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祖光州”现象形成原因探析
中州学刊2009年第2期
K'iIJA*Sn HBys 历史上几次固始大规模移民入闽运动,不仅对闽地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闽地人口的影响也很大,直到现在,不少闽人族谱上都记载其先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但自宋代开始也有人对“闽人称祖皆曰自光州固始来”这一历史现象存有疑问,有人甚至直白地说“闽祖光州,相传之谬也”。由于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豫闽台渊源关系存在的基础,因此,很有必要加以探讨。 dLsn\m> 一、历代学者对于“闽祖光州”的看法 Nfe>3uQK 宋代文史学家郑樵认为:“闽人称祖皆曰自光州固始来,实由王潮兄弟以固始之众,从王绪入闽,王审知因其众克定闽中,以桑梓故,独优固始人,故闽人至今言氏族者皆曰固始,其实滥谬。”①与郑樵同时代的方大琮追随郑樵,主张闽人伪托固始籍贯是为了换取闽国统治者的优待,他说:“曩见乡人凡诸姓志墓者佥曰自光州固始来,则从王氏入闽似矣。又见旧姓在王氏之前者,亦曰来自固始。诘其说,则曰固始之来有二:唐光启中,王审知兄弟自固始,诸同姓入闽,此光启之固始也;前此,晋永嘉乱,林、王、陈、郑、丘、黄、胡、何八姓入闽,亦自固始,此永嘉之固始也。非独莆也,凡闽人之说亦然。且闽之有长材秀民,旧矣。借曰衣冠避地远来,岂必一处,而必曰固始哉?况永嘉距光启相望五百四十余年,而来自固始,前后吻合,心窃疑之。及观郑夹漈先生集,谓王绪举光、寿二州以附秦宗权,王潮兄弟以固始之众从之。后绪拔二州之众,南走入闽,王审知因其众以定闽中,以桑梓故,独优固始人。故闽人至今言氏族者皆云固始,以当审知之时尚固始人,其实非也。然后疑始释,知凡闽人所以牵合固始之由。”②他在另一篇文章中又说:“衣冠避地而来,岂必来自一处……王氏初建国,武夫悍卒气焰逼人,闽人战栗自危,谩称乡人,冀其怜悯,或犹冀其拔用。后世承袭其说,世祀邈绵,遂与其初而忘之尔。此闽人谱牒,所以多称固始也。”③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称,唐林谞《闽中记》言永嘉之乱,中原仕(士)族林、黄、陈、郑四姓先入闽,可以证闽人皆称光州固始之妄。④明代学者洪受在《光州固始辩》中开门见山地指出:“闽祖光州,相传之谬也。盖亦有之,而未必其尽然也……夫审知未入闽之初,闽之人民盖亦众矣,是故有刺史焉,有观察使焉,所以治之也。及审知之既入闽也,至于漳浦,始云有众数万,则前此之众,未盛可知矣。今全闽郡县,上至大夫,下至黎庶,莫不曰光州固始人也,不亦诬乎?间有之者,亦审知之子孙与士卒之余裔耳,然保大之际,且迁于金陵矣。”⑤安溪《陈氏族谱》所载清康熙二十一年陈时夏所作《重修族谱序》曰:“谱闽族者类皆出自光州固始,盖以五代之季王审知实自固始中来也……而必谓闽中族氏皆来自固始者,诞甚!”⑥ kpbm4t 今之学者陈支平在《近500年来福建家族社会与文化》、《福建族谱》、《福建六大民系》等著作中都表达出这样一个思想,即为换取闽国统治者优待,伪托固始籍贯是造成闽人称祖皆曰光州固始的原因。“许多与王氏兄弟入闽毫不相干的家族,为了在社会上取得一席之地,亦纷纷借托祖籍光州固始,以夸耀门庭”⑦;“福建的其他族姓纷纷仿效,在修撰族谱时把自家的入闽时间,扯到唐末五代;或是把自家的中原居地,与河南光州固始县联系起来”⑧;“随王氏兄弟入闽的固始同乡,大多成为闽中的统治者,门阀宗族的夸耀尤成必要。于是,其他一些不是来自河南光州固始的姓氏,亦相继附会。故自宋代以来,福建民间的许多族谱,往往记述自家的渊源为河南固始县,其中显然有不少是漫为标榜,而并非来自河南固始”⑨。杨际平认为,陈元光籍贯光州固始之说与王审知入闽后,“闽人称祖皆曰自光州固始来”有关,“极为有趣的是,不仅《颍川陈氏开漳族谱》说陈政、陈元光来自光州固始,甚至连《白石丁氏古谱》也说,早在陈政、陈元光入闽之前,曾镇府与丁儒即已来自光州固始,镇守该地区,而后定居于漳州。如果说这是巧合,也实在巧得离奇。有的学者独疑《白石丁氏古谱》,而不疑《颍川陈氏开漳族谱》。