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982阅读
  • 7回复

徐州市把邳县旧州古邳划给睢宁县学者竟分不清下邳指邳州还是古邳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3-12-02
— 本帖被 thinfo 从 寒喧时间 移动到本区(2013-12-03) —
【原题】邳州文史:下邳圯桥访古 *?BY+0  
【提要】今日邳州沿袭邳国、下邳东徐州历史沿革!邳州古为中原东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1953年古邳由邳县划归睢宁县即今古邳镇。 D'<L6w`  
原题:下邳圯桥访古 ~5'7u-;  
时间:2012年11月5日    来源:徐州史志网(江苏)    编辑:东海 :`e#I/,  
文/彭舟·徐州学者 U|]cB  
 冬日暖阳的一天,我们去下邳寻访圯桥。在一流清水缓缓而动的河上,有一座高高的水泥桥,这就是圯桥。桥栏外侧写着“圯桥节制闸”,内侧则写着“张良进履处”。 4XNheP;b  
圯桥相遇 "h#R>3I1)  
下邳乡陌中这座极为普通的石桥,成为彪炳史册的名桥,其故由不是由于巨制,也不是因为构造,而是它成就了圣人之会,又成就了推翻暴秦,催生四百年大汉王朝的功业,于是名声远播,历代名人墨客踏迹寻访者络绎不绝。 I<O$);DV'  
所谓圣人之会是指张良和“下邳神人”黄石公。张良为韩国贵族之后,秦灭韩国时,张良二十多岁,发誓要报仇。后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成,“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报韩虽不成”,“潜匿游下邳”(李白),当时是张良落难下邳伺机复仇的时候。“圯桥三进泥中履”(清隆运《邳州八景》),其实是命运在向张良作再一次的暗示。 `0\Z*^>  
恰在此际,自信“有圣贤之德,负豪杰之才”的黄石因愤恶秦政暴虐挂冠而退,亦隐居下邳(今邳州),寻找可以与谋灭秦之人。“素书一卷,长者三期”(梁庾信),期待已久。于是,两人遭遇圯桥。志遂功成,宿愿所望,在此一会。看似邂逅,然而毕竟没有失之交臂,真乃天意。 (B>/LsTu  
有人考证,博浪沙椎秦,是在秦赢政二十九年,潜匿下邳到圯桥相会时,张良年龄大约在二十多岁,二十多岁的人,被一陌生老人无故呵斥“孺子可教,下取履!”自然是感到羞辱。本有怨怒,但是“为其老,强忍,下取履”,“长跪履之”。张良报国以忠,敬老以孝,足为楷模,影响深远。苏轼在《留侯论》里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里所说“忍”者,自然也含有孝敬意在内。 ?D6uviQg  
古人辩识人才,有句话:“烧玉犹待七日满,辩才尚须三年期”。黄石公身怀如此抱负,自然不会轻率,圯桥相遇之前,自然是知有张良其人,审时度势的时日必定是一而再、再而三的了,虽不会期待三年,但也已满烧玉之期了。所以,“圯上相逢南北人,三邀不倦识天真”(宋苏辙),三次进履,三次相约,戒其矫躁,励其志气,足见他的慎之又慎,到了终极方才叹曰:“孺子可教也。”才决意授《太公兵法》与张良。张良得此宝书,十年间朝夕“习诵读之”,后投奔、辅佐刘邦灭秦败楚,建立汉朝。黄石公与张良两人终以夙愿以遂。 c`soVqT$?  
张良的凭据兵法帮助刘邦,运筹帷幄,主要功绩有攻下武关;鸿门解难刘邦,说服刘邦授韩信为王,稳住军心;并多要了汉中一郡,扩大地域;在徐州九里山凭一支洞箫吹散项羽十万大军,追得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辅佐刘邦建立大汉王朝。这些功劳虽然只是出谋划策,但确实非常人所能及。 &1$d`>fn  
唐朝陆浑撰写了一篇《圯桥石表铭》,发表一通议论,“黄石公知秦之亡而汉之昌,故先以兴亡之符授留侯”;而“留侯不遭黄石无以定其志,高祖不获留侯无以广其业”。这两句虽然是盖棺之言,却也极是。这里讲到两个际遇,一是张良与黄石公,再者是张良与刘邦。缺一不可。这一点张良自己也明白:“始臣起下邳,瑕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是中”(《史记》)。 J-hJqR*;K  
圯桥神化 Z+&V  >  
由此观之,圯桥的圣人际遇果是天设地造,幽赞神明,“人神参并,汉运乃行”。古人信奉这是天意。正因为此,普通石桥寄托着诸多诸多的际遇与抱负,令天下胸怀奇才者如此深深钦慕,膜拜神往。所以后人附会,把圯桥相遇神化了。                     w}gmVJ#p  
圯桥的际遇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唐武宗时期的宰相李德裕撰过的《圯上图赞》、宋张商英著作的《素书》及苏东坡的《留候论》等,均在赞扬张良能够穿越跌宕急流,经历大起大落的同时,给后人提出深深的沉思:一个人要如何才能遭逢机遇、奉天神明、一展抱负,而不庸碌无为终此一生? o/w3b 8  
圯桥进履神化的最亮点,是在明代杰出的小说家吴承恩的《西游记》中。孙悟空初为唐僧徒弟,一次遇贼杀了6人,遭到唐僧训斥,一气之下不认师父、不去西天,到东海龙宫玩耍去了。他在龙宫里看到一幅《圯桥进履》的画,龙王向他讲了“圯桥进履”的故事,正要再罗嗦一阵,教育孙悟空回去时,孙悟空却早已悟透,连忙说:“莫多话,老孙还去保他便了”。从此除去俗念,专心求经,战胜九九八十一难,终于修成正果。秦时的圯桥进履,到了明代居然进了仙界,这是吴承恩的创作,借龙王之口道出他悟出的一桥三进履与修成正果个中的天意。 2)n`Bd  
台湾诗人余光中曾有首诗,论及圯桥际遇: 4yxQq7 m,  
亡国已三年 可恨那韩公子/几时,才找到狙击的力士?/百二斤重的大椎劈空一挥/也不到这暴君的冕顶/博浪沙,天色还未明/桥上正侯着那褐衣的老人/鞋踢在桥下,兵书揣在怀里/说星罗一天,棋布满地/这一局阴幢幢的长夜一过/赢家的棋  变输家的棋《刺秦王》 R9U{r.AA  
“赢家的棋  变输家的棋”,寥寥数言,括尽千年故事,析出时势哲理,真乃精辟入微。无怪乎郁郁不得志的李白颇有感慨:“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太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咀嚼其意,可以明白李白的“萧条”不仅仅是顾徐泗而言焉。圯桥如此被史乘播为美谈,令后人频频造访,个中情愫真是一言难尽啊。 & Q3Fgj  
圯桥沧桑 0~bUW V  
李白自述“我来圯桥上,惟见碧水流”。此“碧水”乃沂水,源头在山东临句朐的沂山,流经下邳(今邳州)往西南注入黄河故道。圯桥则在下邳城(古邳州城)东南的沂水河上,极简陋的乡间石桥。然而后人多次为其树碑立传。 ij ?7MP  
据邳县《古邳志》载,唐朝大历七年,监察御史、翰林学士陆浑、梁肃所立的《圯桥石表铭》,是圯桥所见最早的碑刻。铭文说“临淮之下邳,有古圯桥,盖汉少傅留文成侯张良,受神人黄石公兵书之地。”并指明:“大历七年,予旅游次坠履之地,于是赞石勒铭,扬于邳沂”。可见,自张良受书至唐朝大历年间,几经千年风雨,古圯桥尚在。当然唐时圯桥是否就是汉圯桥,已无从稽考。但李德裕、李贺等大唐文人都曾访历圯桥,留下《圯上图赞》、《过圯桥》诸多诗篇,如此看来汉圯桥仍在,是肯定的。那“赞石勒铭”或者为圯桥畔第一通碑。古朴的圯桥横然卧在萧条的乡野,桥下沂水依然碧绿,潺潺东流。这就是唐时的圯桥风景。 ,^:{!?v  
下邳“在历朝兵戈之地,又当洪水沉湮之余”,所以备受重重灾难。宋元之际文人虽多受唐代影响,对圯桥也是多多吟咏,只是未见具体的描摹,可见圯桥渐趋荒废。宋人文天祥《望邳州》中说:“龙争虎斗不肯止,烟草漫漫青万里”;元人贡师泰有一首《晚泊邳州》,当年景象是:“一带黄河百折弯,下邳城外更潺缓”,“白头父老相逢处,犹似圯桥受履还”。只是意象中的圯桥。  >Uw:cq  
及至明代,周谊有一篇《葛峄山赋》,说他“效子长之远游,爰驻节于圯上”,看到“左沂水之汤汤,右泗水之鹬鹬”。而圯桥呢?“若乃断桥芜没,娲石毁圯。·····兹非汉黄石公之故址耶尔?”在他的笔下,可想象出明朝的圯桥是一副“牛羊被野,夕阳下山,泉涌谷响,风冽云漫”,荒丛萋萋,桥断倾没的图景。 cUY-  
清代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下邳城(古邳州城)遭逢地震,继而黄河决口,洪涛四溢,下邳被湮没了,城内外的官房民舍,尽数垣颓房圮,荡然无存。圯桥呢,自然倒坠。史书记载,奇异的是,洪水退后,圯桥边居然留下一块断碑,上书“汉留侯进履处”。然而这显然已不是唐碑了。那块断碑何年所立,推断应当在清前。圯桥在清代作了修复,使之列为“下邳八景”。我想此际必立新碑,或者归为第三块石碑。到了清末民初,下邳人曾聚资起扶断碑而又重建,应为圯桥第四块石碑。民国21年(1932年),又有人“倡立新碑,以垂永久,使皆知黄石公为邳豪杰之先进,百世而下闻者,莫不兴起也”,这就是为圯桥而立的第五块石碑了。 F\m^slsu7=  
虽然,沂水早已北徙,黄河亦成故道,但圯桥仍然屡建屡废、屡废而又建,所以如此,不仅是由于圯桥的声弥遐迩,也是下邳人的一种自信与自强。1981年,已经天翻地覆的下邳,又修建了新碑,这就是立于今天圯桥畔的石碑。 qX ,q*hr-  
今天的圯桥 0P$1=oK  
元旦过后,我们开车,从新街绕到黄河故道,又回到南门街,几经迂回与询问,终于看到了屹立在新世纪阳光下的圯桥。 |Xt.[1  
在一流清水缓缓而动的河上,有一座高高的水泥桥,这就是圯桥。桥身足有四五米高,15米长,远远望去,巍然高耸,三个等宽的桥洞映在碧绿的河面上,也显得凌空壮丽;衬着晃动的泊船,几只肥大的黑鸭,挺拔着岸边堤坡上粗壮的白杨,多条高压线横空飘过,确也是一幅田园风光。漫步桥上,下邳镇(今睢宁县古邳镇)高楼房舍鳞次栉比,田野绿畴无垠,果林片片。 8ymdg\I+L  
桥之所以这麽高,不只是因为桥修在高高的黄土堤坝上,而是因为农田水利需要,此处既是在古圯桥故址附近,又是水渠节制闸,于是闸桥合一建成。桥栏外侧写着“圯桥节制闸”,内侧则写着“张良进履处”。三个桥洞中间是闸门,可蓄水灌溉,可泄洪排涝。堤坝四五米宽,日夜人往车来,载负辛劳,由于路面地坡,尽是黄土裸露,没有护石、草被,风刮雨冲车轮行驶,把堤面倾轧得坑坑洼洼,深深的沟缝分裂着坝身。 }J#HIE\RG  
桥下河已不是沂水、泗水,它们早就不复存在;而是乡间普通的小河,当地称为马帮大沟,宽处也有十几米,船只往来运输。不远处是引河,实际上圯桥是建在两河交汇处,控制水量的。下邳曾因水而荣 ,也因水而废,解放后几十座圯桥似的节制闸,为彻底消除水患起了重要作用。今日的圯桥,已从诗人墨客神化的心中,回到农夫百姓的脚下,为稻菽为水利服务了。 )ros-d p`  
桥下竖立着三块石碑,一块是大清嘉庆年间的《重修邳州文庙碑》,铭刻着清康熙七年的洪水覆城之灾。一块是1981年5月重建圯桥时所立,记载着圯桥解放后的变迁:“清季下邳城湮,地形几经变迁,然圯桥尚存。解放后,为开渠扬水,桥被毁。1975年疏浚马帮大沟,建圯桥节制闸。今又筑路,又在原址建新桥。”那麽此碑应为圯桥的第六块碑了。还有一块碑应称为诗碑,镌刻当今书法家王遐举,1992年书写的李白《迳下邳圯桥怀张子房》诗。 i!a!qE.1  
其实,理应还须立一块碑。五四运动后,下邳(邳县旧州)青年奋身投入革命,反帝反封建,建立党组织,在白色恐怖下为民族解放奔走。1930年,邳县(今邳州)有两个志士王树璜、石歧山领导邳县暴动(旧州起义),被国民党匪徒杀害,地点就在圯桥下。死时,一人29岁,一人21岁。殷殷的鲜血溅在古老的下邳圯桥上,下邳圯桥的历史抹上浓浓一笔,彰示着下邳人的高风亮节:“沧海得壮士”,“怀古钦英风”! eC-&.Fl  
(本文来源:徐州文史网) T8S&9BM7  
i]ZGq7YJ%  
1条评分威望+5
台灣余氏 威望 +5 感謝分享! 2013-12-02
相见甚晚 以诚相见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3-12-02
【相关内容】 /&\ V6=jA1  
今日邳州沿袭邳国、下邳、东徐州历史沿革!1953年邳县古邳公社划归睢宁县即今古邳镇。 [f\Jcjc  
【原题】1218年析出邳州宿迁县古城辖地始置睢宁县,1953年邳县古邳公社划归睢宁县即今古邳镇。 .h4NG4FIF  
【原题】东陇海地区邳州市、宿迁市区、新沂市、睢宁县自古一家同属邳州历史政区分置所建城市 5s\;7>  
邳州历史文化研究爱好者龙泉利剑强烈呼吁邳州市、新沂市、睢宁县析出徐州市划归宿迁市,宿迁地级市改置为邳州地级市:今日邳州沿袭邳国、下邳、东徐州历史沿革!今日邳州市之邳州(古称东徐州)始置于北周大象元年,今日徐州市之徐州(古称武安州)始置于唐朝武德四年。邳州古称邳国、下邳、东徐州。邳州古为东夷之地“少昊遗墟”徐国圣都,中原东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邳州地处大运河和沂河汇流地,邳州历史政区处在徐州东部、海州西部、沂州南部、楚州北部,故有“五州通带”美称,又有“运河明珠”赞誉。邳州市树是水杉树,邳州市花是月季花。邳州是淮海经济区中心节点城市,北接齐鲁大地,南屏江淮地区,陇海铁路、霍连高速公路横穿东西,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发展才是硬道理!邳州城市发展目标:领跑东陇海、崛起黄淮海、升格省辖市!早日把邳州建成苏北地区新兴的现代化大城市、东陇海产业带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和工贸城市、大运河沿岸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生态特色的宜居城市。对邳州历史政区“宿迁县”辖地(今宿迁市区、新沂市、睢宁县)历史考证与结论:《宋史》卷八十五,志第三十八:“京东路”。东路:府一,济南。州七:青州、密州、沂州、登州、莱州、潍州、淄州。军一:淮阳军。县三十八。淮阳军(淮阳军治所下邳县,邳州古称淮阳军)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以徐州下邳县(治今江苏邳州市南)建为淮阳军,并以宿迁县来属。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置淮阳军,治下邳县(治今江苏邳州市南),领下邳县、宿迁县二县。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属京东路。宋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属京东东路。金太宗天会七年(公元1129年),金废淮阳军改置邳州,邳州治所下邳县,邳州领辖下邳县、宿迁县、兰陵县三县。《金史》卷二十五·志第六:南京路。国初曰汴京(今河南开封)、金贞元元年(公元1153年)更号南京。府三,领节镇三防御八、刺史郡八、县一百五。宿州,中防御。县四镇八。泗州、中、防御使。宋临淮郡、县四镇六。其中泗州在金初先隶山东西路,大定六年(1166)属南京路。泗州的四个县是:淮平县(旧盱眙县);虹县(辖千仙、通海二镇);临淮县(辖安河、汴河、青阳、翟家湾四镇);睢宁县(金兴定二年(公元1218年)四月以宿迁县之古城置)。《元史》卷五十九·志第十一·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为路十二,府七,州一、属州三十四,属县一百八十二。归德府(今河南商丘)为宋州,又为睢阳郡;后唐为归德军;宋升南京;金为归德府;元归德府领县四,州四(州领八县)。在元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以邳州属归德府;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275年)复置睢宁县、宿迁县两县属淮安;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278)邳州升邳州直隶州,邳州直隶州领辖下邳县、宿迁县、睢宁县三县。(详见《元史》)。编者注:邳州始置于南北朝时期的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隋朝邳州改置下邳郡,下邳郡后又复置邳州,邳州唐初为邳州,后废邳州为泗州,邳州州治下邳县,下邳县又属徐州。宋置淮阳军。金复为邳州,金亡宋暂有之。元初以民少,并下邳县、宿迁县、睢宁县三县入邳州。《明史》卷四十·志第十六。淮安府,明洪武二十六(公元1393年)编藉,又明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和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再编户藉。淮安府领辖邳州(邳州元属归德府)。邳州领辖宿迁县、睢宁县二县。时到当今,江苏省徐州市(古称彭城县、武安州)辖睢宁县(睢宁县古为邳州辖县,今徐州市代管邳州市)。结论:睢宁县始建于金宣宗完颜珣兴定二年(公元1218年)四月,它是以邳州宿迁县之古城址置。元朝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睢宁之地分属为睢宁县,宿迁县二县同隶属邳州直隶州,明朝时期宿迁县、睢宁县二县同隶属于南直隶邳州(邳州直隶州)或淮安府之邳州,清朝时期邳州升格为邳州直隶州领辖宿迁县、睢宁县二县。因此,金史上所载的邳州宿迁县之地与睢宁县地是指同一个地域,同属邳州历史政区辖地。总而言之,一州管三县!邳州历史上长期管辖宿迁县(今江苏宿迁市区及新沂市)、睢宁县(今江苏睢宁县)二县,邳州处在徐州(今江苏徐州市)东部、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西部、沂州(今山东临沂市)南部、楚州(今江苏淮安市)北部。血浓于水!“大邳州”邳州历史政区基本相当于今天的邳州市、宿迁市区、新沂市、睢宁县,以史为鉴,邳州市、宿迁市、新沂市、睢宁县同属邳州历史政区分置所建城市,邳州、宿迁、新沂、睢宁四城地域人文上可谓“山同脉、水同源、地同性、人同根”,官湖镇、碾庄镇、铁富镇、古邳镇、窑湾镇等众多江苏省级重点中心镇拱卫邳州腹地,邳州历史政区“四城”打破行政区划藩篱合纵连横将形成东陇海地区的邳州经济版图,邳州将建设成为苏北地区新兴的现代化大城市、苏鲁皖边区和东陇海地区的中心城市。让我们共同复兴“大邳州”建设城市联合体!期待江苏邳州市、宿迁市区、新沂市、睢宁县合并组建邳州地级市,邳州(前身东徐州)古为中原东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东海) iz;5:  
ELV~ ayp5  
1条评分威望+5
台灣余氏 威望 +5 加分鼓勵! 2013-12-02
相见甚晚 以诚相见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13-12-02
【相关内容】 $E:z*~ ?  
