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董耀会 0nD?X+ u
+UX~'t_'v
j-**\.4a~
史学界认为,中国的统一,总是北方统一南方。三国由晋统一,南北朝由隋统一,五代十国由宋统一,宋金对峙由元统一。由此可见,中国由分裂到统一,通常是由北方某一集团的势力来完成,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所以在中原统治者的心目中,总是感到来自北方的压力,从而长城作为军事防御的目的,一直被认为是防止北方民族南下的军事屏障。 ??.aLeF&
.IY@Q
中国首次完成南方统一北方,是由明太祖朱元璋完成的。朱元璋起于江淮之间,并没有急于北上把斗争的矛头直指元朝,而是先消灭了与之并存的几支起义军,然后分路北伐,进兵元都,很快就推翻了早已腐朽的蒙元统治。明王朝是在推翻蒙元帝国后建立起来的,这就决定了相互敌对的关系。正象前人所指出的那样:“元人北归,屡谋兴复。”[1][a1] 为防止北元卷土重来,明代前后大规模修建长城50余次之多,峻垣深壕,筑垒建隘,历时200余年,役夫不计其数,使长城防御体系日趋完善,尽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蒙古各部贵族与明王朝双方处于对立冲突之中,但其间更多的是蒙古游牧文化流入中原,中原物资输往塞外,相对一线双方民族把臂言欢的和平景象,从某种意义上讲明长城既是一条蒙古民族与汉民族之间的分界线、隔离线,又是冲突融合以至友好往来的汇聚线。 Ev3'EA~`
W"vkmk
明初长城是控制北元势力的需要 DxN\ H"
n<FUaR>q}
明朝前期对长城的修建,始于洪武元年(1368),止于宣德十年(1435),历时67年。这一阶段重点以反击蒙古族为主,同时也进行防御工事的构筑,主要是在北魏、北齐、隋长城的基础上,增建烟墩、城堡、壕堑,局部地段将土垣改为石墙。修缮重点是北京西至大同的外长城和山海关至居庸关的沿边关隘。 I!9>"s12
元至正二十八年即明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的军队很顺利地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元顺帝被迫退回“塞北”。元王朝虽被推翻,但其军事实力仍然很强。元顺帝仍把握着完整的政治机构和较为强大的军事力量,并占有东至呼伦贝尔湖,西至天山,北抵额尔齐斯河及叶尼塞河上游,南至现在长城一线的广阔的领土。在陕西、甘肃则有河南王扩廓帖木尔的十八万人马。在辽东方面有右尉纳哈出指挥下的二十万军队。在云南则有元宗室梁王的一支力 >)*d/ ^
量。元顺帝以辽东和陕甘为左、右翼,居中调度,时刻都在想收复失地,重主中原,所以在明朝初年,明中央政权同北元还打了几次激烈的大战。洪武三年(1370),元顺帝死,其子爱猷识理达腊即位,是为昭宗,仍称大元皇帝。这时明王朝的部队击破了扩廓帖木儿在陕、甘地区的部队,扩廓帖木尔率残部逃至和林。[2] Yuf+d-%
%rlqq*
明王朝为消灭掉对中原威胁最大的,盘据在和林的扩廓帖木儿部队,于洪武五年(1372)春正月,出动十五万大军分三路进击漠北。大将军徐达为中路,出雁门关趋和林;左副将军李文忠为东路出居庸关至应昌;征西将军冯胜出金兰取甘肃。这次出击,中路徐达部在杭爱岭北被扩廓帖木尔的部队打得大败。东路李文忠部因不知中路已败退,孤军深入漠北,遭到蒙古军强大袭击后,奋战而回。[3]仅西路冯胜部从金兰(今兰州)西进,打通了河西走廊,设置了甘州、庄浪诸卫,明王朝由此时起,弃敦煌划嘉峪关为界,开始经营河西防务。这次大举进攻漠北,全面来说以失败告终。这次失败使明廷认识到,就当时的力量是不可能彻底消灭蒙古族军事力量的。虽然以后又有多次对蒙古族的征战,但也是以攻为守,并没有改变战略上的防御局面。 t(PA+~sIp
lsj9^z7
中原地区,由于元王朝残酷的统治制度和镇压农民起义的战争,严重地破坏了生产力。华北、东北、西北人口大减,土地荒芜;而南方,元代时在权贵们巧取豪夺,横征暴敛之下,生产力也遭受了空前的破坏。明王朝要想巩固住自己的统治地位,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缓和社会矛盾,恢复生产。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明王朝无力彻底解决蒙古族在塞北的压力。所以朱元璋于洪武六年(1373)命大将军徐达等备山西、北平边。并批准了淮安侯华云龙提出的“自永平、蓟州、密云迤西二千余里,关隘百二十有九,皆置戍守的奏议”。[4]修筑了从北京东北和西北部燕山山脉,到军都山山脉上的关塞隘口。明王朝在巩固边防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政策,促进了明初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缓和了阶级矛盾。明初经营边务,修建巨大边地防御工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存和发展自己的力量,对蒙古贵族发起强大的攻势。 vNdX
2{l|<'
洪武四年(1371)以后,连年经略辽东。辽东当时属山东布政司,只有军事建制,而无行政建制。在定辽都卫(后改辽东都司)下增设了许多的卫所。在辽东今长春、农安一带尚有蒙古勇将纳哈出所指挥的几十万人,不断伺机进攻边地。据《明太祖实录》载:洪武五年(1372)十一月,曾攻陷牛家庄,此役“烧仓粮十万余石,军士陷没者五千余人”。[5] =2rdbq6R
Ywt9^M|z;
经过十五年对辽东边务的经营,明廷于洪武二十年(1387)二月,派大将军冯胜等率二十万大军,开始了对蒙古纳哈出部的征战。六月,纳哈出为明廷强大的力量所慑服,不战而降。[6]接着明廷派大将军蓝玉等,率师十五万,进攻北元王脱古思帖木儿所在地捕鱼儿海子(今贝尔湖)。脱古思帖木儿仅以数骑逃走。脱古思帖木儿本想逃往和林,奔土剌河畔,途中被其部下所杀。[7]这样北元势力瓦解了。北元瓦解之后,分裂为三大部分:在今辽河及迤北地区的兀良哈部;在今鄂西嫩河、克鲁伦河流域及贝加尔湖以南地区的鞑靼部;在今科布多河和叶尼塞河地区的瓦剌部。在明廷的打击下,大部分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左右,先后归附明廷。稍后又相继叛去,继续进攻明廷边地。 LB$0'dZU
Ji=`XsV
洪武二十三年至洪武二十九年(1390-1396),明廷又发动了五次较大规模的对蒙古族各部的征战: P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