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485阅读
  • 27回复

客家人从哪里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thinfo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7-09-26
— 本帖被 washington 从 寒喧时间 移动到本区(2014-05-16) —
关于客家人的来源问题,基本上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方面来谈。 om,=.,|Ld  
h,'m*@Eg  
就广义而言,客家人可说是本源于河南一带的中原人士。 1 BVpv7@  
h}P""  
更具体地说,至少在东晋以前,客家人是居住于这片中原地区的人士。这片客家原居地听“中原”,据官方志书、私家谱碟,及客家人在语言、习惯遗俗等方面的记载与研究,乃是指北起并州之上党(即今山西长治县境),西届司州之弘农(即今河南灵宝县境)、东达扬州之淮南(即今安徽寿县境) , 南至豫州之新蔡(即今河南新蔡县)这一范围之内的地方。 Xdc>Z\0V  
e@{8G^o>D  
然而,当时居住在这一地区内的中原人士,并不能全称之为客家人,虽然他们全都属于汉民族的血统,实际当时“客家人”这一句词还没出现。 orAEVEm  
;-T%sRI:|  
所以就狭义而言,“真正”的客家人,是要到东晋时期才出现。  fj])  
20H$9M=}  
原来,在东晋的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 311 年),由于西北方蛮族入侵中原,在黄河流域先后建立了十六个不同国家,形成对汉民族影响既深且远的“五胡乱华”之局,当时晋朝的政府也被迫从洛阳迁移到南京建都,而在中原地区的不少官员和平民,也纷纷随着渡过黄河南下(当时有身份的仕宦人家南下避难,称为“渡江” ,而一般平民离家逃难者,则称为“流人” )。 9l :Bum)9  
co!#.  
这些自中原南下避难的汉人,因为流离颠沛,结果造成户籍凌乱甚至失去,结果往往只好托庇于当地原住民中的大姓,取得新户籍。但为了避免和原户籍者发生混淆,这些新来者的户籍便称为“客” (这种情形,和今天居民身份证有“公民”和“永久居民”之分近似)。 CzZm C]5  
O)!MWmr  
这种新移民户籍于原居民的新形势,在当里极为普遍,使晋朝政府当局不得不正视。晋元帝大兴四年,便特别下诏,正式肯定这种附设客籍的作法,称之为“给客制度”。 C.$`HGv  
P=V=\T<4_  
这是“客”字第一次在中国民族史上出现。自是之后,在唐朝、宋朝的政府簿籍中,乃都沿续有“客户”这一名称。 9RoN,e8!  
n1xN:A  
当然,在东晋时代听新“客户”,乃指当时避难为客者,并非专指今日客家一族;因为这批南迁“客户”,在找下来的千多年历史中,又曾数度大迁徒。在这些迁徒过程中,那引进始终坚持保留原本乡音习俗者,才逐渐形成客家这一特殊的宗族团体。 5? `*i"  
cM;& $IjCt  
然而,现在客家人的祖先,毕竟都是来自东晋时代南下避难的那批中原人士,因此,关于客家人的来历,可以简括如下:本为河南地区的中原汉族,在东晋乱离中南迁,开始成为具有“特殊身份”(客户)的一群人士,更在后来的几次大迁徒行动中,逐渐形成今天的客家宗族。 L;0ZB=3n  
0 ej!!WP  
所以,从历史的记录来看,客家宗族,基本上是在中国历史上的几次大迁徒行动中衍生出来的新宗族。 f`?Y+nu}  
$gN1&K  
除了东晋“五胡乱华”时代的第一次大迁徒之外,在客家宗族的记载中,还有过四次大迁徒。依次简述如下: Fa$ pr`  
dD3I.?DY  
第二次大迁徒,是在唐朝末年,黄巢兴兵起义,以至五代纷争,在此 80 余年间,客家先民第一次迁居的江西,安徽等地区,备受战乱蹂躏,客户居民不得不再度辗转迁徒,主要是南迁至江西东南部、福建西南部及广东东北部地区。 42?X)n>  
)A a98Eu?2  
到了北宋末年,金元相继入侵,宋高宗南渡,掀起汉族自五胡乱华后的第二次大规模迁徒浪潮,客户居民,也因此进行了第三次迁徒。在这过程中,许多客家族人均卷入保卫宋室,抵抗元兵的勤王战争,结果宋亡后,他们只好退往更偏远的广东之东部、北部,甚至北越的山区之中,在更贫痔的山区内定居与拓荒。 DT_HG|  
Lnnl++8Y  
客家人的前三次大迁徒,均是发生于战乱时代,但发生于清朝初年的第四次迁徒,却是和平的移民行动。原来,当时经过长时间休养的客家宗族,生息日繁,资力亦益原,加上人口膨胀,不但不向外发展;刚好这时康熙皇帝为了争取南方的民心,便鼓励南方人民的移居四川等拓荒,还被赐每个男子移民 8 两银子,每妇孺 4 两银子,许多客家族人便在这时迁入四川定居,也有不少迁往广西,及刚被清朝收复的台湾,这是客家人迁徒之第四期。 !Re/W ykY  
xQC.ap  
客家人的第五次大迁徒,是发生于太平天国起义的末期。由于太平天国的首领洪秀全是客家人,在太平天国失败后,许多客家人在清政府的压力下,纷纷向更偏远的南方,甚至向海外地区迁徙移民。 ^{["]!f#  
KE+y'j#C3  
到了中日战争期间。不少华南的客家人也再移民到欧美等地,因此,也有人称之为客家人的第六迁徒,虽然在规模上实不如前。 y@J]busU  
VY$hg  
在这 1500 年的 5 次大迁徒行动中,客家人均持续地保持了其传统的习俗与精神,同时也在这些流离迁徒中,养成了不少独特的习性,使客家宗族在中国,特别是华中、华南一带的汉民族中,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貌的宗族。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离线thinfo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7-09-26
客家的起源与分布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史学界一般认为:客家是从中原南迁的汉人,由于受到边疆部族的侵扰,客家先民从中原辗转迁到南方。以后,继而再往南、往各地分散迁徙,形成客家散布许多地区的局面。 (tP>z+  
[ECSJc&i  
中原人民第一次大迁移,是由五胡乱华侵扰割据所引起。为避难,自晋代永嘉以后,中原汉族开始南迁,当时被称为“流人”。逐渐形成了三大支流,最后,远的到达了江西中部南部、福建等地,近的,则仍徘徊于颍水淮水汝水汉水一带。 ej47'#EY  
#IA[erf:  
第二次南迁,由唐末黄巢起义引起。十几年动乱,中国各地人民都分头迁徙。这次迁徙,远者,少数已达惠、嘉、韶等地,而多数则留居闽汀州,还有赣州东部各地。 dY68wW>d|  
XL>Vwd  
宋时,由于金人元人的入侵,客家人之一部分,再度迁徙。这次由于文天祥等组织人马在闽粤赣山区力抗入侵者,三省交界处成为双方攻守的重地。于是,先至闽赣的中原氏族再分迁至粤东粤北。而与此同时,流入汀州者也为数日多。 )}hp[*C  
rXuhd [!(P  
明末清初,一方面客家内部人口已不断膨胀,另一方面,满洲部族入主中原。在抵抗清的入驻无力之后,民众再次分头迁徙,被迫散居各地。相当一部分人,迁入四川等遭兵火毁灭之地,重新开辟垦殖。是即第四次迁徙,“移湖广,填四川”。 }RYr)  
)&+j#:  
第五次迁徙,当在清后期。这可以说是一次世界范围的迁徙。人口日多,山区条件差,不足养口。于是,客家人分迁往南至雷州、钦州广州潮汕等地,渡海则出至香港澳门台湾南洋群岛,甚至远至欧美等地。 >y"W(  
fQ=Yf?b  
据估计,海内外客家人约有1亿左右。生活在中国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海南、广东、江西、福建、四川、湖南、湖北、贵州、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其中在香港有三分之一的华人是客家人,在台湾有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人口是客家人。在国外,客家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东亚的日本、朝鲜,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巴西,欧洲的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德国和奥地利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离线thinfo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7-09-26
客家姓氏渊源
客家是汉民族的分支,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 e"oTlB  
UQZl:DYa  
客家先民原住中原,因战乱、灾荒或官职迁调等原因而举家南迁。历次客家先民辗转迁徙,南渡长江,筚路蓝缕、历经艰辛,定居赣、闽、粤诸省,后又蕃衍播迁海内外各地。从客家先民最早定居客家摇篮赣州到现在,已超过2000年了。 u9nJ;:  
_'8P8 T&  
2000 多年来,客家先民是如何迁徙的,历次南迁的社会背景如何,入赣后又如何转徙播迁以及在迁徙中逐渐形成的客家语言、文化、民俗风情的许多特点等,已成为近现代中外史学家、社会学家所热烈探讨的课题。《客家姓氏渊源》为开展上述问题的研究,从客家姓氏由来至今等方面展现了大量的资料。 H;nEU@>"Z  
{V,aCr  
上古时,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男子称氏,妇人称姓”,说明氏起源于父系,而姓则来自母系。但秦汉起姓氏不分,以后人们就只有姓,而没有氏了。今天如果提到姓氏,一般就理解为姓名了。中华姓氏如从黄帝赐给其儿子12个姓起,已有5000年的历史了;如从伏羲氏姓风起,就至少有1万多年的历史了。即中华姓氏自原始公社时期就有了。 :KmnwYm  
i0:1+^3^U  
自古以来,姓已经成为华夏——汉族人民家族的标志性称号。在华夏文化的影响下,很多少数民族和一些周边国家也采用了以姓为家族标志的制度,或直接采用了汉姓。发展到今天,绝大多数中国人,包括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华裔,尤其客家人及其后裔,都有自己的姓,而且一般都沿用本家族的姓。 q9 :g  
1:JwqbZKJ  
姓既然是标志家族的称号,由于家族地位的差异,就是在同一个姓内,也会有高低贵贱之分。魏晋后讲究门阀,出身高门大族成为获得政治和社会地位的先决条件。到了唐朝,姓望、郡望应运而生,姓望或郡望成了区别门第高下的标准。如同样姓王,太原王氏门第最高,琅琊王氏其次,其他地方的王氏等而下之。排不上姓望的就只能算寒门素族了。在这种情形下,要想当官入仕,出人头地,就只能攀龙附凤,以至不惜编造谱系,将本家族与本姓的郡望联系起来。流风余韵,历久不衰。北宋编《百家姓》列皇族赵姓为第一,明朝的《千家姓》用明皇家朱姓开头,而清朝康熙年间的《御制百家姓》大概不便将皇室满族的姓“爱新觉罗”与“赵钱孙李”并列,改以孔姓居首。 @Jx1n Q^  
@9eN\b%I^H  
据统计,中国见之于文献的姓氏就有5660个,其中单姓3484个,复姓2030个,三字姓146个。而杜若甫与袁义达所编《中华姓氏大辞典》收录的姓氏有 11969个, 其中单姓5327个,复姓4329个,三字以上的姓2313个。据有关专家考证,中国姓氏的发展大致有以下各类姓源,或线索。 Jd^Lnp6?  
