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又称夏禹、禹,传说禹奉舜帝命,继父鲧治水,经13年的艰苦努力,用疏导的方法制服洪水,划定九州,立下大功。后取代舜帝,践"天子"位,都阳翟(今河南禹县),成为夏朝开国君王。在治水过程中,南抵苍梧,即宁远九疑山下。曾登南岳衡山,于此处杀白马祭天,仰天长啸,梦绣衣童子,授金简玉文,禹按其文治水,于是刻石以铭志,表示治水的决心。是石即后人所说衡山《禹碑》。 zm;C\s rF
X}0cCdW
关于衡山《禹碑》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西晋和南北朝时代。晋罗含《湘中记》:"岣嵝山有玉牒,禹按其文以治水,上有禹碑。"南朝宋徐灵期《南岳记》:"云密峰有禹治水碑,皆蝌蚪文字。""夏禹导山通渎,刻石名山之巅。"二者所记地点不一,一说在岣嵝峰(即祝融峰),一说在云密峰。其后,许多文人墨客所述地点岐异。至南宋嘉定、绍定(1208-1233)年间,张世南《游宦纪闻》载:何贤良(名致,字子一)于嘉定五年(1212)游南岳,至祝融峰下,遇一樵夫说见过一石碑,有数十字,何推测是"禹碑",于是请樵夫作前导,"过隐真屏,复渡一二小涧,攀萝扪葛",找到石碑。他当即用纸拓摹。过长沙时,乃摹刻于岳麓书院后山巨石之上。又据《舆地纪胜》载,何贤良所拓《禹碑》"摹刻于岳麓书院,皆蝌蚪文字,凡七十七字。"唐宋以前南岳衡山是否有禹碑,或果真有大禹亲自题写的"真迹"碑,现在已无法考证,成为千古之谜,当然也不能完全否定。而南宋何贤良所拓摹的《禹碑》,应该是真实的,非其伪造。由何贤良摹刻的《禹碑》至今屹立于岳麓山上,习称《禹王碑》,与史载相符,碑文共七十七字,形似蝌蚪,与篆文相去甚远,但与商周甲骨文和金文比较接近,应属商周或商周以前的文字。其所拓摹的《禹碑》原物,已不复存于祝融峰腰。 Dvln/SBk
Etm?'
自明嘉靖以来,诸家对岳麓山《禹王碑》的碑文多有释文,大部分字的译释是相同的,但其中有10余字,常常相左,文意出入也很大。现将最早的明嘉靖年间杨慎的释文抄录如下: i@J;G`
Xn
;AZu^'R
承帝曰咨:翼辅佐卿,洲渚与登,鸟兽之门。参身洪流, xkAK!uVy
vvOV2n.WD
而明发尔兴。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营形折,心罔弗辰。 &+R?_Ooibk
<of^AKbt
往求平定,华岳泰衡。宗疏事裒,劳余神□,郁塞昏徙, bN@
l?w
nFs(?Rv*
南渎衍亨。衣制食备,万国其宁。窜舞永奔! >F&47Yn
X\F|Tk3_
1986年在云密峰的望日台旁所重新发现的《禹碑》,清人即已指出系"后人所刻,原非故物。"社会上留存下来的岣嵝碑拓片亦非衡山《禹碑》真迹。 t&DEb_"De
^sg,\zD 'X
(参考引用文献:伍新福主编《湖南通史·古代卷》 湖南出版社出版 1994年12月) ,6W>can
N)>ID(}F1
CVR3
A'
衡山《禹碑》碑文 T9q-,w/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