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分魏晋南北朝荆湘地记、隋唐荆湖图经、宋元湖南地方志书、明清湖南地方志、民国湖南地方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南地方志事业6个历史时期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湖南地方志的源流及编纂情况。 @~=*W5
^
gMkQYo(#
〔关键词〕 湖南省 地方志 S|jE1v"L
_\2Ae\&c
7Mj:bm&9
湖南部分地方志 G (3wI}
b)[2t^zG
地方志,亦称方志,乃一方古今总览,包罗万象,举凡一地历史沿革、山川形胜、行政建制、人物传记、武备兵防、经济物产、风俗民情、宗教信仰、异闻逸事等等,可以说无所不载。方志源远流长,代代相传,绵延不绝。究其源流,大约源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杂述中之郡书、地理书、都邑簿,都各自以所载内容和所取形式,开创了后世方志中的人物志、地理志、都邑志之先河。自东汉迄于北宋,千余年间,地方志书的名称和形式多种多样,曾以地记、地志、图经、图志等名称和形式长期流行,迨至南宋,才多数称为"××志",少数仍称为"图经",或称为"乘"、 "略"、 "典"、 "书"、"录"等。方志分为总志、地区志、专志三类。总志,又称为"一统志",它以一朝一代的行政区域为纲,用地方志的体裁记述全国的情况。总志不具备地方区域性,不属"地方文献"的范畴。民国以后也未再修总志。地区志有省志、府志、州志、厅志、县志、乡镇志、都邑志,此外,还有因军事、民族事务等特殊需要而划分的区域,也往往修有志书,如卫所志、边关志、土司志、盐井志等。专志是专门记述某一地区的某一项特定事物,如山志记山脉;水志记河、湖、塘、泉等;名胜志记一地的名胜古迹;风土志记一地的风俗、民情、特产;金石志记当地的铜器、碑刻等文物;经籍志或艺文志专介当地人的著作;人物志专门记述当地的著名人物。地方志具有地方区域性、历史资料性、内容综合性、时间连续性等特征,起"资治、教化、存史"的作用,它的特征和作用决定了它在地方文献中的主体地位。要了解、研究和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源,就必然要了解、研究和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地方志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献宝藏,它悖离文献老化规律,要求我们不断深化对它的认识和研究,充分发掘它的利用价值,为当今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 6"L,#aKm^
mx!EuF$I
湖南省地方志源在何时?历代修过多少?这些都难以有一个清楚、准确的说法。为方便叙述,下面分若干个历史时期进行介绍,旁及建制沿革、修志源流,并对有代表性的志书撮要说明。 "!B\c9q
FokSg[)5
1、魏晋南北朝荆湘地记 dJ9v/k_
h
J H
湖南省夏周荆州地,春秋战国时属楚。秦属黔中、长沙二郡。汉置长沙国、桂阳、武陵、零陵三郡,皆隶属荆州。三国属吴,晋属荆州,置武陵 、天门、长沙、衡阳、湘东、零陵、邵陵、桂阳8郡,另有南平、临贺2郡错入湖南境内。晋怀帝永嘉元年(307),曾析荆州之长沙、衡阳、湘东、邵陵、零陵、营阳、建昌及江州之桂阳8郡为湘州,治临湘(今长沙市),旋于晋成帝咸和三年(328)省。 $vLGX>H
o}=c(u
荆湘地记亡佚无可考,有辑佚本者,《桂阳记》为湖南省最早志书,《桂阳记》,魏杨元凤纂,存金谿王氏《汉唐地理书钞辑本》,魏吴荆州桂阳郡,今湖南衡阳以南郴州一带。最著者,有(刘宋)盛弘之《荆州记》、(晋)罗含《湘中山水记》。撰《荆州记》者,有晋范汪,刘宋盛弘之、庾仲雍、郭仲产、刘澄之及佚名6家,以盛弘之所撰最为有名。清王谟指出"按《荆州记》作者数家,惟盛弘之最著,诸书称引,盛弘之亦最多。"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了清陈运溶、王仁俊辑、石洪运点校的《荆州记》九种,列入《湖北地方古籍文献丛书》。各种《荆州记》均已佚亡,原书无考,现只存王谟及陈运溶辑佚文字,以陈运溶辑(刘宋)盛弘之《荆州记》辑幅最大,体制亦最近原书。佚文是依晋郡县次序,钩稽排比,分条载事,内容约分为述地理、载物产、明旧事、记古迹、录神话传说。辑录盛记原文之后,并附佐证文字,为辑佚本的四分之三,可目为《荆州记辑本考证》。考弘之,《宋书》无传,其事迹莫详,仅《隋书·经籍志》云:宋临川王侍郎盛弘之。晋罗含纂《湘中山水记》,该书《水经注》、《白氏六帖》、《太平御览》均引作《湘中记》。辑佚文一是记水,二是载山,三是述物产,四是明古迹。罗含(293~369),字君章。耒阳人。祖父彦,官临海太守。父绥,官荥阳太守。少孤,养于叔母。荆州刺史庾亮以为江夏郡从事,旋转州主簿。桓温任荆州刺吏,转州别驾。庾亮称含为"湘中之琳琅",桓温赞之为"荆楚之材"、"江左之秀"。屡官至宜都太守、散骑常侍、侍中,后转为廷尉、长沙相,以老致仕,加中散大夫。含既为地学家,又是哲学家,有其哲学代表作《更生论》行于世。 mo D)^':.