tLi91)oG  
(1)诸侯、卿大夫及其后裔,以封国、封地或出生地、居住地为姓氏。如:梅、阮、密、蔡、郯、项、玄都、任、虢、飞廉、修鱼等为封国姓;屈、知、壶、卞、诸梁、堂、镐、谢、丘、鄤、单为封邑姓;刘、乡、亭等为封地姓;百里、东门、北野、北郭、北海、南郭、南宫、瀛、毋丘、姬、闾葵、诸葛(山东诸城葛姓后迁河南以别当地葛姓)等为居住方位姓;以出生地为姓的如:东方(传为伏羲氏生地)、姚(传为虞生在姚墟)等。 wVqp')e  
IU<lF)PF$  
(2)大夫、官吏、贵族,以受封的官名、爵号为姓氏,或以职业技能为姓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是分别掌管教化、军事、工程、爵禄、刑狱的,则以官职为姓;以官职为姓的还有:贾正(掌商业)、宫正(掌宫中戒令)、卜(掌占卜之官)、祝(古时巫吏祝之官)、刑吏(掌刑罚)等;裘(制表工)、冶(金工)、巫(黄帝时巫彭作医)、膳、轨(占卜)、渔、樵等,均以职业、技能为姓氏。  IMr#5  
#|4G,!  
(3)以祖先的族号或谥号为姓氏。例如,尧的族号为“唐”,尧的部分后代便姓唐。类似这种姓氏的有虞、夏、商、殷、周等。所谓谥号,是古代人在死后按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古代帝王死后,在祭祀仪式中,均要追谥庙号,如周朝有文王、武王等谥号,他们的某些后代就分别姓“文”、姓“武”。由这条线索发源的姓氏还有昭、穆、康、诗、襄等。 67hfve  
4e/!BGkAS  
(4)上古时代由于人类对自然物的迷信和崇拜,便以自然物、器物或颜色为姓氏。如:牛、马、羊、鱼、熊、虎、江、山、水、风、雨、火、星、杨、柳、花、夏、冬、秋、红、黄、白、黑、蓝等。 'B{FRK  
+}N'Xa/Jt  
(5)统治者封赐有功之臣和贬斥有罪之臣的姓氏。前者多为褒义,如曼(相传古帝颛顼时,因少昊的一个儿子有德业,赐予曼氏)、李(唐代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铁、舍利、失邪、董、罗等姓氏的臣民之部分因建国有功,从唐皇族姓李),类似于这种封赐姓氏的还有:德、穆、文、武、昭、幸、惠、宠等;后者多为贬义,如:毒(唐宰相窦怀贞与太平公主谋逆,既败后,皇上令其改姓窦为毒,意为“恶毒之人”)、黥(黥为古代的一种肉刑,又称墨刑,即用刀刻刺面部,再涂上墨色,以示有罪。汉代初年诸侯王英布曾因罪而受此刑,其后因以为氏,意为“有罪之族”)、枭(隋炀帝诛杨玄感,改其姓为枭氏,意为 “悬头示众之人”)、饕餮(南朝梁武王肖纪举兵反对梁国朝迁,兵败之后,梁元帝肖绎令其改姓饕餮,意为“贪婪凶恶之人”)。 }^iqhUvT F  
SF&2a(~s  
(6)以天干、地支、数词、量词、长幼、次第为姓氏。如甲、乙、丙、丁、子、丑、寅、卯;七、四、百及第一至十,还有伯、仲、叔、季等。 "5Y6.$Cuf!  
>9rZV NMU  
(7)兄弟民族的姓氏译音及兄弟民族借用的汉字单姓。据统计,来自于兄弟民族的姓氏音译的姓氏,占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的全部姓氏的1/3左右。 RzjUrt  
g/JF(nkP  
(8)除上述姓源外,还有因避讳而改姓,是指凡遇到皇帝或尊亲的名字都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因避仇、避祸而改姓。又有冒充、假冒某姓的,称为冒姓;还有音讹、声转、省文及异写而分化成不同姓氏的。等等。 /3,Lp-kp  
];LFv5"  
宋代《百家姓》应当看作是姓氏研究和考证的最早成果。它收录了中国古代400多个姓氏,并对各个姓氏望族居住地进行了考证。明朝洪武年间的吴沈已收集到 1900多个姓。据调查,中国人现在还在使用的汉姓达3050个之多,而使用最多的100个姓(其中也多是客家的主要姓氏),即 )Q'E^[Ua  
ZrTB%  
李  王  张  刘  陈  杨  赵  黄  周  吴  徐  孙  胡  朱  高  林  何  郭  马  罗  梁  宋  郑  谢  韩  唐  冯  于  董  萧  程  曹  袁  邓  许  傅  沈  曾  彭  吕  苏  卢  蒋  蔡  贾  丁  魏  薜  叶  阎  余  潘  杜  戴  夏  钟  汪  田  任  姜  范  方  石  姚  谭  廖  邹  熊  金  陆  郝  孔  白  崔  康  毛  邱  秦  江  史  顾  侯  邵  孟  龙  万  段  雷  钱  汤  尹  黎  易  常  武  乔  贺  赖  龚  文 RyJy%| \-S  
hc3hU   
这100个姓人口约占中国总人数的85%;较为常见的姓,也有300个左右,其人口则占人口总数的99%以上。不过,时至今日,人们还是习惯于用“百家姓”来代表众多的姓,“百家姓”已成为中国诸姓总和的代名词。 a)JXxst  
r%?-MGc  
在“百家姓”中,最常见的几个姓的人口已有上亿,一些大姓家族的后裔超过千万,但一些稀姓的人口很少,或者只分布在很小的范围。有的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万年前,有的姓则是近代才产生的。多数姓出于华夏诸族和汉族,也有些姓源于少数民族,甚至来自遥远的外国。多数姓有共同的祖先,另一些姓则出于不同的祖先。同一个家族的成员和后裔一般都沿用同一个姓,但由于过继、入赘、赐姓、改姓等种种原因,在特殊情况下,同姓可以变为异姓,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也可能采用同一个姓。每个姓的产生、发展和传播过程就是一部内容生动的历史,更不用说其中各家族和成员的兴衰荣辱、悲欢离合。 ;>v.(0FE6  
"l56?@-x  
一个姓的历史、家族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当然无法取代中国史和中国文化,但因为它具体而微,无不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一些在中国史中没有必要或无法显示的事件或内容,却是一姓一族有决定意义的要事大事,因而需要详细记载,让子孙后代永志不忘。也正因为有了这些记载,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才能那么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5?-  
[tpiU'/Zl  
每个人都希望了解自己和家族的来源,了解本姓的历史,而且由于这历史与自己有密切的关系,其中一部分就产生在自己熟悉的人物和地点之间,必定会备感亲切,更受教益。只要摆脱了狭隘的宗族观念,敬祖爱家与热爱祖国完全可以并行不悖,了解本姓本族的历史与学习祖国的历史就能相得益彰。本着这样的目的,编著者广集了姓氏、谱牒、史志、传记等资料以编撰出本书《客家姓氏渊源》,以适应社会各界的需要。如《客家姓氏渊源》从各姓氏族谱、家谱中摘编录了大量的与史志相印证的精华资料,可以说是客家姓氏的简史、简谱。中华民族自汉以来就有撰修家谱、族谱、祠谱、墓志的传统,客家先民也因崇敬祖先,为了寻根溯源而重修、续修了许多家谱、族谱、祠谱。这些谱牒多成书于封建时代,是有些消极的因素,但其中绝大多数是如实地记载了一姓的蕃衍、迁徙、仕宦、业绩等情况,从而也包含了许多真实而具体的史料,不仅包含许多重要历史事件的资料,也包含有社会学、人口学、民族学、客家学、民俗学、地方经济史等方面的资料,其价值远在一家一族历史之上。 6h;(b2p{  
|h]V9=  
客家各姓的史料相差悬殊,有的只能撷取极少一部分,有的却要千方百计地收罗;有的在史书中有详尽记载,有的却只见于家谱或传说,甚至只有民间故事或神话可供参考。写入书中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一个方面。为了增加可读性,作者尽可能以精炼的文字,简洁的语言,如实的描述,以便让尽可能多的读者能够轻松愉快地阅读。 c@t?R$c  
0^ODJ7  
每一个姓、每一个家族的成员都免不了有忠奸贤愚之别,但每姓每族都有大量值得后人永远纪念的杰出人物。限于篇幅,每姓中介绍的只是其有限的代表性人物。有些人在今天的知名度或许不高,但都在中国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他们不仅是一姓一族引为自豪的祖先,而且是客家民系乃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组成部分,是全体中国人的骄傲。 W{}$c`,R  
u&:N`f  
当今,我们缅怀先人,回顾历史,更重要的是为了面向未来。任何一姓一族,如果囿于血统,固守先人庐墓,不随历史而进步,就只能走向衰落和消亡。而客家人大量吸收异姓甚至异族,不惜背井离乡到处迁徙,不断弃旧图新的族姓却能兴旺发达,长盛不衰。许多客家祖先是圣君贤人、贵族名流固然是家族的光荣,也有些客家先人名不见经传,或者是穷人、流民、异族其实更值得自豪,因为他们必定有异乎寻常的生命力和适应性,才能在艰苦的条件下繁衍出一姓一族。在振兴中华走向世界的伟业中,我们所凭借的不是祖先的高跺,不是过去的辉煌,不是优厚的物质条件,而是这种生生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我们不仅要寻一姓一族的根,更应该守护中华民族共同的根,才能使这棵参天大树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根深叶茂,永葆青春。 4\;zz8 5E  
