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也是海南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现有人口120多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黎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黎族文化是在海南岛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其中黎族织锦工艺(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一门十分古老的技艺,也是中华文化中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m=<Tylv
aT1T.3 a
一、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悠久历史 -.-je"E
Dnn$-W|NC
《尚书·禹贡》载“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学术界多认为,“岛夷”指海南岛黎族先民,“织贝”是有文采的棉织品。可见,早在两千五百年以前,黎族先民就已利用棉花纺织,这比中原地区早千年以上。 D%GB2-j R
t)P5bQ+$u9
汉代海南岛黎族地区 “男子耕农,种禾稻纻麻,女子桑蚕织绩”(《汉书·地理志下》卷二八),纺织业日趋发达,黎族地区的棉纺织品受到中原人士的喜爱。自此以后,黎族地区出产的棉纺织品在历代多作为贡品进奉朝廷。宋元时期,黎族棉纺技术和棉纺织工艺品,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在中华各民族中位居前列。黎族的纺织品与纺织工艺传入内地,对促进我国棉纺织业的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 RzCC>-
gM_z`H5[!
黄道婆——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纺织家,对传播黎族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黄道婆在学习黎族妇女纺织技术基础上,对我国棉纺织业做出巨大贡献。特别是发明了3锭棉纺车,使棉纺织效率大为提高。多锭纺车在没有发明机械化的握持工具“罗拉”以前,单凭双手握持3个棉筒捻线,可以说已经达到了手工纺织技术之最高水平了。马克思说在《资本论》中说:当未发明珍妮纺纱机时,德国有人发明了一种有两个纱锭的纺车,但能够同时纺两根纱的纺织工人却几乎和双头人一样不易找到。可见黄道婆在这方面的成就之伟大了。元代以后,中国棉纺织业快速发展,人们无论贫富贵贱,皆穿棉衣盖棉被。这是中国棉纺织史上的一场大变革,从此,中国绵纺织业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q>:>f+4
y,&.<Yc
清代,在内地棉纺织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黎族棉纺织业发展也达到顶峰。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各种不平等条约,把琼州开辟为商埠,把海口列为通商口岸,洋纱开始大规模地向海南岛倾销。黎区一向所用的土棉纱,一部分被洋纱代替了,衣服或购洋纱织布缝制,或买制成品, KWtLrZ(j
;%"YA
尽管受到洋纱洋布的冲击,但在黎族居住的山区,由于商业经济不发达,棉纺织工艺还广泛地保存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黎族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随之发生了重大转变,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打破,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如果说,五十年前黎族纺织工艺在黎族聚居的山区还呈现出片状分布的话,那么目前纺织工艺仅残存在几个孤零零的点了,能以传统工艺制作黎锦的人更是寥寥无几了。 $nN`K*%
xK4b(KJj
二、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突出特点 {
?p55o
w)I!q&`Y
我们认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具有以下四个显著特点: 0gY,[aQ2
".+wz1
文化的活化石。一种工艺存续数千年,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观。纺轮纺纱、踞织腰机织布、贯首衣这些古老的文化遗存以及与纺织工艺相关的树皮布制作,在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数字经济时代的今天,在黎区还能寻到它们的踪迹,这不能不说黎族纺织工艺是人类社会“文化的活化石”。 |a@$KF$
*yAC8\v
卓越的历史贡献。黎族棉纺织工艺,曾长期领先于华夏各民族,直到宋元时期,仍位居全国的前列。中国最伟大的女纺织家黄道婆,学习黎族纺染织绣工艺,并加以改进和提高,传播了黎族先进的纺织技术,促进了中国棉纺织业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中国人穿衣盖被的习惯。这是黎族人民对中华民族最卓越的贡献。 (:3rANY|
= !D<1<
鲜明的民族性。黎族织锦深深地打上了民族的烙印。千百年来,纺染织绣技艺,不仅为全体黎族女子所传习,是黎族女子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它还是黎族人民表现自我,表现本方言,表现本民族的一种重要手段。黎族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黎锦是她们独特的史书。黎锦浓缩了黎族的历史与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oD_'8G}
K1RTAFf /
典型的原生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制作工艺及原料的原生态,二是所表现文化现象的原生态。黎锦工艺延续数千年,除历史上沿海地区较为发达外,在多数山区至今仍保留着简单而又原始的纺织工具及纺织工艺,黎族妇女就是凭借这千年不变的工具,织造出“艳若云”的黎锦。传统黎锦,从纤维材料到染色材料,绝大多数取自周边山野沟壑,只有少量色丝从外界购入。 E@QsuS2&
|;{^Mci%
三、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重要价值 @TC_XU)&
zllY$V&<!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价值表现在许多方面,突出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Sai_rNRWB