【原题】《邳州建置史》:邳州溯源 Y@ ;/Sf$Q  
原题:邳州溯源 !.@:t`w  
时间:2012年11月5日    来源:徐州史志网    编辑:东海 "GqasbX  
文·程荣华 ~$ ?85   
邳州溯源:“邳”字解诂 6+>X`k%D  
  邳,本作“不”、“丕”。《诗·周颂·清庙》:“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遥对文王在天之灵,奔走在庙疾如风。光照上天延后嗣,人们仰慕无时穷。)段玉裁曰:“丕与不音同,故古多用不为丕。如不显即丕显之类。”高亨注:“不,通丕,大也。”郭沫若在《管子》集校中引丁氏涵云:“古字多以‘不’为‘丕’,此‘不’字当读为‘丕’,丕,大也。”在甲骨与金文中,‘丕’皆作“不”,我国考古学家对此曾作精辟的考论。王国维谓“丕”像花萼全形(《观堂文集》卷六),郭沫若谓“不者房也,像子房犹带余蕊”,“房熟则盛大,故‘不’引伸为大,其用为‘不’,是字者乃假借也。”(《甲骨文研究》)高鸿缙谓“按‘丕’即今所谓蓓也”,“‘丕’从一蓓硕特,故引伸有‘大意’。”(《字例》)令人惊异的是,邳州大墩子遗址出土而被认定为新石器时期的彩陶器,均施有红白黑三彩的图案,这些图案皆为蓓蕾状或蓓蕾状的连缀,有的蓓蕾呈绽放状,色彩鲜艳协调,线条舒展流畅,造型美观大方。居住在这里的远古先民将这些蓓蕾状的图案绘制在器物之上,其用意与本地氏族部落的族徽(图腾),抑或与‘不’或‘丕’字有关?由此联想到,距大墩子遗址数公里的鲁南兰陵古镇有个村庄,名叫“作字沟”,村里有仓颉庙,相传仓颉(出生于今陕西省白水县)为黄帝史臣,随黄帝西征东伐,曾在此定居,“见鸟兽之迹,知分理之相异也,初造书契”(许慎《说文》序),形似蓓蕾的“不”或“丕”字乃似为仓颉所造? ;uZq_^?:9&  
  “丕”字加上偏旁“邑”(阝)而为“邳”,大约是春秋时期出现的。邑,古代称侯国,称城邑。现代有研究者认为,“丕”演化而为“邳”,当与城邑有关。《邳州志》记载,周“襄王十一年(公元前641年),宋襄公伐齐,于下邳筑城邑。”邳国修筑了城邑,于是将“丕”字加上“邑”旁而写作今日“邳”字,此说似乎颇有道理。 +]H!q W:  
  “邳”作为侯国或地名,夏商时无分上下,薛邳互迁皆曰“邳”,以致后世典籍辞书众说纷纭。邳分上下,最早见于《史记》:齐威王二十二年(前335年),邹忌“封以下邳,号曰成侯”(《田敬仲完世家》);吕后二年(前186年),“封楚元王子郢客为上邳侯”(《惠景间侯者表》)。下邳故址在今江苏睢宁县古邳镇(原属邳州),上邳故址在今山东微山县仲虺城(又名驩城)。自此,“下邳”始名于世。 a[!:`o1U  
邳州建置:州县沿革 dt<P6pK-  
  邳州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史前文明。二十世纪中叶,考古工作者陈永清(后任邳州市博物馆副馆长)在邳北平原访古,从村童玩具中发现一柄石斧,寻找到掩埋于荒烟蔓草中的刘林遗址。江苏考古队在此进行两次发掘,共发现墓葬145座,出土玉、石、骨、角、牙、陶器804件。刘林遗址证明,早在公元6000年前,居住在这块依山傍水宝地上的先民,已经创造了中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文明。 KlwB oC/{K  
  此后一年多,又从一柄牛舌状的石斧,让陈永清神差鬼使般地发现了另一处古文化遗址,这是比刘林遗址更具有文化价值的大墩子遗址。属于仰韶文化型,早于花厅遗址,与青莲岗遗址同期。南京博物馆收藏并展示的仰韶文化型彩陶共60件,其中59件是邳州大墩子文化遗址出土的。就是这一批彩陶和同时出土的六千余件玉器、石器、骨器等文物,以无可置疑的证据,将江苏省的文明史上推了3000年!它向世人显示:地处黄河下游的东夷文明,与地处黄河中游的中原文明,在中华文明史上是并驾齐驱的。江苏的文明史因大墩子遗址的发掘而填补了史前的空白。 _t X1z ^  
  邳为侯国,始于奚仲。《左传·定公元年》:“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奚仲迁于邳,仲虺居薛,以为汤左相。”据《元和姓纂》,奚仲为黄帝之子禺阳之后(六世孙),为夏禹掌车服大夫。奚仲所迁之邳,即为下邳,其十二世孙仲虺,为汤左相受封于邳,曾将国都迁于薛(上邳),后又迁回邳。西周初年,武王复封奚仲之后于邳(《续汉书·郡国志》)。邳国是一个大诸侯国,其地当在今苏北邳睢至鲁南邹城一带。 hx~rq `{  
  奚仲与其后裔受封之邳国,灭于大彭。商外壬(名发)元年,“邳 人、姺人叛”,叛乱持续十三年,至河亶甲(名整)三年,商王借彭伯之力,将叛乱的邳人镇压下去,《竹书》曰“彭伯克邳”。至此,邳国灭亡。 z=rSb4"W  
  战国中期,邹忌被齐威王“封以下邳,曰成侯”。是时下邳属齐国。五十年后,即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年),楚国攻取齐淮北之地,下邳归楚国。楚王负刍五年(秦王嬴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下邳归秦国。 =}+xD|T  
  秦灭六国,废分封制,行郡县制,以郡统县。秦置下邳县,属郯郡(一说东海郡)。是邳为县之始。 1l}fX}5%I;  
  汉因秦制。汉高帝置东海郡(郡治在郯,今山东省郯城县),领县三十八,下邳为其一。韩信封楚王,楚国建都下邳,下邳为楚国都城,管辖东海郡、会稽郡、泗水郡、薛郡、陈郡五郡,三十六县。西汉时,在今邳州境内,另有良成县(亦属东海郡)和武原县(属楚国)。良成(后作“良城”),春秋时为侯国,《左传》所谓“晋侯会吴子于良”,即此。 -BrJ5]T>*  
  东汉,下邳为侯国。《后汉书·郡国志》:下邳国,武帝置为临淮郡,东汉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更为下邳国,国都置于下邳城领十七城(县),属徐州刺史部。东汉献帝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下邳国除,置为下邳郡,仍隶徐州刺史部。 (. $e@k=  
  三国魏沿袭汉制,下邳、良成二县隶属下邳郡,武原县属彭城国。此时下邳为郡县治所,又为徐州刺史部治所。 #J$z0%P  
  西晋,下邳为国。下邳国隶属徐州,下邳国领七城(县),今邳州境有其二,即下邳与良城(原为良成)。武原县仍属彭城国。 [hiV #  
  东晋南渡,下邳几易其主,先后属赵,属东晋,属前秦、前燕,大抵仍为郡,辖区多变而已。 Ige*tOv2  
  南北朝时,下邳先后属宋、属魏、属梁、属齐、属陈、属周。南朝刘宋,下邳为郡,隶徐州,在宋四十八年。梁武帝普通六年(公元525年)置为东徐州(东徐州治所下邳),中大通五年(公元533年)改置武州,东魏武定八年(公元550年)置武原郡,北周静帝大象元年(公元579年)改东徐州置邳州,是邳置州之始,隶徐州行台总管府。其间,曾改下邳为“归政”,或分下邳置“归正”,分良城置“开远”,于今邳北置艾山县,后废。 3e;ux6  
  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邳州为下邳郡,下邳郡隶徐州总管府(去“行台”),下邳郡治所移至宿豫(今属宿迁)。 1L _(n  
  唐初复改郡为邳州,邳州治所下邳县,隶徐州。后去州为县,先后隶泗州、临淮郡,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改属徐州。 cN: ek|r  
  北宋实行路、府(军)、县建制。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置淮阳军,淮阳军治所下邳领辖下邳县、宿迁县二县,属京东路。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邳地入金,金宣宗贞祐三年(公元1215年)复置邳州刺史州,属山东西路,后属河南路。金兴定五年(公元1221年)自东平(今山东泰安东平县)移山东行省邳州,邳州省署管辖山东东路、山东西路三个府二十个州,山东行省治所邳州省城遗址至今犹存(今江苏邳州市陈楼镇省城村)。 ((fFe8Rn)q  
  元代,邳州隶河南省归德府,宿睢来属,治所在下邳县。元顺帝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改属徐州。 Ke\FzZ]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邳州省县(下邳县并入邳州州治)置为邳州直隶州,隶南京中书省,邳州兼辖宿迁县、睢宁县二县,洪武十五年改属淮安府。 6"o@d8>v  
  清初,邳州隶江南布政使司淮安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为江苏布政使司直隶州,邳州直隶州治所邳城管辖宿迁县、睢宁县二县。雍正十一年升徐州直隶州为徐州府,邳州直隶州降为邳州散州连同原辖县宿迁县、睢宁县一并改属徐州府。 9+frxD&pO  
  民国肇造,废州府制,邳州(邳州治所邳城)置为邳县(邳县治所邳城),邳县直属江苏省。民国三年(1914年),江苏省置五道,邳县属徐海道。民国七年废徐海道,邳县直隶江苏省。民国二十年,邳县属徐州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三年,邳县南部废黄河南岸营地划属睢宁县。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5月,徐州地区相继沦陷。此后邳县境内,国、共与日伪三方政权并存。邳北地区为八路军游击区,邳南地区有抗日民主根据地。 aN"dk-eK  
  1948年底,邳县全境解放,邳县、睢宁县两县析置邳睢县,邳睢县政府驻土山区(今江苏邳州市土山镇),隶属皖北宿县专区,1949年5月改属苏北行署区淮阴专区。此时,邳县仅存今邳州地区北部,邳县隶属山东省临沂专区。共和国诞生前夕,由邳县、宿迁县、沭阳县、东海县四县析置新安县(今新沂市前身)。共和国诞生后,于1953年1月恢复江苏省建制,撤销邳睢县并入邳县,原邳睢县所辖双沟、张圩、古邳、张集划入睢宁县,其余大部归邳县(一部分归铜山县)。1954年10月中共邳县县委、县政府机关由邳城(今江苏邳州市邳城镇)迁入原邳睢县猫窝区运河镇(今江苏邳州市运河镇)。邳县隶属徐州专员公署。1983年3月,实行市管县体制,徐州专区撤销,邳县隶属徐州市。1992年7月7日国务院与民政部批准撤销邳县,设立省直辖县级邳州市,江苏省委托徐州市代管至今。 Z+S1e~~  
邳州州治变迁 e>_Il']Mb  
  邳州(下邳)治所,自古以来几度变迁。 wB%;O`Oh  
  下邳古城、邳州旧城遗址,在今睢宁县古邳镇。古邳国、下邳国、下邳郡、下邳县等,治所皆在下邳城,下邳城故址在岠山东南约6里,古沂水与泗水交会处。据《宋武北征记》:下邳城凡三重,大城周十二里半,其南门曰白门; 中城周四里,吕布所筑;又有小城周二里许,城西又有一小城周三百四十步,相传皆石崇所筑。“重门杰观几相望,表里山河自一方”(陈师道《晚登白门楼》诗),下邳城山环水绕,有天险屏障,为一方重镇,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演义》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门楼吕布殒命”,记述的就是汉献帝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发生在下邳而经过文人演义的战事。在这一场鏖战中,吕布为曹操所败,被缢死于白门楼,白门楼因此名著史册。 I !g+K  
  旧邳州城,东距下邳故城3里,西北距岠山3里许。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邳州刺史完颜仲德所筑。完颜仲德,本名呼沙呼,有文武才,《金史》本传谓“宣宗时授邳州刺史,增筑城壁,汇水环之州,由是可守”。1279年10月22日(至元十六年九月初六日),文天祥被执由水路押送大都(今北京)途经邳州城下,留下一首《望邳州》诗,诗的开头说:“中原行几日,今日才见山,问山在何处,云在徐邳间。”诗人在舟中眺望邳州,就是指此旧城。其时京杭运河自徐州以下借泗水(今黄河故道),旧邳州城在泗水之阳,因水而兴。元代诗人贡奎曾在诗中描绘邳州城的繁荣景象:“古城结危构(高楼大厦林立),交逵裒招延(四通八达商贾云集),朱碧递隐现(红墙碧瓦时隐时现),冈回势蜿蜒(冈峦回环蜿蜒曲折)”。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邳州卫指挥王恒在州城旧址上扩建,加砖筑高二丈九尺,周五里二十步,城门有三:北曰“镇北”,西曰“通沂”,南曰“望淮”。正德七年(1512年),知州周尚化修筑西北、东南二隅,建三座城门楼,南曰“皇华”,东南曰“永康”,西北曰“金胜”。刘六(宠)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南下犯邳州境时,周尚化据城勒兵防御,州人赖以保全,为之立生祠。清康熙七年(1668年),位于郯庐地质断裂带的鲁南莒州、郯城发生大地震,地震导致河决,邳州城沉于水,其地曰“旧城湖”。 BGL-lJrG  
  清康熙二十八年迁建邳州城于艾山之阳,即今邳州市邳城镇。从营度到工竣,历两任知州始成,用帑(国库银)四万三千两。其地北枕洪福山,沂武诸河环绕城外,东西南三面因河为池,护以重堤。与旧邳州城相对而称新城,南距旧城90里。新城周五里十三步,高二丈八尺,下广七丈,上广丈有八尺,外砌以砖。城门四:东曰“先春”,南曰“来薰”,西曰“迎爽”,北曰“拱极”。其后几经重修,咸丰间捻军兴起,又加筑外土城,周十余里。州署在城中稍北,有正堂、二堂、内堂、厅事、吏房、神祠,又有学宫、学正署、训导署、吏目署、城守千总署等等,规制完备。后人登洪福山俯瞰新城,感而赋诗曰:“山势蟠空浑似龙,岭下楼阁绕青松。欲游忘却朔风冷,向晚犹登洪福峰。”洪福山因而又名城山。此后,新邳州城作为州县治所,凡265年。 J]$]zD  
  共和国诞生后,中共邳县县委、邳县人民政府于1954年迁至运河镇(今江苏邳州市运河镇)。运河镇位于陇海铁路与大运河交汇处,原名大榆树、三汊河,只有一条狭窄的沿河街道。邳县县治迁来以后,得交通之便与政治经济中心之利,迅速崛起为徐淮间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城市,城区面积达50平方公里,街道宽阔整洁,楼厦鳞次栉比,水陆四通八达。全国最大的内河煤港(邳州港)在城区西南,其机械化程度在内河港口中位居第一,年吞吐量6千万吨。五座大桥横跨城区京杭运河,如一条条巍巍巨龙横空出世。其中城北运河大桥,连接徐海一级公路,是京杭运河上的一座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现代化公路桥梁,由桥西向南入邳睢公路可直下江南,由桥东北上邳苍公路则可达山东各地,成为邳州境内公路交通的枢纽。有运河明珠之称的徐塘发电厂,为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火力发电厂,坐落在城北新区大运河畔,年发电量66.65亿千瓦时,强大电流由此源源不断地输入华东电网。进入21世纪,邳州城区逐渐向北、向东扩展,邳州市委、市政府于2008年迁至邳州新城区名叫沙沟湖的地方,建为“邳州市行政中心”。原邳州市政府所在地改建邳州人民公园,供民众游乐休憩,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在此办公,这里又好像是“邳州市政厅”。 2[Bw+<YA`  
邳州州域今昔 .Gnzu"lod  
  邳州疆城可考者始自西汉。在今邳州境内,此前有武原、良邑,周穆王时,令楚国伐徐,徐偃王败走彭城武原东山下,百姓随之者数万,倚山而居,山因名“倚宿”。倚宿山在今邳州戴庄镇境内,偃王所居石室尚存。汉初置武原县、良成县,与下邳并峙而三。其疆域,据窦氏《邳志补》考证,下邳县“滨运以南,旋绕葛峄(岠山),南兼睢境”,约当今邳州南部而兼有睢宁县北部地区;武原县“滨运以西,错入铜境”,约当今邳州西北部而兼有铜山县东北部地区;良成县“滨运以北,东带沂武,呦鹿之阳”,约当今邳州北部与东北部而兼有山东郯城县西南部分地区。 d?1[xv;  
  东汉时,下邳国疆域为邳州历史之最,领十七城,即下邳(本属东海)、徐(本为国)、僮(侯国)、睢陵、下相、淮阴、淮浦、盱台(眙)、高山、潘旌、淮陵、取虑、东成、曲阳(侯国、故属东海)、司吾(侯国、故属东海)、良成(故属东海)、夏丘(故属沛郡)。以今境考之,约当今江苏省邳州(武原除外),新沂南部、沭阳、宿迁、睢宁、泗洪、涟水、淮阴、淮安、盱眙和安徽泗县、嘉山、定远等县(市)境。下邳与彭城为同时并立而毗邻的两个侯国,皆属徐州刺史部。彭城国有八城,户八万六千一百十七,口四十九万三千二十七;下邳国较彭城多九城,户与口分别多出五万零二百六十二、十一万八千零五十六。徐州刺史部为西汉武帝“初置刺史部十三州”之一,本为监察区,至东汉正式成为分辖郡国的行政区,辖郡五(东海、琅邪、彭城、广陵、下邳),县邑、侯国六十有二,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东汉末年,曹操移徐州刺史部于徐州,实际上治所不在彭城,而在下邳。汉末以迄三国曹魏,青徐都督、监军皆镇下邳,徐州刺史治所亦在下邳。晋因魏制,徐州刺史仍治下邳,石崇为征虏将军监徐州诸军事、镇下邳,载于《晋书》本传。 #w]@yL]|is  
  三国魏时,下邳郡南部疆域高山、东城,皆为魏弃地,实际上至今安徽泗阳一带。 bxF'`^En  
  西晋,下邳国领七城:下邳、良城、睢陵、取虑、僮、夏丘、凌。今邳州境内有其二,即下邳、良城。武原县属彭城国。 eih~ SBSH  
  东晋及南北朝,下邳或为郡(下邳郡、武原郡),或为州(东徐州、武州、邳州),南北纷争之际,疆域多变。 [[vbw)u  
  隋代,下邳郡领七县:宿豫(郡治所在)、下邳、良城、郯、淮阴、夏丘、徐城。 ]ZM-c~nL  
  唐宋元明清,邳州(下邳)或为县、为军、为州,疆域渐趋稳定。明清两代,邳州大多兼辖宿迁县、睢宁县两县。 jV|/ C  
  民国之初,改邳州为邳县,邳州知州改为邳县民政长,复改邳县知事,邳县县政府又称邳县公署,邳县行市乡制。邳县设六市、十七乡,六市为城厢市(今江苏邳州市邳城镇)、官湖市、窑湾市(今新沂市窑湾镇)、旧城市(今睢宁县古邳镇)、土山市、宿羊山市。不久改行区团制,邳县置为十区、八十一团,十区依次为:邳县一区城厢区,邳县二区官湖区、邳县三区窑湾区、邳县四区旧城区、邳县五区土山区、邳县六区八义集区、邳县七区宿羊山区、邳县八区滩上区、邳县九区谭家圩区(今江苏邳州市戴庄镇)、邳县十区四户圩区。后改区乡制,十区不变。 =9cN{&qf  
  共和国成立,始行区乡制,继而撤区并乡;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实行政社合一体制;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恢复乡镇制。1992年撤县建市后,逐步撤乡建镇。2011年,邳州市共有24镇、451个行政村。 SOo}}a0  
(本文来源:徐州文史网 东海据《邳州溯源》略补正:今日邳州沿袭邳国、下邳、东徐州的历史沿革!邳州古为中原东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 g)Dg=3+>  
X1~ WQ?ww  
1条评分威望+5
台灣余氏 威望 +5 感謝分享! 2013-12-02
相见甚晚 以诚相见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13-12-02
【相关内容】 {|E'  
【原题】邳州文史:睢宁溯源——睢宁县历史沿革与行政区划概况 lzE{e6  
时间:2012年11月5日    来源:徐州史志网—邳州频道    编辑:东海 iiw\  
原题:睢宁溯源 V8Fp1?E9S  
文·睢志办 DT Cwf  
睢宁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此劳作、生息、繁衍。商、周时期,县境北属下邳国,南属取虑国。秦时,南为取虑县,北为下邳县,隶属青州;汉时建睢陵县,与取虑县、下邳县并存(历东汉、三国、晋);南北朝时,取虑县并入睢陵县;隋时,睢陵县制撤消,县境北入下邳,南入泗州;金兴定二年(1218年)始置睢宁县,属南京路泗州(睢宁古有泗、睢两水横贯全境。境内水患无穷,置县时,取“睢水安宁”之意)。建县距今792载,隶属迭有变更,县名称未变。元朝,县境以睢城镇为中心,东到沙集、凌城,南至邱集,西南到李集,西至桃园、卓海、高楼、大王庙(卓海、高楼、大王庙于1950年划入安徽灵璧县),北部在现黄河故道以南地区,东北至皂河(1951年划入宿迁县)。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邳州南部14个社划入睢宁县。 zarxv| }$  
  1949年10月后,睢宁县属苏北行署淮阴专员公署管辖;1953年5月转归江苏省徐州专员公署,同年,原邳睢县所辖双沟、张圩、古邳、张集划入睢宁县。1956年后,县境趋于稳定。县境东临宿迁县,西北接铜山县,南部、西部与安徽泗县、灵璧县接壤,北与邳县毗邻;县域东西长约75千米,南北宽约55千米,总面积1773平方千米(1995年实测为1769.19平方千米)。1983年3月实行市管县体制,睢宁县隶属徐州市至今。 L/Ytkag  
新中国建立初期,睢宁县实行区、乡制,设13区103乡(后改设17区);1958年改公社制,设23个人民公社(后调整设置26个公社和睢城镇);1987年3月,李集、双沟、古邳、凌城撤乡建镇,实行镇管村体制。1995年12月,沙集撤乡建镇。1996年12月,桃园撤乡建镇。2000年4月,调整乡镇行政区划,实行镇管村体制。设16个镇。2003年6月,设立睢宁经济开发区。2010年底,睢宁县辖16个镇、6个园区。 M&v;#CV  
睢宁现境,平原广阔,土地肥美;林木繁茂,花果飘香;河道纵横,陆路成网;经济繁荣,人民安康。睢宁已成为国家商品粮、优质棉生产基地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生态农业示范县、农业科技示范建设基地县和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高标准农田林网示范县,是著名的儿童画之乡、中国意杨之乡和白山羊之乡。 @|2L>N  
县城演变 nr{#Krkb  
西汉初建睢陵县。睢陵县城位置,据《后汉书·陶谦》注“睢陵县在下邳县东南”。又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睢水》记述“睢水又东经睢陵县故城北”。下邳,即现睢宁县境北部的古邳镇;睢水,即明代前睢宁县境内的一条河流。西晋时,太保王祥初封“睢陵侯”,死时封“睢陵公”,其食邑睢陵县。睢陵人怀念他,在县城南二里葬王祥履为坟。历代县府和当地百姓都重视保护和修缮王祥履墓。金代以宿迁之古城置睢宁县。明洪武元年(1368年)知县汪质在县城旧址重建县署。自金以来睢宁县名、治所未有改变。县城南王祥履墓犹存。 mM$|cge"  
根据历史记述、古迹和前人考证,现今睢宁县城是汉时睢陵县城故址。睢宁县城位于县境中心偏东南,平均海拔22米,属黄泛冲积平原。县城地理坐标为:北纬33°53′,东经117°56′。元代时,睢宁县城是一座小土城。土城周长2千米,高7.67米。明代正德年间建东、南、北三门。嘉靖年间改为砖石城,开西门。万历年间四门建城楼(东门称“崇文”、楼匾题“保釐东土”; 西门称“耀武”、楼匾题“淮西保障”; 南门称“朝阳”、楼匾题“畿南重镇”; 北门称“拱辰”、楼匾题“北门锁钥”)、设吊桥、挖城河。 n6xJ  
康熙七年(1668年)下邳城始毁于地震,继没于黄水,城池终成一片泽国。20年后,筑新城于艾山之阳,作为州府治所。下邳残址从此称为旧城、旧州。清代末年,县城向南拓展。民国年间,县城面积1.2平方千米。县城内有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主街道,由长1米、宽0.6米的青石板铺成。十字街口(位于现元府路、中山路交叉口)南大街和东大街较为繁华,两旁皆是商贾店铺。古县城内外建有县署、庙堂、书院、宗祠等。 3T= ?!|e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经过61年建设,县城面貌发生显著变化。进入21世纪,县城建设步伐加快,面貌日新月异。2000年,位于县城中心区位的县政府机关大院,整体出让,建设威尼斯商贸城。2001年,举办城建项目招商会,改革城镇投融资体制,制定出台“谁投入、谁开发、谁拥有、谁受益”的政策,引进县外资本、民间资本4.1亿元用于城镇建设。是年,对中山路、红叶路(工业路)、元府路(府前路)、八一路拓宽改建;投资360余万元建成占地5.5万平方米的“九月广场”(后改称留侯广场)。 ]wZlJK`K  
2003年,投资7000万元、占地4.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的时代花园(商住区)开园。是年,城市建设投资5亿元,完成建筑面积25.4万平方米。2004年,县政府行政办公中心、天虹大道、青年路、人民路、睢河路、天元广场等城建重点工程建成投入使用。2008年,全长29.14千米的绕城公路(县城外环线)建成通车,新修城区道路11千米,新建人民西路小睢河桥梁,完成3万平方米人防地下工程;建设公共绿地34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34.8%。 (B^rW,V[R  