笔者却以为,无论是曾镇府、丁儒,还是陈政、陈元光,都不是来自光州固始。只是因为王审知独优固始人,故曾镇府、丁儒、陈元光的后裔才自称来自光州固始。以后更相沿袭,遂为其族谱与某些地方史志所采用”。⑩谢重光说,福建人喜冒籍光州固始的现象“虽经有识者如郑樵、方大琮等的揭露抨击,仍相沿不替,且越演越烈,明末以降,连唐初就在闽南建立了赫赫功业的陈元光及其一部分部将的后裔,也不能免俗,将祖籍改为固始”;“固始现象”有着很深的社会原因,那就是“五代闽国及一大批将士来自光州固始,在社会上确立了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优势地位,所以自五代以降,先有一部分来自江淮的移民为了沾皇族桑梓的光,将祖籍地改为固始,后来并非来自江淮的汉族移民也冒称固始人,流风所被,最后连闽粤土著后裔也编造或改窜族谱,将祖宗伪托为固始人”。 V>64/ 徐晓望认为“闽人族谱中自称祖籍固始的占多数,其中虽有冒充的成份,但从总体而言,闽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固始人是可信的”;“今闽人族谱内注明唐末随王审知南下,并籍贯固始的,大多数都是准确的,没有特殊的理由,我们不可怀疑其真实性”,“对闽人籍贯固始一说不可轻信,需要考证后作出结论。但是,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不可走到另一极端,以为闽人籍贯固始都是不可信的,乃至将闽人族谱中籍贯固始的族谱都视为伪谱,一切必须作具体分析”,但他认为,固始人西晋、唐初、唐末、南北宋之交的四次入闽说中,“于史可征的仅唐末一次,其他不甚可靠。而闽人多称祖籍固始,除了唐末五代的一批之外,凡在其他时期入闽的家族,若说自己的祖先是固始人,则多是有疑问的”。“从明代以前的史志记载来看,陈元光为河东人;陈元光的部下,有人说来自岭南,有人说来自固始县,但在宋代的仙溪志中,我们找到了陈政与陈元光在当地居住的史料。这一史料证明:陈政父子应为唐朝派驻福建的驻军首领,他们来自北方,因此,其部队的核心应为北方人,但没有史料证明他们是固始人。” !/ y!QXj 上述学者对于“闽祖光州”的看法,主要集中在两个关键问题上,一是陈元光的籍贯问题,一是冒充固始籍问题。对于陈元光的籍贯问题,笔者另有专文辨析,本文仅就闽人冒充固始籍问题结合有关史料做一分析。 T&T/C@z'R 二、冒充固始籍说于史无据 2#X4G~>#h 从文献记载来看,王审知以及后来的闽国统治者“独优固始人”是不存在的。 }7{t^>;D 首先从官位来看,王审知及闽国统治者没有“独优固始人”。进入闽地后的王审知很重视提拔任用当地人才。在《十国春秋》所载人物传中,闽人被任为要职者比比皆是,如伍梦授(宁化人),“事太祖,官左仆射”,陈峤(莆田人),“授大理司直兼殿中侍御史”,黄滔(莆田人,一云侯官人),“充武威军节度推官”,等等。而固始人职位显赫的仅有张睦、邹勇夫两人,张睦,“太祖封琅琊王,授睦三品官,领榷货务”,邹勇夫,“太祖封闽王,勇夫官仆射”。王审知去世后,王延翰自称“大闽国王”,便将节度使的地方官制,改变成为国家官制,宰相称为“同中书省平章事”,也称为“平章事”,加有“参政事”或“判三司”者,则为副宰相。从文献记载来看,除王氏族人外,先后出任闽国宰相者有李敏、叶翘、王倓、蔡守蒙、李真、杨沂丰、余廷英、李仁遇、李光准、潘承祐、杨思恭等11人。其中,5人籍贯不详,剩下的6人,闽籍有5人,而无一人是固始籍。对于非固始籍的北方人才,王审知也都给予礼遇。他在福州、泉州等地设“招贤院”,收抚唐朝流亡的知识分子,并委以重任。京兆人韩偓唐末任翰林学士,因忤触权臣朱温,被贬濮州司马,于是弃官南下,“挈族来依太祖(王审知)”,受到王审知的优待。此后,许多贤良之士,纷纷应募入闽。比较有名的有右省常侍李洵、中书舍人王涤、右补阙崔道融、大司农王标、吏部郎中夏侯淑、司勋员外郎王拯、刑部员外郎杨承休、宏文馆直学士杨赞图及王倜、集贤殿校理归传懿、郑璘及郑戬等,而这些人都不是固始人。 w|mb4AyL{? 其次从赋役来看,王审知及闽国统治者也没有“独优固始人”,相反,闽国政府对闽人却有极大的优待。这一点仅从“伪闽王延钧弓量田土,第为三等,膏腴上等以给僧道,其次以给土著,又次以给流寓”,就可看出。闽国统治者没有“独优固始人”,非固始籍者也就没有必要冒充固始籍了。 