2019-11-18 15:47
忆江南.余嗣贵少将
收容去,
无意遇倭军。
怒火直烧三万丈,
神枪横扫一团人。
除害立功勋。
1942年6月的一天,时任某团政委的余嗣贵率部去石德路以上地区收容作战中失散人员,途经衡水附近突然发现一团队日寇正在抢掠残杀老百姓,他怒火中烧,乘敌不备,率部突袭,将敌全歼。
余嗣贵(1913-2000),安徽金寨县双河镇人。
1929年,余嗣贵加入了少年先锋队。
1930年9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地方武装。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2月,被编入红15军第3团3营任战士。1931年1月任红4军11师32团任战士、班长。
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长征,历任排长,连指导员,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政治委员,分区政治部副主任,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河南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治委员,武汉军区后勤部副政治委员等职。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2000年10月17日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87岁。
余嗣贵
金寨县位于皖西边陲、大别山腹地,地处鄂、豫、皖三省七县二区结合部。是安徽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贫困山区县和旅游资源大县,也是我国第二大将军县(1955年授衔的少将就有三位余姓少将是金寨的),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东连安徽省裕安区、霍山县,南临湖北省英山、罗田两县,西与湖北省麻城及河南省商城两地交界,北与河南省固始、安徽省霍邱、叶集三县区接壤。
1932年10月,余嗣贵随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苏区撤退,越过平汉线,西征转战川陕,开辟新的根据地。
1933年4月,余嗣贵任红四方面军第4军第11教导排长。同年7月,他转为中共正式党员,并调任红30军88师264团特务连政治指导员;9月,调任264团1营3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反“三路围攻”和反“六路围攻”的各次战斗。
1934年10月,反“六路围攻”作战结束不久,方面军部队即转入整训,并对方面军组织作了调整。其中,红30军88师264团调归红30军89师建制。余嗣贵随部队参加了方面军主力发起的广(元)昭(化)战役、陕南战役和强渡嘉陵江战役。
1935年4月底至5月22日,又随部队参加了土门战役。接着,随军主力协同第9军沿岷江南下。27日,在树岭庵、笔架山、牛奶塞、雁门之线,与土门逃敌残部和新开至的第13旅第25团(欠1个营)、李家钰部第5混成旅的1个营激战,歼敌1000余人,控制了文镇关、雁门关、威州等要点。之后,在威州阻击敌人的战斗中,余嗣贵左脚被手榴弹炸成重伤,被安置在红四方面军医院医治。不久,他先后调任红四方面军总医院1所教导员、3所教导员。随部队三过雪山草地,历尽千辛万苦,于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胜利地结束了红四方面军历尽艰险、转战一年零七个月的长征。但因不断行军转移,医疗条件极差,他的脚伤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治疗而未能痊愈。
1941年12月,余嗣贵任亚察冀军区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第6军分区兼警备旅2团政委。
抗日战争时期,余嗣贵先后任八路军129师386旅卫生处政治指导员、直属警卫营政治教导员、冀中军区直属队总支书记、冀中警备旅兼冀中6分区2团政治处主任、冀中6分区警备2团政治委员、新四军第5师河南挺进兵团第4团政委。率部参加了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长乐村等地伏击战和百团大战及北阳堡战斗。参加了延安整风运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余嗣贵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
下一页 (1/2)
回帖(0):

全部回帖(0)»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