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桐城余氏之祖
(2012-05-01 18:00:58)
吾祖余阙有寿56年。他死前职为淮南行省都元帅、参知政事、左丞,从二品。元朝赐谥号“忠宣”,追封豳国公,“赠摅诚守正清忠谅节功臣、荣禄大夫、淮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上柱国”,正二品。
历史上对余阙妻子的姓氏有多种争议。《元史》上说妻子是耶卜氏;《新元史》说正妻是蒋氏,耶卜氏是妾;康熙年间刊《怀宁县志》卷三十一载贾良《余忠宣公死节记》中说余阙妻子是蒋氏,《宋元诗会》卷八十五也说余阙妻子是蒋氏;余阙同时代名人宋濂《余左丞传》中记载,余阙有妾,名叫满堂,生下余渊;《青阳集》附《钦定续通志》卷五百二十一、《江南通志》卷一百十六都记载,余阙妻子叫伊伯氏;《甘肃通志》卷三十五记载,余阙妻子雅稀氏。
余阙妻子的名称有上述4种之多,而且出处有8种信史之杂,不禁令人视迷神疑。但这个问题不难甄别,余阙是武威籍的党项羌人,是唐兀军军户的后代,他1303年出生在合肥城军户营中,军户营中驻扎的3000多户人,基本都是来自西凉府的唐兀族戍军。从民族血缘关系上看,余阙长大成人后,结姻的也是同种族的唐兀人女子,不会娶汉人女子为正妻。元统元年(1333),余阙赴元大都参加会试,试卷右上首书写三代履历,明确写到妻子是耶卜氏。他的门生、大明名臣宋濂著《余左丞传》的时间,离余阕死难后的时间不长,而且两人互知根底,所以,比较可信。宋濂称余阙妻子也叫耶卜氏,而非蒋氏。
耶卜氏是唐兀语音译,伊伯氏、雅稀氏其实是耶卜氏发音的别译,应当是同一个人。
余阙有多个妻子,正妻耶卜氏,无庸再甄。他有妾蒋氏,有姓无名,汉族;有妾满堂,有名无姓。长子余德臣,又名得臣,1341年出生于合肥肥东县,史书上说他“通经史大义”,是庐州名士。1358年正月初七,安庆陷落,余德臣投池溏自杀。《新元史》中载:余阙自刎后,妻耶卜氏、妾蒋氏、妾满堂带着女儿安安投井而死。外甥福童力战而死,侄女婿李宗可先杀妻后自刎。可谓一门忠烈。
宋濂在给余阙作传时,已到了1360年。他寻访当年城陷的目击者,才知道余阙还有后人遗留在民间。宋濂在传记后面附记道:余阙的门生汪河,说余阙死难时,他有个叫满堂的爱妾,生下一个男婴,刚满一周岁。满堂投井时,不忍幼儿徇节,把幼儿丢到了池塘边的浅水中,不曾淹死。反贼陈友谅有一个万户将,姓杜,看到乱兵拾起幼儿要杀害,高叫:“这娃娃一定是余参政的儿子,长大也是一条好汉,不许杀。”乱兵不听,杜某只好把他洗劫到的财物全部交给乱兵头目,把幼儿赎买了回来,今年已经3岁了。有人戏弄这孩子,说:“你爹爹现在哪里?”孩子把手指在喉管上一抹,说:“爹爹这这样了。”
这个孩子长大后,取名余渊,参加乡试,一举高中,成了现在合肥肥东余姓的祖先,子孙繁衍至今。明清之际,余姓不仅遍布江南各地,而且北方各地的余姓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安徽歙县的余渊一支后代,迁居福建繁衍滋长。清朝初年,这支余氏后裔由福建移台,成为台湾的余氏先祖,是台湾的第40个大姓。清晰的支承脉络印证,台湾余氏之根就在武威。
大观亭:余阙墓的今昔
1358年正月十一日,是余阙56虚岁的生日。上苍不负忠良,这一日,元末各路反叛势力中最暴戾的枭首陈友谅,在安庆城头悬巨赏打捞自刎后掉入濠西清水塘中的余阙尸体。《余忠宣公死节记》记载:陈(友谅)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