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现今20多个姓氏来源于叔虞后裔
余学铭发表于 2020-03-19 09:31
现今20多个姓氏来源于叔虞后裔
:由于历史的演变,以下各姓氏或许有多个来源,本文仅叙述叔虞一支的来源,其他来源略过不述。


叔虞画像
  叔虞的长子燮父把唐国国号改为晋后,晋国存在了729年,使得王公贵族子孙众多。按照周朝礼制,三代公孙以后,“诸侯不得祖天子,百姓不得祖诸侯。”叔虞的很多庶出后裔只能另取分支氏,所以形成了唐姓以外的数十个姓氏。
  目前,经过考证,至少有18个姓来源于叔虞。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并不是说这18个姓氏就没有其他来源了,叔虞只是其中的一个来源。
余:叔虞之后由余,避国乱于戎,秦穆公闻其贤,计赚之,拜为上卿,用其谋,开疆千里,益国十二,其后代以王父字为氏,是为由氏、余氏两姓之肇姓始祖。
由:(同“余”)
唐: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唐,其子孙有“以国为氏”而姓唐。

怀:叔虞被改封为晋邑的首领以后,叔虞的族人中,有些人就取原封地的怀字作为姓才形成了怀姓,故怀氏后人尊叔虞为怀姓的得姓始祖。
文:叔虞六代孙中有名祈者,受封采邑雁门。祈改以祖姬昌周文王之“文”为姓。
解:叔虞有个儿子叫良,他被封在解地,于是以领地名解为氏,史称解良。
  晋姓:赵、魏、韩三家分晋后,晋国灭亡,晋国一些遗民以晋国国名为姓。如晋静公侧妃的两个儿子就姓晋,他的胞弟也以晋为姓。
  杨姓:叔虞的二儿子杼被封在杨邑,后世子孙以邑为姓,是为杨姓。春秋时,叔虞第12代后裔晋武公灭掉杨国,封次子伯侨在杨国故地,称为杨侯。伯侨生文,文生突,食邑在羊舌,是为羊舌氏。突生职,职的次子羊舌肸(x),因有功于晋国,被封在杨邑(今山西洪洞东南)。羊舌肸的儿子石以邑为氏,称为杨氏。这支杨氏在东汉时,出了一个叫杨震的人,时人称他为“关西孔子”。杨震的第25代后裔叫杨坚,即隋朝开国皇帝。详见本报此前报道的“四川杨姓”。
  韩姓:晋武公封他的小叔万在韩(今陕西韩县南),称为韩武子。韩武子的后裔世代为晋国公卿。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建立韩国,后来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秦国灭掉,王室子孙以国为姓,是为韩姓。
  何姓:韩国被秦国灭后,韩国王室的一支逃难到江淮一带。因“韩”和“何”当时同音,遂改韩为何姓。
  温姓:叔虞的一个儿子被封在温邑,后世子孙以邑命氏,是为温姓。
  贾姓:叔虞的小儿子明,被周康王封为贾伯,封地在贾。贾国后来被晋国灭掉,贾国遗民以国为姓。
  简姓:春秋时,叔虞的后裔狐鞠居,是晋国的大夫,食邑在续。狐鞠居死后,谥号续简伯,他的子孙以简为姓。
  曲姓:晋国的第9个国君晋穆侯,封他的儿子成师在曲沃(今山西新绛)。成师的子孙以邑为姓,是为曲姓。
  解姓:叔虞的一个儿子良,被封在解(今山西解县)。良的后裔在解定居,后来以邑为姓,是为解姓。
  侯姓:春秋时,晋穆侯的儿子成师被封在曲沃,成师的后代晋武公统一了晋国。晋哀侯和晋缗侯的后代逃往他国,子孙以爵位“侯”为姓,是为侯姓。
  栾姓:叔虞的后裔晋靖侯的孙子宾,被封在栾邑(今河北栾城)。宾的后代以封邑地为姓,是为栾姓。栾姓世代在晋国为官,逐渐成为望族。
何:唐叔虞裔孙,韩安王为秦国所灭,子孙逃难到江淮一带,因“韩”、“何”同音,改韩为何姓。

 籍姓、席姓:春秋时,叔虞后裔谈任晋国大夫,因负责管理典籍,就以籍作为姓氏。籍谈第13代后人叫籍镶,为避项羽(项羽名籍)名讳,改籍为席,后裔子孙就姓席。项羽战败自杀后,一部分族人恢复籍姓,另一部分人仍沿袭席姓。
 先姓:晋献侯封他的儿子湿在先地,后世子孙以邑为姓。先(xiàn)姓是稀有姓氏,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等地,以四川泸州、泸县等地居多。
  阎姓:晋成公的儿子懿,被封在阎(今山西安邑西部),其子孙以阎为姓。
  此外,来源于叔虞后裔的姓氏还有谷姓、冀姓、步姓等。
回帖(1):
1楼:感谢宗亲分享的资料!

全部回帖(1)»
最新回帖
收藏本帖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