YM,UM>
地志与地记实质上无多大区别,不过名称略异而已。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梁元帝萧绎撰《荆南地志》2卷,《汉唐地理书钞》、《麓山精舍丛书》有辑佚文,一是述地理疆域,二是释地名,三是标山川,四是载居民,五是标物产,六是明旧事,七是记冢墓。《荆南地志》所载为荆南一地疆域、地理、民情、物产、旧事、冢墓等,横排门类,综贯古今。 +[`
)t/
NpH:5hi
秦汉郡书,多记郡国乡邦先贤耆旧节行,正如唐刘知几谓"郡书者,矜其乡贤,美其邦族"。涉及湖湘乡贤人物,有存目可查者,仅后汉王粲纂《荆州文学记官志》、晋张方纂《楚国先贤传十二卷》、魏晋时人邹闳甫纂《楚国先贤传》、晋高范纂《荆州先贤传三卷》、吴张胜纂《桂阳先贤画赞一卷》、佚名纂《零陵先贤传》(《说郛》本)、晋刘彧纂《长沙旧传赞三卷》数种,均佚亡,辑本内容甚少。宋元以后,渐用专志记载一方耆旧先贤,不再纂专书。因而,"郡书"一类似可为后世"方志·人物志"之发端,张国淦将《荆州文学记官志》等列入所编《中国古方志考》中大概也缘于此。还有专记风俗的,如《荆楚岁时记》,宗懔著。宗懔,南朝梁人,以文名重于时。《荆楚岁时记》,正文以时为序,记述古荆楚大地的节令风俗,保存了大量的民俗资料,是为方志民俗志之滥觞。 @;X#/dZe
2<E@f0BVAy
上述散佚志书主要是清代学者从《补三国艺文志》、《补晋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唐书·经籍志》、《宋史·艺文志》、《国史·经籍志》、《北堂书钞》、《舆地纪胜》、《太平寰宇记》、《太平御览》、《永乐大典》等书中辑出的片段残句,编成一些辑佚书,其中有金谿王氏《汉唐地理书钞辑本》、善化陈氏《荆湘地记辑本》、《荆湖图经辑本》、《历朝传记辑本》(以上皆刊刻在清光绪宣统间湘西陈氏刻《麓山精舍丛书》中)和蒲圻张氏《大典辑本》,以陈氏(运溶)辑录最多。著名方志学家朱士嘉在《中国地方志的起源、特征及其史料价值》一文中说:"陈运溶辑录了南北朝湖广地区古方志40多部。每部篇幅有限,少则几条,多则二三十条,但还能反映各该地区的气候、地貌、土壤、水利、资源、土特产及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发展概况;关于少数民族的活动,中草药的分布和猿人生活也有所记载。陈运溶等人的辛勤劳动,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也为我们研究古方志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运溶,字芸畦,清末湖南善化(今长沙)人,长于史学,撰有《大清一统舆图海道集释》、《亚欧两洲沿岸海道纪要》、《古海国沿革考》、《后汉书大秦国传补注》、《湘城访古录》等。喜辑佚,有多种辑佚本行世,堪称清末一辑佚大家。 +fN2%aC
ao"Z%#Jb~
2、隋唐荆湖图经 Q2'`K|T
XO5E-Nh
隋置长沙、衡山、桂阳、巴陵、零陵、武陵、澧阳、沅陵8郡,唐分属江南西道(治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黔中道(治黔州,今四川彭水县),在湖南境内共置14州郡和1个羁縻州。代宗广德二年(764)置湖南都团练守捉观察处置使,简称湖南观察使,驻衡州,"湖南"之名由此始。大历五年(769),湖南观察使徒治潭州(今长沙市)。五代十国在湖南境内建马楚政权。 `_x#`%!#2