2009年,在县城北开发建设新城区,当年开工铺设的下邳大道、永安路、永学路、中山北路、睢河北路、菁华路“三横三纵”6条道路建成通车,占地13平方千米的新城区框架初步形成。新建成云河广场、庙湾广场、中央大街景观带、天虹大道景观带、水袖天桥景观和城区6座桥梁(毛庄桥、董林桥、纱厂桥、西周桥、李岳桥、新村桥)。2010年,改造老城区“五横六纵”11条道路,建设新城区“六横四纵”10条道路;开发建设白塘河湿地公园并蓄水成湖。现今睢宁县城已成为苏皖两省边界、徐州东南端一座环境优美、繁荣活跃、宜业宜居的城市。 {44#<A<  
历史文化 &|K9qa~)Y  
睢宁,历代兵家必争的古战场。下邳地处南北要道,曾因黄河横越,襟带淮泗,为古代水陆交通要冲,是调兵遣将、频繁往来必经之地。历史上有名的楚汉相争、三国蜀魏之争、南北朝以及宋金之争,都涉及下邳。 j2RdBoCt  
汉献帝初平四年(公元190年),曹操率兵攻彭城(今徐州市)、战下邳,回军取虑、睢陵(睢宁古县名)、夏丘时,对三县百姓“皆屠之,坑杀男女数十万口于泗水,水为之不流,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刘备、吕布等在此交战,吕布缢于下邳白门楼。南宋时,因宋金、宋元在睢宁地区争战不休,县民死伤惨重。金亡,元代因居民人数少未予立县,将睢宁县并入邳州,十余年后,始恢复县名。清末民初,军阀混战,睢宁人民饱受战争之苦。民国27年,日军侵犯睢宁,睢宁南北燃起抗日烽火。在推翻国民党政权统治的三年解放战争中,睢宁县成为淮海战役一个重要战场,国民党一O七军在睢宁投诚。 h.*v0cq:  
睢宁境内名胜古迹(遗址)甚多。秦末张良遇黄石公进履的圯桥(遗址),位于睢宁古邳镇东。清康熙七年(1668年)地震,下邳城毁,圯桥亦淹。后人为保留古迹,在旧城(今古邳镇)东黉学西南50步处建圯桥,立碑“汉留侯进履处”。1981年因开挖古邳扬水站至民便河的引河,圯桥位于河底,遂在原圯桥东南200米处马邦大沟与引河交接处建新圯桥,在桥西立碑以纪。1998年在新圯桥东建成圯园张良殿景区。 /os,s[w  
汉高祖刘邦兵败遇救处的戚姬苑坐落在睢宁梁集镇戚姬村。据传,汉二年(前205年)楚汉在彭城大战,刘邦败,率数十骑突围至取虑县东(今睢宁梁集镇),得戚氏父女相救,戚女以身相许。后戚女和其子如意均被吕后所害。汉文帝即位后,在戚姬救刘邦处立庙塑像,黄河夺泗后,庙苑多次被毁。当地乡民捐资,屡毁屡建,遗迹保留至今。2000年,村组区域调整,位于戚姬苑遗迹处的行政村始称戚姬村。 % aqP{mOO  
汉末曹操擒杀吕布的白门楼(遗址)位于古邳镇东北1000米。下邳城虽经多次变迁,独白门楼屹然,清康熙时下邳城陷,楼始倒塌,仅存一土堆。1981年在原址南10米处修建水闸一座,称”白门楼闸“。古邳(古下邳)八景,岠峰独秀,其中赋山亭、葛仙洞、圯园(张良殿)、羊山弥陀寺等古遗迹已复建向游人开放。 %6W%-`  
睢宁自古人杰地灵,文化源远流长。汉初“三杰”张良,在下邳圯桥得黄石公兵书;大将韩信被汉高祖刘邦封楚王都下邳。“三国”时的孙权于光和五年(182)生于下邳。境内出土的汉画像石《牛耕图》,被誉为汉文化“三绝”之一,现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睢宁出土的汉画像石题材丰富,大多取材于当时的社会生活,描绘了当时的生产状况,其构图布局繁密盈满,人物车马冲天塞地;画面分格而雕,多用“剔地浅浮雕法”,形成浮雕立体图案。睢宁民间文化积淀丰厚,传统舞蹈“落子舞”、“龙虎斗”、“云牌舞”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睢宁儿童画稚趣天成,从1978年参展参赛以来,获取各类国际奖项。1996年11月,国家文化部命名为“睢宁儿童画之乡”。 n'@*RvI:  
东汉时,东郡太守、太子太傅严彭祖,古邳人,是《春秋》严氏学的开创者,有《公羊严氏春秋》、《春秋公羊严氏记》传世。南北朝时古邳望族到洽,敏学强记,深得梁武帝萧衍器重,官累至御史中丞,武帝之子编撰《昭明文选》,到洽是主要编委之一。清代学者睢人袁崇嵘,编著《地理志略》,对各州县考证详备,颇受史志界推崇。明清两代,睢宁学宫、书院、私塾广布,官办者著名的如黉学、昭义书院、邳州学宫等。睢宁文人名士众多,出仕各地掌政、教授者不少。 ntntB{t  
睢宁人民勤劳勇敢,素有革命斗争传统。自戊戌变法以来,不少爱国志士、英雄人物,投身于民主革命斗争。张曙时早年参加同盟会,跟着孙中山闹革命;1927年参加组织南昌起义。周祥骏起初在睢宁县昭义书院讲学,传播先进思想。1907年春,在徐州发起天足会,倡导男女平等,鼓励妇女为自由解放而奋斗。后与柳亚子结为南社,“欲以文学起革命”。 辛亥革命军攻克南京后,张勋逃窜徐州。周祥骏甘冒危险秘密潜回徐州,以省立七师教员的身份从事革命工作,1914年5月16日,被张勋以乱党之名杀害于武安门外,时年45岁。苏同仁,女,在睢宁建立党组织的早期活动家。1924年4月,苏同仁成为吴亚鲁在徐州发展的第一批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1925年苏同仁接受指示,到睢宁开辟党的组织工作。1926年,苏同仁受党组织派遣到北京从事革命活动。1939年受党中央派遣与陈潭秋、毛泽民等赴新疆工作,不幸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关押在陕南监狱,受尽折磨,仍坚贞不屈,表现出共产党人的高尚革命气节。1943年在狱中牺牲,时年39岁。 G1fC'6$3  
  新中国建立后,睢宁人民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为建设睢宁、振兴睢宁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县,建设成为工农贸并举、科教文兼崇、经济繁荣昌盛的新睢宁。而今,在中共睢宁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睢宁人民心怀腾飞的愿望、围绕“突破睢宁”——再一次出发,向着“建设满意睢宁、跨入小康社会、冲刺全国百强”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al"=ld(  
(本文来源:徐州史志网—邳州频道) {e5DQ21.  
yv|`A2@9  
1条评分威望+5
台灣余氏 威望 +5 介紹祥盡! 2013-12-02
相见甚晚 以诚相见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3-12-02
bj$VYS"kY  
tX@G`Mr(  
S&Szc0-|k  
`y0u(m5  
aRE%(-5  
邳州文史:探访《三国演义》徐州古战场——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徐州治所下邳在邳州市南! Pg\!\5  
原题:探访《三国演义》徐州古战场 jWjp0ii  
时间:2012年4月17日    来源:徐州文史网(江苏)    编辑:邳州文史(东海编后语: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徐州治所下邳在邳州市南!原文中未注明徐州治所历史真相我给略不正,今日邳州沿袭邳国、下邳、东徐州历史沿革,睢宁县古为邳州辖县之一,古邳镇本属邳州。) 5R}K8"d  
文/张成珠·徐州学者 /*kc|V  
三让亭的徐州情结 r~q 3nIe/,  
  三让亭在“彭城”徐州市的城区附近云龙山西麓,造型特殊,呈三角形,也许为了强调 一个“三”字,亭柱子是三根、檐角是三个。匾额“三让亭”的字,是马亚的手笔。见此亭,会联想到《三国演义》陶谦三让徐州的故事。京剧传统剧目的《让徐州》,唱的也是这一出。委婉苍凉,韵味无穷,令人百听不厌。那是言派的代表剧目之一,大凡戏迷的游客,触景生情,都会不由地唱出那段二黄原板:“未开言,不由人,珠泪滚滚……”品味剧情,评说言菊朋大师及其传人所塑造陶谦的艺术形象:忠厚老成,深沉儒雅,死前仍然以国计民生为怀,不存私念,避路让贤,俨然一派正人君子的风度。陶谦“三让”,是把徐州让给了刘备。 Y6:b  
  大致情节是这的:曹操进攻徐州(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徐州治所下邳在邳州市南),大肆杀戮。陶谦抵挡不住,就派东海人麋竺和下邳人陈登分别向北海的孔融和青州的田楷请求援救。孔融、刘备和田楷都带兵来救徐州牧陶谦。原来这时孔融被黄巾军管亥包围,任平原相的刘备去救他,是解围以后和孔融共同来救徐州的。在徐州城(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徐州治所下邳在邳州市南)下杀败了曹操的大将于禁,入城见陶谦。陶谦见刘备大喜,当即要把徐州让给他,刘备推辞拒绝,这是“一让徐州”。曹操正在攻打徐州的时候,听说吕布已经袭破了他的根据地兖州,只好放弃徐州,急忙班师回去。曹兵退走后,陶谦会合诸将,把刘备恭请上座,又要把徐州让与他,刘备又力辞不就。陶谦无奈,只好劝刘备留屯小沛(今徐州市沛县),这是“二让徐州”。不久陶谦得了重病,派人到小沛把刘备请来,又要把徐州让给他,并推荐孙乾、麋竺辅佐他,说是“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之后陶谦以手指心而死,这是“三让徐州”。众军举哀毕,把徐州牌印交给刘备。次日,徐州百姓拥挤到府前哭拜说:“刘使君若不领此郡,我等皆不能安生矣。”众人和关羽(关公)、张飞二人又再三相劝,刘备这才接受,做了徐州牧(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徐州治所下邳在邳州市南)。 &w'1  
  陶谦一面拼死保卫徐州(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徐州治所下邳在邳州市南),一面却屡次三番要把徐州让给刘备,究竟为了什么?归纳理由:一是刘备为汉室宗亲的“皇叔”,有责任、有义务管理徐州。二是形势所迫。从当时徐州的军事地位来看,南有袁术,北有袁绍和公孙瓒,西北有曹操和吕布,都对徐州虎视眈眈,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而曹操几次进攻徐州,大肆屠戮,已使这个地区遭受严重摧残,人口锐减,满目疮痍,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人物来收拾残局,徐州是很难以继续统治下去的。陶谦心里明白,守不住徐州,与其落得毁宗灭族的下场,还不如把徐州交给有能力的人去治理,而且也保全了自已,这就是三让出徐州的症结。不管是陶谦也好,还是麋竺等人也罢,他们是在最困难的情况下,把球踢给了刘备。 =;A >1g$  
  其实,《三国演义》是小说,属文学作品,所写的陶谦三让徐州(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徐州治所下邳在邳州市南)的故事,与正史《三国志》的记载颇有差异。罗贯中出于正统观念,尊刘抑曹,添加不少虚构的成分,虽有艺术欣赏价值,却不可取代历史的真实。陶谦“三让徐州”的说法,最初见于《三国志平话》,但书中只有“老将陶谦临死,三让徐州于玄德”的一句话,并无具体情节。元曲有一出无名氏的《老陶谦三让徐州》,剧本失传,内容不详,估计是受《平话》的启发编写的,而《三国演义》大约是在这个基础上再作拓展而成。京剧《让徐州》的情节和陶谦的人物形象,都脱胎于《三国演义》的第十一回和第十二回所叙述的“陶恭祖三让徐州” 。至于陶谦其人,从史籍的记载来看,并不是一个老实儒雅的人,《三国演义》和戏曲舞台上所塑造的形象,与其本人颇有差距。古典小说与京剧传统剧目中的三让徐州,都属艺术创作,文艺家凭主观意念可以编造情节、塑造形象,给读者与观众以感染;正史记载和历史研究是社会科学,学者必须忠诚于历史的客观真实,不容伪造。两者是不可混淆不分的。 Mfinh@K,  
射戟辕门尚为刘 v9 *WM3  
  探访《三国》遗迹,来到徐州市沛县八景之一射戟台。八景诗中有“射戟辕门尚为刘”之句,那是吕布耀武扬威的地方。射戟台在沛县文化馆院内,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个圆形石板,直径122厘米,厚12厘米,岩面上的痕迹,传说是吕布射戟时踩下的脚印。射戟台被凉亭履盖,书法大家冯亦吾题联:“ 一弦飞矢鸣画戟,十万雄兵卸征衣”,用以概括《三国演义》第十六回《吕奉先射戟辕门 曹孟德败师淯水》的故事: 20Z=_},  
  东汉末年,皇帝失政,黄巾军起义,诸侯借镇压义军之名纷纷割据,独霸一方,互相争斗,连年征战。刘备继陶谦之后做了徐州牧,吕布袭击徐州(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徐州治所下邳在邳州市南)把徐州牧刘备打败,任他为豫州刺史,驻扎小沛(今徐州市沛县)。野心勃勃的淮南王袁术,打算先攻刘备取小沛,然后再攻吕布夺徐州(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徐州治所下邳在邳州市南)。为了各个击破,就提前派人给吕布送去粮草和密信,只求吕布按兵不动,同时派大将纪灵率精兵十万直取小沛。当时,刘备名为豫州刺史,实际上仅有小沛一地、兵马五千和关公张飞二将。自知难御强敌,便写信向吕布求救。 z0T9tN!(  
  见此情景,吕布的部下建议“将军想杀刘备而无机会,现在可借袁术的手达到目的”,但被吕布拒绝。他想到的是,袁术如果消灭刘备,就会北联泰山之兵包围徐州,给自已构成威胁,所以必须援救刘备。即带领步骑千余人赶往小沛,屯驻城外。纪灵听说吕布到来,也暂停进军。吕布毕竟事先已收下袁术的粮草,在当时那是极缺的军需物资。“粟二十万斛”不是个小数目,收人之礼不给面子,反来保护刘备,势必得罪袁术。设法两全齐美,便派人请刘备、纪灵同来宴饮。吕布坐在他俩中间,向纪灵敬酒说:“刘备是我兄弟,看在我的面上,你就撤兵吧。” 纪灵不肯,吕布大叫一声:“把我的方天画戟拿来!”刘备、纪灵都吓了一跳。吕布又说:“我把戟插到辕门外一百五十步的地方,如果我一箭射中画戟的枝尖,你们两家就不要打了。如果我射不中,你们再打不迟。”挽起袍袖,搭上箭,扯满弓, “嗖!”的一箭正中画戟小枝,帐上帐下,齐声喝彩。吕布放下弓笑着说:“看来老天也不愿意让你俩拼杀啊!”纪灵大惊:“将军真乃神人也!”就此撤兵。刘备既躲过一场兵灾,吕布也出尽风头,显威扬名。推究“射戟辕门尚为刘”,实际上还是为了吕布自己。 <IO@Qj1*  
  吕布擅长骑射,武力过人,有万夫不挡之勇。对其一生的总评虽然是“有勇无谋”,但“射戟”一事却属例外,既展示高超的武功,又借此平息了一场战争。“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孙子兵法》中的最高境界,孙子认为,让敌人屈服不靠交战,而用谋略制胜才是最高明的。“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有勇无谋的吕布,倒是轻而易举地摆平了交战双方。 t>}(` 0  
  辕门射戟的典故影响深远 ,京剧、豫剧、秦腔等都有这个传统剧目。它是小生主演的戏。饰演吕布的演员必须做到扮相英俊潇洒、声调铿锵有力、动作矫健灵活、气势威猛逼人。而剧中人物刻画,又通过姿态神情,流露内心的奥秘 :刘备惊恐未消,默祷射中,以解大军压境之危;纪灵懊恼,埋怨袁术白费了送礼,但愿射箭不中当即开战;吕布夸下海口,志在必得,小心翼翼,岂容失手。不仅舞台艺术,在徐州市点石园收藏的文物精品中,有一幅木雕条屏也把这个情结刻画得栩栩如生。 zGaqYbQD  
  探讨故事的真实性,学者对照过《三国演义》、《三国志》和《后汉书》,关于“辕门射戟”的叙述确有差别:后汉书写吕布设宴,是先招刘备,再请纪灵,这样很可能如三国演义所述刘备、关公、张飞都在场,而三国志则没有清楚写明刘备在场,似乎只有纪灵及部下对吕布的箭术惊叹不已;后汉书写吕布率步骑千余,而三国志则清楚写明吕布只带200骑兵,意在表明能慑服纪灵的纯凭吕布的威名,而非兵力多寡。总体上,射戟休战的基本事实一致,不容怀疑。 XImX1GH  
白门楼故址今何在 L ARMZoyi  
  《三国演义》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门楼吕布殒命”。下邳(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徐州治所下邳在邳州市南)是古邳的原名,历代曾为郡国封邑或郡州治所。当年的古城有三重,白门楼是外城的南门。凭吊古战场,来到今日的雎宁县古邳镇(1218年析出邳州宿迁县古城辖地始置睢宁县,1953年邳县古邳公社划归睢宁县即今古邳镇),在下邳城白门楼故址所见只是原野上凸起的一处高埠,历史的辉煌与雄壮,犹如消散的烟云,不可触摸。1981年,当地政府在白门楼原址附近建设一座水闸,以“白门楼”命名,算是一座标志性的建筑。我们站在水闸上,放眼四野,聆听古邳的变迁:白门楼的名气因《三国》而传扬,晋朝富豪石崇曾用全白玉重砌过这座城楼,并亲书“白门楼”三字。后来下邳虽然经过多次变迁,但白门楼仍然存留下来,直至清康熙七年(1668年)因郯城大地震波及,楼台坍塌。不久黄河从花山坝决口,洪水吞没了残破的下邳古城(古邳州城),城址化为水域,俗称旧城湖(纪念旧邳州城得名)……游人指点着水闸上额的“白门楼”三字,又将话题聚焦《三国》情结的探讨上; 5$&',v(  
  吕布善骑射,号称“飞将军”。他是个反复无常的人,原为荆州刺史丁原的义子,后来又投靠太师董卓做义子。司徒王允看准董卓与吕布都是好色之徒,便巧使“连环计”,先将貂蝉许给吕布,后又献给董卓。让貂蝉担当起拯救汉室的重任,用吕布除掉董卓,达到预期的政治目标。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吕布从公元189年杀丁原投靠董卓又杀了董卓。先后投靠或伙同过袁术、袁绍、张邈、刘备等人争斗不息,在辕门射戟平息战事之后,刘备与吕布倒也和好过。吕布曾对刘备说:“我为你的了危难,今后不可忘记。”后来,张飞拦路抢了吕布派人从山东买回的150匹马,引发了两家矛盾,吕布围攻沛县讨马,刘备突围投靠曹操。曹操率大军亲征徐州(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徐州治所下邳在邳州市南),吕布兵败,退入下邳城(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徐州治所下邳在邳州市南)坚守。曹操攻城不下,就引泗、沂河水灌城。 $EG9V++b3  
  吕布被困,连续抵抗疲惫不堪,趁敌军稍退,在下邳城白门楼上睡着了。他手下的两员大将宋宪、魏续乘机把他捆绑生擒,然后打起白旗,并从下邳城白门楼上扔下吕布的方天画戟,表示投降。而后大开城门,引曹军入城,将吕布交给曹操。死到临头,吕布还以为曹操赏识他的将才,天真地希望能得到曹操重用。吕布表示甘为曹操卖力,但只求饶他一命。同时刘备正好在座,也指望曾在辕门射戟被他搭救过的人替他救情,不料刘备反倒提醒曹操:“明公不见吕布事丁建阳、董太师乎?”意思是说,吕布当年杀了丁原、董卓,你曹操万不可养虎为患。曹操听到刘备的忠告,当即命令手下将吕布推下楼去,先勒死,再斩首示众。《三国演义》中的吕布,是第一勇将,纵横天下,无人能敌,刘备、关羽、张飞三人联手都没能战败他。终了竟被自已部下捆绑献给曹操,如此下场,对于这个反复无常的小人也是应得的报应。 q+2v9K@  
  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为正史,书中的吕布情节与《三国演义》有较大出入,他是作为一路军阀,与曹操、刘备共争天下。最后败于曹刘联军之手,被围困在下邳城(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徐州治所下邳在邳州市南头),吕布走投无路,还曾要求手下将士取其首级,投降曹操,以保住其部下性命。众将不忍,吕布才下城投降,被曹操所杀。不仅没有渲染吕布见利忘义的小人气,还流露出他临终时的些许悲壮。古典小说的《三国演义》,是的罗贯中的代表之作。有言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文学巨匠也是难免败笔的。推究吕布殒命细节,令人不可置信:吕布是个武功高强的战将,战斗间隙在坐椅上的浅睡眠总有警觉,捆绑他时是很容易惊醒的,一旦醒来宋、魏二将绝非他的对手。即便捆绑成功,因行动的过程太长,也容易被其他将士觉察而前来制止。关于宋、魏二将的叛卖行径,为求万无一失,何不乘吕布入睡之机,就近取戟当即把他杀死,取其头颅向曹操投降。这么做既保险,又利索,故事更显得合乎情理。小说是允许虚构情节的,但美妙的构思,总该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yA~1$sA1  
土山古镇拜武圣 -,q qQf  
  《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屯土山关公约三事,救白马曹操解重围”,故事里的土山(今邳州市土山镇),坐落在徐连高速公路旁,距“下邳”邳州市的城区约15公里,土山古镇是以此山而得名的,土山东南约二十五里为下邳城白门楼旧址。据《邳州旧志》记载,三国时土山高约30余丈。站在山顶,可以望到下邳古城(今古邳北边)。清康熙七年因郯城大地震波及而沉降,随后又加黄河水灾的淤没,原来高大的土山,只剩下方圆200平方米、高20余米的山丘。 ,wZq ~; 2  
  当年曹操与刘备争夺徐州(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徐州治所下邳在邳州市南),刘备和张飞决定偷袭曹军,不料败露,反被曹军打败,刘备与张飞失散,仅剩下关羽驻守下邳城(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徐州治所下邳在邳州市南)任下邳太守。曹操采纳程昱的计策,将关羽围困在下邳的土山,决定用刘备的降卒混进下邳城做内应。并令夏侯敦挑战,关羽出城与夏侯敦大战,却被徐晃和许褚截断归路,无法返回下邳,只得在土山停息。这时望见下邳城火起,关羽害怕刘备的二位夫人(甘夫人 、糜夫人)落难,却又无法返回下邳。进退两难之际,曹军的张辽来到下邳的土山劝降关羽。他给关羽列了三罪:一是违背了桃园盟约,二是将刘备妻子置之不理,三是关羽智勇双全,却不思报效汉室,假若这么死了岂不遗憾。关羽就这么被说服了,但他约定三件事:一是只投降汉室不投降曹操,二是照顾二嫂(刘备的妻子甘糜二夫人),三是只要知道刘备的下落,不管千里万里,立即辞别曹操去找刘备,以此作为投降的交换条件。曹操爱将心切,满口答应,接待他三日小宴、五日大宴,并赠金钱美女、赐战袍和赤兔宝马(原是吕布坐骑)。后来,在白马(地名)之战中,袁绍大将颜良文丑勇不可挡,是关羽出马先斩颜良后杀文丑,为曹操化解了白马之围。先封关羽为偏将军,后又加封为汉寿亭侯,但关羽始终不为之动心。 x}~Z[bx  
  关羽不看重高官厚禄,张辽前往试探,关羽则表示:“感谢丞相待我甚厚,只是吾身在此,心在兄处”他把曹操赠的战袍穿于衣底,外罩旧袍,当曹操问起,说是 “不敢以丞相之新赐而忘兄长之旧赐”。曹操赠赤兔马以示心诚,而他说是 “吾知此马日人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长下落,虽有千里可一日而见面也”。 不久,关羽打听到刘备的消息,便封金挂印,辞别曹操继续追随刘备去了。过五关斩六将,终于与刘备团聚。关羽的忠义之心由此一举成名,关羽被困和议约之地的土山,也因其佳话而闻名天下。 } 8[  
  成语“身在曹营心在汉”,分别是指关羽与徐庶二人,“屯土山关公约三事”的前后情结,突出地表现关羽的忠、义、勇。关羽也因此被后人神化,恭为“武圣”。凭吊土山古战场,其故址就是今日的土山古镇(今邳州市土山镇)。拜见关羽,必定游览那里的关帝庙。邳州市土山关帝庙始建于明朝天顺年间,距今约有五百三十多年。当时为全国第二大关帝庙,素有“北有文圣孔府,南有武圣关帝”之称。土山关帝庙的古建筑群,在徐州全市仅次于徐州市户部山古建筑群的规模。 pfQ3Y$z  
  《三国演义》塑造的关羽形象,不仅有万夫不挡之勇,披肝沥胆的忠义之节,而且还有惜香怜玉的侠骨柔肠。关公被神化了,历代人景仰关公,全国各地修建无以数计的关帝庙。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关羽就是忠义的象征,,自然成为宣扬儒家伦理观念的最佳人选。看来,关羽死后的意义远远超越他生前的业绩。各种褒美之辞,将他抬高到登峰造极的位置上,到明代万历年间,关公被谥封为大帝,使他从征战的马鞍飞升到神的宝座上。旧时关庙比孔庙还多,有一副对联:“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式詹庙貌长新,无人不肃然起敬;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尊号。矧是神功卓著,真所谓荡乎难名。”足见关公的影响深远。推究起来,人们对于这位武圣的信仰,倒是各取所需:封建统治者只偏重于宣扬他的忠,而老百姓看重他的义。把这个视友情重于生命的男子汉,当作处世的楷模和供奉的神灵,表达一种虔诚的爱。 w[g`)8Ib  
(本文来源:徐州文史网)
相见甚晚 以诚相见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3-12-02
_7:Bxx4B  
oupWzjo  
wo(O+L/w  
《读史方舆纪要·正文·卷十九·南直一》:邳州属县二宿迁县、睢宁县。 P6>C+T1  
【原题】《读史方舆纪要》正文·卷十九 南直一 \^y~w~g?  