Z=JKBoAY  
这本《客家姓氏渊源》是以客家主要姓氏为对象编写的。《客家姓氏渊源》与旧百家姓相比有不同的特色。其一,与以往笼统地收录中国姓氏的旧百家姓不同,《客家姓氏渊源》尽现所占有资料同时力避了以往的一些误传及牵强资料,以全面介绍当今的客家主要姓氏;其二,与旧百家姓只注明各个姓氏的郡望地不同,《客家姓氏渊源》尽可能详尽地追根问祖,简明扼要地说明客家姓氏的由来;其三,与旧百家姓相比,《客家姓氏渊源》还增加了各姓氏家族蕃衍迁徙、专用楹联、郡望堂号(有的以郡望为堂号)、姓氏分布、名人之最等内容;其四,旧百家姓单纯地介绍姓氏知识,而《客家姓氏渊源》则在更全面、系统地介绍姓氏知识的基础上,特别注重趣味性,将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这也算是使姓氏学大众化、通俗化的一种尝试吧。在此,还就《客家姓氏渊源》的编写作以下说明:本书的名人大体上是以《辞海》为选编对象。之所以以《辞海》为准,一是考虑到《辞海》的权威性,二是考虑到它所收人物从古到今,能够有一个统一的取舍标准。每姓名人如其姓名后注有籍贯者,意为客家籍。此外,还参考了《中国革命史辞典》《华夏女名人辞典》《中国近代史辞典》《中国现代史辞典》《辞源》《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黄埔军校三百名将传》等。各姓氏的“名人之最”是各姓氏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的简介。编写时,编著者力求全面,既有男性杰出人物,也有女性名人;既写忠臣良相,也写奸臣贼子。本书的常用专用名称,首次出现时使用全称,以后则用简称,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简称解放前(后),中国共产党简称中共,公元108年简写为108年等。 a"vzC$Hxd  
t1']q"  
在编写过程中,编著者参考和利用了国内外姓氏学研究者的许多著作和资料。由于本书成书时间短,编著者的学识水平有限,缺点和疏漏之处肯定不少,希望广大读者多提意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h.\I tK{)  
E|@C:ghG  
links: http://www.kejiaqin.com/bbs/dispbbs.asp?boardID=9&ID=35&page=2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离线thinfo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7-09-26
客家姓氏堂号
堂号是指客家姓氏祠堂、堂家大屋祖公堂的不同的专有名号。 ,5 8-h?B0v  
IlEU6Rs  
客家人的祖先多是中原士族,受儒家“忠恕”、“孝悌”、“敬宗睦亲”思想影响根深蒂固,他们在迁徙过程中将祖先骸骨背装同行,定居的的要务是择地建墓安葬,立祠奉祀。以此作为崇拜祖先、慎终追远、团结血亲、凝聚宗亲的精神力量。 8Ogg(uS70'  
Jn(|.eT|  
堂号有两种类型,一是地望堂号,即以姓氏的发祥地郡号为堂号;二是掌故堂号,即以祖先的功名、道德文章为堂号。以地望为堂号者,由于多个姓氏同出于一个郡地,故有多个姓氏同一堂号,如广东梅州地区李、董、彭氏为陇西堂;陈、钟、冯、赖、韩氏为颍川堂;吴、甘、高、童、欧阳氏为渤海堂等。与此同时,一个姓氏亦有多个堂号,如杨氏有弘农堂、天水堂、栖霞堂、四知堂、关西堂、绍德堂等。弘农是杨氏的总堂号,其余为支系的地望堂号或掌故堂号。也有少数以吉祥物象为堂号者。堂号是该姓氏迁徙、繁衍发展的记录。 H( LK}[  
:4:U\k;QwA  
客家百姓堂号 `34+~;;Jh  
$hM9{  
凌(河间) T+V:vuK  
丁(济阳)刁(弘农)王(琅琊)毛(西河)方(河南)白(冯翊)田(雁门)丘(河南) p,4S?c r>a  
石(武威)古(新安)尤(吴兴)江(济阳)叶(南阳)吕(河东)卢(范阳)余(下邳) ylmVmHmc  
朱(沛国)林(西河)马(扶风)吴(延陵)庄(天水)宋(京兆)邓(南阳)杜(京兆) [c>YKN2qa  
孙(乐安)汪(平阳)巫(平阳)陈(颍川)黄(江夏)张(清河)李(陇西)刘(彭城) %e: hVU  
杨(弘农)许(高阳)郑(荥阳)莫(巨鹿)郭(太原)洪(敦煌)周(汝南)徐(东海) 3k+46Wp  
苏(武陵)何(庐江)肖(河南)罗(豫章)高(渤海)彭(陇西)胡(安定)简(范阳) h>NuQo*  
沈(吴兴)施(吴兴)柯(济阳)翁(盐官)梁(安定)赵(天水)范(高平)钟(颍川) 0Q/BTT%X  
连(上党)曹(谯国)侯(上谷)温(太原)傅(清河)姜(天水)冯(上党)涂(豫章) 2)`4(38  
蒋(乐安)姚(吴兴)卓(西河)唐(晋阳)汤(中山)纪(高阳)董(陇西)欧(平阳) 1`&"U[{  
康(京兆)邹(范阳)薛(河东)严(天水)程(安定)童(雁门)金(彭城)韩(南阳) [1`&\C_E  
钱(彭城)夏(会稽)袁(汝南)倪(千乘)阮(陈留)柳(河东)龚(武陵)骆(内黄) IsiCHtY9  
邵(博陵)饶(平阳)上官(天水)赖(颖川)曾(鲁国)游(广平)颜(鲁国)黎(京兆) /4 -6V d"8  
谢(陈留)蔡(济阳)潘(荥阳)蓝(汝南)詹(河间)魏(巨鹿)熊(江陵)廖(武威) k| ,F/:  
戴(谯国) ]EPFyVt~3  
{`1gDKH  
links: http://www.kejiaqin.com/bbs/dispbbs.asp?boardID=9&ID=1421&page=1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离线thinfo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7-09-26
客家人在世界各地的分布
      "海水所到之处,就有华侨,有华侨就有客家人"。这是20世纪以来人们形容客家人 !m<v@SmL\  
在世界上分布之厂所常用的一句口头禅。但是,关于客家人的人口确切数目和分布 yhSbX4Q  
情况,我们一直很难以获得,这主要是因为无法对客家人进行专项的人口普查工 ydm2'aV  
人,我们所得的关于客家在世界各地人口数据和分布情况大多来自各地客家社团的 /l&$B  
估计数目;而中国大陆和港澳台的客家人口数和分布情况,则主要依据关于纯客住 9`X}G`  
县和非纯客住县的划分,参照不同时期的人口普查资料进行估算的。所谓纯客住县 j|Hyv{sM  
和非纯客住县的概念是由罗香林先生在其《客家研究导论》中首先提出,其划分标 3yw`%$d5  
准是以当时(1933年)的县区为单位,"视各县居民是否全数为客,抑或若干为客, ^ 9`O ^  
而将各省属县,分纯客住县,与非纯客住县"。这种划分方法为后来的客家研究者所 ?hh#@61  
采用。后来,一般?#34;客家人在本县市占人口95%以上的叫纯客住县;与其他族系杂 VkJBqRzBOa  
居拥有数量不等的客家人聚居村落的县叫非纯客住县"。到目前为止,关于客家人口 FX,kmre3  
总数和分布情况已有多种说法,不过,这些说法都有一个时间先后的次序,所以也 jH~VjE>  
能从一个侧面了解客家的迁移和自身发展情况。 \;bDDTM  
NPjNkpWm&=  
cl1>S3  
一 关于客家人的人口数 :xy4JRcF  
h6~ H5X  
    最早报告客家人口总数的是英国传教士肯贝尔和美国现代文化地理权威韩廷 _?rL7oTv  
敦,肯贝尔在其1912年发表的《客家的源流与迁移》中认为"能操客语的人口,已达 8'|_O  
一千五百万";而韩廷敦则在其《种族的品性》中谓:"客家的人口,总数在一千万 &<oJw TC  
以上"。不过对这两位英美人士的说法,我们不能置信,罗香林认为,其实这都是极 `RHhc{  
其主的估计,他们根本没把客家居址先弄清楚,范围也没一定,所以所得的结论, JrNqS[c/  
也就极难置信了。 HA`q U  
D*}_L   
    因此,对客家人口进行科学的估计,首先必须先了解客家人的基本住地,然后 kO/]mNLG  
再根据基本住地估算客家人口。这项工作是由罗香林先生最早从事的。他根据各地 6Ij'z9nJw  
志书及谱谍,以及个人亲向客家人士访问所得的消息,与其他零星记载进行资料排 V(wANvH  
比,初步列出了纯客县和非纯客县(后详),然后根据:1922年《中国年书》所载 \'.|7{Xu  
中国各省人口调查报告和当年2月广东省政府所公布广东各县人口报告以及陈达博士 oef]  
《中国之移民》关于台湾客家人口数,得出20年代客家总数为16,548,074人。 K+3+?oYKH  
(当时海外侨胞持双重国籍,不另统计海外客家),占当时中国人口436,094,953 -(JBgM"  
人的百分之三点七九,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九四(几达百分之一)。 H:]'r5sw  
o]TKL'gW  
根据同样的方法,罗香林先生在其1950年发表的《客家源流考》一书中,估计客家 f,'^"Me$c  
总人口(包括海外侨胞)"约为二千五百二十余万人"。 khVfc  
guk{3<d:Jy  
    50年代以后,中国政府取消了双重国籍制度,海外华侨即从原来"双重国籍"开 e/R$Sfj]  