v}=pxWhm
魏晋南北朝,图经之书未能发达,始兴于地记和地志转衰以后,即隋唐二代。图经是从古地图演变而来的一种有图有文字说明的志书体裁。秦汉以后,绘制地图的技术日趋成熟。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三幅西汉初年的地图,其中一幅是地形图,画的主要是汉初所封长沙国的南部,即今湘江上游潇水流域一带。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以实测为基础绘制的地图,图例统一,比例大致适当,图上有山脉河流的名称、居民地的分布。西汉绘制的大量地图,启迪了东汉图经的出现,但至隋以后,才有记载。据不完全统计,隋朝30余年,各地修图经6种,无湖南一地。唐代图经,《中国古方志考》载有《武陵图经》、《岳州图经》、《邵阳图经》、《湘阴图经》、《茶陵图经》,全佚,无可考。陈运溶在《荆湖图经》中说:"兹所辑者,如《长沙图经》、《衡州图经》、《衡山图经》、《道州图经》、《朗州图经》、《澧州图经》、《湖南风土记》,以上皆唐人所撰也,其作者姓名无考。"但考察当时的历史情况,似还不止此数。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因谏阻宪宗迎佛骨,第二次被贬为潮州(今广东潮安)刺史,将路经韶州(今广东韶关)时,向韶州太守借看图经:"曲江山水由来久,恐不知名访倍难。愿借图经将入界,每逢佳处便开看。"(《将至韶州先寄张端公使君借图经》)唐纂"韶州图经",史书无载。韩愈两次被贬广东,数次过湖南境地。第一次被贬是贞元十九年(803),京畿大旱,上书请宽缓征赋,被逐为阳山(今广东阳山县)令。永贞元年(805)遇大赦,离阳山到郴州待命,盘桓三月,遍游郴州名胜,写有《郴江》、《叉鱼诗》、《郴江祷雨》等诗篇,可能在郴州浏览时也是"每逢佳处便开看"图经的,有元王都中诗"叉鱼亭"(后人为纪念韩愈赋"叉鱼诗"而修)"昌黎(韩愈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曾此赋叉鱼,披荆寻碑考郡图"为证。韩愈在湖湘期间,吊屈原,谒南岳,都有诗篇遗世。每到一地,也是有可能借看图经的。在唐朝,现仅存《南岳小录》一卷,唐道士李沖昭撰,是专记南岳衡山的志书,也是湖南现存最早的志书。沖昭,一作仲昭。卷首自序云:"弱年悟道,近岁依师。洎临岳门,频访灵迹。遍阅古碑及《衡山图经》、《湘中记》,仍致诘于师资长者,岳下耆年。或得一事,旋贮箧笥。撮而直书,总成一卷。"该书成于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全书列34目,6000余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书中先列五峰三涧,次叙宫观祠庙坛院之属,而以历代得道飞升之迹附之。虽黄冠自张其教,不无夸诞之辞,而唐世名山洞府之书,如卢鸿一《嵩山记》、张密《庐山杂记》、令狐见尧《玉笥山记》、杜光庭《武夷山记》,今并无存。此独以旧本流传,胜境灵踪,足资掌故,是亦考图经者所宜征据矣。"可见《南岳小录》是唐代唯一留下的关于名山洞府之书。收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为明代蔡汝楠守衡州时所刻本。 AD>/#Ul
r;O?`~2'4
3、宋元湖南地方志书 ]''tuo2g8
~Fo`Pr_
