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余靖传
回帖:1余靖,字安道,韶州曲江人。少不事羁检,以文学称乡里。 (少年不羁,不要紧的,余玠也这样,缺点往往是优点 坏事会变好事:余玠,自小就聪明敏锐,勤奋好学,且有非凡志向,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年),16岁的余玠在就读于久负盛名的白鹿洞书院时,因与一茶翁口葛,失手致使老翁跌地身亡。此时的余玠面对身负命案的后悔与恐惧,唯一的办法只有隐身外逃。其弟余璇早已由分宁随叔父迁居湖广蕲州连城街(后其父也随迁居于蕲),投奔弟家隐身是上策。据谏草堂《余氏春秋》、明·张溥天撰《宋·余玠守蜀论》载:“……玠少为白鹿洞诸生,杀人亡命,寄迹襄淮……”。《宋史·余玠传》载:“少为白鹿洞诸生,尝携客入茶肆,欧卖茶翁死,脱身走襄淮。”如此等等“因事亡入襄淮”的记述在很多历史书籍中都有。http://imyu.cn/read.php?tid-1918.html)
2他因向皇帝上疏为被贬的礼部员外郎范仲淹辩护而遭降职为监筠州酒税。庆历三年(1043),复起任为谏院右正言,专司向皇帝进谏奏事,余正直敢谏,曾多次为建言“轻徭薄赋”整顿户政,去除贪残之吏,抚疲困之民事而向皇帝抗声力争,以致唾液飞溅至皇帝的“龙颜”上仍意犹未尽。他的建议大多为仁宗所接受,并因而与欧阳修等同被誉为朝廷敢于进谏的“四谏”之一。
3余靖三使契丹(辽),安定边疆,威名远扬,是他宦海生涯中的一大亮点。北宋最大的外患,是来自契丹,西夏的威胁。为了抗击他们的来犯,杨家将、韩琦、狄青等都先后作出过重大贡献。但问题依然存在。余靖任京官后,就密切注视边疆安全,关注辽、夏动向。在吸取以往经验教训基础上,多次上表仁宗,提出对待辽、夏的主张。他认为要防范辽、夏,除了要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后盾以外,还要有坚定灵活的政治外交配合,做到刚柔相济,恩威兼用。既不能一味退让妥协,也不能单纯依靠军事武力。在策略上要防止辽、夏联合犯宋,要利他们之间的矛盾,便之互相牵制,在三方关系中力争主动,余靖的精辟见解使仁宗耳目一新,得到赞赏采纳。因而就有庆历三年至庆历五年,余靖三使契丹的壮举。当时有个大背景,就是宋、夏交战之后,西夏有意议和通商,要求删封,这本是宋、夏之间好事,但契丹表示强烈反对,并提出要与宋结盟,联合攻夏,这当然是不能接受的。余靖从全局考虑,认为对契丹的要求不能简单拒绝,以避免宋、夏议和未果,又使宋、辽纷争骤起,要求删封西夏推后,先对契丹进行外交说服,取得三方和约。由于余靖胸有成竹,目标明确,又雄辩滔滔,出使后,经过纵横捭阖,折治樽俎,终于说服契丹放弃成见。与此同时,余靖又化解了三方其他争端,达成了宋、辽、夏之间的和好,这是来得不易的,但当余靖完成使命回国时,等待他的不是荣耀,而是第二次被贬,这是令人发指的。原来余靖有语言天赋,在出使期间学会契丹语言,这本来是他的长处,有利于开展外交活动。但却被政敌作为参劾的借口,说他习”胡语”有失”国格”而被贬。这无非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余靖出使契丹的重大贡献,他非凡的外交才智和魄力,是不容抹煞的。
34余靖两次广南平乱,建立殊功,朝野赞誉,是他宦海生涯中的又一辉煌篇章
4余靖长期为官,结识了许多名流挚友,是他精彩人生的一个侧面。(大家不要忽视第四点,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余靖很会交朋友啊)
此所谓性格决定命运也!
下一页 (1/2)
下一楼›:为先祖自豪1!
‹上一楼:哈哈,看得我多么开心呀

查看全部回帖(21)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