始进人为"单一国籍"。同时,"华侨时代"开始进入"华人时代"。客家研究中也开始 irF+(&q]jh  
注意到海外客家人口数和分布情况的研究。1950年香港崇正总会编撰的三十周年纪 Bmv5yc+;  
念特刊中就载有专门研究海外客属社团和客属侨胞分布的论文。据该文称,到1950 @Px_\w  
年时,客属侨居海外人士"估计殆达一百三十万至一百五十万之间"。 mbXW$E-&R2  
nG~^-c+  
    就目前笔者所掌握的材料来看,继罗香林先生之后对客家总人数和分布情况作 uJU;C.LX  
具体研究的是1970年香港崇正总会公布的数目。全世界客家人的总数,以及他们在 bKQ_{cR  
海外分布的数目,虽无确切的调查统计,但根据一般人口专家的估计,约在4500万 lyw)4;wt\  
人左右。其中4000万住在国内,其大致情况是:广东省约1550万人,江西与广西两 2`A\'SM'4  
省各有500万人,福建省约有400万人,四川省约有250万人,湖南省约有50万人,台 "ZP)[ [Rd  
湾省约有170万人,其余散居在各省约有50万人,合计总人数约在4000万人左右。其 =\g K<Xh  
余500万人则为侨居海外各地的客属人士。这个说法为陈运栋在其1978年出版的《客 ql7N\COoq  
家人》一书所采用。关于海外客家约500万人口数目,陈运栋先生还参考了1973年在 -SF50.[  
台湾地区举行的世界客属第二次恳亲大会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翁铃的说法和台湾"侨 m6o o-muAr  
委会委员长"毛松年在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上所作的侨务报告的数字,认为是比较合理 y6&o+;I$[  
的。另据1982年9月26日泰国《世界周报》报道:"客家人居海外者达700万之众"。 rQ)I  
罗英祥先生在其1994年出版的《飘洋过海的客家人》一书中,根据1985年前后刊登 e/zz.cd){  
在国内外报刊上的有关海外客家人口统计数目,推算海外客家人数为4. 119. 350 @gi / 1cq  
人,大约占海外华人的六分之一。 "LM[WcDX  
`t2Y IwOK  
    1994年梅州市为在梅州举行"世界客属第十二次恳亲大会",通过多渠道,包括 v dPb-z4  
国内外函调、采访、采摘报刊材料等方面汇总统计,客家人在国内外分布人数共 RC^k#+  
6562.429万人,其中国内(包括港澳台)6107.8万人,国外454.629万人。本书 "T.Qb/97@  
倾向于采取这个统计数据。 !DXK\,;>  
{=,+;/0  
二 关于客家人的分布 gqDSHFm:  
c> ":g~w  
    罗香林先生十1933年统计的客家人分布情况是,纯客住县:广东17、江西10、 p;)@R$*  
福建5,合计32县;非纯各住县:广东44、江西17、福建4、广东13、四川10、湖南 EB8<!c ?  
4、台湾3,合计95县;纯客住县与非纯客住县总数为127县。后在1950年出版的《客 ?e[]UO  
家源流考》一书中,他又称客家人的分布情况是,纯客住县:广东15、江西10、福 IaGF{O3.  
建8,合计33;非纯客住县:广东50、江西17、福建7、广西45、四川13、西康1、湖 g]U! ]  
南5、贵州1、台湾5,合计144;纯客住县与非纯客住县总数为177县。罗香林先生概 S{zl <>+  
括客家分布的大体范围,"客家居地"已达177县,就中除30余县为纯客住地外,其余 :YNXS;>)!  
都杂有其他各族各系的住民,彼此没明确界域,……不过,从统括的界域来讲, td|O#R  
大体在东亚大陆南部及其他滨海小岛南起北纬18°的崖县(在海南岛)三亚街起, >C/O >g  
北至北纬31°的广汉县(在四川省)止,西起东经103°广汉县起,东至东经121° >{#QS"J#  
彰化县(在台湾岛)止,联结崖县、彰化、广汉三地点,适成一大三角形。其间所 JmbWEX|  
包含的地方,有台湾、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等地,其中除 V)cL=4G  
湖北一省外,其余皆有客家在那里居住,这可说是客家居地的相对方位;至于其中 #80M+m  
所包含的纯客住县,则纯在闽赣粤三省交界地方。这个闽赣粤三省交界地方,就是 -PskUl'  
我们常说的客家大本营。罗先生是第一个详细研究客家人的住地和人口及其分布地  @+!u{  
域的人,尽管其统计不够准确乃至谬误之处还不少,但基本的轮廓已经清楚。后人 "%K[kA6  
在其基础上,已作了比较详细的研究。下面,笔者根据多位学者的调查统计资料, g5~wdhpb  
并参以自己的调查了解,试就中国和海外客家人口分布情况整理如下: !Bn,f2  
wak'L5GQE  
(一)中国国内容家人口分布情况 .X{U\{c|a  
c_FnJ_++f  
1、内地客家人口分布 GbJVw\5Z*  
7q'T,'[  
    广东省:有客家人居住的纯客住县市15个:梅县、兴宁、大埔、五华、蕉岭、 TqTz  
平远、连平、和平、龙川、紫金、新丰、始兴、仁化、翁源、英德等;非纯客县65 *e *V%w~75  
个:韶关、南雄、曲江、乐昌、乳源、连南、连县、连山、阳山、宝安、惠阳、河 8 ;o*c6+  
源、东莞、花县、清远、佛冈、从化、惠东、揭西、陆河、海丰、陆丰、饶平、潮 B),Z*lpC  
州、揭阳、丰顺、潮阳、惠来、普宁、珠海、斗门、龙门、深圳、南海、曾城、博 A7=k 9|  
罗、广州、中山、新会、广宁、三水、高要、云浮、封开、高明、新兴、鹤山、开 R&9Q#n-  
平、台山、郁南、罗定、德庆、阳春、阳西、阳江、遂溪、海康、徐闻、电白等县 _"G./X  
市。总人口2100万人。 m+9~f_}  
l{4rKqtX  
    江西省:有客家人居住的纯客住县市18个:宁都、石城、安远、兴国、瑞金、 }-H)jN^  
会昌、赣县、于都、铜鼓、寻乌、定南、龙南、全南、信丰、南康、大余、上犹、 Q$8&V}jVW  
崇义等县市、非纯客住县有20个:广昌、永丰、吉安、吉水、莲花、泰和、万安、 NGVl/Qd  
遂川、井冈山、宁冈、永新、万载、萍乡、宜丰、奉新、靖安、高安、修水、横 ?z0N- A2C2  
峰、武宁等。总人口1250万人。 'mO>hD`V  
M<'He.n  
    福建省:有客家人居住的纯客住县8个:永定、上杭、长汀、连城、武平、宁 ]_43U` [#  
化、清流、明溪等县;非纯客住县17个:龙岩、漳平、诏安、平和、南靖、云霄、 e\r%"~v  
沙县、永安、顺昌、泰宁、将乐、邵武、浦城、建瓯、建阳、福鼎、福安、福州 aKz:hG  
等。总人口约500万人。 p} {H%L  
q5{h@}|M  
    广西壮族自治区:没有纯客住县,非纯客住县76个,占全区县市总数的90. iTVZo?lVo  
5%:邕宁、武呜、宾阳、上林、马山、横县、隆安、大新、抉绥、崇左、宁明、龙 U=PTn(2  
州、凭祥、合浦、钦州、防城、溥北、灵山、上思、玉林、北流、容县、陆川、博 dozC[4mF  
白、贵港、桂平、平南、柳州、柳江、柳城、武宣、象州、来宾、合山、忻城、金 Q89fXi0Ivb  
秀、鹿寨、融水、融安、三江、苍梧、藤县、岑溪、贺县、钟山、富川、昭平、临 nJ h)iQu  
桂、阳朔、平乐、恭城、荔浦、永福、灵川、龙胜、河池、宜山、罗城、环江、南 SEVB.;  
丹、都安、大化、东兰、凤山、巴马、百色、田阳、田东、平果、靖西、那坡、凌 b0Dco0U(  
云、田林、隆林、西林等。总人口约有460多万人。 m`}mbm^  
-V-I&sO<  
    四川省:无纯客住县,非纯客住县市有35个:成都(市郊)、新都、涪陵、金 Q[ ?R{w6  
堂、广汉、什邡、彭县、温江、双流、新津、简阳、仁寿、乐至、安岳、威远、内 RLZfXXMn  
江、荣昌、隆昌、资中、宜宾、合江、沪县、仪陇、巴县、通江、广安、西昌、木 +abb[  
台、德阳、绵竹、梓潼、会理、华阳、新繁、灌县等县市。总人口约380万人。 @yo6w}3+-  
AUu<@4R7  
    湖南省:非纯客住县有个:汝城、郴州、桂东、酃县、茶陵、攸县、浏阳、平 %}e['d h  
江、江永、新田、江华等。总人口约200万人。 A*~G[KC3(  
+80bG(I_  
    浙江省:非纯客住县有19个:云禾、松阳、青田、丽水、宣平、龙泉、遂昌、 D'vaK89\  
景宁、缙云、泰顺、金华、江山、衢州、龙游、常山、开化、建德、淳安、长兴等 E*`PD<:)H  
县市。总人口100万人。 uAqiL>y  
T A0(U$ 4  
    海南省:非纯客住县有2个:红安县、麻城县,总人口约15万人。 #:+F  
)obgEJ7Y`l  
    贵州省:非纯客住县有榕江县。总人口约10万人。 ?'Hd0)yZ  
3qn_9f]  
    云南省:客家人约2万人。 '?| 1\j  
Rx&O}>"E>l  
    江苏南:客家人约2万人。 :CW^$Zvq  
g i6s+2  
    安徽省:客家人约2万人。 Y|Q(JX  
!5(DU~S*@S  
    陕西省:客家人约0.5万人。 ^n0;Q$\  
oG1zPspL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客家人约0.3万人。 #i@f%Bq-  
4h@,hY1#  
    其他:客家人约300万人。 /]3[|  
qsp.`9!  