《禹贡》:淮海惟扬州。《周礼·职方》:东南曰扬州应劭曰:州界多水,水波扬也。又江南之气燥劲,厥性轻扬。春秋时为吴地,其在天文,斗则吴之分野,亦兼鲁宋之疆邳、泗以北,故鲁地。徐州,则宋地也,在《禹贡》为徐州之域。越灭吴,并其地。战国时为楚地。秦始皇兼天下,为九江、鄣郡、会稽及泗水郡地。项羽都彭城,亦为楚地。汉初,为吴、楚、淮南诸国之境。武帝置十三州,此为扬州,而淮北则属于徐州。后汉因之。三国魏跨有淮南,亦置扬州治寿春,而江南为吴地已上见第二卷。后仿此。晋亦置扬州初治寿春。平吴后,治建邺,渡江后,扬州遂为王畿时侨置州郡,参错其间。按:晋及十六国,并见第三卷。后仿此。刘宋侨置南徐、南兖、南豫诸州南徐治京口,南兖治广陵,南豫治历阳。余详见刘宋州郡。后仿此,而扬州如故元凶劭弑逆,分浙东五郡为会州,省扬州立司隶校尉。劭诛,复故。孝建二年,复分扬州浙东五郡,置东扬州。大明三年,更以扬州丹阳、淮南、宣城、吴郡、吴兴、义兴六郡为王畿,而以东扬州为扬州。大明八年,子业立,仍以王畿为扬州,扬州为东扬州。萧齐复增置豫州、青州、冀州及北兖、北徐诸州豫治寿春,青、冀治朐山,北兖治淮阴,北徐治钟离。梁初因之,其后分裂益多。陈初自江以北,没于高齐。后虽复取淮南,而不能有也。隋氏亦置十三州,然不详所统自刘宋以下,俱见第四卷。后仿此。唐贞观中,分天下为十道,此为江南及淮南道。开元中,又分江南为东西道东道治苏州,西道治洪州。唐末属于杨行密而吴郡属于吴越,后为李所据唐末节镇及十国分合,俱详见第五、第六卷。后仿此。宋置淮南、江南及两浙路。元丰改作,又分淮南、江南皆为东西路。渡江以后,又分两浙置浙西路。元置浙江行省于杭州,河南行省于汴梁,而江淮南北地分属焉自宋至元,俱见第七、第八卷。后仿此。明初定鼎于金陵,遂为都会。正统六年,始为陪都,为直隶府者凡十有四,州四,属州凡十三,县凡九十有六总为里一万三千七百四十三,夏秋二税,大约五百九十九万五千三十四石有奇,而卫所参列其中。今为江南布政使司。 PuZzl%i P3  
◇应天府属县八 Kg<~Uf=1  
上元县附郭  江宁县附郭  句容县  溧阳县  溧水县高淳县  江浦县  六合县 Ei]Sks V>*  
◇凤阳府属州五 县十三 m!<FlEkN  
风阳县附郭  临淮县  怀远县  定远县  五河县虹县 q$v0sTk0Y  
寿州属县二 X04LAYY_u  
霍丘县  蒙城县 XHgW9;M!  
泗州属县二 o\it]B  
盱眙县  天长县 3My}u>  
宿州属县一 Bo ywgL|  
灵璧县 FR'Nzi$  
颍州属县二 "#8^":,4  
颍上县  太和县  rB(Q)N  
亳州 86qQ"=v  
◇淮安府属州二 县九 i,Jz 7OX  
山阳县附郭  清河县  盐城县  安东县  桃源县沭阳县 {~g7&+9x*  
海州属县一 6oq^n s-  
赣榆县 j[$+DCO#|m  
邳州属县二 |D'!.$7%  
宿迁县  睢宁县 }+[!h=Bx  
◇扬州府属州三 县七 {JKG-0)z?  
江都县附郭  仪真县  泰兴县 I;$tBgOWq  
高邮州属县二 ~7\`qH  
宝应县  兴化县 $x+ P)5)  
泰州属县一 9/#b1NGv  
如皋县 * _,yK-et  
通州属县一 "JYWsE  
海门县今废 GsqO^SV  
◇苏州府属州一 县七 ~~ty9;KYL  
吴县附郭  长洲县附郭  吴江县  昆山县  常熟县  嘉定县 L#_QrR6Sny  
太仓州属县一 yN}<l%  
崇明县 t{ridA}  
◇松江府属县三 -]Oi/i,{  
华亭县附郭  上海县  青浦县 8O*O 5   
◇常州府属县五 .noY[P 8i  
武进县附郭  无锡县  宜兴县  江阴县  靖江县 j0e1CSE  
◇镇江府属县三 8GT{vW9  
丹徒县附郭  丹阳县  金坛县 W4AFa>h  
◇庐州府属州二 县六 A Rjox`  
合肥县附郭  舒城县  庐江县 2wZyUB;  
无为州属县一 T(eNK c2  
巢县 J,wpY$93  
六安州属县二 y8O<_VOO}"  
英山县  霍山县 q^kOyA.  
◇安庆府属县六 I78huYAYA  
怀宁县附郭  桐城县  潜山县  太湖县  宿松县望江县 09rbu\h  
◇太平府属县三 "zBYhZr  
当涂县附郭  芜湖县  繁昌县 WJ$!W  
◇池州府属县六 djtCv;z  
贵池县附郭  青阳县  铜陵县  石埭县  建德县东流县 YXhxzH hPd  
◇宁国府属县六 ojZvgF  
宣城县附郭  南陵县  泾县  宁国县  旌德县  太平县 3]}wZY0  
◇徽州府属县六 x*uQBNf=  
歙县附郭  休宁县  婺源县  祁门县  黟县  绩溪县 n[pW^&7x  
直隶◇徐州属县四 E)w^odwMU  
萧县  沛县  丰县  砀山县 ]%VR Nm  
直隶◇滁州属县二 m.A_u7D@  
全椒县  来安县 3jB5F0^r1  
直隶◇和州属县一 ]N+(SU  
含山县 jKI0d+U  
直隶◇广德州属县一 )ieT/0nt  
建平县 2.zx  
东滨海, b]X c5Dp{  
自淮安府东北接山东胶州界,松江府东南接浙江海盐县界,几千二百里,皆海滨也。而淮安之安东,为淮河入海之口。扬州之海门海门县,今废,入通州,为大江入海之口。苏州之崇明,则孤悬海中,为江口捍蔽,诚东面之险矣。 G92Ya^`  
南据五湖, 6ZCSCBW  
五湖,即太湖也,与浙江湖州府分界。 BuE=(v2}  
西接梁楚, yrnIQu*Uu  
自徐、亳以西徐州、亳州,则梁地梁,今归德府。自颍、寿以西颍州、寿州,则楚地也楚地,谓汝宁府。 #&A)%Qbg  
北有淮甸。 3(De> gs$  
邳、徐之境,皆跨淮北,上接山东,所以联络中原,翼蔽肩背也。 2aef[TY  
其名山,则有钟山, 2cy: l03  
钟山,在江宁府城东北朝阳门外旧《志》:在城东北十五里,诸葛武侯所云钟山龙蟠者也。一名蒋山吴大帝祖讳钟,因改曰蒋山,以汉末秣陵尉蒋子文逐贼有功,死,葬于此,因名,亦曰金陵山,亦曰北山,一名紫金山庾阐《扬都赋》谓时有紫金,故名。山周回六十里,高百五十余丈,负北面南。其东则达青龙、雁门诸山,北连雉亭山青龙山,在今江宁府城东南三十五里。雁门山,则在城东南六十里。雉亭山,在城东北四十里,一名骑亭山,西临青溪山,南有钟浦水,流入秦淮。《丹阳记》一作《金陵新志》,明张铉撰:京师南并连岭,而蒋山嶷峻,实作扬州之镇。晋咸和三年,苏峻反于历阳,自横江济,从南道出蒋陵胡氏曰:蒋山之陵阜也,战于西陵钟山南,吴大帝陵也,亦曰孙陵,台军败绩,峻遂攻青溪栅,入台城。齐永元二年,崔慧景自京口向建康,拔竹里见句容县。东昏侯使中领军王莹督军据湖头玄武湖头,筑垒,上带蒋山西岩,以拒慧景。万副儿因说慧景曰:今平路皆为台军所断,不可议进,惟宜从蒋山龙尾上,出其不意耳胡氏曰:自山趾筑道陂ヌ以登山,曰龙尾。从之,分遣千余人,鱼贯缘山,自西岩夜下,鼓叫临城中即西岩下垒中也,台军惊溃。遂入北篱门,屯乐游苑。宫门闭,东府、石头、白下诸城皆溃《齐纪》:永明中,惠文太子立楼观于钟山下,号曰东田。又于东田起小苑,营城包巷,弥亘华远。建武二年,诏罢东田,及毁苑中兴光楼。梁太清二年,侯景迫台城,邵陵王纶自京口入援。景遣兵御之于江乘。赵伯超谓纶曰:今若从黄城大路黄城,当作江乘。又《金陵志》:上元县东北清风乡有黄城村,必与贼遇,不如径指钟山,突据广漠门,出敌不意,城围必解。纶从之,夜行失道,迂二十里,及旦,营于蒋山。景见之,大骇,悉送所掠妇女珍货于石头,具舟欲走。纶御军无法,寻为贼所败。梁末,徐嗣徽引齐军潜至钟山,侯安都与齐将王敬宝战于龙尾。既而齐师潜逾钟山,陈霸先分军顿乐游苑东及覆舟山北,断其冲要,齐师败却。陈祯明末,隋师来伐,贺若弼自广陵济江入京口。司马涓言于后主,请北据蒋山,南断淮水谓秦淮水。不从。既而弼趣建康,分兵断曲阿之冲而入,进据钟山《一统志》:钟山龙尾上有贺若弼垒,去府城二十里,与陈兵战于白土冈,乘胜至乐游苑。遂夜烧北掖门,入台城。《唐六典》:蒋山,江南道名山之一也今峰岩泉壑,其得名者,以数十计。朱子曰:天下山皆发源于岷山,钟山实其脉之尽者。盖自六朝以来,东南名胜,钟山其最著矣。国初败元人于方山营,进败元人于蒋山,直抵集庆城下,遂克之。《金陵记》明陈沂撰:钟山磅礴奇秀,比诸山特高,林木郁葱,泉流清冽。山之阳,陵寝奠焉。俯视群山,气象雄伟,钟祥衍庆,有繇来矣。嘉靖中,诏改山名曰神烈山,以表功德云。 "Cz8nG  
梁山、 DM3W99PWA  
梁山有二:东梁山,一名博望山,在太平府西南三十里。西梁山,在和州南六十里。夹江对峙,如门之辟,亦曰天门山。《郡国志》即《元和郡县志》:天门山,一名蛾眉山。《春秋》昭十七年,楚获吴乘舟余皇处也。两山岸江,相望数里,为大江之关要。晋人伐吴,王自武昌顺流东下,吴主遣将军张象帅舟师万人,御之于梁山。象望旌而降,遂直指建业。东晋时,王敦作乱及桓温专命,皆自上流移镇姑熟。说者曰:夺梁山之险也。宋元嘉二十七年,北魏主焘军瓜埠,声言欲渡江,宋于南岸分军守御,置戍博望。三十年,元凶劭弑逆,武陵王骏讨之,自寻阳东下。劭党萧斌,劝劭勒水军自上流决战,不尔,则保据梁山。劭不能用。孝建元年,江州刺史臧质以南郡王义宣叛,宋主命柳元景、王玄谟帅诸将讨之,进据梁山洲,于两岸筑堰月垒,水陆待之。质至梁山,亦夹陈两岸,与官军相拒。义宣至芜湖,质进说曰:今若以万人取南州,则梁山中绝时柳元景自采石进屯姑熟,为梁山后援;万人缀梁山,则玄谟必不敢动。下官中流鼓棹,直趣石头,此上策也。义宣不能用。质因西南风急,遣兵攻梁山西垒,陷之。既而义宣至梁山,顿兵西岸,遣其将刘谌之与臧质进攻东城,为玄谟等所败今两山有却月城故址,相传即玄谟所筑。大明七年,祀梁山,大阅于江中,立双阙于山上。齐建元初,魏人入寇司、豫二州,缘淮驱略,江北居民惊扰。诏于梁山置二军,南州置三军以备之。永元元年,陈显达举兵江州,东昏侯使将军胡松等拒之于梁山。梁敬帝初,江州刺史侯拥兵上游,不附于陈霸先。霸先遣将侯安都等帅舟师立栅于梁山以备之。继而齐兵亦出栅口栅江口也,见和州,向梁山。霸先将黄丛逆击破之,齐师退保芜湖。霸先复遣将沈泰等共据梁山,寻亲如梁山巡抚诸军。唐武德七年,辅公┙叛,遣其将冯慧亮等帅舟师屯博望山,仍于梁山连铁锁,断江路,筑却月城,延袤十余里,旋为李孝恭所败。宋南渡后,置寨于此。绍兴三十一年,金亮南侵,至和州,以梁山泺水浅,议改舟以渡,不果。今有官兵戍守。李白《梁山铭》曰:梁山博望,关扃楚滨;夹据洪流,实为要津;天险之地,无德匪亲。守建康者,西偏津要,梁山其最矣。 8cV3VapF  
采石、 $wgHaSni  
采石山,亦曰采石圻,在太平府西北二十五里。渡横江,西至和州二十五里,东北至江宁府八十五里,亦谓之牛渚圻。《舆地志》陈顾野王撰:半渚山北,谓之采石。盖大江东北流,牛渚、采石俱列江东岸。采石去牛渚不过里许,故牛渚圻通谓之采石。《元和志》:采石西接乌江即和州江,北连建业。戍城在牛渚山上,与和州横江渡对。其地突出江中,自昔津渡处也。秦始皇东巡会稽,道丹阳,至钱塘,即繇此渡。后汉兴平二年,孙策渡横江,攻刘繇牛渚营,尽得邸阁粮谷战具。其后孙权使孙瑜自溧阳移兵屯牛渚。自是以后,常为重镇。黄武中,使全琮屯牛渚。孙皓建衡二年,谋伐晋,大举兵从牛渚西上,旋引还。又以何植为牛渚督,作横江坞。晋咸宁五年,伐吴,遣王浑向牛渚。及王繇武昌东下,晋宿牛渚部分。明日,前至三山见江宁府。永嘉元年,陈敏据建业,扬州刺史刘机等出历阳讨敏。敏使其弟宏据牛渚拒之。成帝咸和三年,苏峻据历阳以叛,济自横江,登牛渚,望蒋山。咸康元年,石虎南游,游骑至历阳,诏戍牛渚及慈湖、芜湖以备之。永和中,谢尚镇于此,亦曰采石戍。隆安二年,豫州刺史庾楷以历阳叛,谯王尚之大破楷于牛渚。宋元嘉二十七年,魏主焘入寇,军瓜埠。宋分军戍采石,又陈舰列营,周亘江畔,自采石至暨阳六七百里。孝建初,义宣作乱,柳元景军于采石。齐永元初,陈显达自寻阳东下,败台军于采石,建康震恐。二年,崔慧景逼台城,豫州刺史萧懿方讨寿阳,屯小岘,闻警,即帅数千人自采石济江,顿越城见应天府。亦曰南洲津。梁普通六年,置南津校尉于此。大通二年,侯景攻历阳,历阳太守庄铁以城降,说景曰:今宜急趣建康,若朝廷遣羸兵千人,直据采石,虽有精甲百万,不能济矣。景遂引兵临江,时羊侃请以二千人急据采石,梁主不从。侃叹曰:今兹败矣。先是,梁主闻景叛,遣将军王质巡江防遏,至是,陈昕言:采石急须重镇,王质水军轻弱,恐不能济。诏即以昕代质戍采石,质去采石,而昕犹未下渚秦淮渚也,景谍知之,大喜曰:吾事济矣。遂自横江济采石,袭陷姑孰,至慈湖,建康震骇。承圣初,王僧辨等讨侯景,至芜湖,景将侯子鉴据姑孰南洲以拒之,既而僧辨至姑孰,子鉴帅步骑渡洲,于岸挑战,败奔建康南洲,即采石矣。梁主方智初,齐人纳萧渊明为梁主,王僧辨迎之于历阳,渊明自采石济江。既而陈霸先杀僧辨,废渊明,与齐人相持。绍泰二年,齐谯、秦二州刺史徐嗣徽等袭采石,执戍主张怀钧。陈末,隋军临江。樊毅曰:京口、采石,俱是要地,各须锐兵五千、金翅二百,缘江上下防捍,如其不然,大事去矣。既而韩擒虎以兵五百人,自横江宵济采石,而陈以亡。隋置牛渚圻镇。唐贞观初,改镇为戍。文德初,杨行密谋取宣州,议约和州、升州兵,自采石济江侵其境,而行密从庐州济江,自西道击之。宋开宝七年,曹彬败江南兵于采石矶,先是樊若水尝渔于采石,以小舟载丝绳维南岸,疾棹至北岸,以度江之广狭,遂诣阙,请造舟为梁以济师,繇是大军长驱,如履平地。绍兴末,金亮南侵,两淮皆陷,遂筑台和州江岸,挥兵渡采石王应麟曰:和州东二十里有西采石,其下为杨林渡,即金亮督兵渡江处,为虞允文所败。明初,自和阳渡江,诸将欲向牛渚,太祖曰:牛渚敌营所在,备必密,先登采石,敌不知所备矣。遂克牛渚,下太平。今采石矶临江为险,有官兵驻守《志》云:昔人于此取石,因名。又牛渚山下名燃犀浦,相传温峤燃犀水处也。陆氏游曰:古来江南有事,从采石度者十之九,从京口渡者十之一。盖以江面狭于瓜洲也今洲渚纡回,采石形势,又复一变矣。详见川渎大江。 s}NE[Tw  
岘山。 \OV><|Lkh  
岘山有二:大岘山在和州含山县东北十三里,小岘山在含山县北二十里。《舆地志》:小岘在合肥之东,大岘在小岘之东。是也。胡三省曰:六朝都建康,自历阳西趣寿阳,自寿阳东向建康,大小岘为往来之路要,而小岘尤为险厄。《纪胜》《舆地纪胜》,宋王象之撰:小岘一名昭关,两山峙立,为庐寿往来之冲。范雎曰: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即此。刘宋孝建初,荆州刺史南郡王义宣作乱,豫州刺史鲁爽据寿阳应之,引兵趣历阳,前锋为薛安都所败,乃留军大岘,使鲁瑜屯小岘,既而食尽引退,安都追斩爽于小岘,进克寿阳。泰始二年,豫州刺史殷琰举兵寿阳以应晋安王子勋,诏山阳王休等讨之。休军历阳,遣将刘π进军小岘,合肥遂来降。齐永元二年,裴叔业以寿阳降魏,东昏侯使萧懿进讨,懿将步军三万屯小岘。梁天监初,魏小岘戍主党法宗袭大岘戍,破之。二年,魏扬州刺史任城王澄复遣将分道寇大岘,拔之。四年,豫州刺史王超宗将兵围魏小岘时梁置豫州于历阳,今和州,为魏将李叔仁所败。五年,常睿攻魏小岘,拔之,遂进至合肥。承圣元年,时侯景据建康,齐人屡侵景边地,景遣其党郭元建帅步军趣小岘,侯子鉴帅舟师向濡须,齐人引却。陈大建五年,遣吴明彻等北伐,鲁广达破齐师于大岘。唐《元和志》:大小二岘,淮南襟要之地也。宋绍兴十一年,王德复和州,兀术退屯于昭关,德击败之。三十一年,金亮南侵,自涡口渡淮,守将王权弃庐州退屯昭关,又自昭关退保和州,淮西大扰。隆兴二年,金人入濠、滁,王彦弃昭关走,两淮几陷。祝穆曰:昭关之口,两山壁立,可以守御。绍兴间,张浚尝因山筑城,置水匮以遏金人。盖形险可恃也。明季,贼犯凤阳,尝分兵守小岘。盖惧金陵援师也。其山长二十里,水绕山下,为往来者必经之处。 5C}1iZEJ  
其大川,则有大江、 KCE5Z?k  