Fg$3N5* 从另一方面来看,假使闽国统治者真的“独优固始人”,当有人冒充固始籍时,固始人是不会接受的。人们都有尊重的需要,希望自己地位比别人高,当自己的优越地位受到威胁时,本能地就会想办法维护自己的优势地位。因此,当有人冒充固始籍时,固始籍人自然就会向官府举报。而非固始籍的人也不能容忍冒充固始籍现象的存在。本来真正固始籍的人就已经占去了一些资源,倘若再有人以固始籍的名义瓜分剩下有限的资源,对于他们来说机会就会更少。因此,当有人冒充固始时,他们也会向官府举报。闽国统治者在户籍管理方面有着严格规定。例如,后晋天福二年(937),闽王继鹏曾下诏:“民有隐年者杖背,隐口者死,逃亡者族。”年龄、人口不能隐瞒,祖籍更不可篡改。因此,一旦官府查证冒籍属实,冒籍者将会受到严厉惩罚。 y5= `ap 再退一步说,假便闽国统治期间真有个别冒充固始籍者,在闽国灭亡之后也会改回原籍。中国人历来有尊宗敬祖的传统,祖籍作为认宗的依据万不得已是不会改换的。从后唐景福二年王潮被任为福建观察使算起,到天德三年(945)为南唐所灭,前后不过53年时间,冒充固始籍的多数当事人可能还在世,他们对自己真正祖籍是清楚的,当他们冒充固始籍得不到好处时,有谁愿意被人指为数典忘祖的人呢?因此,他们自然要改回原籍。 EzW)'Zzw~ 三、“闽祖光州”的形成与唐末大规模 x?x`oirh 光州固始人入闽有关从文献记载来看,随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的光州固始人的数量是很大的,《资治通鉴》载王绪军南迁之始,“悉举光、寿兵五千人,驱吏民渡江”;元代文学家陆文圭也说“唐季王潮昆弟者,挟百八姓自固始转战入闽”;《新五代史》称,当王绪军队进入福建之时已有数万人,“自南康入临汀,陷漳浦,有众数万”。这数万义军中除起事时数百人为寿州人外,绝大多少应该是自光州固始随军南下的将士及随军家属。 KPSh#x&I 王绪军是为逃避秦宗权的打击而被迫离开家乡的,因此,寻求安定的生存发展空间应是他们的首要任务。而唐初随陈元光入闽的固始人在福建定居下来后,就一直与固始老家保持着联系,固始人对人口较少、相对安定的福建早有耳闻,以固始人为主的王绪军自然会选择福建作为避难之所。不少固始人都是携家带口随着王绪军队南下的,关于这一点,从军队遇到供应困难时王绪下令“无得以老弱自随”一事便能得到证实。不过,王绪的命令并没有得到执行,反而因此丢掉了性命,王潮在固始籍乡人的拥护下,从王绪手中夺取了兵权。由此推测,入闽官兵中固始籍当不在少数,仅《十国春秋》记载的固始籍将领就有张睦、邹勇夫、邹馨等,“张睦,固始人,唐末从太祖入闽”,“邹馨,光州固始人,以宣府校卫从太祖入闽”,“邹勇夫,光州固始人,以单骑从太祖兄弟入闽”。邹馨殁于战场,张睦、邹勇夫则在福建定居了下来。《张志道墓碑》称:“其先有光禄大夫讳睦者,自光之固始从王审知入闽,始居古田之梅溪。”《十国春秋》记载:“后南唐蓄吞并之志,归化镇适当要冲,景宗命勇夫往镇之……子相遂家于其地。” M:Er_,E 而地方史志、家乘谱牒等文献中记载随王潮兄弟入闽的固始军兵更是不胜枚举,他们大都在福建安了家。因此,陆游说:“唐广明之乱,光人相保聚,南徙闽中,今多为大家。”明代宰相杨荣也说:“闽之著姓,其先世多光州固始人,盖自五代时从王审知入闽,遂家于此。” nqR?l4 DX 至于到底有多少固始人随王审知兄弟入闽已无从考知,但唐末固始人入闽对福建人口产生了巨大影响是可以肯定的。唐元和年间,福建人口仅有74467户,唐末,黄巢入闽“焚室庐,杀人如蓺”,使福建人口又有所减少,人口不过数万户而已,而入闽的光、寿移民又达数万人,若以一户五口为计,仅仅这一批以固始人为主体的中原移民,可能就占了福建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53 QfTP 不仅如此,王潮、王审知兄弟建立闽政权后,又有大批固始人投亲靠友进入福建,使固始人的比重进一步增加。与中原战事纷扰不同,闽地社会安定、富裕,因此,入闽固始籍军兵远在固始老家的亲朋好友、左邻右舍源源不断涌向闽地。如晋江施氏始祖施典,于昭宗十六年(902)偕二子宣教、宣议自光州固始入闽,择居牙水之右定名钱江。今长乐营田陈氏一世祖陈图,号南坡,于梁开平二年(908)由河南光州固始迁入长乐石门(今属长乐市江田镇)。 