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引用第10楼兰花斋主人于2008-06-23 08:02发表的 :
这本族谱看起来世系很完整,稍微有所了解的一看就知道这个族谱是伪造的,虽然年代是道光年间编写的,但是资料采用乱七八糟,甚至是胡编乱造,东扯西拉的拼凑之作,不了解历史看还可以,对历史稍有研究的就会看出问题:
1、从序言看,也提到由余后裔良公长茅的地名,但是这个地名到了雷州康海县,
2、由余以后的人名多与其他余氏支系谱上记载的不同,
3、其中有很多大官,甚至侯爵,这样显贵的家庭何以史书不载?
4、第45世余补,是重和戊戌进士(北宋徽宗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第46世文希,第47世玉祥,第48世昭元(官做到镇海大将军、赐封雁门)这个昭元,镇海大将军这个人我到是知道,在佘姓家谱中有关于东晋明帝时候一个大臣叫余讽,由于职责经常要向明帝提意见,明帝看到他的名字因而不满,余者,我的意思,讽,讽刺,于是余讽就改名为佘顽,其子就叫昭元,镇海大将军,也是封在雁门,因而雁门成为佘氏郡望,而且余补是宋代人,其孙辈倒是古代人,
.......
我看了你对此谱的看法,觉得与你的观点有些不同。
首先你说此谱是伪造的,资料乱七八糟甚至胡编乱造东拉西扯,我觉得有些武断了吧?虽然我也认为在古代,特别是远古年代刚开始修谱时,有些资料可能是依据族人传说、老人的记忆等修编而成,不可能做到所有的细节等都是精确、经过严格考证有真凭实据支持的,也难免有些内容有杜撰、夸大之处(特别是在官职等内容上),也可能有些地方是因为记忆断代而后人修谱为了凑对世代等各种原因而虚构少量内容,但我相信大部分内容应该是经过口口相传下来的真实的家族信息!试想,能在分散在广东雷州海康、湖北十堰、安徽繁昌的三份家谱上发现如此之多、如此完整的基本完全相同的多达四十多代人的相符内容,难道还不能证明这些内容里大部分的真实性吗?
从你发的一些帖子中可知你对历史知识有相当研究,而我对历史可以说是一窍不通,中学学的那点历史早就还给老师去了,但对于你以下的几点论据我还是想提出我的疑问:
1、从序言看,也提到由余后裔良公长茅的地名,但是这个地名到了雷州康海县,(我们的家谱上和此谱一样原文为雷州海康县擎雷山长茅,不知道雷州海康在古代有没有长茅这个地名?可能是传说的错误,但擎雷山在海康可是千真万确的!网上一搜就有大量内容。如:
http://www.21gwy.com/whzg/2633/a/8915/48915.html : 擎雷山在海康县雷城南9公里,又名“雷山”,“为雷州半岛之脊”(宋《太平寰宇记》),“形如弄屏,为郡之案山,郡以此名。”(见嘉庆《海康县志》)。擎雷水发源于雷山麓,北流入南渡河,是南渡河支流之一。“擎雷”就是把“雷”高高举起,含有“至高无上”,的意思。
又如,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记录如下:http://www.ggart.com/dictionary/dcontent.php?bookid=33&name=%C0%D7&keywords=&bookdetailid=54025 :
雷山
在广东海康县南,即擎雷山,擎雷水出其下,寰宇记谓之惊雷山,勾漏之支脉,雷州半岛之脊也。
在广西马平县南十里,《柳宗元记》雷山两崖皆东向,雷水出焉。
难道这还不能说明在这点上族谱上所记并未虚构完全可能属实吗?)
2、由余以后的人名多与其他余氏支系谱上记载的不同,(这一点上的确疑点很大,我想有没有这种可能:各地方分支第一次修谱时离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