大江,自江西九江府彭泽县流入界。江北岸为宿松县及望江县,又东北至安庆府城西南,江南岸为东流县,以至池州府城西北,经桐城县境南桐城县属安庆府,铜陵县城北铜陵县属池州府,而入庐州府无为州界及太平府繁昌县界,自此益折而东北,江西岸为和州,东岸为芜湖县,太平府天门、采石之险在焉。又东北经江宁府界,江北岸则六合县、江浦县,以至扬州府之仪真县瓜洲镇,江南岸则江宁府以及句容县北境,至镇江府京口闸,与瓜洲南北相对,为渡江之津要。自此引而东,南岸经丹阳县常州府境及江阴县城北,又东为苏州府常熟县之北境,北岸则历泰兴、靖江、如皋县境,又东历通州之狼山,与常熟县福山对境,又东至海门县入于海海门县,今堙于海,而靖江则孤悬于江中靖江县在江中,本属江南。今城北新沙平阔,直接江北泰兴县,而江在城南矣,崇明则翼峙于江口,此境内江流之大略也。吴纪涉曰:长江自西陵以至江都,五千七百里,疆界虽远,而险要必争之地,不过数四,犹人有八尺之躯,靡不受患,其护风寒,亦数处耳。北魏陆睿曰:长江浩荡,敌之巨防也。宋吴表臣曰:古来都建康者,以大江为要会。大江之南,上自荆、鄂,下至常、润,不过十郡。十郡之间,其要不过七渡:上流最紧者三,荆南之公安、石首二县俱属荆州府,岳之北津即府西北三十里之三江口;中流最紧者二,鄂之武昌,太平之采石;下流最紧者二,建康之宣化镇、江之瓜州。《宋会要》一作《中兴会要》,宋梁克家辑:绍兴二年,命沿江岸置烽火台,以为斥堠,自当涂之褐山、东采石、慈湖、繁昌、三山至建康之马家渡、大城冈,池州之鹊头山,凡八所。又绍兴七年,叶梦得言:建康、太平、池州紧要隘口,江北可济渡处,凡一十九处。咸淳十年,汪立信言:沿江之守,不过七千里,若距百里而屯,屯有守将,十屯为府,府有总督,其尤要害处,辄三倍其兵,无事则泛舟长江,往来游徼,有事则东西齐奋,战守并用,互相形援,以为联络,率然之势,此上策也时宋已失荆襄,故滨江之备切。王应麟曰:塞建平之口建平,今荆州府归州,使自三峡者不得下;据武昌之津,使自汉水者不得进;守采石之险,使自合肥者不得渡;据瓜步之冲,使自盱眙者不得至,此守江之策也。明时,以大江当金陵肘腋,而江南财赋渊薮,转输所必资,增置营军,特命大臣经理,上自九江,滨于大海,设险置防,皆为重地。嘉靖间,倭寇充斥,东南糜烂,于是江防、海防之议益起,沙洲浦渚,节节为防,详且密矣。然而机变无方,风帆迅疾,未可绳以守株之见也。唐顺之曰:江口蓼角嘴见废海门县、营前沙见崇明县,南北相对,海面阔百四五十里,此江防第一重门户。江北周家桥见扬州府,与江南岸山相对山,见镇江府,江中有顺江洲,为两岸分界。周家桥南至顺江洲,江面止六七里。顺江洲南至新洲夹,江面止七八里。新洲夹至山,江面不过十四、五里,此为江防第二重门户。京口、瓜洲,南北相对,江面不过十八里,此江防第三重门户也今瓜洲渡江至京口,江面不过七里有奇。余详川渎异同。 5%+M:B  
淮河、 tVB9kxtE  
淮河自河南固始县而东流入界,经颍州南,霍丘县北,颍上县南,又东经寿州北及怀远县城南,又东经凤阳府城及临淮县城北,又东北经五河县城东,盱眙县城北,泗州城南,又东北至清河县南合大河,又东经淮安府城北及安东县城南,而入海。长淮南北大小群川,无不附淮以达海者,而涡、颍、汴、泗诸水,则尤要害所关也。《春秋》襄三年,晋会诸侯于鸡泽见直隶广平府,使荀会逆吴子于淮上。三国魏黄初五年,谋伐吴,为水军,亲御龙舟,循蔡、颍蔡、颍二河也浮淮,如寿春。六年,复伐吴,帅舟师自谯循涡入淮,至广陵。晋永和中,姚襄屯历阳,夹淮广兴屯田。殷浩恶其强盛,迁之于梁国。自南北分疆,往往以长淮为大江之蔽。陈人失淮南,遂为隋人所并。唐末,杨行密与朱温亟战于淮上,温不能度淮。杨氏遂能以淮南之境,与中原抗。五代周取淮南,而李氏之亡不旋踵矣。宋王德曰:淮者,江之蔽也,弃淮不守,是为唇亡齿寒。绍兴三十一年,金亮南侵,诏刘等备清河、颍河、涡河口。开禧二年,金人以韩胄败盟,遣仆散揆等分道入寇,一出颍、寿,一出涡口,一出清河口。时丘为两淮宣抚,或劝弃庐和,为守江计。曰:弃淮,则与敌共长江之险,吾当与淮南俱存亡耳。又宝庆三年,李全据楚州,赵范言:有淮则有江,无淮则长江以北港汊芦苇之处,敌人皆可潜师以济。江面数千里,何从而防哉?真氏曰:淮东要害在清河口,淮西要害在涡颍口,欲固两淮,先防三口。杨氏万里曰:固国者,以江而不以淮;固江者,以淮而不以江也。余详川渎异同。 Q{s9{  
黄河、 3#O R fr(  
黄河,自宋神宗时决于澶州,合南清河而入淮,自是淮北遂被河患。五六百年之间,川原故道,几几尽失其旧矣。而国家漕运,又藉黄河以相灌注,故补救之法,万绪千端,犹虞无济。今大河在境中者,繇河南归德府永城县界,流经徐州砀山县北,又东至丰县南,又经沛县南及萧县北,至州城东北,而合于泗水。盖夺汴水入泗之旧道也。入泗以后,遂夺泗水之经流,从吕梁洪而东经邳州宿迁县之南,桃源县之北,至清河县而合于淮,东注于海,并夺淮河之经流矣。详见川渎异同。 p$mx  
清河、 /I`A wCx  
清河,即泗水也,亦曰南清河。源出山东泗水县东五十里之陪尾山,四泉并发。西流至县北八里,始合为一。又西经曲阜县,北过兖州府城中,至济宁州城东,分南北流。北流入会通河,南流自鱼台县南入徐州境,经沛县东,至州城东北,又东南流过邳州宿迁县南,又东经桃源县北,至淮安清河县西北三十里三汊河口,分为大、小二清河。又南达于淮《志》云:大清河繇清河县治东北入淮,小清河繇县治西南入淮,相去仅五里,谓之清口,亦曰泗口,亦曰淮口。《禹贡》曰:浮于淮、泗。《周礼·职方》:青州,川淮、泗。《汉志》:泗水过郡六鲁国、山阳、济阴、沛、楚国、泗水,行千一百一十里。景帝三年,吴楚七国反。周亚夫击之,坚壁昌邑见山东金乡县,使弓高侯等弓高侯韩当也,将轻骑出淮泗口,绝吴楚兵后,塞其饷道。吴楚粮绝,卒以败散。后汉初平四年,曹操击败陶谦于彭城,进攻郯见山东郯城县,坑杀男女十万口于泗水,水为不流。晋大宁初,徐州刺史卞敦镇泗口,闻石勒寇彭城、下邳,退保盱眙,淮南大震。二年,勒将石瞻复寇下邳、彭城,取东莞、东海,兖州刺史刘遐自彭城退保泗口。永和五年,石季龙死,国乱。褚裒上表请伐赵,即日戒严,直指泗口。八年,殷浩北伐,亦屯军于此。太元三年,苻秦围彭城,谢玄等驰救,军于泗口。义熙五年,刘裕伐南燕,帅舟师自淮入泗。十三年伐秦,自淮、泗入清河此清河谓济水。宋元嘉七年,遣到彦之等将兵复河南地。彦之自淮入泗,水渗水下漉为渗,日行才十里,自四月至秋七月,始至须昌今见山东东平州,乃溯河西上。泰始三年,徐州刺史薛安都以彭城降魏,魏将尉元等入彭城。宋张永等引兵攻之,不克而退。会天大雪,泗水冰合,永等弃船步走。尉元与薛安都前后邀击,永等大败。尉元以彭城兵荒之后,公私困竭,请发冀、相、济、兖四州粟,取张永所弃船九百艘,沿清运载以赈新民,魏主从之此清水谓济水及泗水也。元尝言宋人图淮北,必自清、泗趣下邳,是也。既而宋主复遣沈攸之击彭城。攸之以清泗方涸,运粮不继,固执以为不可。宋主强遣之。尉元大败攸之于淮清口,攸之退走淮阴。齐建元二年,遣领军李安民巡行清、泗诸戍以备魏。梁天监五年,将军蓝怀恭与魏将邢峦战,败于睢口睢水入淮之口,峦进围宿预。怀恭复于清南筑城清水南也,峦与杨大眼攻拔之。陈大建十年,吴明彻北伐,围彭城,堰泗水灌之。周将王轨驰救,引兵据淮口,结长围,以铁锁贯车轮数百,沉之清水,以遏陈船归路。又于两端筑城,一旬之间,水路断绝。明彻乃决堰,乘水势退军,冀以入淮。至清口,水势渐微,舟碍车轮不得过,为轨所擒。陈主大惧,因命樊毅都督清口上至荆山缘淮诸军。毅遣军度淮北,对清口筑城,军士弃城还。唐乾宁四年,朱全忠大举击杨行密,分遣庞师古等将徐、宿、宋、滑之兵壁清口,将趋扬州。或告师古营地污下,不可久处。不听。行密拒之于楚州,壅淮上流,分军潜渡淮袭之,汴军仓皇拒战,淮水大至,行密济淮夹击之,斩师古。汴军遂溃。周显德四年,克唐泗州。唐人以战船赴援,泊洞口,闻泗州败没,退保清口洞口,见盱眙浮山。周主命步骑夹南北两岸而进,水军复自中流追之,大败唐兵于楚州西北。宋绍兴五年,韩世忠镇楚州,州控扼清河口,恒屯重兵戍守。三十一年,金亮南侵,遣其臣李通造浮梁于淮水上,将自清河口入淮东,又以舟运粮至清口。时刘在扬州,移军驻清口,使善没者凿沉其舟。金人不得进,乃繇涡口度淮。隆兴二年,金将纥石烈志宁自清河口入淮。魏胜拒战于淮阴,败绩。金人遂陷楚州。开禧二年,金人分道入寇,一出颍、寿,一出涡口,一出清河口。既而金将胡沙虎自清口渡淮,围楚州。淳十一年,蒙古忽必烈置经略司于河南,分兵屯田,西起襄、邓,东连清口、桃源,列障守之。既而泸州叛将州属四川刘整复献策于蒙古曰:清口、桃源,河、淮要冲,宜先城其地,屯山东军,以图进取。朝廷闻之,命于清口择地利筑城备之。胡文定公曰:欲固下流,必守淮、泗。真氏尝言淮东要害在清河口,是也。今大河南徙,夺泗流而合于淮清口,当河淮交会之冲,形势至重。且国家岁漕,东南数百万,悉繇清口而北。此诚南北咽喉所系,不可一日忘备矣。 ULqFJ*nla  
肥水、 k}MmgaT:5]  
肥水,出庐州府西北四十里鸡鸣山吕忱《字林》:肥水出良余山,俗谓之连枷山,或以为独山,即今庐州府西二十里之大蜀山也。《寰宇记》:肥水出府西南八十里之蓝家山。《南畿志》:肥水出府西南七十里之紫蓬山。今以王象之《纪胜》为据。北流二十里,分为二:其一东南流过府城东,又东南七十余里,而入巢湖。其一西北流二百里,至凤阳府寿州城东北,又西流十余里,至州北入于淮。《尔雅》:归异出同曰肥。王象之曰:古者巢湖水北合于肥河。故魏窥江南,则循涡入淮,自淮入肥,繇肥而趣巢湖,与吴人相持于东关。吴人挠魏,亦必繇此。司马迁谓合肥、寿春受南北湖,盖此水耳。建安十四年,曹操至谯,引水军自涡入淮,出肥水,军合肥。晋太元八年,苻坚入寇,陷寿阳,谢玄等拒之。坚军逼肥水而阵。玄遣使谓秦人,愿移阵少却,使晋兵得渡,决胜负。坚欲乘其半渡击之,挥兵使却。秦兵一退,不可复止。玄等引兵渡肥水击之,秦兵大败。义熙十三年,刘裕伐秦,遣王镇恶等自淮、肥向许、洛。宋景平元年,魏人入寇淮南,时庐陵王义真镇寿阳,遣其将沈叔狸将兵屯肥口以备之。齐建元二年,垣崇祖守寿阳,魏人来攻。崇祖欲治外城,堰肥水以自固。议者谓郭大难守,且自有肥水以来,未尝堰也。崇祖曰:若弃外城,敌必据之,外修楼橹,内筑长围,则坐成擒矣。守郭筑堰,是吾不谏之策也。乃于外城西北堰肥水,堰北筑小城,周为深堑,使数千人守之。魏人力攻小城,谋破肥堰。崇祖登城,决堰下水。魏军皆被漂溺,遂退走。又永元二年,魏取寿阳,陈伯之引兵攻之,防淮口甚固此淮口,汝水入淮之口也,在颍州东南,去寿阳不过百里。魏汝阴太守汝阴,今颍州傅永将兵救寿阳,去淮口二十余里,牵船上汝水南岸,以水牛挽之,直南趋淮,下船即渡,遂入寿阳,击伯之军于肥口,大破之。梁天监五年,常睿攻魏合肥,案行山川,曰:汾水可以灌平阳。即此是也。乃堰肥水,堰成水通,舟舰继至,既而使军主王怀静筑城于岸以守堰,为魏所拔。魏人乘胜至堤下,且来凿堤,睿亲与之争。魏兵却,因筑垒于堤以自固,又起斗舰,高与城等,四面临之,城遂溃。陈大建五年,王琳以齐兵屯寿阳。吴明彻攻之,堰肥水以灌城,城中大困。遂克之。说者曰:肥水经寿阳城外,引流入城,交络城中,堰肥水以灌城,其势顺易也。十一年,周人侵淮南,梁士彦至肥口,与韦孝宽合军围寿阳,克之。隋唐以来,肥水皆为寿州津要。《六典》:淮南道大川曰肥水。五代周显德二年,周主至寿州城下,营于肥水之阳,命诸军围城,既又遣侯章等攻其水寨,决壕之西北隅,导濠水入肥,寻克其城。夫庐、寿二州,为江淮形势之地,而肥水又为庐、寿战守之资,今水陆变迁,肥水故道几不可问云。 s7"NK"  
睢水、 Aoi) 11>  
睢水,汴水之支流也汴水,详见河南大川。《水经》注:睢水出陈留县西浪荡渠《汉志》注:睢水首受莨荡水,皆汴水也,其下流过睢陵县故城北睢陵,今见盱眙县,而东南流经下相县故城南下相,今见宿迁县,又东南流入泗。今自河南开封府陈留县东北四十里与汴河分流,东南流经杞县北,又东经睢州北及宁陵县之南,又东经归德府城南,又东至夏邑、永城县南永城以上,皆属河南,而入徐州之砀山、萧县界。过县南,又东历徐州南境,宿州北境,过灵壁县北,又东出睢宁城北,至宿迁县东南,而合于泗水今为大河经流。亦曰睢口,亦曰小河口,以睢水亦兼小河之名也。《春秋》僖十九年,宋襄公使邾子用鄫子于次睢之社。此水之社也。汉二年,汉王率诸侯兵入彭城。项羽击汉军于睢水上,水为之不流。汉三年,楚汉相持荥阳、成皋间。彭越为汉游兵度睢水,与项声、薛公战下邳,大破楚军。后汉建安十五年,曹操军谯,治睢阳渠。盖因睢水而作渠渠今在河南陈州、睢州之间。宋泰始二年,沈攸之奉诏攻彭城,至焦虚,去下邳五十余里下邳,即今邳州。下邳戍主陈显达引兵迎攸之,至睢清口泗水曰南清河,故睢口为睢清口,为魏将孔伯恭所败。梁天监五年,将军蓝怀恭与魏邢峦战于睢口,败绩,峦进围宿预。盖南北交兵,睢口常为兵冲矣。明建文四年,何福拒燕兵,相持于小河之上在今灵壁县。弘治十六年,河决张秋。白昂自归德小坝导水经睢宁,至宿迁小河口,入漕河济运,即此睢水也。《汉志》:睢水历郡四谓陈留郡、梁国、楚国、临淮郡也,行千三百六十里。《元和志》:睢水势虽小而流长,于梁楚间,实为衿束之处。 'AU:[eyUV  
涂水、 8h,>f#)0c  
涂水,即滁河涂,音除。源出庐州府合肥县东北七十里废梁县界《历阳志》:滁河出废梁县厅事侧,呼为龙潭。《寰宇记》:滁源出慎县西暴秃古塘。慎县,即梁县是也,东流过滁州全椒县南六十里《通释》:涂水南去和州亦六十里。又东至滁州东南,为三汊河。又东入江宁府六合县,为瓦梁河。东南流至瓜埠口,而入大江瓜埠,见六合县。《三国志》:吴赤乌十三年,作堂邑涂塘,以淹北道堂邑,即今六合县。涂塘,即瓦梁堰。又今滁州,古曰涂中。晋咸宁五年,诸军分道伐吴,琅邪王出涂中。咸和元年,议欲作涂塘以遏北寇,祖约闻之曰:是弃吾也时约镇寿春,在涂塘外也。因谋为变。大元四年,苻秦寇淮南,谢石帅舟师屯涂中。元兴元年,桓玄东下,遣将冯该攻历阳。豫州刺史谯王尚之众溃,逃于涂中,为玄军所获。北齐于六合置秦州,以州前江浦通涂水,乃伐大木栅水中,以备陈人。陈大建七年,吴明彻攻拔之。《唐六典》:淮南大川曰滁水《五行志》:太和八年,滁州大水,溺万余户,即滁水也。五代时,南唐于涂水上立清流关见滁州,又立瓦梁堰,为东西瓦梁城。周显德三年,南唐何延锡言于其主曰:六合西二十五里,有堰曰瓦梁,水曰涂河。繇河而上数百里,巨细骈比,辐辏吴堰按:吴堰,瓦梁堰之别名,以孙吴始作此堰也。又瓦梁城,一名吴王城。今其地亦名姜家渡,中阙横断,群山回环,不止鱼三州氓三州,滁、和及雄州也。南唐时,置雄州于六合县,海四百里,其实据天经而绝地纬之要者,请修筑之。功未就而罢。宋景德元年,废瓦梁堰。知全椒王尝言:吴堰众流辐集,群山回环,东西相望,底若大陆,如瓦之口,丸泥可封也。绍兴十一年,金亮南侵,屯重兵滁河,造三闸,储水深数尺。虞允文败金人于采石,命别将张深守滁河口,扼大江之冲。开禧二年,金人南犯,仆散揆屯瓦梁河,控真、扬诸州之冲,张旗帜于沿江上下,江表大震。明初下滁、扬,元人扼瓦梁垒,我师力战,克之。盖自昔控扼之地也。薛氏宋薛居正撰《五代史》,今未见曰:孙氏割据,作涂中东兴塘见后东关,以掩北道。南朝城瓦梁城,塞涂河为渊,障蔽长江,号称北海。大抵淮东之地,沮泽多而丘陵少。淮西山泽相半,无水隔者。独邾城白沙戍见湖广黄州府入武昌及六安、舒城走南硖见安庆府桐城县二路耳。古人多于川泽之地立塘焉,以遏水溉田。在孙氏时,尽罢县邑,治以屯田都尉。魏自刘馥、邓艾之后,大田淮南。迄南北朝,增饰弥广。今舒州有吴陂堰见安庆府潜山县,庐江有七门堰见庐州府舒城县,巢县有东兴塘,滁、和州、六合间有涂塘、瓦梁堰,天长有石梁堰,高邮有白马塘,扬州有邵伯埭、裘塘屯俱分见本处,楚州有石鳖塘今见宝应县、射陂即射阳湖,见淮安府山阳县、洪泽陂亦见山阳县,淮阴有白水屯同上,盱眙有破釜塘今曰洪泽浦,安丰有芍陂见寿州,固始有茹陂见河南固始县。是皆古人屯田遏水之迹,其余不可胜纪。大要六安以东,有芍陂之险;钟离以东,无非湖浊之地;西自皖东至扬,则多断流为阻。故自前世征役,多出东道。如吴邗沟,魏广陵周鹳河亦见山阳县,率资焉水之利,南北所通行也。惟庐、寿一路,陆有东关、濡须、硖石此亦谓桐城县之南硖石之厄,重以陂水之艰,最为险要。《宋会要》即《中兴会要》:绍兴三年,命江淮南引塘泺,开畎浍以阻金兵。朱氏黼曰:吴大帝筑堂邑涂塘,以淹北道,王凌请攻讨,而司马懿不许。诸葛恪一城东兴,以遏巢湖,而魏之三将数十万之众,皆覆没于堤下。则堰水以固圉,未为非策也。 F'~\!dNL  
\ 5&-U@  
xF/u('A  
相见甚晚 以诚相见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3-12-02
运河、 ,L;%-}#$  
运河,亦曰江南河,即隋大业中所开。唐、宋因之,以转漕东南。《宋志》:运河自秀州杉青闸见浙江嘉兴府至平江府盘门,在大湖之际,与湖相连。而阊门至常州,有枫桥、浒墅、乌角溪在苏州府西北五十里、新安溪在无锡县南三十里、将军堰在无锡县南一里,皆通大湖。惟五泻闸通江阴军即今之高桥,在无锡县北十里,河港势低,水易走泄,又旧闸损坏,急须修筑。不独潴水可以通舟,而无锡、晋陵间所有阳湖,亦当积水,则四傍之田,无旱之患矣。惟常州至丹阳,地势高,虽有奔牛、吕城二闸,别无湖港可以潴水。自丹阳至镇江,地形尤高,虽有练湖,亦浅涸不能济远。运河浅狭,莫此为甚,治所当先也。其镇江闸口,亦易淤塞,尤宜通利。今自浙江嘉兴府北,溯流入界,逾江浮淮,以达于河,而接山东鱼台县境,回环千五百五十余里,供输数百万,皆取给于此繇浙江嘉兴府之运河,四十里而至吴江县,又五十里而至苏州府城南。转而西北,九十里至无锡县,又九十里至常州府城东。繇城南而西,一百有十里至丹阳县,又九十里至镇江府城东。自城南而西,出京口闸,以入于江。渡江八里,即瓜洲镇。自瓜洲而北四十里,至扬州府城南。繇城东而北,一百有十里至高邮州,又北一百二十五里至宝应县,又一百里至淮安府城南。自城而西五十五里,出清江浦,以入于淮。渡淮而北,五里至清河县,又西七十五里至桃源县,又一百二十里至宿迁县,又一百三十里至邳州,又经睢宁灵璧境凡一百二十里而入吕梁洪,又六十里至徐州洪。转而北,凡一百五十里而至沛县,又北五十里入山东境。此江南漕河之大略也。详见川渎漕河。 Kj6@=  
