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常建华(南开大学历史系,天津300071) q.v_?X<_
SOQR(UT
摘要:本文系统使用明朝官方文献和明代文集、族谱、地方志等资料,对明代祠庙祭祖礼制的内容及其演变进行了全面考证。作者指出:洪武时期多次有祭祖方面的规定,《大明集礼》的规定具有“权仿《家礼》”和国家礼制象征的性质,《家礼》、《教民榜文》和胡秉中的主张在社会上更为流行,政府祭祖礼制的特点是认同朱熹《家礼》,这也反映了《家礼》被社会认同的现实。明代宗祠的建设与发展,是以《家礼》的普及和士大夫的推动为背景的。“议大礼”的推恩令导致的嘉靖十五年家庙及祭祖制度的改革,特别是允许庶民祭祀始祖,更在客观上为宗祠的普及提供了契机,强化了宗祠的普及。 4nGr?%>
wPH1g*U
关键词:明代宗族、祠庙祭祖礼制、士大夫、《家礼》 ,=y8[(h
9H,Ec,.
祭祀祖先既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民间信仰,同时也是一种权力,它是社会身份等级的一种标志。这种等级性的权力,体现在通过礼制确定不同身份的人在建筑宗庙和追祭祖先的等级规定上。因此,研究宗族的祭祖和家庙祠堂的历史状况,需要由礼制入手,并综合社会的实际状况加以分析。 rI4N3d;C
N="H
06t
1991年7月南开大学举办第二届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我提交了《明清时期祠庙祭祖问题》[1]一文,其明代部分的内容是“明代家庙令与祭祖礼制考辨”。兹主要依据新发现的明人文集、明代族谱和地方志资料,进一步将明朝礼制和明人的看法结合起来,对明代祠庙祭祖礼制及其演变继续探讨。 mY/x|)MmM
vAo|o*
一、洪武时期祠庙祭祖礼制的建立 Xsv^GmP+
二、洪武以后祠庙祭祖礼制的变化 ]6TX)1
三、结语 S`Wau/7t
以上对明代祠庙祭祖的礼制进行了考察,至于民间祠庙祭祖的情况我已专文论及[40]。 Vh;P,no#
总之,明朝非常重视祠庙祭祖问题,多次就此进行讨论。就沿袭有明一代的制度而言,祭祖礼制基于《大明集礼》。而《大明集礼》仿自朱熹《家礼》,从而使《家礼》第一次进入国家典制,因此所谓明代的祭祖礼制实际上是《家礼》的官方化即国家制度化。从这个角度看明代是以官方传播朱熹《家礼》的时代,换言之,《家礼》在明代的极大传播,官方的礼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明朝政府以及士大夫对朱熹《家礼》特别是祭礼的提倡,贯穿有明一代,明中后期进一步深入民间。明代宗祠的建设与发展,是以《家礼》的普及和士大夫的推动为背景的。实际上这也反映了明代宗祠发展的动力。明官方正式的祭祖礼制一成不变,但诸朝的一些祭祖礼制的变动却在社会上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如洪武十七年将庶民祭祖由二代改为三代,嘉靖十五年允许官民祭祀始祖,要求官员建立家庙。“议大礼”的推恩令导致的嘉靖十五年家庙及祭祖制度的改革,特别是允许庶民祭祀始祖,更在客观上为宗祠的普及提供了契机,强化了宗祠的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