":?>6'*1
历史价值。黎族织锦工艺,源远流长。它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无论是纺轮还是踞织腰机,都与半坡文化遗址复原的纺轮和纺织工具基本相同。历史上,由于海南岛较为偏远的地理位置和崇山峻岭的阻隔,使黎族长久地保存了原始的纺织工具。透过对黎族纺织工具和纺织工艺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多地了解人类发展的历史,特别是纺织史。 ;^xlDN
^sd+s ~xx
工艺价值。黎族妇女凭借着简单的工具,织造出瑰丽华美的黎锦,其工艺水平十分高超。黎族妇女在长期从事黎锦制造的过程中,逐步积累了关于纤维的软、硬、粗、细、长、短和坚韧程度,以及纤维的种类特性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她们还熟练地掌握了利用多种植物及矿物进行染色的技艺。黎族织锦,全凭手工,手工创造了精美黎锦图案,手工是黎锦的灵魂,也是其工艺价值的集中表现。
' ^gF
^"K
经济价值。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黎族非物质文化中最具活力和经济价值的项目。其经济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制作的黎锦,具有很强的服装功能。根据时代特点的变化,可以开发出既保留传统黎族织锦的花纹、图案等内容,又符合当代人审美情趣、便于穿戴的现代黎族服饰,这种服饰一旦开发成功,并为现代人所接受,必然展示出巨大的经济价值。二是黎族长期利用野生植物(纤维和染料等)作为制作黎锦的原料,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知识。许多原料具有开发的前景。如树皮纤维、木棉棉絮、野生麻类、野生藤类经过开发和加工,有望成为高级服装的原料。黎族掌握十多种颜料染色的技术,这些染料天然无毒副作用,不仅将来可用于服装染色,还可以广泛用于食品饮料、家俱等染色,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PTIC2
1F-o3\
社会价值。黎族服饰文化曾是黎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工艺是创造黎族服饰文化的重要手段。今天黎族传统服饰的功能已发生了重大转变,人们穿着民族服装不再是为了保护身体、御寒避暑、遮羞护体等目的,作为服装的许多功能已经淡化甚至消失。但是,每逢重大节日、重大事件时,黎族男女仍穿戴本民族服装,他们内心深处对本民族服装仍有着强烈的认同感,服装与语言等文化现象一样,对于维系民族内部的统一和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Yi&;4vC
YTQ|Hg6jO
四、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濒危状况 uf\Hh -+p
yfiRMN"2
由于社会变化和现代化的冲击,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已处于濒危的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X&MO}
99G/(Z}
后断乏人。20世纪50年代以后,黎族地区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山区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的情况发生了根本转变,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破坏。衣饰等必需品不再像从前那样必须由自己完成,青年人渴望从新安排自己的生活。喜欢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人越来越少。据我们研究,目前黎族山区除极少数年轻人懂一些织锦工艺及剌绣外,而纺、染技艺几乎没有年轻人承习了。 i|Lir{vW
Y~dRvt0_w
原料匮乏。原料匮乏是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无法完整地传承的重要原因。由于黎族地区很久就不种植棉花了,目前多年生的棉花在黎族地区只是零星的分布,外来棉纱已代替土纱。黎锦制作需要的其他纤维材料如树皮纤维、麻纤维、藤纤维等,也因近几十年山区开发建设,资源越来越稀少。黎族妇女能用多种原料染纱染布,但染色植物也越来越少,为了寻找一株染料植物,往往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加上现在多购买现成色线,人们对染料的认识也越来越淡薄。 &.an-
S"CsY2;
五、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保护内容 ?CA P8 _
, =IbZ
植物纤维原料及采制工艺。利用多种纤维材料进行纺织是黎族一项重要的经验知识和手工工艺。要保护利用海岛棉、木棉、各类野生麻类、树皮、藤类等纤维材料,建立重要植物原料生产基地。 .r[DqC
zbddn4bW9
龙被。黎族制作龙被有悠久的历史,明清时期制作龙被的工艺达到顶峰。民国时期衰落,20世纪50年代以后制作工艺失传。龙被制作需要较高的工艺,它集黎族纺织染绣四大工艺于一体。抢救和恢复龙被的制作工艺,对于黎族传统纺织工艺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o*{.
4Yt:PN2
双面绣与贯首衣。贯首衣起源很早,是人类服饰文化的活化石,但现在面临失传的危险。双面绣是黎族最有代表性的刺绣。但现在黎族掌握双面绣工艺的人屈指可数,这项工艺面临失传危险。 FGr0W|?v
A_{QY&%m
单面织。该织物正面为蓝黑色的花纹,图案以人纹为主,工整规则,制作工艺复杂。背面素色,略呈凹凸,但不透一丝蓝黑,又没有杂乱的线头。因该织物织作工艺难度大,只有经验丰富、技艺高超的老人才通晓织造之法。 \hc}xy
0
b&*^\hY9b
染色技艺。染色过去与纺、织等揉为一体,是黎族妇女必备的技能。但随着购买外来色线、色布、化工染料等日益方便以及植物染料资源的破坏,用传统办法染色的人越来越少。黎族传统染色技艺,是典型的原生态文化,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值得保护与开发。 wI
#_r_
;g^QHr
图案和花纹。黎锦图案花纹十分丰富,具不完全统计,有一百余种。这些花纹图案对于研究黎族历史、族源、民族关系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由于黎锦工艺在一些地区快速地消失,记录、整理和研究黎锦花纹图案的工作显得十分迫切。 yIXM}i:
L;,Nh
六、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保护计划(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MO9}Itg
u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