洮湖、 2T-3rC)  
洮湖洮,音姚,俗读滔,一名长荡湖荡,通作塘,在江宁府溧阳县北二十里,镇江府金坛县西南三十里,常州府宜兴县西百里。虞翻、韦昭、周处、郦道元,皆以洮湖为五湖之一也。湖周一百二十里《志》云: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五里,西通石臼、丹阳等湖,东通太湖。中有大坯、小坯二山,皆水环四面,望之若浮,亦名浮山俗作巫山。巫,即浮音之转也。今小坯山亦名白石山。汉十一年,征黥布于淮南,布败走江南。汉别将追击之于洮水南北,皆大破之,即洮湖矣。晋咸和三年,苏峻既败,苏逸以万余人自延陵湖将入吴兴,将军王允之追获之于溧阳延陵湖,或曰亦即洮湖也。隆安二年,王恭举兵京口。其将刘牢之还袭恭,恭奔曲阿。故吏殷确以船载恭,将奔桓玄于横江,至长荡湖被执时殷仲堪亦自江陵举兵东下,桓玄为前锋至横江也。刘宋泰始二年,会稽长史孔觊发兵应寻阳时晋安王子勋举兵于寻阳,义兴太守刘延熙等亦据君应觊,宋主遣庾业代延熙为义兴。业至长荡湖,即与延熙合,于湖口夹岸筑城,与延熙遥相应援。宋主使任农夫击之。农夫自延陵出长荡攻业,破之,遂进克义兴。盖湖密迩金陵,为东南捷径,诚战守要地也。宋德初,转运判官赵淮起义兵,据长荡湖,读偶。见溧阳县,图复建康,不克。《金陵志》即张铉《金陵新志》:芜湖县河东接太平府南六十里之黄池河,又东接溧水县西南之固城湖、丹阳湖,及县南之石臼湖,流会长荡湖,而入太湖。自东坝筑,而丹阳石臼湖诸水俱西流入大江,与长荡湖相隔矣。《水利论》明伍余福著曰:金坛、武进、宜兴之间,有地名夹干,东抵宜兴县西北之滆湖,北通长荡湖,西接五堰。盖长荡湖之水,东接荆溪而入太湖。昔人引之北泄于滆湖,又泄滆湖之水北入武进县西南之大吴渎、荡口渎、白鱼湾、高梅渎及白鹤溪,而接于运河,下流归于大江。单氏谔谔,宋人,著《吴中水利录》所云“上接滆湖而运河有功,下达荆溪而震泽无害,为宣、润、常三州之深利”者也。今日就湮塞。盖水利之不讲久矣。 Z#flu Q%V  
太湖、 V ee;&  
太湖,在苏州府西南三十里,常州府东南八十里,浙江湖州府北二十八里。其滨湖之县,曰吴县、吴江、武进、无锡、宜兴、乌程、长兴,纵广三百八十三里,周回三万六千顷。或谓之震泽。《禹贡》曰:三江既入,震泽底定。是也。或谓之具区。《职方》:扬州,薮具区《尔雅》亦谓之具区。《山海经》:浮玉之山,北望具区。或谓之笠泽。《左传》哀十七年,越伐吴,吴子御之笠泽,是也。或谓之五湖。《职方》:浸五湖。《越语》:越兴师伐吴,至于五湖。又范蠡曰:与我争三江五湖之利者,非吴也耶?《史记·河渠书》: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吴世家》:越王涉江袭吴,去城七里而军。吴王闻之,去晋而归,与越争于五湖。又范蠡乘舟出五湖口,太史公登姑苏望五湖。是也《山海经》注谓之三山湖,又谓之洞庭湖。张勃云:五湖者,水周行五百里,故名。虞翻曰:大湖东通长洲松江,南通乌程溪,西通义兴荆溪,北通晋陵滆湖,东南通嘉兴韭溪,水凡五道,故曰五湖翻又云:太湖有五湖,滆湖、洮湖、射湖、贵湖及大湖为五湖。盖大湖之小支俱连太湖,故太湖兼得五湖之名。陆龟蒙云:大湖上禀咸地五车之气,故一水五名。是皆以大湖为五湖也。韦昭曰:五湖者,胥湖见下、蠡湖见无锡县、洮湖见前、滆湖见常州府就大湖而为五。郦道元曰:长荡湖、射湖、贵湖射贵湖,今常州府之芙蓉湖也。当时或分为二,又虞翻亦以射、贵为二湖也、滆湖与太湖而五此即虞氏之说。司马贞则曰:具区、洮滆贞以洮、滆二湖为一湖、彭蠡见江西大川、青草、洞庭俱见湖广大川为五湖。李善曰:洞庭、彭蠡、震泽、巢湖见庐州府、鉴湖见浙江绍兴府为五湖。夫《国语》明言吴伐越,战于五湖矣。《河渠书》:于吴则三江五湖。《晋书》:桓玄补义兴太守,叹曰:父为九州牧,儿为五湖长。此五湖即大湖之明徵也。《史记正义》曰:五湖,菱湖、游湖、莫湖、贡湖、胥湖也,皆大湖东岸五湾。今大湖之中,亦自有五名:一曰菱湖莫之东,与徐侯山相值者为菱湖,周三十五里。相传吴王种菱处。徐侯山,在苏州西北四十里滨湖,一曰莫湖莫西北与菱湖相连,周五十里,一曰胥湖南连莫湖,东逼胥山,周六十里,胥山在苏州府西南六十里,当大湖口,亦曰胥口,一曰贡湖长山西北连无锡老岸者,曰贡湖,周百九十里。长山,在苏州府西五十五里滨湖,一曰游湖在长山之东,周五十里。《姑苏志》明王鏊辑:贡湖、游湖、胥湖、梅梁湖、金鼎湖为五湖梅梁湖,在西洞庭山之东北。相传孙吴时进梅梁至此,沉于水。王鏊曰:在夫椒山东。金鼎湖,在梅梁湖西。相传吴王尝沉金鼎于此。王鏊云:在杜圻之西,鱼查之东。又有东皋里湖,在西洞庭山之东。王鏊曰:在林屋之东。是也。《名胜志》:菱、莫、胥、贡、游五湖之外,梅梁、金鼎、东皋里别为三小湖,今总名为太湖。杜圻、鱼查,皆湖中小山也。《吴地记》唐陆广微著:五湖,大湖东岸五湾也。古者水流顺道,五湖溪径可分。后世蓄泄不时,浸淫泛滥,五湖并而为一,与具区无以辨矣。宋叶梦得曰:水弥漫而滩浅者,薮也;洼下而钟水者,浸也。太湖多滩浅处,有菱芡蒲鱼之利,故曰薮,以富得民。《吴郡志》宋范成大著:太湖东西二百余里,南北百二十里,周五百里,中有七十二峰,为三吴之巨浸。盖震泽之西北,有建康、常、润数郡之水自百渎注之旧《志》:百渎,在宜兴者七十四,在武进者二十六,凡四十余里。今皆湮塞,西南则有宣、歙、临安、苕诸水自七十二缕注之七十二缕,在乌程者三十有九,在长兴者三十有四,今亦湮塞。《吴江志》云:诸缕皆源于湖州嘉兴境内,经吴江县西南而北注太湖。盖旧道巳堙。《志》虽列载其名,要非实录矣。其旁近州邑之水,类皆以太湖为壑,源多流盛,惟赖三江导之入海而已王鏊曰:东南诸水,皆归大湖,其最大者有二:一自宁国、建康等处入溧阳,迤逦至长荡湖,并润州金坛、延陵、丹阳诸水,会于宜兴以入;一自宣、歙天目诸山,下杭之临安、余杭,湖之安吉、武康、长兴以入,皆繇吴江分流入海。入海之处,地多冈碛,且潮沙易淤,故大湖之水,易噎而难泄,奔腾激荡。浙西恒多水患,苏、松承其下流,剥肤为甚。唐长庆四年,太湖决溢。宋景初,范仲淹知苏州,以州地滨震泽,田多水患,募游手疏五河五河,常熟之白茆、许浦,昆山之茜泾、下张、七鸦也,导积水入海。元中,单谔议置五堰于溧阳,开百渎于宜兴,置斗门于江阴,分列千桥于吴江,以经理太湖之水。绍兴二十三年,谏议史才言:浙西民田最广,平时无甚害者,太湖之利也。近年濒湖之地,多为兵卒侵据,累土增高,旱则据之以溉,而民田不沾其利,涝则远近泛滥,不得入湖,而民田尽没,望尽复太湖旧迹,俾军民均利。明年,大理丞周环言:临安、平江、湖、秀四州下田,多为积水所浸,缘溪山诸水,并归太湖,自太湖分二派:东南一派,繇松江入海;东北一派,繇诸浦注之江,今泥沙淤塞,宜以时浚决,俾水势疏畅,实四州无穷之利。二十八年,转运使赵子潚等言:太湖者,数川之巨浸,而独泄以松江一川,宜其势有所不逮,是以昔人于常熟之北,开二十四浦二十四浦,谓许浦、白茆、福山,及黄泗、奚浦、西成、东成、水门塘、崔浦、耿泾、鱼覃、邬沟、瓦浦、塘浦、高浦、金泾、石撞、陆河、北浦、千步泾、司马泾、野儿、钱泾、黄莺漕,是也,疏而导之江。又于昆山之北,开一十二浦十二浦,谓掘浦、下张、七鸦、茜泾、杨林、六鹤、顾泾、川沙、五岳、蔡浦、琅港、参浦也,分而注之海时嘉定县太仓州未置,昆山之地,东至于海。三十六浦,渐为潮汐泥沙所积。其开江之卒亦废,于是民田有湮没之患。天禧、天圣间,漕臣张纶尝于常熟、昆山,各开众浦。景间,郡守范仲淹亦亲至海浦,开浚五河。政和间,提举官赵霖复尝开浚。今诸浦湮塞,又非昔比,宜大加开浚,诏如所请。元时亦尝浚治,以浙西为财赋之本,特设水利之官,以董浚治之役,而未有修其职者。弘治七年,工部侍郎徐贯议浚吴江长桥水口,导太湖之水,散入淀湖、昆承、阳城等湖,而开吴淞江下流及大石、赵屯等浦以泄淀湖之水,开白茅、白鱼洪、鲇鱼口诸处俱在常熟县东北以泄昆承湖之水,开七浦、盐铁等塘常熟、昆山、嘉定、太仓,俱有此塘以泄阳城湖之水,使太湖下流,分入江海。又议开湖州泾,泄天目诸山水,自西南入太湖;开常州百渎,泄荆溪之水,自西北入太湖;又开各斗门,以泄运河之水,繇江阴入江。寻复湮废。嘉靖初,抚臣李充嗣复议开七十二,以治太湖上流,浚赵屯、大盈诸浦,以泄吴淞下流,功亦未集。说者曰:固五堰以清上源,浚三江以清下流,则太湖可保百年无事。盖五堰者,所以堰金陵、宣歙诸水,使自芜湖入江者也五堰始于杨行密,本作此为拖船馈粮之计,宋人遂因之,以节水入江,今东坝其故址也。见江宁府溧阳县广通坝。元末,五堰废坏。明初复修东坝故址,于是宜兴百渎之流益减,所患三江旧迹,日就沦废而已。夫太湖居江浙数郡之中,无事时为财赋所资,有事时即要害所寄也。唐武德三年,李子通为杜伏威所败,自京口东走太湖,收合亡散,袭败沈法兴于吴郡,遂取其地。五代时,吴越、南唐,往往相持于此。明初平张士诚,亦自宜兴出太湖,先取其湖州。盖自昔用兵者出奇之地。谈地利者,可不加之意哉? PaBqv]  
WbHI>tt  
三江、  r95$( N  
三江,皆太湖之委流也,一曰松江,一曰娄江,一曰东江。《禹贡》:三江既入,震泽底定。释之者曰:松江下七十里分流,东北入海者为娄江,东南流者为东江,并松江为三江。《史记正义》:苏州东南三十里名三江口。一江西南上七十里至太湖,曰松江。一江东北下三百余里入海,曰下江,亦曰娄江。一江东南上七十里至白蚬湖亦曰白蚬江,见吴江县,曰上江,亦曰东江孔氏上下之说,据三江口而立言,似一淞江而分上下二流也。《吴地记》:松江东南行七十里,得三江口主太湖分流处而言,则七十里;主苏州而言,则三十里,正相合也。今故道大抵湮没矣。《记》云:淞江,一名笠泽,一名松陵江,一名吴淞江。自太湖分流,出吴江县城东南之长桥,东北流合庞山湖在苏州府南二十里。又东北经唐浦苏州府东二十五里,折而东南流,为直浦亦名甫里,去唐浦十余里,在昆山县西南三十六里。又东南流,历淀湖在昆山县南八十里,松江府西北七十二里,合五浦赵屯、大盈、顾会、崧子、龙盘等五浦。详松江府而入上海县境地名宋家桥,在县西北。又东南流,与黄浦合合处在县东北三十六里。又迤逦至吴松口在嘉定县东南三十六里,去上海县五十余里,入于海。此松江之大略也。娄江,亦名下江,自太湖分流,出吴江县西北鲇鱼口在吴江县西北十八里,北流入运河在苏州府城南。一云自府西三十里木渎口,出胥门外石灰桥,而合运河。盖皆非旧流也,经城东,为娄门洪,又东至渎墅湖在府东南二十五里,又东为陈湖在府东南三十五里,又东阳城湖、巴城湖之水入焉阳城湖,在府东北二十里,下流在昆山县西三十五里。巴城湖,在县西北二十里。历昆山县南在县南九里。俗亦谓之三江口,误也,至太仓州城南州去昆山县四十里,州西南诸水悉入焉。又东为刘河口俗亦名刘家河。刘,即娄之讹也。在州东南七十里,入于海。此娄江之大略也。东江,一名上江,亦自太湖分流,经浙江嘉兴府境,至海盐县乍浦入于海乍浦,在海盐县东北二十五里。今嘉兴府诸湖荡之水,过嘉善县,北流入松江府之泖湖在府西三十五里,又北会吴松江今东会黄浦而合吴松江,入于海《吴志》:东江自大姚分支,过淀湖,东入嘉定县界,又东合上海黄浦。自黄浦复东北,经嘉定之江湾,又东北流,亦名吴淞江者,为东江也。按:大姚,一作摇城,在苏州府城东南葑门外三十八里。淀湖,在大姚东南五十里。此皆附会之辞,非东江故流也。此东江之大略也。《昆山志》:东江自太湖分流,出白蚬湖,入急水港,繇薛淀湖东南入海。说者曰:捍海塘筑,而东江之流绝海盐县之捍海塘也。理或然矣。《国语》子胥曰:吴之与越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战国策》黄歇曰:吴攻齐人于艾陵,还为越王擒于三江之浦。《三国志》孙策曰: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自孔安国泥于《禹贡》中江、北江之文,而三江之疑始起。韦昭则误以松江、钱塘江、浦阳江为三江浦阳江,今见浙江大川,郭璞则又以岷江、浙江、松江为三江。王安石云:一江自义兴,一江自毗陵,一江自吴县。苏轼则云:彭蠡之下,一江自分为三江。近代或以钱塘、吴松、娄江为三江永乐中,嘉定人周程上言三江水利,其说如此。祖述其说者,纷纭错出,要无当于《禹贡》之本旨也。夫三江之通塞,系太湖之利病;太湖之利病,系浙西之丰歉;浙西之丰歉,系国计之盈缩,未可置之度外也。然而三江之浅淤,非一日矣。宋元嘉、梁大通之间,议者常以松江壅塞,欲导吴郡之水,从浙江入海,不果。唐时水利修举,太湖之患尚鲜。宋天禧以后,或议开浚诸浦,或议修筑堤堰,而三江之故道滋晦景中,范仲淹尝言修围、浚河、置闸,缺一不可。盖浦港利用浚,海口利用闸,圩岸利于坚厚也。其后言水利者,大抵祖述是说。政和中,提举赵霖亦奏三说曰:开治港浦,置闸启闭,筑圩裹田,三者兼资并济云。宝元初,以吴淞江壅塞,转运使叶清臣请疏盘龙汇及沪渎入海沪渎,见上海县。熙宁三年,郏言:大湖汪洋浩荡,导其水入海者,止三江耳。三江已不得见,仅藉吴松一江,必俟开广而深通之,庶几有济。崇宁二年,提举徐确疏吴淞江下流,凡七十四里。大观初,舍人许光凝言:太湖在诸郡间,必导之入海,然后水有所归。吴人谓开一江有一江之利,浚一浦有一浦之利,望疏涤江浦,以除水患。诏简按三江故迹以闻。三年,两浙监司请开吴松江,及浚浦港,修堰闸。工部谓:今所具三江,或非禹迹。又吴松江散漫,不可开淘,命诸司再行相度。政和六年,诏平江三十六浦内三十六浦,详见前太湖,自昔置闸,随潮启闭,今久湮塞,致积水为患,其令守臣讲究利害,导归江海,依旧置闸。寻罢。隆兴二年,诏两浙运判陈弥作开浚常熟、昆山诸浦,以分导吴淞江水时浚常熟之许浦、白茅、崔浦、黄泗等浦,昆山之茜泾、下张、七鸦、川沙、杨林、掘浦,凡十浦。今茜泾诸浦,分见太仓嘉定境内。元至元十三年,宣慰朱清浚娄江入海,以通海运。二十九年,时吴中屡遭水患。吴执中言:吴淞江旧传可敌千浦,今东自河沙汇见华亭县,西至道褐浦见昆山县,两岸涨沙,渐与岸平,其中仅存江洪一线。虽有上海新泾、太仓刘家港,岂能尽泄诸郡之水?宜亟行开浚。大德八年,议者以吴松江入海口故道,潮沙久淤,凡湮塞良田百有余里,况海运亦繇是而出,宜为浚治。于是复疏大湖、淀山湖,及浚吴松江海口故道时都水监任仁发请疏吴淞江,西自上海县界旧江,东抵嘉定石桥浜,迤逦入海,长三十八里有奇。十年,复浚吴松等处漕河。时都水庸田使麻合马嘉上言:太湖为利甚大,而泛滥之害亦不轻。近年以来,因上源吴江州一带桥洪塘岸椿钉坝塞,流水艰涩。又因沿江水面,并左右淀山湖、泖诸处,权豪种植芦苇,围裹为田,边近江湖河港,隘口沙滩,滋生茭芦,阻截上源太湖水势,以致湖水无力,不能汛涤潮沙,遂将江口淤塞。今太湖不入松江,而北流入至和等塘即昆山塘,经繇太仓出刘家等港注于海。并淀山湖之水,望东南流于大漕港、柘泽塘在华亭青浦县界,东西横泖。泄于新泾、上海浦,注江达海。故议者谓吴松江渐成废疾,不可救疗。今莫如开广上源石塘桥洪水洞一百三十余处,使水流通快。其淀山湖迤东湮塞河道,东西横泖等处,疏浚深阔,以泄淀山湖、长泖等水,及将平江、昆山、嘉定应有湮塞河道,亦行挑浚,分泄太湖水势,注刘家港入海。其豪强占据各处围田,鱼簖茭芦葑稗阻水去处,尽行起除禁止。仍令于吴松江地面,嘉定州、松江府、上海县等处,将通潮河港,谕民于港口多设水窦,以时启闭,泄放湖水,庶松江旧道可通矣。至治中,复议浚太湖入海故道,及常熟、昆山、嘉定、华亭、上海河道,凡七十八处。泰定初,又议浚乌泥泾、大盈浦,以通吴淞下流乌泥泾,见上海县。后至元初,都水任仁发言:太湖之西,诸山环峙,地形高阜,而南北东三处江海之岸,亦多冈脊,地形高,太湖潴于其中,势若盘盂。言治水者,皆知水性就下,当导之使通。不知治水之法,须识潮水之背顺,地形之高低,沙泥之聚散,隘口之缓急,寻源溯流,各得其当,而后水可治也。至正初,复浚吴淞江,兼浚各闸旧河直道,以通利积水。其后亦数议浚治。国朝永乐二年,嘉兴、苏、松水患特甚,诏户部尚书夏原吉治之。原吉言:江南诸郡,苏、松最居下流,常、嘉、湖三郡土田高多下少,环以太湖,绵亘五百余里。纳杭、湖、宣、歙诸州之水,散注淀山等湖,以入三江。顷浦港堙塞,汇流涨溢,伤害苗稼。拯治之法,宜浚涤吴淞诸浦港,泄其壅淤,以入于海。吴淞江向袤二百余里,广百五十余丈,西接太湖,东通海。前代屡疏导之,以当潮汐之冲,沙泥淤积,旋疏旋塞。