湖南一境宋属荆湖北路和荆湖南路,荆湖北路今湖北、湖南两省西南部地,荆湖南路,今洞庭湖以南地。在今湖南省境内,辖12州。元时,除永顺安抚司地属四川行中书省外,绝大部分地区属湖广行中书省。 Xy9'JVV6
sA
}X)aP
到北宋时,朝廷几次下令各地纂修图经,特别是宋真宗时期,任命翰林学士李宗谔等人,按照统一的体制,对所有的图经重新加工。到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修成《祥符州县图经》1566卷,另有目录2卷,抄成342本,在第二年颁发各地。湖南一境甚多,比较重要的有《祥符衡州图经》、《祥符茶陵图经》、《祥符郴州图经》等。前两种有清陈运溶从《舆地记胜》中辑录的佚文,记山川河流,考地理沿革,明故城古迹。《中国古方志考》说《祥符衡州图经》"宋李宗谔纂"不准确。于《祥符郴州图经》,李宗谔写了一篇很长的"序",详细地叙述了郴州从夏周至西汉景德元年的建置沿革,间有户口数,脉落清晰可考。还有属于"通志"性质的宋佚名纂《荆湖北路图经》六十三卷、《荆湖南路图经》三十九卷,宋《绍兴秘书省续到四库阙书目》卷二、《国史·经籍志》都有记载。图志是一度出现在隋、唐、宋、元的一种地方志书,它同图经实是一类,内容和形式并无多大差别,亦是先有图有文,后图亡而仅存文字。隋唐二朝,湖南无图志记载。至南宋才有图志数种,绍兴《衡阳图志》(宋张敦颐纂),淳熙《舂陵图志》(宋赵汝谊修,章颖纂)、《邵阳图志》(宋李韦之纂)、《桂阳图志》(宋郑绅纂),淳祐《湘阴图志》(宋胡哲纂),《澧州图志八卷》(宋霍箎纂),均亡佚无从考察其内容和体例。 BbI),iP
,88%eX|
地方志书在南宋有很大发展,方志体例、结构已基本定型,图经、图志与方志已融合为一。正如方志学家张国淦在考察早期志书后所言:"方志之书,至赵宋而体例始备。举凡舆图、疆域、山川、名胜、建置、职官、赋税、物产、乡里、风俗、人物、方技、金石、艺文、灾异无不汇于一编。隋唐以前,则多分别单行,各自为书。其门类亦不过地图、山川、风土、人物、物产数种而已。"(张国淦《中国古方志考》"叙例")南宋时,湖南称为"图经"、"图志"的志书不多,而"志"的数量有较大增加。有目可查的有《长沙志五十二卷》(宋赵善俊修,褚孝锡纂)、《续长沙志十一卷》(宋佚名纂),录绍兴以后事,《星沙集志》(宋真德秀纂),《渌江志十二卷》(宋张耕纂),《浏川记》(宋佚名纂),(淳祐)《攸县志》(宋佚名纂),《都梁志二卷》(宋郑昉纂),《岳阳甲志二卷》(宋马子严纂)、《岳阳乙志三卷》(宋张声道纂),(宝祐)《平江志》(宋佚名纂),《衡阳志》(宋宋刚仲纂),《零陵志十卷》(宋张埏纂)、《零陵志十卷》(宋徐志明纂),《桂阳志五卷》(宋周端朝纂),《黔阳志》(宋饶敏学纂)等。张埏,孝宗朝知永州,淳熙年间修《零陵志十卷》,徐自明在嘉定十年知永州,越二年,重修成《零陵志十卷》,其间40年,两修《零陵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南宋时期湖南地方志纂修工作的迅速开展。上述志书全佚,有辑佚文字行世。 FYK}AR<=
/sl#M
两宋时期,还有衡山李芾《南岳衡山记》,南岳释文政《南岳寻胜录》,佚名氏的《湘水记》、《沅水记》、《洞庭谱记》,周衡《湘中新记》,武陵柳拱辰《永州风俗记》,佚名氏《道州风俗记》、《沅陵风俗记》,吴致尧《九疑考古》、洛阳陈与义《岳阳记录》,临江徐得之《郴江记》,缙云田渭《辰州风土记》等。比较重要的有《南岳总胜集》、《岳阳风土记》、《溪蛮丛笑》。《南岳总胜集》3卷,为南岳道士陈田夫所著。田夫,字耕叟,居南岳九真洞老圃庵,往来于七十二峰。30多年间,访求前古异人高僧灵迹,考其事而纪之,断自三皇以来,迄于宋,凡四五万言,分上、中、下卷。