2、台港澳地区客家人分布 p"p~Bx  
;6P>S4`w  
台湾省:非纯客住县有19个县市:桃园县、新竹县、苗粟县、屏东县、彰化县、 IS&qFi}W|W  
高雄市、花莲县、台中县、台中市、台北县、台南县、台北市、南投县、云林 [w'Q9\,p  
县、嘉义县、台东县、宜兰县等,总人口460万人。 5OI.Ka  
%US&`BT!  
香港特区:客家总人口约125万人; Pj <U|\-?  
F)hj\aHm k  
澳门特区:客家总人口约10万人。 nUP, Yd  
^1.*NG8  
以上统计,中国境内纯客住县41个,非纯客住县246个,纯客住县非纯客县合计287个。 Sk|e#{  
'|SO7}`;Q  
(二)海外客家人分布情况 1 jidBzu<  
<}RI<96  
1、亚洲 juOStTq<  
$IE}fgA@5  
    旅居亚洲的客家人共约380万人,分布在2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印尼约为150 P5<9;PPbZ  
万,其主要居住地爪哇、苏门答腊、婆罗洲、苏拉威西、摩鹿加群岛;马来西亚125 f(|k0$EIu  
万,居住在马来西亚各州,尤以马六甲、槟榔屿、霹雳、吉打、柔佛、雪兰莪、沙 g{]6*`/Z  
巴、沙捞越为多;泰国55万,主要居住在曼谷、清迈、北揽坡、万仑、普吉、合艾 ;_bRq:!j;  
等城市;新加坡20万;缅甸约10余万,主要居住在仰光、曼德勒、土瓦及墨尔阶等 l}uZxKuYx  
地;越南约15万,以西贡(胡志明市)和堤岸为多;菲律宾约6800人,多集中在马 n|{K_! f  
尼拉;印度约2.5万人;日本约1.2万人,集中在东京和大坂。 D m0)%#  
iM<$ n2t  
2、大洋洲 =VD],R)  
b  Ssg`  
    旅居大洋洲的客家人约6万人,分布在1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澳大利亚4.3万 <r#FI8P;X  
人,主要居住在墨尔本、悉尼、新威尔士、维多利亚以及南澳洲,培斯及大尼亚 Xq;|l?,O  
洲;另外在大溪地(又译作塔希堤)、斐济、新西兰、所罗门、马绍尔群岛、巴布 F LWVI4*  
亚新几内亚、瑞鲁、西萨摩亚也有客家人聚居。 \\k=N(n  
V?M (exN  
3、美洲 p*b_ "aF1  
a$=~1@  
    旅居美洲的客家人约46万人,分布在2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约28、4万人, %M iv8  
主要居住在檀香山、三藩市、纽约等地;加拿大约8.1万人;中南美洲的秘鲁与牙 ii?T:T@  
买加是客家人较集中分布、人口也较多的国家,分别有15万人和10万人。在古巴、 y > =Y  
圭亚那、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苏利南、巴拿马、巴西也有较多的客家人。此外,阿 1d< b\P0  
根廷、厄瓜多尔、委内瑞拉、墨西哥、哥伦比亚、智利、多米尼加、玻利维亚也有 ~2Wus8X-  
少数客家人居住。 q\@Zf}  
nB`|VYmOP1  
4、欧洲 2K9X (th1  
1b~21n  
    旅居欧洲的客家人约有20万,分布在1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英国最多,约有15 Q$U5[ TZm  
万人,法国约有3万人,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也有数千人至上万客家人。 F%6wdM W  
7Y8~ ")f  
5、非洲 r.e K;  
{d.z/Buu  
    旅居非洲的客家人约8万人,分布在1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毛里求斯较多,约 (}39f  
3.5万人,留尼旺约1.8万人,南非约2.5万人。 <mFDC?j  
:Dt y([  
以上总计,海外客家人总数为454.629万人,分布在五大洲81个国家和地区。详见 &{? M} 2I  
下表: KyNu8s k  
K? o p3}f?  
表1 海外客家人分布 单位:万人 x:Q\pZ  
国名 人数 国名 人数 国名 人数 g8.z?Ia#5Z  
印尼 150 法国 3 牙买加 10 |yk/iO(  
马来西亚 125 荷兰 0.21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0.6 ]jD\4\M}  
泰国 55 俄罗斯 0.12 巴拿马 0.5 8n5~K.;<  
新加坡 20 丹麦 0.12 多米尼加 0.12 ?+.mP]d_  
菲律宾 0.68 挪威 0.03 危地马拉 0.01 aM $2lR])J  
越南 15 美国 28.4 玻利维亚 0.01 Gl>\p  
缅甸 5.5 加拿大 8.1 毛里求斯 3.5 N~flao^  
柬埔寨 1 所罗门 0.12 留尼旺 1.8 Pp } Z"  
印度 2.5 巴西 0.24 塞舌尔 0.05 OpaRQ=  
老挝 0.5 秘鲁 20 南非 2.5 Az@@+?,%Y  
沙特阿垃伯 0.22 圭亚那 0.6 澳大利亚 4.3 fJ8>nOh  
国名 人数 国名 人数 国名 人数 `F/R:!v  
日本 1.2 智利 0.12 新西兰 0.1 Rf0so   
文莱 0.8 古巴 0.81 塔希堤 1 XB!qPh .  
英国 15.2 苏利南 0.41 斐济 0.5 r5xm7- `c  
新几内亚 0.12 斯里兰卡 0.017 卢森堡 0.02 6MM\nIU)/  
瑙鲁 0.12 科威特 0.017 孟加拉 0.05 w\i]z1  
腊色尔 0.12 朝鲜 0.1 厄瓜多尔 0.02 *DIY;)K  
巴基斯坦 0.2 韩国 2 委内瑞拉 0.02 Jd/d\P  
德国 0.5 捷克 0.01 墨西哥 0.01 p^ (Z  
意大利 0.1 马达加斯加 0.02 哥伦比亚 0.01 ^Lb\k|U ,\  
瑞士 0.1 奥地利 0.05 肯尼亚 0.01 _w\i~To!  
比利时 0.043 塞拉利昂 0.006 安哥拉 0.02 JYj*.Q0  
葡萄牙 0.05 尼日利亚 0.02 莫桑比克 0.03 9IXy96]]6  
阿根廷 0.05 冰岛 0.01 扎伊尔 0.02 yKUxjb^b\  
尼泊尔 0.24 加纳 0.02 马绍尔 0.05 tJu:N'=Dy  
瑞典 0.24 赞比亚 0.006 西萨摩亚 0.03 \(7A7~  
南斯拉夫 0.24 西班牙 0.02 土耳其 0.05 P9m  
总计:454.629 s@&3;{F6D  
wz3X;1l`c  
资料来源:转引自胡希张等:《客家风华》 HD#>K 7  
@su<_m6'  
三 中国客家人和海外客家人几项比较 ZzBaYoNy[0  
x`+M#A()/  
    海外客家人和中国国内客家人相比,很多的相同点:迁徙,是客家人的一大特 (rJ-S"^u  
点,另一特点是喜爱零星稀少的群体生活。不论论在什么地方,除了少数国家外, n~ $S  
客家人口总不多。许多资料表明:明:19世纪以来,在许多地方,客家人的数目, TD floDxA  
总是越来越少,其中主要原因是他们爱好迁徒、流动,不愿以大群体方式生活在一 ; Yc\O:Qq  
起。客家人往往很乐意往山村流动,往边远的山区流动,因为在客家史中,大多数 x])j]k  
的客家人都有过开采矿山、山区农耕等经历,都习惯于偏僻的山区劳弧生活。他们 g qORE/[  
敢于探险,乐意做开拓疆域的先锋,常常往其他华人不敢去的地方迁徙,这也是他 .e5@9G.jb  
信为什么喜爱的零星散居的形式生活的原因之一。就迁徙的形式而论,他们不同于 r UZN$="N  
华商和华工,他们不往繁华的地区流动,哪儿需要开拓,他们就往哪儿去。有风险, ,0HID:&  
哪儿需要开拓,他们就往哪儿去。他价不擅长从事商业活动。另外,有趣的是,客 X`v6gv5qj  
家人乐意再迁徙,换句话说,他们不是迁徙至一处后,就安居乐业,落地生根。他 f]2gjQHM  
们的迁徙都是尝试性的,当环境不宜,他们就再移往有生机、有兴趣、有"刺激"的 7 v3%dCvf  
地方。随时准备再流动也是客家人的特点之一。中国国内的客家人和海外客家人也 6,CK1j+tZ  
有很多不同点,特别是在居住的自然环境、经济生活和社会文化生活方面有很大的 b!SIs*  
不同:首先,从居住的自然环境看,中国国内的客家人大多居住在连片的山区农 biV|W@JM  
村,其中以闽粤赣边区最为典型,少数居住在海岛、城市;而海外客家人大多数居 xXV15%&  
住在海岛、城市,少数居于山区和农村。海海外客家人比较集中居住的地方有:东 Z'^.H3YvL  
南亚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亚、新加坡、泰国、越南、老挝、缅甸、文莱,美洲 JP]4* l  
的美国、加拿大、巴拿马、古巴、海地、牙买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圭亚那、苏 M tDJ1I%  
利南、巴西、秘鲁、非洲的南非、毛里求斯、留尼旺,欧洲的荷兰、英国、法国, L<<v   
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大溪地、斐济、西萨摩亚等。从气候方面来说,中国 qP%[ nY  
国内客家人大多生活在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春夏秋冬四季较为分明;而海外客家 rPW 9lG  
人大多数生活在热带海洋气候区,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其次,从经济生活来说, x4_FG{AIu  
中国国内的客家人大多数是以农业为主要职业的农民,而海外客家人大多数从事工 V SH64  
商业和和服务业。其中美洲和东南亚的客家人,不仅已向专业技术、金融贸易挺 '&xRb*  
进,而且政治上也崭露头角。据1950年台湾当局的有关调查资料,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 5Ul=Nv]  
马来西亚的华侨"大多数住在城市经商,如开设杂货店、皮鞋店、药店等,还有一些 Cd'SPaR  
则从事建筑业、典当业。在山区者,多以开采锡矿及种植橡胶、椰子为业"。印尼是 oakm{I|k}  
客家华人最多的一个国家,"所操职业,以经商为多,其中以经营杂货、酒酪、皮 nr9c G/"  
鞋、首饰、衣服、药材等业者众"。东帝汶客属侨胞,"多经营杂货、药材等商业行 lT]dj9l  
业,亦有从事种植业者"。美国的客家人,在纽约及东部地区,"以经营餐饮及洗衣 +4p gPv  
业者为多。此外,则为杂货商店及出入口公司,亦有从事农业者"。 旧金山客家 $y*[" ~TJ  
人"经商和种植为其主要职业"。在巴拿马的华侨中,客属人士占一半,"以原籍广东 A|U_$!cLZ  
惠阳,赤溪者为多,皆从事工商业"。古巴华侨中客家人约数千,"以经营工商业"。 x-{awP  
在牙买加,华侨几乎全部都是客家人,"尤以原籍广东东莞、惠阳、宝安者为多,在 w,FOq?j^k  
当地颇有势力,多操工商业"。千里达的客家人"以经商者为多,在当地社会地位颇 \TBY)_[ {  
高"。在苏利南:'亦有客属侨胞数千人,颇有经济势力"。这种职业分工,和中国国 ^^Tu/YC9x  
内以农业种植业和家庭手工业的基本职业是很不相同的。又次,从社会文化生活来 D~Y 3\KP  
说,中国国内的客家人是汉族的一支民系,是生活在没有种族歧视且占人口多数的 8^N"D7{mO  
主体民族的国家之中;而海外客家人属于海外华人的一个支系,海外华人除在新加 x~tG[Y2F?  
