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有大槐树,南有石璧村,中有古篁墩-------要确认篁墩在中国移民史上的地位 {qb2!}FQ siD/`T& (黄山网) ?+?`Jso( d'2q~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首民谣是海内外几百年来数以亿计的北方移民后裔对其北方家乡思念的传颂。明洪武至永乐年间,为填补豫、鲁、苏、皖北部战乱灾荒人口大量流失死亡,官府下令从山西省泽州、潞州等地向以上数省移民。官府在洪洞县广济祠设立中转站。明朝政府派员驻此,移民无论来自何方,移向何处去,皆汇集在广济祠边的大槐树下,领取川资安家费用,办理签证手续。离别之前,还要在树下倾诉离情,拜奠故土。于是洪洞县、大槐树、大树上的老鹳窝就牢牢地在一代又一代移民后裔们传开了。明朝的广济祠和大槐树早已毁于明末汾河大水,二代大槐树也枯干;三代大槐树也己百年,枝繁叶茂。 o>Q=V0? Q8^g WBc 最近十年来每年的四月一日至十日来洪洞县每年要在广济寺遗址边的大槐树底下召开“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这时不但海内外几万海内外游子参加活动;还有上万只相思鸟儿也在每年清明时节飞往大槐树落脚停留歇息,才往北飞。 o((!3H{D vY!'@W 石壁村则是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南边的宁化县,自东汉至明代,中原一带南移的先民,先在这儿落脚,再从这儿往闽南、江西、广东、台湾、香港直至海外迁徒。是公认的客家先祖往南移民东线集散地(中线在粤、湘交汇地,西线在川、黔一带)。由于移民之故石壁村几千人口就有近百个姓氏。石壁是客家民系和客家语言形成的一个重要地址,她在中国民族迁徒中的地位与作用与洪洞县大槐树一样重要。近年来福建己也在石壁村作为寻根祭祖,纪念客家发源地来举办各种活动。 4#lOAzDtv J4#rOS 但今天我在这儿也要讲的是在徽州也有这么一个地方,汉唐直至明清,从中原从苏浙而向徽州移民再从徽州往外迁徒的集散地。这就是原隶于歙县今隶于徽州区的簧墩。请看以下氏族迁徽情况。 %JPBD]&M AI#.G7'O 王氏迁徽始祖王璧唐咸通间自太原迁歙之黄墩苦竹巷。 tO+Lf2Ni+ 朱姓迁徽始祖为朱师古又名朱涔,是唐代吴郡朱氏学者朱子奢第十世孙唐乾符年间避乱挈家自金陵迁歙县黄墩的。 T7?cnK" 李氏迁徽也是从篁墩始,唐代昭王之子李佯,因避乱迁歙之篁墩,旋迁昌水,又徒居界田。传三世,孙李德鹏迁祁门之浮溪新田;李德鸾迁婺之严田;一宗三支,形成徽州三田李氏。明初大谋士李善长出自此族。 uUJH^pW 江氏家族发端于山东济阳,唐末江尚质从山东济阳迁歙之篁墩。 d[`vd^hI 新安望族中胡氏始迁篁墩后又分迁各地。 RX?y}BDo0 汪氏为唐越国公汪华之后,汪华八子,即八公汪俊,自绩溪迁歙县黄墩。 N2.Ym;^ 汪姓为徽州笫一大姓,汪氏祖先从绩溪、篁墩及徽州各地再迁往各县各省。 47!k!cHa 张氏甲道派以唐末张彻为迁徽一世祖,彻父为绩溪令,黄巢时避难于歙之篁墩。 ..Bf-)w 新安程氏始祖程伯符,仕周成王,食邑广平程国,以国得姓,始迁祖程元谭,程伯符四十五世孙,东晋初由山东东阿县来守新安,居歙之黄墩。…… 3jjV
bm w+gPU1|(r 徽州自古为中华民族南北移民的重点地区,据估计从徽州迁出族人散居全国各地的目前在全国有千万以上,有的客居海外。而篁墩之所以成为移民中转中心是有其历史背景和由她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篁墩位于新安江旁,从新安江顺江而上到篁墩码头上岸,四周仍为平川和低山地区,两侧则为徽州两个盆地即岩寺盆地和休宁盆地, 迁居易于安顿。汉、唐之际屯溪仍未开发,歙县徽城为皖南中心,篁墩为歙县西部水陆交通中心,商业活动相对活跃,当地百姓也易于接受外地外姓族人迁入,而徽州其他闭塞之村镇,以一宗一姓族居为主,外来移民很难溶入。由于以上诸缘故,这样移民首选之地就非篁墩莫孰了。 i2E@5 v=|Y 1F R 而且篁墩移民的时间早在汉代(公元零年前后)就已开始,较山西洪洞大槐树、福建石壁村早一千多年,但由于对篁墩移民历史的考察和宣传力度不够,不为外界所知,但篁墩在中国移民史上的地位,不应低估。 +NTC!/ cUr5x8<W). g`dAj4B YL/B7^fd8 徽州老吴写于2002年2月[ 此帖被washington在2013-07-17 03:47重新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