自吴江长桥至下界浦即昆山县之夏驾浦,约百二十余里,虽稍通流,多有浅窄。又自下界浦,抵上海县南跄浦口,可百三十余里,潮沙壅障,茭芦丛生,已成平陆,欲即开浚,未易施工。臣相视得嘉定刘家港,即古娄江,径通大海;常熟白茅港,径入大江,皆广川迅流,宜疏吴松江南北,两岸安亭等浦港安亭镇,在昆山县东南四十五里,引太湖诸水入刘家、白茅二港,使直注江海先是元泰定中,郡人周文英议弃吴淞涂涨之地,专事刘家河、白茅浦,以故水入海。原吉盖祖其说。又松江、黄浦乃通吴淞江要道,今下流壅塞,难即疏浚。傍有范家浜,至南跄浦口范家浜,见华亭县。南跄浦口,见上海县,可径达海,宜浚,令深阔,上接黄浦,以达泖湖之水。此即《禹贡》三江入海之迹。俟既开通,相度地势,各置石闸,以时启闭。每岁水涸时,修圩岸以御暴流,则事功可成矣。从之按原吉治水,时多艳称之。议者谓:原吉浚白茅,欲以泄湖水,不知白茅势高于湖,终不足以泄震泽之水。又凿夏驾浦,掣吴淞江水北达娄江,不知娄江虽通,仅自复故道,而新洋、夏驾二浦,横冲松江之腹,是反为之害也。又浚上海范家浜,掣吴淞江南达黄浦入海,不知松江为东西横流,大水势顺流驶,黄浦为南北纵流,小水势逆流缓,导南北之纵浦,夺东西之巨流,是通其小而塞其大,计一时之近功,忘百世之远图也。其后三吴多水患,实原吉创垂未善云。宣德七年,苏州守臣况钟言:苏、松、嘉、湖之地,有太湖、庞山、阳城、昆承、沙湖、南湖昆承湖,见常熟县。沙湖,见苏州府。南湖,见嘉兴府联属,广袤几千余里。其水东南出嘉定吴淞江,东出昆山刘家港,东北出常熟白茅港,年久淤塞,请以时疏浚。正统五年,抚臣周忱修治吴淞江正流自原吉浚黄浦以导淞江,淞江故道,直流百里,遂淤。民因开垦成田,忱立表江心,督民开浚,故道复通,又挑浚昆山顾浦,以泄涨溢。天顺二年,抚臣崔恭浚大盈等浦,以出吴淞之水时恭访得吴淞江利病,因分江为三段,督工挑浚。昆山县自夏驾口至白鹤江,挑四千六十六丈。上海县自白鹤江至卞家渡,挑四千六十七丈。嘉定县自卞家渡至庄家泾,挑五千五百六十七丈。出旧江凡万三千七百七丈。成化十年,抚臣毕亨亦议开松江时复浚夏驾浦至西庄家港。弘治七年,工部侍郎徐贯治吴淞江,又开浚帆归浦至分庄七十余里帆归浦,在昆山南四十余里。分庄嘴,在青浦县北三十里。是年,水利佥事伍性浚吴淞中股四十余里,并浚顾会、赵屯诸浦。八年,抚臣朱复议浚三江下流。正德四年,吴中大水,科臣吴岩请疏浚下流及修筑围岸略曰:太湖潴数郡之水,而三江导之入海。若下流淀淤,众水必至泛滥。如白茅港、七浦塘、刘家河,苏州东北泄水大川也。吴淞江、大黄浦,松江东北泄水大川也。其间各有旁港支渠,引上流之水归其中,而并入于海,则源委治矣。又浙西之田,高下不等,随其多寡,各有成围。吴越以来,夙称膏腴。宋臣范仲淹尝言:江南围田中有渠,外有门闸。旱则开闸,引江水之利;涝则闭闸,拒江水之害。旱涝不及,为农美利。是知围田全仗岸塍,岸塍常利修筑,水涨则增其里,水涸则筑其外。务令坚固高阔,可通往来。随其旱涝,而车戽出入,则先事有备,而田皆成熟矣。嘉靖元年,以抚臣李充嗣言:浚吴淞江,自夏驾浦龙王庙至嘉定县旧江口,计六千余丈。二十二年,按臣吕光询上言水利,一曰广浚疏以备潴泄。三吴泽国,西南受太湖、阳城诸水,形势尤卑,而东北际海冈陇之地视西南特高。昔人于下流疏为塘浦,导诸湖之水,繇北以入江,繇东以入海,而又引江潮流行于冈陇之外。是以潴泄有法,而水旱皆不为患。今惟黄浦、刘河颇通,而大湖诸水,源多势盛,二江不足以泄之,冈陇支河,又多壅绝。于是高下俱病。治之之法,先其要者,宜治淀山等处茭芦之地,导引太湖之水,散入阳城、昆承、三泖等湖。又开吴淞江,并大石、赵屯等浦,泄淀山之水,以达于海;浚白茅港,并鲇鱼口见常熟县等处,泄昆承之水,以注于江;开七浦、盐铁等塘见昆山、嘉定等县,泄阳城之水,以达于江。又导田间之水,悉入小浦,以纳大浦。使流者皆有所归,而潴者皆有所泄,则下流之地治矣。一曰修圩岸以固横流。苏、松、常、镇,居东南下流,而苏、松又居常、镇下流。秋霖泛涨,风涛相暴,则河浦逆行田间,冲啮为患。宋王纯臣尝令吴民作田塍御水,而郏亦云:治河以治田为本。盖惟田圩渐坏,而岁多水灾也。一曰复板闸以防淤淀。河浦之水,皆自平原流入江海。水缓而潮急,沙随浪涌,其势易淤,不数年即沮洳成陆。岁岁修之,则不胜其费。昔人权其便宜,去江海十余里,或七八里,夹流为闸,平时随潮启闭,以御淤沙;岁旱则闭而不启,以畜其流;岁涝则启而不闭,以宣其溢。《志》称置闸有三利,是也。隆庆三年,抚臣海瑞言:吴淞江洩太湖之水,由黄浦入海,今水利不修,潮泥日积,太湖因之奔涌。臣按行故道,请加浚治。于是浚吴淞江,自黄渡见嘉定县起,至宋家桥在上海县,凡七十里。万历六年,御史林应训复疏黄渡以西,至昆山千浦,以辟吴淞上流。十五年,水利副使许应逵复浚吴淞江,功卒不成。说者谓吴淞江昔为中江,其泄震泽之水,直而不迂,比二江尤切。若但开吴淞江,则水势自定。近代以来,泖淀之水,尽趣黄浦以入海。吴江东北所泄太湖之水,悉从新洋江洩于娄江,而松江乃有漫水之目矣。然则浙西之患,未有已也。
相见甚晚 以诚相见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3-12-02
ebao7r5@  
/f6]XP\'`+  
O%)9t FT  
大海。 B{K'"uC  
海自苏、松而淮、扬,上达山东。《春秋》哀八年,吴徐承帅舟师将自海入齐。《国语》:夫差会晋公午于黄池,越王勾践命范蠡、舌庸率师沿海溯淮以绝吴路。即今海道也。孙吴嘉禾元年,遣将军周贺等乘海至辽东,从公孙渊求马。贺还至成山今见山东文登县,魏将田豫邀击杀之。明年,公孙渊遣使称臣于吴,吴主权大悦,遣张弥等报使,渊斩弥等首送魏。吴主欲浮海伐之,群下力谏而止。赤乌元年,魏遣司马懿等击公孙渊,渊复遣使称臣,求救于吴。既而渊灭,吴督军使者羊[A155]击魏辽东守将,俘人民而还。晋咸和五年,石赵将刘徵率众数千浮海而南,东南诸县多见杀掠。隋开皇八年,伐陈,分遣青州刺史燕荣等由东海道入吴,击败吴州刺史萧于包山,悉平吴越之境。宋末,李全据楚州,欲遣海舟自苏州洋入平江、嘉兴觇畿甸。其后,元人资此为馈运通途。国朝洪武中,滨海置戍,以防倭寇。及嘉靖中,倭寇突,犯苏、松、淮、扬之间,几无宁宇。于是防维益密。今自金山卫而东北,为柘林堡、青村所,又北为南汇嘴、川沙堡,又北为吴松江。此皆苏、松之喉吭。吴淞而南,虽有港汊,每多砂积,贼可登岸,兵难泊舟,实兼水陆之险。于此防御,至为切要。吴淞而北,为刘家河,为七鸦港,又东为崇明县七鸦,而西为白茅港,为福山,又折而西北,为扬舍,为江阴,为靖江,又西为孟河,为山。此皆江南岸之险,舟师备御之地也。江北岸则东起料角嘴、大河口,以及吕四、卢家等场,沿杨树港、海门里河以上今多堙于海,达通州、如皋、泰州,则逼近扬州矣。逾海门而北,则为徐步营在旧海门县北,又北则为掘港见如皋县,又东北则为新插港旧在海门县西北。转而西北,则金沙、盐城、庙湾庙湾,见山阳县、刘庄亦见山阳县、姚家荡在盐城县。又西北则蛤蜊、麻线等港俱在山阳县,而至大海口矣大海口,即淮河入海处,在淮安府东。贼繇狼山江而西,则三江口在扬州府东南,为登犯之径。若越海门而北,则必犯大海口。大海口有水陆路,南通庙湾,与刘庄、姚家荡,俱为大镇,贼每觊觎。若安东海州之东北,有大北海,不惟道里迂远,且沙碛甚多。掘洪、新插港之东,亦有北海,沙碛亦多,不堪重载,为备稍缓矣。《海防考》:江南之要害四:曰金山卫,以迫近海塘,北接吴淞口也。曰吴淞口,以苏、松二郡之要害也。曰刘家河,繇太仓入犯之径道也。曰白茆港,自常熟入犯之要口也。江北之要害三:曰新港即三江口,以逼近扬州也。曰北海,所从以通新插港,又有盐徒聚艘于此也。曰庙湾,以其为巨镇,而可通大海口也。明翁大立曰:海防惟有三策:出海会哨,毋使入港,此为上策。循塘距守,毋使登岸,此为中策。出水列阵,毋使近城,此为下策。不得已而至守城,则无策矣。 c]"B)I1L  
其重险,则有东关濡须、东兴附见。 M84LbgGM%  
东关,在庐州府无为州巢县东南四十里,东北距和州含山县七十里。其地有濡须水,水口即东关也。亦谓之栅江口,有东西两关西关,在东关西十里七宝山上。东关之南岸,吴筑城。西关之北岸,魏置栅。李吉甫曰:濡须水出巢湖见庐州府,东流经濡须山、七宝山之间濡须山,在和州含山县西南七十五里。七宝山,在巢县东南三十里,两山对峙,中有石梁,凿石通流,至为险阻,即东关口也。濡须水出关口,东流注于江。相传夏禹所凿。三国吴于北岸筑城,魏亦对岸置栅。建安十七年,吕蒙守濡须,闻曹公欲东兵,劝权夹水口立坞。诸将皆曰: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蒙曰:兵有利钝,战无百胜,如有邂逅,敌步骑蹙人,不暇及水,其得入船乎?权曰:善。遂作濡须坞胡氏曰:濡须坞在巢县东南四十里。亦曰偃月城,以形如偃月也。十八年,曹公至濡须,与权相拒月余。权乘轻舟入堰月坞,行五六里,回环作鼓吹,操不敢击。二十年,操军居巢,孙权保濡须坞,操攻之,不克,引还。权使周泰督濡须坞。吴黄武元年,魏人分道来侵,使曹仁以步骑数万向濡须,吴将朱桓拒之。诸将以兵少,惧不敌。桓曰:胜负在将,不在众寡。兵法称客倍而主人半者,谓俱在平原,而士卒勇怯等耳。今仁千里步涉,士马罢困,桓与诸军共据高城,南临大江,北背山陵,以逸待劳,为主制客。此百战百胜之势也。及战,仁果败去。七年,魏主睿复使贾逵向东关以侵吴,不克。黄龙二年,于濡须坞复筑东兴堤,以遏巢湖,其后攻魏淮南,败以内读纳舰,遂废而不治。及废帝亮即位,诸葛恪更作东兴大堤遏巢湖,左右结山,侠夹同筑两城,使全端留略守之。魏遣诸葛诞、胡遵来攻东关,作浮桥以渡军,于堤上分兵攻两城。城高峻不可拔,为恪所败。魏军还,桥坏,死亡甚众。宝鼎三年,吴主出东关,谋侵晋,不果。晋平吴,东关废。东晋咸和三年,祖约以寿春叛。毛宝攻约军于东关,拔合肥戍。梁天监二年,魏扬州刺史元澄表称:萧衍频断东关,欲令漅湖漅、巢同泛溢,以灌淮南诸戍。吴楚便水,且灌且掠,淮南之地,将非国有。寿阳去江五百余里,众庶惶惶,并惧水害。脱乘民之愿,攻敌之虚,虽混一不能必果,江西自是无虞矣。魏主因委澄经略。澄遂分兵寇东关诸戍。三年,将军赵祖悦与魏将陈伯之战于东关,败绩。大清三年,侯景陷台城。合州刺史萧范以合肥输于东魏,将兵出东关,屯濡须,以待上游援军。大宝二年,侯景攻巴陵,败还建康。荀朗自巢湖出濡须邀景,破其后军。承圣二年,齐主洋使其将郭元建治水军于合肥,将袭建康。王僧辨军于姑熟,遣将侯等筑垒于东关以备之。与元建战于东关,齐人大败。既而齐纳萧渊明于梁,至东关,梁将裴之横拒之。齐克东关,斩之横。王僧辨大惧,遂谋纳渊明。太平二年,陈霸先遣将徐度出东关,至合肥,烧齐船三千艘。陈永定三年,王琳奉梁永嘉王庄出屯濡须口以击陈。明年,琳至栅口栅口,宋白曰:即濡须口。见和州栅江,陈将侯御之于芜湖东关。春水稍长,舟舰得通,琳连结齐人,引巢湖之众,舳舻相次而下,军势甚盛,寻为所败。大建五年,遣吴明彻等北伐,别将任众军于东关,克齐东西二城即诸葛诞所筑二城,齐州郡望风降下。十一年,周人侵淮南,遣樊毅将水军自东关入焦湖焦湖,即巢湖。唐废东关。宋置戍于此。张浚曰:武侯谓曹操四越巢湖不成者,巢湖之水,南通大江,濡须正扼其冲,东西两关,又从而辅翼之,馈舟难通。故虽有十万之师,未能寇大江也。绍兴十一年,兀术陷庐州。刘至东关,见其地负山面水,遂引兵据之,以遏虏冲。三十二年,杨存中议省江淮州县。给事中金安节言:庐之合肥,和之濡须,皆古人控扼孔道。盖形势之地,攻守百倍。且濡须、巢湖之水,上接店步见合肥县,下接江口,可通漕舟,乞择将经理。从之。张氏┉曰:自古倚长江之险者,屯兵据要,虽在江南,而挫敌取胜,多在江北。故吕蒙筑濡须坞,而朱桓以偏将却曹仁之全师;诸葛恪修东兴堤,而丁奉以兵三千,破胡遵七十万。转弱为强,形势然也。又曰:无为军巢县之濡须及东西关,山川重复,盖昔人尺寸必争之地。大约巢湖之水,上通合肥,濡须正扼其冲,东西两关,又从而辅翼之。故虽有十万之师来寇大江,据要害以临之,敌未能以得志也。《通释》:东关亦曰东兴,其地高峻险狭,易于控御。天下有事,诚必争之地也。 6d.m@T6~  
【按】江南以江淮为险,而守江莫如守淮,昔人论之详矣。宋吴氏师道曰:吴据荆、扬,尽长江所极而有之,而寿阳、合肥、蕲春,皆为魏境。吴不敢涉淮以取魏,而魏不敢绝江以取吴。盖其轻重强弱,足以相攻拒也。故魏人攻濡须,吴必倾国以争之;吴人攻合肥,魏必力战以拒之。终吴之世,曾不得淮南尺寸地,故卒无以抗魏。及魏已下蜀,经略上流,屯寿春,出广陵,则吴以亡矣。唐氏庚曰:自古天下裂为南地,其得失皆在淮南。晋元帝渡江迄于陈,抗对北寇者,五代得淮南也。杨行密割据迄于李氏,不宾中国者,三姓得淮南也。吴不得淮南,而邓艾理之,故吴并于晋。陈不得淮南,而贺若弼理之,故陈并于隋。南得淮,则足以拒北;北得淮,则南不能自保矣。刘氏季裴曰:自古守淮,莫难于谢玄,又莫难于杨行密。淝水之役,谢玄以八万人当苻坚九十万之众。清口之役,杨行密以三万人当朱全忠八州之师。众寡殊绝,而卒以胜者,扼淮以拒敌,而不延敌以入淮也。孙仲谋以江守江,杨行密以淮守淮,晋人以淮守江。胡氏安国曰:守江者必先守淮,自淮而东,以楚、泗、广陵为之表,则京口、秣陵得以遮蔽;自淮而西,以寿阳、历阳为之表,则建康、姑孰得以遮蔽。长江以限南北,而长淮又所以蔽长江也。又曰:淮之东,根本在广陵,而山阳、盱眙为门户;淮之西,重镇在合肥,而钟离、寿春为捍蔽。自古未有欲守长江,而不保淮甸者。淮甸者国之唇,江南者国之齿。叶氏曰:自古保江,必先固淮。曹操不能越濡须,苻坚不能出涡口,魏太武不能窥瓜步,周世宗不能有寿春,以我先得淮也。王氏希先曰:三国鼎立、南北瓜分之际,两淮间常为天下战场。孙仲谋立坞濡须,曹操先计后战,不能争也。谢幼度师于淝上,苻坚拥众山立,不能抗也。沈璞守一盱眙,佛狸倾国南向,往复再攻,其城不能下也。张氏虞卿曰:前世南北战争之际,魏军尝至瓜步矣,石季龙掠骑尝至历阳矣,石勒寇豫州,至江而还。此皆限于江,而不得骋者也。周瑜谓舍鞍马,事舟楫,非彼所长。赤壁之役,果有成功。至于羊祜之言,则以南人所长,惟在水战,一入其境,则长江非复所用。有如瑜者为用,则祜之言,谓之不然可也;无如瑜者为用,则祜之言,不可不察也。胡氏宏曰:昔人谓大江天所以限南北。而陆抗乃曰:此守国末务,非智者所先。何也?杜预尝袭乐乡矣,胡奋尝入夏口矣,贺若弼尝济广陵矣,曹彬尝渡采石矣,则其险信不足恃也。虽未足恃,然魏武困于居巢,曹丕困于濡须,拓跋困于瓜步,苻坚困于肥水,皆不得渡,则其险亦未可弃也。设险以得人为本,保险以智计为先。人胜险为上,险胜人为下。人与险均,才得中策。王氏彦恢曰:建康自古用武之地,然必内以大江为控扼,外以淮甸为藩篱。夫大江以南,千里浩邈,决欲控扼,非战舰不可。大江以北,万里坦途,欲扼长驱,非战车不可。至于舒、庐、滁、和,良畴百万,并力营田,措置军食,此又战守之先资也。 #0P<#S^7  
(今日邳州沿袭邳国、下邳、东徐州历史沿革!东海摘选自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正文·卷十九·南直一》:邳州属县二宿迁县、睢宁县。) \=_8G:1  
【相关内容】 lxmS.C  
【邳州历史文化研究资料】《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二·南直四》:邳州。 dSL %%  
    邳州府西北四百五十里。西至徐州百八十里,北至山东沂州二百八十里,东北至海州三百五十里。古徐州地。夏为邳国。春秋时为薛国地。战国为齐地。秦属薛郡。汉属东海郡。东汉永平中,改临淮郡为下邳国,治于此。晋因之。宋、齐俱为下邳郡。后魏因之。孝昌初,置东徐州梁中大通五年得之,改为武州。后周曰邳州。隋初,废下邳郡。大业初,废州,复为下邳郡移治宿豫县。唐初,仍曰邳州仍治下邳。贞观初,州废,改属泗州。元和中,改属徐州。宋太平兴国七年,置淮阳军。金复曰邳州。元因之,属归德府。明初,改今属,以州治下邳县省入编户四十七里,领县二。今仍之。 I[`2MKh  
  州北控齐鲁,南蔽江淮,水陆交通,实为冲要。春秋时,谓之淮北地。《战国策》:苏代谓齐王:有淮北,则楚之东国危。盖淮南襟要,恒在上游也。汉室纷更,徐、淮最为多事。曹操得之,遂以控扼东南。及晋室之衰,纵横驰逐,下邳几无宁岁。刘裕之平南燕也,帅舟师自淮入泗,至下邳,留船舰步进。及卢循逼建康,裕还至下邳,以船载辎重,自帅精锐,步归建康,则下邳实水陆之冲矣。故后魏尉元亦云:宋人向彭城,必繇清泗过宿预,历下邳,趣青州,亦繇下邳沂水经东安。 ~pA;j7*  
此数者皆宋人用师之要。今若先定下邳,平宿预,镇淮阳,戍东安见山东沂水县,则青、冀诸镇时冀州治历城,可不攻而克。盖争淮北,必争下邳也。历梁、陈之季,下邳尝为战场。后周取邳、徐以临淮南,朱温争邳、徐以阻行密唐光化二年,杨行密攻徐州,不克,引还,汴人追之,及于下邳,杀千余人,亦其证也。盖南北争雄,得失之机,常视淮、泗,下邳岂非必争之地欤? 6nfkZvn  