坡、马来西亚等少数国家属主体民族外,绝大多数国家的海外华人都属于少数民 v(t?d  
族。与中国国内相比,海外客家人生活在种族构成、社会制度、宗教信仰、语言民 `_'I 9,.a  
俗等方面都相对不同的社会环境之中。海外客家人生活的国度,大多具有多民族、 J,E'F!{  
多元文化的特点。美国、加拿大及大多数美洲国家都是移民国家,大洋洲、东南亚 )*iSN*T8q  
各国也具有多民族的特点。比如,我们所熟知的马来西亚,就是主要由印尼人、华 xXu/CGzG  
人、印度人三大主体民族组成的移民国家,美国更是由欧洲移民为主包括了亚洲、 7b,u|F  
非洲、许多国家移民构成的国家;西印度群岛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这个岛国,也是 Cj}1 )qWq  
由印度人、黑人、华人组成的移民国家,宝安客家人何才在70年代担任总督;南美 INrUvD/*  
洲的圭亚那合作共和国,总人口约71万人,内有华人、白人、印第安人及非洲印度 R gEKs"e  
混血族,华人约有5000人,以原籍惠州的客属人士最大多。该国于1966年5月脱离英 !\8j[QS!  
国统治宣布独立,并由客家人张亚瑟当选为首任总统。1999年,有客家血统的华裔 XWbe|K!e  
伍冰枝当选为加拿大总督兼三军总司令。目前,海外客家人在政治、经济、文化领 Sj}@5 X6 C  
域都出现了不少杰出人物,客家人在世界各地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呈上升趋 ~/h P6*  
势。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离线thinfo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7-09-26
中国客家人分布地图
[attachment=265] L1Fn;nR  
中国客家人分布地图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离线thinfo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7-09-26
印尼的客家人
印尼是东南亚华人最多的地区,有人烟的地方,就有华人,其中就有不少是客家人,其分布的地区很广。客家人为繁荣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起了积极性的作用。 lx U}HM  
twNZ^=SGr  
有“千岛之国”之称的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是东南亚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人口有两亿多,由两百多个族群所组成,是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国家。其中华族就拥有一千多万人,是印尼第三大族群,仅次于爪哇族和巽达族,而客家人大概拥有三四百万人(未有正式官方统计数字),这些客家人分布的地区很广,有人形容:有人烟的地区、就有客家人。以下就谈几个有代表性的客家人生活的地区: Nypa,_9}  
-g;iMqh#  
西加里曼丹岛(旧称西婆罗洲),其海岸线长达三四百公里,经过几十个大小城市,其中一叫“百富院”的小镇上,有一座桥是两种客家话的分水岭,桥向坤甸市的一边是讲坤甸式的梅县等地区的客家话,桥向山口洋市的另一边开始直至三发县等都讲陆丰人的客家话。坤甸市是西加岛的首府,卡江以东是老埠头,卡江以西是新埠头,分为两个地区,而老埠头几乎全讲潮洲话,就连客家人也不例外,相反的在新埠所听到的都是坤甸式的客家话。离开坤甸,沿卡江流域上行,几百公里长的两岸有大小十几个城市,居住在这一带的华人,大概90%是客家人,都讲坤甸式的客家话。这些客家人,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土生土长,但还能一直保留着自己祖籍的母亲话,真是难能可贵。住在城市里的客家人都从商做生意,经营土产出口,开杂货店、金铺、鞋业、小五金兼建筑原料等,而住在乡下的客家人都以务农、割橡胶、管理椰园等为主,对西加的椰干,橡胶、木材等出口作出了不小的贡献,为印尼增加了不少的外汇收入。公元1778年。罗芳伯乡贤被封为西婆洲王,自称为“大唐客长”,他是梅县人,为客家大在这片土地上写下了光辉的历史一页。 /]F3t]FlC  
i)+@'!6  
邦加、勿里洞岛,也是客家人密集的地区,邦加的客家人讲的也是陆丰话,和山口洋市的陆丰市客家话完全相似,虽然其中因地区不同有极小部分的差异,而勿里洞的客家话也与坤甸的客家话相似。 mJ#u]tiL  
3 5B0L.R  
在苏门达腊岛的棉兰市,也有不少的客家人,可是却听不到客家话,原来客家人都跟着福建人讲闽南话。这和中国台湾的客家人也讲闽南话非常相似。而在苏北的亚齐地区却又不同了,这里的客家人居多,福建人也跟着讲客家话。爪哇岛是印尼人口最密集的地区,这里也有不少的客家人,祖籍都是来自梅县、大埔、蕉岭、永定、平远、松口、惠阳和上杭等,从“唐山”来的客家人,至今还能讲一回流利的家乡话,可是,两代或三代以上土生土长的客家后代,大多数都讲当地的“本地话”,如东爪哇和中爪哇地区,他们在家里或社交时都讲爪哇话,而西爪哇讲的巽达话。在雅加达是讲柏大维话。三十多年来、印尼政府关闭了所有的华文学校,还明文规定所有华文书刊都不准进口,甚至还把华文当毒品一样看待,所以现在三四十岁的华人都不懂中文,五六十岁的中老年华人大多数还受过华文教育,还能看、能讲华语,他们都非常担忧,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在印尼将面临失传,又如何去继承客家精神和弘扬客家文化?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离线thinfo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7-09-26
台湾客家人探源
  台湾到底有多少客家人?分布在哪些地方,他们的地位怎样?祖籍地在哪里?其祖先是何时迁台的?现在台湾的客家人与原乡大陆的客家人有哪些异同点?这些可能都是海内外学者关心的问题。也是我1998年3月台湾之行考察的主要内容。 9y{[@KG  
aHNR0L3$}{  
 台湾客家 遍布全省 jVC`38|  
|`+kZ-M*  
 台湾的客家人遍布各地,总人数达400多万人,能讲客话者有2OO余万。他们当中有不少是台湾政要、商贾和文化名流,如李登辉、吴伯雄、简汉生、许信良等。 IFcxyp  
9 js!gJC  
 在台湾的客家人中,许多人以为广东籍客家人最多,如我们以其原籍的府州县分,的确如此。如陈运栋先生所著《台湾的客家人》一书就有记载:古嘉应州属(包括镇平、平远、兴宁、长乐、梅县等县)的客家人占最多数,约占(全部台湾客家人口的)二分之一弱;其次为惠府属(包括海丰、膝丰、归善、博罗、长宁、永安、龙川、河源、和平等县)的客家人,约占四分之一;再次为潮州府属(包括大埔、丰顺、饶平、惠来、潮阳、揭阳、海阳、普宁等县)的客家人,约占五分之一强;而以福建汀州府属(包括永定、上杭、长汀、武平、宁化等县)的客家人最少,仅占十五分之一。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因为有这样一个明摆着的事实,福建汀州府是客家人的祖籍地,根据客家人的迁徙历史及客家姓氏族谱记载,不论何姓的客家人(当然包括广东省嘉应州府、惠州府和潮州府的客家人),其祖先都曾徙居过闽西--福建汀州府,基本上都把最早迁抵闽西的那代祖先奉为始祖或一世祖。海内外各地区客家人绝大部分是从闽西迁播繁衍的,当然包括台湾的客家人。 JL[$B1  
v%v(-, _q  
 客家迁台 始于清朝 O<7Q>m  
'D`O4TsP>  
 客家人何时迁台,也就是说,台湾客家人的祖先是何时渡海;垦辟台湾的?据史料记载和考察研究,一般认为,或者说大多数学者认为:早期客家人去台,大约在清朝平定台湾之后二三年间,即康熙二十五、二十六年(公元1686-1687年)间。那时海禁初开,闽粤人民因受生活环境所迫,大量东移赴台谋生。闽南人因占地利(近台渡海容易)、人和(台在明郑成功时代原为闽南人的天下)关系,自然较居优势;而汀州、粤东客家人赴台较迟,受各种政令限制(当时施琅奏请清朝禁止汀、潮、惠人自由赴台),故占下风。其时,客家人度海赴台,想在府治(现台南市)附近拓垦;而府治附近已被闽南人占有,无余土可垦,便在东门外拓垦菜园,以维生计。以后大约在1688年,清政府续遣部队中有一队是闽粤客家兵,人数约100多人。他们在安平.台南等区服役四年后退伍,被安置在屏东县万丹乡附近从事屯田。到1691年左右,客家人逐渐往屏东下谈水东岸一带开垦荒域。至1696年施琅死后。海禁渐驰,闽、粤客家人才闻风而至,于是人口激增,垦区日广。北迄罗流门南界,南至林仔边溪口,沿下淡水、东港两区流域,大小村庄,星罗棋布。由此可知,客家人入垦台湾,在康熙年间,是以屏东的下谈水溪东岸近山平原为中心;其他高雄、台南、嘉义等地区,虽也有若干点状的拓殖,但是人数不多,垦面也不大。至雍正年间,他们入垦地的中心,渐次移到彰化、台中一带地区,到乾隆年代,则北移至台北、桃园、新竹、苗栗一带。新竹的东南山区,则退至道光年间,才由客家人所开垦。这是由于客家人赴台较迟于闽南人之故,只能选择一般人不愿居住的偏僻瘴疣地区,以及靠山麓或贫脊的丘陵地开辟。 \|e>(h!l;  
