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河坝子与一座村庄的历史记忆(外一篇) 作者/杞子
aIyY%QT 《心灵小屋》60
h3ZL0Fi* UVi/Be#| 初春的一天,我独自一人来到我的家乡,云南省通海县杞麓湖畔的沙沟嘴湖滨风景区徜徉,脑海里,塞满了正在修改中的一部与通海有关的书稿的内容。放眼
群山团围的通河坝子,良田万倾,村落点缀,杞麓湖面,水鸟起落、渔船点点。一阵清风掠过,我突发奇想:冥冥之中,是不是真有一双无形的大手,在支配着我们的世界,左右着我们的时空与生活?是不是早就有了一个事先写好了的关于一个叫做通海(河西)的坝子、关于一个叫做四街的村庄的“剧本”——在这爿大山皱褶之间的小天地里,哪年哪月,该发生什么样的事件变迁?什么时间,会让它出台哪些人物故事?都怎样去发展演绎,最终的结局怎样?一切的一切,都按照着剧本顺序,在那位无所不能的隐身导演的指挥棒下,按部就班、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只不过,之前所有的当事人全都被蒙在鼓里?只有到了剧情里规定的那一天,那一个时辰,那一个时间段,舞台之上,巨大的帷幕唰地被谁给拉开了,这才渐次展现出一幅跨越了时空隧道的人与自然的变迁画卷:
fXR_)d 通海河西的形成 mr\L q~*c 二百五十万年前。当亚洲最早的人类始祖——元谋人还没有出现之前,今天的滇中通海一带,全都是一片汪洋,一片和其它坝子(盆地)连在一起的茫茫大海。
I>\?t4t 二百万年前。随着地壳运动,海水逐渐下降,水面由大变小,由宽变窄,裸露出一座座山峦、一个个盆地,一片片千奇百怪的地貌。最终形成了通海(河西)、江川(浪广)、澄江三个独立的坝子和杞麓湖、星云湖、抚仙湖三座毗邻的高原姊妹湖泊——杞麓湖海拔最高,如同一个凸起的大吊针瓶子;星云湖次之,外形似一个大葫芦;抚仙湖海拔最低,但面积最大,就像一只踩在云南高原上的大脚巴掌。星云湖和抚仙湖之间,藕断丝连,有一条小河相通,一股长流的星云湖水缓缓注入抚仙湖。
>LZ)<-Mk 五千年前。人类活动的
足迹出现在气候温和的杞麓湖畔,留下一处处新、旧石器遗址、贝丘遗址,还留下一首被镌刻在深山野岭石壁上的字迹斑驳的古歌:
Nv#, s_hG 好在的地方叫那妥(通海河西)
[Cr~gd+q 天气不有得谷哈(昆明)凉爽
{N`<e>A]{ 三座大山围住平地
pIjVJ9+j 竹蓬密密站满山冈
3Q"+
#Ob 山下睡着宽宽的坝子
nlnJJM&J$ 就象往前伸平的脚掌
Z*B(L@H 下方有塘碧绿的大水么
SZ){1Hu 山头就能望见波光闪亮
d8I:F9 SHh(ujz, 二千五百年前。庄蹻开滇,建立了滇国。距离滇国首府仅几十里地的通海,最先沐浴着斑斓青铜气息的濡染,并且留下滇王足迹。之后,滇国神秘消失,但却为后人留下了一座恢宏壮观的江川李家山地下青铜王国、一爿令人注目的晋宁石寨山滇国贵族墓葬、一枚填补大历史空白的金光灿灿的“滇王之印”。
k,(_R= 一千年前。唐、宋时期,属于南诏国、大理国疆域的这片红土地被一分为二,命名为河西,通海两个县。河西,寓意辖地在通河坝子西边;通海,寓意南诏国国土将越过峡谷大山一直南下“通达大海”。南诏国被颠覆,段思平在通海揭竿而起,掀开了大理国历史篇章的第一页。一条繁荣无比的“通海城路”蜿蜒穿行于山里的世界,成为南诏国、大理国南下交趾(越南)、北入滇中、再入巴蜀,西与缅甸、印度相连的交通大动脉。通海处于这条大动脉上的枢纽中心之地,多种
文化的交汇口,人们便顺理成章地以“通海”命名这条官商大道,并由此开创了通海历史最为鼎盛的第一时期。
znRhQ+8;! 七百年前。元世祖忽必烈亲率大军平滇、灭大理国,忽必烈曾经驻跸通海。元蒙政权设云南行省、在通海设临安路。之后,出于平叛和对缅甸、交趾(越南)之对外军事防务需要,在通海设立行省之下、路府之上,监管滇中、滇南片区军民动向的“临安、广西、元江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统领滇中南大片属地。晋陕“一十五翼”十万大军奉命入滇,镇守滇中重要关隘通海曲陀关。并出师境外,参与占城国(西贡)战事。
中原汉人开始进入云南、进入临安府、进入通海河西坝子。