首卷列1个总图、5个分图,及五峰灵迹,又洞天福地以至历代帝王为27类。中卷叙寺观及所产杂药、奇花、灵草、珍禽异兽。下卷叙唐宋异人高僧,末附隐逸之士。清阮元评曰:"征引博而叙述简,深有体要"。此书被收入《道藏》,是一部关于南岳道教、风土古迹的史料书。《岳阳风土记》在明嘉靖刻本《古今逸史》中,被收入《四库全书》,建安范致明纂。致明,字晦叔,元符进士,徽宗时以宣德郎谪监岳州酒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介此书曰:"书虽一卷,而于郡县沿革,山川改易,古迹存亡,考证特详。如乐史《太平寰宇记》谓大江流入洞庭,致明则谓洞庭会江,江不入洞庭,惟荆江夏秋暴涨,乃逆泛而入,三五日即还,名曰翻流水。……沈亚之《湘中怨》,记岳阳楼闻汜人之歌,致明则核以地形,谓舟中之歌,楼上不辨。杜佑《通典》谓巴邱湖中有曹洲,即曹公为吴所败烧船处,在今县南四十里。致明则谓今县西虽有曹公渡,考之地理,与周瑜曹操相遇处绝不相干。……郦道元《水经注》谓澧水会沅,然后入湖。致明则谓澧沅虽相通而各自入湖,澧所入处名澧口,沅所入处名鼎江口,皆确有引据,异他地志之附会。其他轶闻逸事,亦颇资采择,叙述尤为雅洁,在宋人风土书中,可谓佳本矣。"《溪蛮丛笑》一卷,南宋朱辅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溪蛮者,即《后汉书》所谓五溪蛮,章怀太子注,称武陵有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悉是蛮夷所居,故谓五溪蛮,今在辰州界者是也。辅盖尝用官其地,故据所闻见作为是书,所记诸蛮风土物产颇备,如阑干布之传于汉代,三脊茅之出于包茅山,数典亦为详赡。至其俗尚之异,种类之别,曲折纤悉,胪列明析。事虽鄙而词颇雅,可谓工于叙述,用资考证,多益见闻,因不容以琐屑废焉。"以上诸书,今都有整理校勘本问世。 R xWD>:
,->
P+m5
元代地方志书,特别是方志,继续有所发展。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二十三年命大学士札马刺丁会同奉直大夫秘书少监虞应龙修《大元大一统志》,二十八年书成,凡七百五十五卷,内容宏富,体例周备,已是定型方志。元以少数民族君临中原后,原来志事中断的广大长江以北地区的修志事业也重新恢复和发展起来,而长江以南诸省,较之南宋时代,修志事业却呈下滑趋势。《中国古方志考》记元代湖南属地方志很少,有《元古罗志》(元邓绅伯集),《茶陵州志》(元佚名纂),《岳阳郡志》(元佚名纂),《延祐平江州志》(元按摊不花纂,据《隆庆岳州府志》载:按摊不花,延祐间判平江,纂州志有功,文章政事重于时),《武陵续志》(元佚名纂,明《永乐大典》引7条),《元'衡州路'志》(元佚名纂),《永州路志》(元邓桂贤纂),《郴江志》(元佚名纂),《郴州路志》(元王都中纂,光绪《湖南通志》"当即《郴江志》",王都中知郴州,是元仁宗皇庆二年,上述"两志"都是皇庆二年以后所修,《郴江志》载王都中著《郴州北湖始末记》,可能光绪《湖南通志》所断正确),《黔阳县志》(元朵尔赤云甫纂)等,又据明崇祯十二年修纂的《长沙府志》序言,《长沙府志》始修于元大德年间,由时任潭州路学正邓桂贤纂修。上述元代方志均已散失,现见存的140余种元代方志,湖南没有1种。辑佚本大都不载具体内容,或所辑材料零玑寸壁,难以窥其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