}L mhM  
 六堆客家 忠勇代表 be?>C 5  
~8 >Tb  
 提起客家,人们都认为客家人很优秀,是中华汉民族中一支重要民系,具有四海为家、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爱国爱乡、崇文尚武、英勇献身的客家精神。因而在当今人类学中成为一个举世瞩目的热闹话题。在台湾也不例外。 I=aoP}_  
Z2n Jw  
 但是,在台湾,较能代表客家人忠勇硕劲精神的,恐怕要数六堆客家人。所谓“六堆”,即清朝康熙六十年(公元1712年),朱一贵起义,引发乱事,暴民趁势欺凌其他族群。高雄屏东地区来自广东梅县、蕉岭、汀州等地,语言、风俗习惯相同之十三大庄、六十四小庄(即佳冬、枋寮、杉林、高树、长治、监埔、麟洛、竹田、潮州、内埔、美浓、六龟、万峦、新埤、及里港之武洛等十余乡镇之广大地区)的客家人,为了保卫家乡、维护身家性命,相约于内埔天后宫,分先锋、中心、前、后、左、右六个地区,组成“六队”兵马协助弭平战乱。乱事平定之后,清廷感于“六队”(后称“六堆”)客家人士之忠义勇敢,特敕建“忠义亭”于竹田乡西势村,以奉祀先烈英灵。从此,“忠义祠”成为“六堆”客家人士之精神堡垒,“六堆”也因此成了台湾规模最为庞大之民间自发性自治、自卫组织,“六堆”人士皆能协力合作,奋勇抗暴,故在“六堆”部落所兴建之隘门(客家人称作栅门,为一防御性建筑)上,清廷都曾封赐“褒忠”、“怀忠”以为表彰。清光绪二十一年,日本侵台,“六堆”人士亦奋起反抗,死伤无数,尤其在长治火烧庄一役,“六堆”精英牺牲殆尽,其英风伟烈,悲壮之史实,实为客家人硬颈精神之典型。如今,“六堆”已不是一个行政区域,而是同族在精神上的认同感;只因其语言、风俗习惯相同,二百多年来,敦亲睦族,祸福与共,团结协作,始终不变。台湾客家族群意识强烈。 YnR8mVo5Q  
DWv(|gO  
 台湾的客家人,是大陆闽粤客家迁徙过去的,因而在血脉、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因为两岸客家人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政治.社会.经济环境中,而且台湾的客家人与闽南人相比,仍属少数。因此,他们的“客家族群自我认同意识“显得特别强烈,大大超过大陆客家人。在交谈中,台湾客家人认为,他们的地位不如其他族群,尤其是语言方面,闽南话成为台湾通用的语言,叫“台语”,许多客家人都讲“台语”,尤其是年青一代。所以,客家人作为弱势族群的危机意识显得相当强烈,担心客家话、客家文化、客家人被同化,而逐渐消失。因此,有一批“客家运动”的倡导者,以抢救客家文化为己任,运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宣扬客家文化,如兴办客家电台、电视台、客家文化杂志、报纸,介绍客家文化;举办各种讲座、演唱会、文体活动,学术研讨会,宣导客家精神;兴建客家文化中心、民族馆,展示客家文化;成立客家文化教育基金会,组织学者编写、收集、出版有关客家乡土文化的书籍、歌谣、画册,等等。这些都能够传播客家文化,使之能在台湾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离线thinfo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7-09-26
浅谈铜鼓的客家人和“本地人”
 今日的铜鼓县在宋代属分宁县管辖,明代隶属宁州府。清朝嘉庆六年将宁州改为义宁州(今修水县)。民国二年正式设铜鼓县。 /1v:eoF;  
  3(Ns1/;?,  
    铜鼓的汉族村民自古就有“本地人”和客家人之分。时至今日,仍然存此称渭。他们各自历史地形成了一些特点,有过隔阂,但又早已志同道合,休戚相关,生死与共了。 RWRqu }a  
  nQOzKw<j%  
    乡关何处是 27+~!R~Yw  
  =:Yrb2gP_\  
    秦汉时期,由于北边匈奴和东胡游牧民族的侵入,加上严重的黄河泛滥等自然灾害的袭击,在黄河流域中部和洛水一带这个被称之为“中原”地带的汉族,开始了南迁。先行的中原灾民定居在华南称为“本地人”。 v8WT?%  
  2">de/jS  
    铜鼓的“本地人”是在何时从何地迁移定居的呢?铜鼓县文物办公室征集的文物资料提供了佐证:唐、宋时期“本地人”来铜鼓定居了。宋神宗时,苏东坡的好友胡安鼎辗转迁入今铜鼓带溪乡大群村港下里。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端阳节前苏东坡从黄州(今安徽)到筠州(今高安)来看望他的弟弟子由,路过带溪,就住宿胡家。临别赠诗曰:“我闻此间胡居士,陆浑家风今再觏……。”陆浑在何处?它位于今河南嵩县东北的中原区域。胡安鼎迁自陆浑,是不言而谕的了。他的后世孙清乾隆举人胡乙灯还是有名的文学家,他著述的《楚辞新注求确》十二卷,《雾海随笔》今收藏在北京图书馆。此外,西向乡也发掘了北宋进士罗公墓。他们的 “本地人”族系后代遍居这些地方。 c5|sda{  
  gkX7,J-0  
  中原的汉族从东晋所谓“五胡之乱”时起,又开始了大的南迁,在长达一千六百余年的南迁历史中历经了五个时期。由于其南迁比“本地人”迟了一个时期,故称为客家人。其实,“本地人”和客家人都同属中原汉族,只是在迁移的时间有先有后罢了。向江西迁移的客家人从东晋开始到北宋末年基本结束。向华南迁移的客家人历经的时间更久,直到清朝同治六年始告结束。 _-sFJi8B  
  J2 /19'QE  
  由于种种原因,客家人还出现了多层次的迁徒。他们在迁居华南后,又由华南不断迁往他地。一部分从广东省南路经海南岛,向东南亚各地移动。一部分又由南面北向长江中下游各省移动。据史记载,明代嘉靖年间“一批福建人因避倭寇之乱,逃至江西,在宜春北部,‘三关九图’,之地,开山种地,起初人数不多,而且都是春至冬归。后来广东人也纷纷迁来,增至数十万人。在宜春、万载等地搭起亭棚,长期定居。”于是,客家人又称为“棚民”或“山地人”.康熙十年(1673 年),吴三桂,耿继茂之子耿精忠、尚可喜之于尚之信发动“三藩叛乱”,福建,广东又有一批客家人因避战乱迁入萍乡、宜春、万载等县。此时,来自福建、广东、赣南的客家人也纷纷迁入铜鼓,他们在深山密林的山地“茹苦含辛茹苦致力耕作,躬耕自给”。 <[D>[  
  j:qexhtho  
  以后,聚居铜鼓的客家人越来越多.清代乾隆时义宁州除西乡,泰乡外,其余的高、祟、奉、武、仁、安六个乡的所有客家人获准设怀远都。怀远都既是客家人松散的行政建制,又是客家人的经济组织。可见,铜鼓也是中原汉族的第三故乡,杂居着“本地人’和客家人. ?;_>BX|Zjl  
  q*4U2_^.  
f>$RR_  
    胞族共休戚 *Ow2,{Nn  
  G'p322Bu  
  铜鼓的“本地人”和客家人都是在不同时期先后迁入的中原灾民,然而,他们在最初的相处中却有隔阂,还一度反目为仇。究其原因在何处呢? 0ug&HEl_w  
  UOf\pG  
  (一)“本地人”对客家人的排挤。“本地人”先行到达后,“以插草为标,一切荒地概属所有”,封建地主又不断兼并土地。以后迁入的客家人为“未开化之民”,不准与之通婚,不共书院读书。客家人只得在山多田少的贫瘠山区开荒种地。 @y~kQ5k  
    G%: 3.:E"  
  (二)由宗祠,支祠以至家长的家族系统的族权主义的束缚,“本地人”和客家人的封建地主从中挑唆,制造事端。 pc0{  
  _p%n%Oce  
  (三)封建统治者对客家棚民存有戒心,在一段较长时期任用“本地人”中的封建地主制约客家人,不准客家人入户籍。 @`C'tfG/4  
  TUC)S&bC  
  然而,客家人为了建立户籍,争得生存,他们辛勤耕作,“开山垦田”,“赁山种麻”,促进了贫瘠山地的经济发展,一度出现了”家给入足”,人丁增长,“歌适乐郊”的局面。经济的发展,客家人和“本地人”商品贸易增多了。于是,他们相互学习,交流生产技术,逐渐加强了联系,增进了友谊。 c+e?xXCEAz  
  tx>7?e8E  
  清代,封建统治者强化了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土地兼并现象极为严重,统治阶级奢侈腐化,贪污成风,对人民实行高压政策。就是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所谓“康熙盛业”之时,腐朽衰败现象也也相当严重。 m<-!~ ew  
  g ,EDE6`8  
  在江西等地,统治者“勒令客家人回原籍。严行保甲之法,逐户逐营查驱棚民”。客家人破产流离,无法生存,顺治五年(1648年)朱益吾揭竿起义,率领棚民几万人攻城占地,连克萍乡、袁州。次年又克万载。康熙十三年(1674年)再度攻克万载。雍正元年(1723年)又爆发了温上贵起义,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声势浩大的棚民起义中,铜鼓穷苦的“本地人”响应和参加了客家人的起义队伍,有力配合了客家人的斗争,壮大了江西棚民起义的声势,“本地人”和客家人这一对胞族在反抗封建统治者的斗争中加深了战斗情谊,加强了融洽,患难与共了。 <6Gs0\JB  
  ./k7""4   
FUI*nkZY  
  遗存辨特点 rx2'].  