jXR+>=_ 六百年前。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大军征讨云南,昆明告破,通河坝子告破,云南告破。大批明军和内地汉人入滇屯田,整个云南被迅速汉化。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落水洞的人工开凿,杞麓湖水位继续下降,露出一片片可供开垦的湖滩,许多世代靠打渔为生的渔民变成了农民。历经沧海桑田巨变的通河坝子,最终不得不屈服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力,从波涛汹涌的苍茫大海演变成为一块长方形的沃土良田和一汪平静的、浅浅的、没有咸味的高原淡水湖泊。在一处处坝子里、湖水边、山岗上,依山伴水,渐次形成了一处处有着深浅钙化螺蛳壳地层结构的自然村落。
r/ f;\w7 四街村的形成 5w9<_W0d 汉民入滇高潮中,有一拨内地沙姓、沐姓、罗姓汉民相约而至,来到杞麓
湖南岸一处地盘,打探虚实,择定风水,起房盖屋。在撤走废弃的土著民族原居住地遗址上,依照自己家乡、民族的习俗规矩,构筑栖身之所,并将这块地盘命名为“沙沐罗汉人村”。
V|`|CVFo] 随后,又有五个
姓氏的始迁祖们接踵而至,来到村子里,落地生根。向氏,从四川盆地走来,从大巴山下走来;常氏,从安徽走来,从淮河边走来;
余姓,从山西
静乐走来,从黄土高原窑洞深处走来;钱氏,从江南走来;杨氏,从湖广走来了,不约而同地汇聚到杞麓湖畔这同一块土地之上,生儿育女、躬耕劳作,接受着岁月时光的磨砺摔打,增添着汉人村子的人气。
*
vD<6qf 再过些时日,随着人口的剧增,村子愈来愈热闹,四乡八寨的人们都喜欢到这里赶街凑热闹,以铜板或贝币交换物品,沙沐罗村改名为“四街”。村口南面稍远处,波光粼粼的杞麓湖上,几座岛屿若舟,点缀碧水、蓝天、渔船。近处四周,田野阡陌、绿树成荫、雀鸟啁啾。村子内外,几汪龙潭泉水,汇入碧水汩汩的小河、沟渠缓缓而行。城墙(土围子)筑好了,两条横贯东西、交叉南北的百米小街心形成了,几大家族的儿女们毗邻而居。东街,是余姓、杨姓;西头,是常姓、钱姓;北巷,是向姓、沐姓。房舍俨然,充满了中原内地格调的民居大院建筑鳞次栉比。数百民居、五座宗祠、二十多座各式各样的魁阁、寺庙星罗棋布分布其间。一时间,群祠争辉,庙宇俨然,鸡鸣狗吠,袅袅炊烟,人来人往。隶属于河西县管辖的四街村,成为了县城之外的最大集镇,成为了点缀于大山深处,通河坝子里的一道中原移民氏族文化风景线。
!NjE5USi 就这样,五个不同的姓氏先后落籍此地,相伴为邻,同在杞麓湖边、小尖山下传宗接代、共同拓垦四街热土。一年接着一年、一茬接着一茬、一代接着一代,从小鼻涕娃娃光着屁股不知道什么叫做害躁,在小河小沟秧田里逮谷花鱼,摸黄蟮泥鳅、玩泥巴打架吵嘴,去”公鸡塘”、”灌母塘”池塘里洗狗爬澡,在一所所明清古建筑大院子里钻出钻进,玩“躲猫猫”,疑神疑鬼的看着大人们,对着家堂神龛叩头敬香烧纸钱,到渐渐长大了,懂事了,跟在老水牛后面,插秧收割,慢悠悠同栽一块田地,到一道起早贪黑,怀揣一包干冷饭,到狗头坡、磨刀沟深山野岭里挑柴、抓松毛、扎草砣,去大西山栽萝卜挖洋芋,男耕女织,共同耕耘春的土地收获秋的希望;从同喝一眼井里的水,同在一条条弯弯曲曲写满沧桑的小巷里织布纺纱染布,将一堆一堆散乱的棉花棉线,变成一匹匹漂亮光滑的“河西布”,再拿到省城去换成一个个亮锃锃的大铜钱。在四街人的身上、血管里,不仅流淌着云南大山民族女儿最原始的脉脉温情,也流淌着不同外来姓氏,不同肉体凡身嫁接融合而成的DNA人类遗传基因。
^Du_e(TiyK 就这样,常氏族人们,淡化了江淮之气;
