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坛| 消息
主题:雷州海康县《余氏宗谱》
回帖:引用第28楼兰花斋主人于2009-08-11 00:28发表的 :
刚注意到一个问题,余補,原名道潜,重和戊戌进士,这不是沱川余氏始祖余道潜吗?江西婺源理坑的始祖,如果他是重和进士,理应碰不上红巾起义,自然也不会辗转到瓦屑坝了,
资料:据《沱川余氏宗谱》载:沱川余氏始祖余道潜,与朱熹的父亲朱松是宋徽宗重和八年(1118年)同科进士。余道潜于庚子年(1120年)由安徽桐城迁沱川篁村。其后代余景阳,于1206年迁居理坑,距今巳近800年。
余道潜和朱熹的父亲朱松是宋徽宗重和八年(1118年)同科进士。《婺源县志·寓贤》中有着较详明的记载:“余道潜,字希隐。宋雍熙进士智孙,舒城宰永锡子。登宋政和八年进士,任桐庐主簿。博极群书,精于天文、地理。为政严明,民甚德之。时朱动采奇石异卉贡献朝廷,将次桐庐,道潜日:吾岂剥民以媚权贵。不去,终必有祸,遂挈妻子之婺源沱川(篁村)。未逾年,方腊果起兵,以诉劢为名,浙东、西遂大乱,人始服公之先见。”
可以看出,两个余道潜实际是一个人,政和八年就是重和八年,重和戊戌就是公元1118年,根据县志记载我们知道,余道潜的父亲叫余永锡,官舒城县宰,祖父叫余智,雍熙进士
关于余補曾孙余昭元这个镇海大将军,据我掌握的资料,余昭元是东晋人,官镇海大将军,敕封雁门,所以一些余氏和佘氏族谱,有郡望雁门郡的说法,且宋朝不可能有大将军官衔,北宋初雁门是宋辽边界,北宋末雁门是金国领土,一个宋国官僚却封到金国领土去,这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且宋代也无裂土封疆的做法,所以让一个东晋人去当一个宋代人的曾孙是天大的笑话

此处是个误解!谱上所记“学名道潜,重和戊戌进士初任桐安薄再任德化教谕因寇红巾乱占籍婺源沱川”的红巾作乱应该指的是宋末方腊起义而不是历史上更有名的白莲教红巾起义(元末),这点在上面关于余道潜的县志里就有说明,简单查一下方腊起义相关资料如下:
http://baike.baidu.com/view/14078.htm
方腊起义
  方腊起义
  北宋末的一次农民起义。宋徽宗赵佶时,歙州(今安徽歙县)贫苦农民方腊(方十三)到睦州青溪县(今浙江淳安西北)万年乡帮源峒保正方有常家当佣工(一说方腊是漆园主)。当时宋徽宗、蔡京、童贯一伙贪得无厌地压榨人民,赋役繁重,“人不堪命,遂皆去而为盗”。
  宣和二年(1120)十月初九,方腊假托“得天符牒”,率领农民,杀死方有常一家,以帮源峒为据点,聚集贫苦农民,号召起义。在誓师时,他悲愤交集地控诉:“今赋役繁重,官吏侵渔,农桑不足以供应。吾侪所赖为命者漆楮竹木耳,又悉科取,无锱铢遗。”“且声色、狗马、土木、祷祠、甲兵、花石靡费之外,岁赂西、北二虏银绢以百万计,皆吾东南赤子膏血也!”“独吾民终岁勤动,妻子冻馁,求一日饱食不可得,诸君以为何如?”他估计当时形势,指出:“东南之民,苦于剥削久矣,近岁花石之扰,尤所弗堪。诸君若能仗义而起,四方必闻风响应,旬日之间,万众可集。”“我但划江而守,轻徭薄赋”,“十年之间,终当混一矣!”在方腊的号召下,青溪远近的农民闻风响应,很快发展到上万人。
  十一月初,义军尊称方腊为“圣公”,改元“永乐”,置将帅分为六等,头扎红巾等各色头巾作为标志,建立农民政权。二十二日,起义军在青溪县息坑(今浙江淳安西)■■全歼两浙路常驻宋军五千人,击杀该路兵马都监蔡
下一页 (1/2)
下一楼›:谢谢志洋兄正谬!!
‹上一楼:引用第33楼余广孝于2009-08-14 13:39发表的 :
(沈万三充军云南之外 ..

查看全部回帖(45)
«返回主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