  sb{K%xi%  
  “本地人”和客家人在铜鼓繁衍生息,历经了若干世代,他们历史地形成的各自特点至今依然可辨。 4-x<^ ev=  
  XlU\D}zS  
    客家人因久居深山老林,山多田少,男子多出外谋生。妇女除操持家务,还要开山种地,以勤劳著称,也由于从事生产劳动的缘故,妇女一向没有缠足的习惯,俗有 “大脚女客”之称。客家人还生性好动,性直、勇于进取.初迁之时,他们还常常遣派子弟回福律,广东学习拳击棒术,“练武防身”。客家人还爱清洁,有每天入浴的习惯。 H)D|lt5xy  
  0<\|D^m=&h  
  “本地人”耿直厚道,注重礼仪,勤劳节俭。因住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以及传统的习惯,妇女在古时多缠足,温良恭顺,操持家务,男耕女织。 ;F"!$Z/  
  H u;"TG  
  时至今日,铜鼓仍然保留着两大方言,“本地人”讲本地话,客家人讲客家活(又称“怀远声”)。 ?lsK?>uU  
  B&a{,.m&q6  
  长期以来,“本地人”和客家人取长补短,又各自发扬了本身的优点。他们共同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而前仆后继。在铜鼓,“本地人”和客家人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斗争中,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他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极开展农民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共同为革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H<_Tn$<zH.  
  M[mYG _{J  
  新中国成立以后,“本地人”和客家人又沐风栉雨,和衷共济,为铜鼓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奋斗。 ISpV={$Zd  
  eA!Z7 '  
 <J;O$S  
  注;据在铜鼓境内所发现的商周文化遗址来看,铜鼓在秦汉以前已有居民,故在唐宋时期迁入的居民也不是真正的本地人,因此文中对“本地人”三字打了引号。(稿件来源:铜鼓文史资料 作者:彭蜀松) eVfD&&@  
ta)gOc)r R  
  遗存辨特点 D", L.  
  pWRdI_  
  “本地人”和客家人在铜鼓繁衍生息,历经了若干世代,他们历史地形成的各自特点至今依然可辨。 ]20:8l'  
  8UjIC4'  
    客家人因久居深山老林,山多田少,男子多出外谋生。妇女除操持家务,还要开山种地,以勤劳著称,也由于从事生产劳动的缘故,妇女一向没有缠足的习惯,俗有 “大脚女客”之称。客家人还生性好动,性直、勇于进取.初迁之时,他们还常常遣派子弟回福律,广东学习拳击棒术,“练武防身”。客家人还爱清洁,有每天入浴的习惯。 R@3HlGuRKw  
  0cHcBxdF  
  “本地人”耿直厚道,注重礼仪,勤劳节俭。因住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以及传统的习惯,妇女在古时多缠足,温良恭顺,操持家务,男耕女织。 N9/k`ZGC  
  @sn:%/x_  
  时至今日,铜鼓仍然保留着两大方言,“本地人”讲本地话,客家人讲客家活(又称“怀远声”)。 AJ/Hw>>$?m  
  HAO-|=c4  
  长期以来,“本地人”和客家人取长补短,又各自发扬了本身的优点。他们共同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而前仆后继。在铜鼓,“本地人”和客家人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斗争中,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他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极开展农民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共同为革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ZsIQ4@`  
  J0IKI,X.  
  新中国成立以后,“本地人”和客家人又沐风栉雨,和衷共济,为铜鼓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奋斗。 -4QZ/*  
  =~O3j:<6  
P7}w^#x  
  注;据在铜鼓境内所发现的商周文化遗址来看,铜鼓在秦汉以前已有居民,故在唐宋时期迁入的居民也不是真正的本地人,因此文中对“本地人”三字打了引号。(稿件来源:铜鼓文史资料 作者:彭蜀松)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离线thinfo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7-09-26
不归之路--塔希提岛的客家人
塔希提岛在南太平洋,法属波利尼西亚的首府帕皮提就在这个岛上,该岛处于西经149度,南纬17度,离香港12000海里。据哈罗德·斯蒂芬斯在1981年6月号《亚洲杂志》撰文说:至1926年,塔希提岛上的客家人已达4000人,至今约1万人。 m q<:^  
s!09cS  
十九世纪中叶,一个历史的偶然巧合,使很多客家人踏上了不归之路,甚至他们归国回乡的遗愿传之子孙也成泡影。海天空闲,国境森严,只有遗恨终天的长叹! o}36bi{  
iw(`7(*  
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港口都封锁了。棉花奇缺,价格暴涨。爱尔兰人威廉·斯图尔德获得这个信息后,于1862来到塔希提岛,以低廉的价格购得12O0亩土地,法国当局还同意免征他20年关税。 JKYtBXOl  
%RIu'JXi  
斯图尔德的农场需要大量劳动力开垦土地种植棉花。他选择了中国的劳工,应招的都是客家人,是从中原植棉区南迁的农民。1865年2月28日,斯图尔德招募第二批342名;1866年1月招募第三批401名,合计1072名。当时,中国社会也在动荡之中,农民困苦不堪,饿俘遍野,太平天国革命正方兴未艾,清朝统治者招兵买马围剿太平军。百姓负担日重,经济破产,老百姓巴不得能出国躲一场浩劫。他们和威廉·斯图尔德订立劳资合同:合同期7年,每个劳工可得一幢房子,1个小园子和一些工具、衣着等物。合同期满,由斯图尔德出资送劳工回中国。如果劳工本人同意,可重订合同,再干7年。 Pmuk !V}f  
H6#SP~V  
这1072 个会种棉花的客家人,为一个谋生的追求,毅然背井离乡,踏上万里旅程,从东半球到了西半球,也从北半球到了南半球。开始的数年还干得不错,合同都如约兑现。但是好景不长,1868年,美国内战结束了,棉花多如潮水涌进市场,价格急剧下跌,塔希提岛上的农场于1874年破产了。中国劳工不能按合同被送回国内。农场主斯图尔德逃跑得无影无踪。 }sZy|dd  
}q/[\3  
浩渺无垠的大洋叫他们插翅也难飞回故乡,只好在岛上自谋生路。有的到附近的一些岛屿去垦植或养殖,如阿莫土群岛、马克萨斯群岛、可比尔群岛等,还有一些非常小的岛屿,也都让一些走投无路的客家人开辟了。如一个叫余应的人到了最偏远的塔拉瓦岛,当地人认为是毫无利用价值的荒岛,但金应三个农工就辟出一个6平方公里的农场,用水管从山上引来水建成灌溉系统,种各种蔬菜、果树养牛等,使塔希提人叹为观止。这样的农场,余应还有15处。 +I~U8v-  
b!;WF  
当地的法律是抬高塔希提人,压抑华人的。如禁止华人出售鱼、水果、鲜花和某些热带蔬菜。这些东西让塔希提人垄断获利。华人地摊出售牛肉、猪肉和鸡,以及一些新鲜蔬菜。这些身处异国的客家人,学业也很勤奋,只要父母供给得起,都到法国或美国去上大学,攻读学位,可是他们回到塔希提后都找不到工作。斯蒂芬斯写道:“你往往会在岛上惊讶地发现,站在柜台后卖纱笼的男人竟会是一位经济学硕士或是化学工程师。” xUs1-O1i  
P_N},Xry  
在不平等、受歧视的境遇里,塔希提岛上的客家人深深地痛感有家难归、有国难投。老人在临终前都交代孩子们要寻找机会回国,自己的家是在中国的什么地方。如果按老一辈人的遗愿,华人是不与塔希提人通婚的。侄是后来的情况是界限被打破了,同化了。“岛上的纯波利尼西亚人已不多见了,但在所有的人中,只有中国棗塔希提混血姑娘最为漂亮,因为她们吸收了两个种族最大的优点,每个到过塔希提的人对她们的美丽都难以忘怀”。 ^[ >  
du=[r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各地有不少流离失所的难民回归故土。连那祖国也没了的犹太人,也拼着命到中东去建立以色列。法国政府表示愿意帮助塔希提岛上的客家人重返祖国。当时有757人申请要求回中国大陆,法国政府租了四条船送他们。他们已不是当年出国的劳工了,而是第二代、第三代后裔。他们卖掉了财产和留岛的人道别,互相祝愿后,终于踏上了归国之路。 ~qW"v^<  
zL:k(7E  
这757名华裔回到香港时是1948年,正值国内战争打得如火如荼,硝烟飞突之际。大陆的逃亡者如洪水般涌入香港。国民党政权的崩溃,形成了除军事斗争以外的管理真空,谁也不会去管他们回国的事。而且国内经济混乱,供应匮乏,种种困难使他们却步了,在香港滞留下来。同时,香港也拥挤不堪了。他们想重返塔希提岛,但法国政府不同意。已到国门而难入的状况,使这些华裔进退维谷,无所适从,只好观望着等夜时机。彻底打消了归国念头,通过港英政府和法方的交涉,这些等待归国20年之久的客家人又重返塔希提。此去万里烟波,果真是一条不归之路?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