余氏族人们,淡化了西北风的大大咧咧,淡化了黄土地人的浓浓鼻音;向氏族人们,淡化了麻辣味与拖泥带水长尾巴的话头话尾;钱氏族人们,淡化了呢哝吴语;杨氏族人们,淡化了从异乡带来的那一身行头。于是乎,不知从何年何月的哪一天算起开头,世代朝夕相处,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彼此,摇身一变,互相称作“老乡”,并从此一口咬定,自己对方、彼此大家,三亲六眷,全都是河西(通海)苗子四街人!装束打扮统一了,南腔北调一夜间消失了,男女老少姓常姓杨姓这姓那,全都从嘴巴里边,发出同一种有别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腔调的方言口语,地地道道的河西话、四街腔——七天说成“磁天”,洗脸洗脚叫做“死脸死脚”,干什么变成“整弄”,你先洗我后洗要说成“你前死我后死”。还有一路货色叫做“一普折”,中等个子叫做“二胡头”……!再也无法去分辨出,哪一句是京腔徽语,哪一段是西北方言,哪一个词汇是拖沓川音。不管行走在本乡本土,还是在别处任何地方,只须抬头看一眼对方的行头,听一句对方的口音,就能瞬间识别出是不是自己的老乡。庄严的婚丧嫁娶仪式统一了——红事,押八字下小定,八方来贺大摆筵席,绝少不了满脸涂着胭脂的黄脸媒婆和新娘子离开婆家前的真假哭泣;白事,披麻戴孝哭天喊地,任由着一伙花衣道士们吹吹打打,朗诵经文,然后守灵、下葬、扶山,过三十五日、过百日、三年脱孝;神秘的祖宗祭祀规制统一了——凡四街人,每家每户,都会在堂屋里、小楼上最正中最显眼最干净的靠墙位置处,设一张供桌神龛,张挂天地君亲师与列祖列宗牌位。初一、十五,逢年过节,摆放一些三牲果物祭品,送了汤饭,再点燃油灯蜡烛香灰,在闭目叩拜与袅袅升腾的一缕缕烛光青烟中,倾诉与寄托对故去祖先亲人们的思念……。由不同的姓氏们聚在一起,花了几百年的时间杂交培育而成的共有的“四街文化”,就这样诞生了,并最终成为了她的儿女们世代相传的生活准则与行为方式潜规则。而四街村所有大小家族的文化,都在经意或不经意之间,成为了“四街文化”的一种奠基与组成部分。
1\uS~RR 就在这种博大空容而又狭隘具体的地域文化的熏陶里,一代接着一代的四街人与通海人河西人,一道见证了明代大长衫、清代长辫子小裹脚、民国马褂瓜皮帽、军阀混战交恶、人民共和国建立、通海河西和平解放、土地改革、两个县合并(通海县)、三面红旗、十年动乱、大地震、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整个过程。
'-=?lyKv 今日通海,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景优美、人才荟萃。自从沧海变为桑田以来,在这块七百二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曾经涌现出许多能人志士,他们或以政绩军功惠及后世,或以经济、科技、文化艺术造福人民,流芳百世,成为通海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人物;杞麓湖畔,汉、回、蒙古等外来民族的祖先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都曾经有过迭宕起伏的痛苦经历与光彩照人的兴旺时期。从田野考古和云南民族村寨调查数据中显示出来的,不同时期各自民族遗留下来的
文物遗址遗迹中,可以清晰地追溯出各自的发展演变脉络和祖先们生前活动的情况。除开汉族大姓名人之外,纳古镇纳、马、合姓回族中,有着
元朝著名穆斯林政治家赛典赤•瞻思丁后人,现传至二十几代数千人。诞生过大翻译家,二百三十万字巴格达版本《一千零一夜》翻译者纳训(1911-1989),“中国阿拉伯文化泰斗”、百岁老寿星纳忠(1909-2008)那样的风范大家。通海县回民中心纳家营,早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滇中钢材、小五金加工基地“亿元村”,其经济规模直逼号称“云南第一村“的玉溪大营街;兴蒙乡旃姓,为元朝蒙古王室传人。兴蒙乡各姓蒙古族同胞,同样已经繁衍到了二十几代六千余人,被称为“撒落在大西南的草原部落”,并且孕育出了元朝丞相乞台普济(?-1318)那样的大政治家。
(n\