  ○下邳城州治东,古邳国也。《左传》昭元年,赵文子曰:商有姺、邳。此即邳国矣。应劭曰:邳在薛,后徙此,故曰下邳。薛瓒曰:有上邳,故云下。《春秋》定元年传云:薛祖奚仲迁于邳。或以自北迁此,故谓之下邳。秦置下邳县,属薛郡。二世二年,项梁西渡淮,军下邳,是也。汉初封韩信为楚王,都下邳,后为县,属东海郡。后汉建武四年,董宪等保下邳,既而去下邳,还兰陵。五年,帝徇彭城、下邳。永平十五年,东巡,耕于下邳。十七年,改置下邳国于此。建安初,先主为徐州牧,屯下邳,吕布袭取之。三年,曹操破斩布于下邳。四年,先主取徐州,留关羽守下邳,寻为操所败。魏晋皆为下邳国,尝为重镇。晋永兴二年,琅邪王睿监徐州军事,留守下邳。大宁中,没于石勒。永和五年收复。太元三年没于苻坚,坚使扬州刺史戍焉。九年,谢玄取下邳,秦人遂弃彭城,玄进据之。义熙五年,刘裕伐南燕,自下邳步进。宋元嘉二十七年,魏主焘南寇,分遣拓跋那自青州趣下邳,泰始二年下邳,为魏所取。梁天监五年,张惠绍攻下邳,不克,还军宿预。魏孝昌初,置东徐州于此。永熙二年降梁,梁置武州,改下邳曰归政县。太清二年又降于东魏,复曰东徐州。陈大建六年,复得之。十一年,为周所取,亦曰下邳郡,兼置邳州。隋郡废州存,大业初,复置郡于宿豫县,下邳县属焉。唐初置州,寻复为下邳县。宋置淮阳军。金元皆为州治。明初省。《宋武北征记》:下邳城,凡三重,大城周十二里半,其南门曰白门。中城周四里,吕布所筑,南临白门。汉建安三年,广陵太守陈登为曹操先驱,至下邳,攻城,吕布拒之,操引泗、沂二水灌城,擒布,斩之。白门楼下又有小城,累甓坚峻,周二里许,相传石崇所筑。州城西又有一小城,周三百四十步,相传亦崇所筑也。宋嘉定十六年,李全欲攻金邳州,州四面阻水,不能进而还。盖州尝恃水为险云。《志》云:今州东三里有土城故址,即下邳旧城。今城金人所置,明初修筑,周五里有奇。 E 5t+;vL~  
  武原城在州西北八十里。汉县,属楚国。后汉属彭城国。晋因之。宋初废。泰始二年,薛安都以彭城降魏,宋将张永等进军,逼彭城,军于下磕,分遣别将王穆之守辎重于武原,为魏将尉元所破,即故县也。魏仍为武原县,属下邳郡。东魏武定八年,复置武原郡治焉。后周郡县俱废。下磕,见徐州。 bsP ;  
  良城州北六十里。春秋时邾地。昭十三年,晋侯将会吴子于良,水道不可,吴子辞,乃还。哀十五年,楚伐吴,陈侯使公孙贞子吊焉,及良而卒。《史记》:越王无强谓齐威王使者曰:愿齐之试兵南阳、莒地,以聚常、郯之境。常即良也。南阳,齐西境邑。汉置良成县,属东海郡。后汉属下邳国。晋曰良城县。宋仍属下邳郡。后魏亦为良城县。萧梁尝置武原郡于此。高齐及后周因之。隋郡废,仍曰良城县,属下邳郡。唐属邳州,贞观初省。○郯城,在州东北八十里,汉郯县城也。《通典》下邳县北有故郯县。《志》云:城在沂、武二水间。今见山东郯城县。或云在州北五十里,恐误。 CU;nrd"  
  ○葛峄山州西北六里。古文以为即《禹贡》之峄山,似误。俗名距山,谓与沂水相距也。今亦见山东峄县。○半戈山,在州西三里,回绕州治,形如半戈。又羊山,在州西南六里,即睢宁县之阳山也。昔在大河南岸,今河经山南,遂为州境。州西九里,又有青羊山。 4@V] zfu^Q  
  艾山州北百里,接山东沂州界。魏收《志》:武定八年,置艾山县,属武原郡。盖以此山名也。县旋废。或以为沂水所出,误。○忧路山,在州东北百四十里,峰峦峻险,行者崎岖,因名。又磬石山,在州西南八十里。《禹贡》:泗滨浮磬。《志》以为此山所产石也。山北去泗水四十里,盖洪水时近泗滨矣。 4QN;o%,  
  ○泗水在州南二里。自山东泗水县,流经徐州,又东入宿迁县界,下流至清口合淮。今为大河经流。《志》云:州东南二十里有匙头湾,在大河北岸,又有张林浦、沙坊诸处,俱扫湾要害也。又郭湾,亦在州东。又东近宿迁县界,为直口、磨儿庄口、刘口,俱为险溜。又东则董家沟矣。今详川渎异同。 ^'fKey`  
  沂水在城西一里。自山东沂州西南流经州北,分为二:一绕城北,西南流入泗。一绕城东,至城南,亦注于泗,谓之小沂水。水上有桥,张良遇黄石公处,所谓圯桥也。圯音夷,曹操攻下邳于此,壅沂、泗灌城。《元和志》:下邳沂水一名长利池。《邑志》:古圯桥在今州治东南,亦谓之圯上,今堙。 xs I/DW  
  泇河在州西北九十里。源出山东峄县,合蛤、?曼、连汪诸湖,东会沂水,从周湖、柳湖,接州东之直河,又东南入宿迁县境之黄?郭湖、落马湖,从董、陈二口,入于黄河。《河防考》:隆庆中,河臣翁大立议开泇河济运,不果。万历三年,巡漕御史刘光国等,复请从沛县夏镇马家桥,经州北葛墟岭良城侯家湾入泇口河,至清河县大河口入黄河,计五百三十里,以便漕。议者谓泇口穿葛墟诸山,皆沙石不可凿,南北大湖相连,不易堤,非计。乃止。二十一年,舒应龙挑徐州北境韩庄中心沟,凿山划石,通彭河水道入黄河,而泇口始辟。二十五年,刘东星因韩庄故道,凿良城侯迁庄及挑万庄,繇黄泥湾至宿迁之董家口,试行运,而泇脉始通。三十五年,李化龙复循旧迹,起自夏镇,迄于直口,凡二百六十余里,避黄河险者三百余里,中间开李家港以避河淤,开王市田家口以避湖险,凿郄山以展河渠,建良城台庄、侯迁顿庄、丁庙万庄、张庄、德胜等闸以节宣水利,而泇河之利始备。崇祯七年,漕臣扬一鹏复议浚之,上言云:泇河上自沛县李家港,下至直河口,计长二百六十里,今新挑之河,避弯取直,实二百四十里,宿迁至赵村约百二十里,赵村至峄县万家庄约九十余里,万庄至夏镇亦约九十里。自李家港至刘昌庄、全挑新河八里,建闸一座。刘昌庄至万家庄,计长八十里,内除韩庄等处二十里六分旧渠外,全挑新河十六里,浚旧河四十四里四分,建闸一座。万家庄至黄林庄,计长四十里,内浚旧河三十八里三分,全挑新河一里七分,建闸三座。黄林庄至直河出口,计长一百三十一里,内除梁家、纪家、田家集共七十里旧河深阔免挑,并王市东新河三十里派山东助挑外,实浚旧河四里五分,全挑新河二十六里,建闸三座。自是东南之漕,皆取道于此。 9i<-\w^$  
  直河州东五里。《志》云:蒙、沂诸山之水,汇为沭缨湖,又分派而南,至州东南六十里,为直河口,入于泗河。万历十五年,浊流倒灌,河口遂塞,诸山水俱繇落马湖经董家、陈家二沟出大河,议者谓筑直堤于直河东岸,近北阎家集口,遏诸山水,不使东入落马湖,直河口可不淤也。二十九年,分黄开泇之议定,运艘皆繇直河而达于泇河矣。 N &[,nUd  
  武河州西北五十里。源自山东峄县马旺山许家泉,流经州西北二十五里,汇为蛤湖。州西北二十里又有?曼湖,亦武水所注也,引流五十里,繇乾沟口注于泗河。《志》云:州北百里有营河,自沂州流入境,注于武河。又城子河,在州西北五十里,自沂州芦塘湖流注营河。○洪河,在州东南三十里。又有曲吕河,在州东二十里,自坝头入洪河,合直河而入泗河。   ○泇口镇州西北九十里,亦曰泇口集。又州北八十里有郭家庄。正统中,刘六等作乱,官军败之于泇口集,又败之于郭家庄,是也。○源雀镇,在州东北。《金史》:保大中,弃山东地,惟戍守邳州之源雀镇,以拒蒙古。盖其地当山东冲要也。或曰:即故良城矣。 AMd)d^;  
  焦墟在州东。宋泰始三年,沈攸之奉诏攻彭城,至焦墟,去下邳五十里,是也。又州境有高迁亭。后汉桓帝延熹中,以诛梁冀功,封尚书令周承为高迁亭侯。《十三州志》下邳有高迁乡。 {?mQqoZ?.  
  直河镇州东南三十五里。《志》云:直河驿在州东南六十里。《会要》云:嘉靖四十五年,改置直河巡司于此。又有新安驿,在州西四十里,嘉靖四十五年改巡司。皆滨大河。○余行镇,在州北七十里,《志》云:其地有余行省城,元末沂州将王信所筑。 V"H 7zx  
  宿迁县州东南百二十里,东南至府城二百四十里,西南至凤阳府虹县百四十里,西北至山东郯城县百八十里。春秋时,钟吾子国也。《左传》昭二十七年,吴公子烛庸奔钟吾。又三十年,吴执钟吾子,即此。秦为下相县地。汉为蹂犹县,属临淮郡。蹂、仇同。后汉县省。东晋义熙中,置宿豫县,属淮阳郡。宋仍之。泰始中,没于魏。魏置南徐州治焉。齐永元初,魏南徐州刺史沈陵帅宿豫之众来奔,魏人因废为镇。梁天监中得之,改置东徐州。太清三年,东徐州刺史湛海珍降魏是也。东魏改置东楚州,仍曰宿豫郡。陈大建五年,伐齐,克之,改置北齐州,寻改安州。后周改曰泗州,仍置宿豫郡。隋初郡废。大业初,又改泗州为下邳郡,仍治宿豫。唐初,复置泗州,治宿豫。开元二十三年,州移治临淮,以宿豫属之。宝应初,以代宗讳,改曰宿迁,寻隶徐州。五代因之。宋属邳州。元初,省入邳州。至元十二年,复置,属淮安军。十五年,还属邳州。县故无城,今城周四里,编户五十四里。 1bJ]3\  
  ○宿豫故城在县东南。杜佑曰:故泗口也。晋明帝大宁中,兖州刺史刘遐自彭城退屯泗口,即此。义熙初,始置城邑,其地东临泗水,南近淮水,自后常为重镇。义熙五年,南燕将慕容兴宗等寇宿豫,拔之,大掠而去。宋泰始三年,魏将孔伯恭攻宿豫,宿豫戍将鲁僧遵弃城走,自是没于后魏。梁天监五年,张惠绍侵魏徐州,拔宿豫,执城主马成龙,未几,魏邢峦围宿豫,败梁兵于清南,惠绍弃城南走。七年,魏将成景隽杀宿豫戍主严仲贤以城来降,魏将杨椿将兵攻之,不克。普通六年,萧综以彭城降魏,魏乘胜取诸城戍,至宿豫而还。侯景作乱,为东魏所取。承圣三年,齐宿预民东方白额以城降梁,梁遣将杜僧明助之,齐将王球来攻,败退。寻复入于齐。陈大建五年伐齐,鲁广达克南徐州,诏以广达为北徐州刺史镇其地。十一年,又为后周所陷。隋大业中,下邳郡治焉。唐废郡,寻改县曰宿迁。《志》云:春秋时,宋迁宿国之人于此,因名。欧阳泇曰:晋元帝督运军储于此。以为邸阁,后因有宿预之名。宋白曰:故城在邳州东南百八十里。近《志》在县西五里,恐误。 MXF"F:-Kn  
  下相城在县西北七十里。秦置下相县,项羽下相人也。汉亦为下相县,属临淮郡。应劭曰:相水出沛国,流至此,故曰下相。后汉属下邳国。曹操攻徐州,屠男女四十余万口于下相,泗水为之不流,即此。晋属临淮郡。后魏亦曰下相县。孝昌三年,置盱眙郡。东魏武定八年,改临清郡治此,寻废。 a9Fm Y`  
  角城在县东南百余里。《宋志》作甬城。晋安帝义熙中,土断,立为淮阳郡治。宋因之,常为重镇。泰始二年,徐州刺史薛安都举兵应晋安王子勋,诏以申令孙为徐州刺史,令孙进据淮阳,降于安都,既而魏将孔大恒攻淮阳,淮阳太守崔武仲焚城走。齐建元二年,角城戍主举城降魏,魏遣将封延等出角城应之。三年,魏主寇淮阳,围军主成买于角城,买败死。永明六年,角城戍将张蒲因大雾,乘船入清中采樵,潜纳魏兵,戍主皇甫仲贤拒却之。梁天监三年,角城戍主柴庆宗以城降魏,徐州刺史元鉴遣淮阳太守吴泰生将兵赴之。五年,将军萧炳击魏徐州,围淮阳,魏将赵怡等救淮阳,按魏将高闾云:角城蕞尔,处在淮北,去淮阳十八里,是角城与淮阳有二城也。东魏亦曰角城县。魏收《志》:武定七年,改梁临清、天水、浮阳三县置,仍为淮阳郡治。高齐改为文城县。周又曰临清县。隋省入淮阳县。淮阳,今见泗州。○栅渊城,在县西南。魏收《志》:下邳郡有栅渊县。武定八年,分宿豫县,置属下邳郡。陈大建六年,樊毅克齐下邳、高栅等六城。高栅,盖即栅渊也。 U[QD!  
  凌城县东南五十里。汉县,为泗水国治。后汉属广陵郡。晋属下邳国,宋省。应劭曰:凌水所出。《水经注》:水东流,径县城东,又东南入于淮,县以此名。○泗阳城,在县东南八里。汉县,属泗水国。后汉省。或谓之魏阳城,盖曹丕时所改。 `f+8WPJPZ  
  司吾城在县西北。汉县,属东海郡。后汉属下邳国。应劭曰:古钟吾国也。晋属临淮郡,后省。梁普通五年,魏东海太守韦敬欣以司吾城来降,是也。今县西北有司吾乡。旧设钟吾驿,在县西南。 T_x+sv=|X!  
  济岷城在县北。东晋时,以蜀西、济北流人,置济岷郡。咸和三年,济岷太守刘?等杀下邳内史夏侯嘉,以下邳叛入后赵,郡寻废。沈约《宋志》:淮阳郡晋宁县,本属济岷郡,宋改属淮阳。○樊阶城,在县东。南北朝时,为戍守处。宋泰始三年,魏将孔伯恭造火车攻宿豫,沈攸之退保樊阶城。齐建元三年,遣将桓康败魏人于淮阳,进拔樊谐城,樊谐即樊阶之讹也。又县有高平城,汉临淮郡属县也,后汉省。又汉武封栾大为乐通侯,表在高平。即韦昭曰:在临淮之高平。 sk ?'^6Xh  
  ○马陵山县北二里。高十五丈,周十二里,陵阜如马。其冈脉曰灵杰山,前阻运河。○峒?吾山,在县北七十里,上有石洞,泉流不竭。宋绍兴中,首领张荣屯此,以拒金人。《志》云:县西北七十里又有司镇山,高五十丈,周十五里。又二十里有塔山,高数丈,周数里,上有土城,相传五代时郭彦威屯兵其上。 ZJ9Jf2 c  
  ○黄河在县南。又东南经废陵城南,入桃源县界,即泗水故流也,亦谓之清水。梁天监五年,将军蓝怀恭与魏将邢峦战于睢口,败绩,峦进围宿预,怀恭复于清南筑城,峦等攻拔之。时张惠绍守宿预,遂弃城南走。 aw/7Z`   
  睢水在县东南十里。自睢宁县流入境,俗谓之小河,至此合于黄河,谓之睢口,亦谓之睢清口,今亦曰小河口渡。宋泰始三年,沈攸之与魏人战,败绩于此。今详见大川睢水。 BY*2yp}7  
  白洋河县东南三十五里。即小河之支流也,亦流入于大河。《河防考》:小河口之通塞,乃归仁堤之关要也,而县东北耿车、时儿滩一带,上自高卓,下至时滩,皆应接筑长堤,使睢水不得漫入于埠子等湖,则河口常通,而归仁之防益固。盖归仁堤所以束睢湖之水,并入于黄河。睢利,则临、睢、宿三县,皆无沮洳之患矣。 `(,*IK a  
  落马湖县西北四十里。又西即黄塾湖。县西二里有陈沟口,又西二十里曰董沟口,即落马湖,南通大河之口也。繇湖口至邳州直河东岸马颊口,可五十里,中有河可因者二十里,壅塞宜通者三十里。天启中,议开新河于此,避磨儿庄、刘口等处七十里之险,自是运艘皆繇陈沟口达于泇河。崇祯八年,河臣刘荣嗣以落马湖阻运,自宿迁至徐州开河注之,黄水迁徙,不可以舟,遂获罪。 (]Ye[j^"7  
  仓基湖县东南三十里。《寰宇记》:湖周四十五里,旧为石崇积贮之所,有闸曰石崇闸,其水导流为崇河,入桃源县界。○白鹿湖,在县西南五十里,繇小河入泗。又有上泊水湖,在县南三十里,繇武家沟入泗。《志》云:县西北八十里,有诸葛湖,又侍丘湖,在县东北五十里,水繇新沟口入泗,潘季驯曰:侍丘与落马湖相连,山东蒙、沂诸水,俱繇侍丘、落马诸湖入于大河,湖外有马陵诸山,蜿蜒环抱,为天然遥堤云。 }r}RRd  
  孙溪渚在县东。胡氏曰:在淮阳之北,清水之滨。齐建元三年,魏人围角城,不克而退,齐将李安民等追之,败魏兵于孙溪渚。 I f3{E  
  ○峒?吾镇在峒?吾山下。五代汉乾?初,南唐遣将皇甫晖出沂、泗,招纳淮北群盗,汉徐州将成德钦败之于峒?吾镇,唐兵引还,即此。或曰:即故司吾县也。《志》云:县东北百二十里有刘马庄关,一作刘家庄,有巡司,又东北百八十里而至海州。 @VC .>  
  睢宁县州南六十里。西北至徐州二百里,西至宿州二百四十里,东南至泗州二百里。本宿迁县地。金兴定三年,以宿迁县之古城置睢宁县,属泗州。元改属邳州。今土城周三里余,编户二十六里。 tL~,ZCQz  
  ○新城县南五十里,相传宋韩?胄所筑。 _ktK+8*6`  
  ○阳山县西北五十里。上有五层石台,亦谓之羊山。万历中,潘季驯于羊山、龟山土山相接处,创筑横堤数十里,以防大河泛溢,是也。又有刘胡山,在县西北七十二里。山周数里,相传昔有刘胡将军屯此而名。 Jcz]J)|5v  
  ○黄河县北五十里,与邳州接界。《志》云:县西北七十里为马家浅,东至邳州新安浅二十里,西接灵壁县之双沟,亦二十里。河南岸又有王家口、白浪浅等处,皆河防要地也。又黑山口,在马家浅,西接徐州界,亦为大河东决之口。 r$GPYyHK  
  睢水在县治北。自宿州灵壁县流经此,又东北流四十里,引芹沟湖水入宿迁县界。《志》云:芹沟湖在县东十五里,周八里,流入睢河。 +@emX$cFV  
  峰山湖县东北四十里,周十二里。万历中,河臣潘季驯筑双沟遥堤,恐河涨直至峰山湖,分流旁决,因筑羊山横堤以备之。又合湖,在县西北七十里,一名葛湖,流合沂水,南入大河。 <<=e9Lh  
  ○高作镇县东十五里。又县西三十里有子仙镇,县北六十里有本社镇,县西北六十里为新安镇,皆居民商旅萃集之所也。 ;rB6u_5"I.  
  附见:邳州卫在州治东南,洪武十三年建。 &?.n2+T+ =  
(今日邳州沿袭邳国、下邳、东徐州历史沿革!东海摘选自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二·南直四》:淮安府、海州、邳州。)
*16<M)7  
X'fuF2owd  
回复举报
4k8*E5cx  
CRH{E}>  
返回列表 pzp,t(%j  
~C&*.ZR  
NJtQx2Sd'H  
'Qa5n\HX$  
(Uk>?XAr  
相见甚晚 以诚相见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