bf_I9Z3m 另外,我们从唐末至宋初福建人口变化情况也可看出固始移民对福建人口的影响。从元和五年(810)到太平兴国五年(980)的171年间,福建人口由74467户增长到466820户,增长了5倍有余,年增长率高达3.1%,其中,福州由19455户增至94475户,泉州由35571增至130288户,建州由15480增至194043户,漳州由1343户增至24007户,汀州由2618户增至24007户。如果从后唐景福二年王潮被任为福建观察使算起,人口增长率还会更高。而我国古代人口从公元2年的近6000万到1850年的4.3亿,人口平均年增长率仅为0.10%,就是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较快的西汉前期、盛唐时期,人口平均年增长率也不过1%。唐末宋初福建人口增长率奇高、不符合常规现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大批追随王审知兄弟的固始籍人入闽以及闽国建立后创造的和平、安定的发展环境,再次吸引大量固始籍人进入闽地。 -3Avs9`5 注释 ①乾隆《福建通志》卷六六,《杂记·丛谈二》。②方大琮:《铁庵集》卷三二,《题跋叙长官迁莆事始》。③方大琮:《跋方诗境叙长官迁莆事始》,《莆阳文献》卷七。④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八,《谱牒类》。⑤洪受:《沧海纪遗》。⑥⑧陈支平:《福建族谱》,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⑦陈支平:《近500年来福建家族社会与文化》,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1年。⑨陈支平:《福建六大民系》,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⑩杨际平:《从<颍川陈氏开漳族谱>看陈元光的籍贯家世:兼谈如何利用族谱研究地方史》,《福建史志》1995年第1期。谢重光:《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典型模式:“石壁现象”和“固始现象”透视》,《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0年第9期。徐晓望:《闽文化的崛起与河洛文化南传》,《寻根》1994年第1期。徐晓望:《闽台汉族籍贯固始问题研究》,《台湾研究》1997年第2期。徐晓望:《论隋唐五代福建的开发及其文化特征的形成》,《东南学术》2003年第5期。乾隆《福建通志》卷十二,《田赋》。《资治通鉴》卷二八一,《后晋纪二》。《资治通鉴》卷二五六,《唐纪七十二》。陆文圭:《墙东类稿》卷十二,《清河令王公(友迪)墓志铭》。《新五代史》卷六八,《闽世家》。《十国春秋》卷九五,《张睦传》。《十国春秋》卷九五,《邹馨传》。《十国春秋》卷九五,《邹勇夫传》。杨荣:《文敏集》卷十九,《故翰林侍读学士朝列大夫张公(志道)墓碑》。陆游:《渭南文集》卷三三,《傅正义墓志铭》。杨荣:《文敏集》卷二三,《故大理寺右评事陈以义墓志铭》。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廿九,《江南道五》。《新唐书》卷二二五下,《黄巢传》。庄为玑、郑山玉:《泉州谱牒华侨史料与研究》,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年。张天禄主编《福州姓氏志》第二章,《陈姓》,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5年。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廿九,《江南道五》;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〇〇——一〇二。漳州、汀州两州户数相同,恐有误,暂难考订。姚远:《中国人口的历史变迁及普查》,《北京日报》2000年11月13日。
作者简介:李乔,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