cs$ 今日四街,早已成为一处滇中名镇。狭义的四街,专指四街镇驻地四街村,人口约5000。广义的四街,则是一个镇,还包括七街、者湾、大营、小营等10个村委会29个自然村,总人口4、2万。四街,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多彩的民风民俗、辈出的人才,为通海一方土地充实着深厚的内涵。这里出土的贝丘遗址、石器遗址表明,蛮荒原始时期的通海土著先民们,曾经在这里留下人类进化的足迹;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与古滇国都城咫尺之隔的她,从属于滇国领地;千年前的南诏国、大理国六百年辉煌,又极大地刺激了地处“通海城路”通道腹地的这一带的经济发展;七百年前的元代末期,村落雏形开始形成,人丁渐渐地兴旺起来,地名,从“沙沐罗村”到“小街”,再到“四街”几度变化,其间,称呼过杏花村、绿槐镇。之后因了约定俗成,最终定名“四街”沿用至今;从第一户人家落脚,到形成几千人丁的常、向、余、钱、杨五大家族与其它族姓聚居,四街村的汉族居民,经历了从内地外来移民、军屯户到农户,再到织布染布做买卖商人,最后定格为农户的几次大的蜕变,已经有着六百多年可以文字考证的历史。一拨又一拨外来汉民落籍四街的历史,就是汉民进入通海的历史。饱经岁月洗礼的四街,“轿子”地形地貌与众不同,文化气息浓厚,据传为高台、花灯、洞经音乐传承地之一“戏窝子”,四街洞经会技压群芳;小手工业发达,“四街布”(河西布别称)、小五金农具、骡马集市远近闻名;土特产品精美,甜白酒、豆末糖、沙糕口味纯正;旧时科甲称盛、私塾林立、人才济济。除开常氏大姓,还有其他姓氏“一门两
进士”、“文武两解元”、“三凤,四凤齐鸣”,以及“大碾粑粑的传说”、“四街明清城堡形成之谜”……。近年来,随着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回归,随着以四街村为主体的四街镇申报云南省历史文化名镇活动序幕的拉开,正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聚焦到这里。古老的四街村,不仅仅只是一种地域村镇概念,更是一种历史概念和文化概念:
;nE}%lT 这里的每一条街巷
?$Pj[O^hl 积淀着难以说尽的前尘往事
wlJ1,)n^2 这里的每一处古宅
\N30SG?o 记载着几个世纪以来的人世沧桑
N<x5:f#+ Dp8(L ]6 这是一幅天成地就的画卷,也是迄今为止我所知道并且认可的关于通海河西,关于通河坝子,关于一个叫做四街的小村庄从古到今形成演变的版本之一。固然我相信这种说法符合情理,有据可查并经得起推敲,却也期待着日后能再有其它的“版本”站出来说话,正本清源,互为补充直至取而代之;奔腾不息的岁月长河呵,你可以吞噬卷走人世间多少东西,唯有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一代又一代通河儿女,他(她)们把对自己家乡故土衣胞血脉之地的一腔缱绻真情融入血液,铭刻在心,代代坚守传承,如同那口又浓又柔的通海话河西腔,历久弥新,永远不会消失。
Z5Cv$bUc DWI!\lK ————————————————————————————
;1KhUf;&F 从《足迹》到《杞麓湖畔的神秘家族》
2rxdRg'YLQ
m ]\L1& 引言
>,DR{A2hSB 这是关于一本书的构思由来与写作过程的故事,又牵扯到另外一本书的写作过程和构思由来;这里讲述的是关于一个家族的故事,又牵扯到另外的一个家族。因为,这本书的问世,与另外的一本书有关,又因为这个故事的产生,是另外一个故事的延续。要说它们是同一个故事吧,既沾亲带故又各是各的,要说它们完全不是一回事吧,又不能将它们截然分开——因为,两本书中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地,都在山旮旯里同一个叫做四街的小村子,两本书里所涉及到的男女主角、配角,就住在同一个村子的东街与西头,他(她)们之间彼此熟得很呐。
q+K`+& @\ 有的时候,历史,就象是一堆毫不起眼的玻璃碎片。当你不在意它时,它平平庸庸、分文不值,宛若高天上的流云随风而去。而当你试图去聚焦并触动它们时,这些碎片断块,却会刹那间迸发出生命的活力、耀眼的光泽,每一碎块断片都让你爱不释手。倘若能将它们拼凑起来,你会惊讶地发现,原来,这是一支五彩缤纷的瓶子。瓶子里,盛装着不尽的胜景、无限的风光,等待着我们去发现、辩理……在我的眼里,常氏入滇故事,就是这样的一支瓶子。
|Oo
WGVc (F
@IUbn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