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68阅读
  • 0回复

中国古代人事制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thinfo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9-08-21
    中国古代官吏的铨选和管理制度。铨选主要解决官 KY'x;\0 g  
吏的来源,职官的管理包括对官吏的任用、考绩、奖惩、 QPyHos `  
品秩、俸禄及休假、退休等制度。 cakwGs_{  
  铨选制度 中国古代官吏铨选的途径很多,有世袭、 4M )oA|1w  
纳赀、军功、荐举、郎选、恩荫和科举制等。主要有三  u*m|o8  
个阶段和三种制度,即先秦的世袭制、秦汉至魏晋南北 =.]{OT  
朝的荐举制和隋唐至明清的科举制。 $Xr4=9(|7  
  世袭制 亦称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 !DkIM}.  
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破坏后, &U_T1-UR2  
出现了“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世袭制的特点是 jpkKdQX)  
王权与族权统一。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 i3vg7V.  
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凡定 %F87"v~  
爵位与官职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 k{ $,FQ4  
  荐举制 是荐举贤才,授以官职的官吏选拔制度。 Zm vtUma  
举荐的标准主要是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它冲破 -FS! v^  
了先秦贵族血缘世袭制的藩篱。西汉的察举、征辟制的 Ch)E:Dvq6  
出现,是荐举制成熟的标志,而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 EX@Cf!GjN  
制”的施行,表明其走向衰败。 t!59upbN}3  
  察举是根据皇帝诏令所规定的科目,由中央或地方 k- exqM2x=  
的高级官员,通过考察向中央推荐士人或下级官吏的选 cR/e Zfl  
官制度。它也是荐举制精髓所在。察举分诏举与岁举。 _TyQC1 d  
诏举是皇帝下诏选取特殊人才。岁举是地方长官定期定 1[-RIN;U8  
员向朝廷推荐人才。察举的科目主要有贤良方正、孝廉、 *fSX3Dk  
太学博士弟子及特举特科等。有时皇帝对于贤良方正等 (L!u[e0[#  
用“对策”、“射策”的方式进行考核。征辟是皇帝及 )>]SJQ!k  
公卿郡守选拔任用属员的一种制度。皇帝特征、聘召人 ltHuN;C\  
才为“征”,公卿郡守聘任幕僚属官为“辟”。东汉后  HS|x  
期选拔官吏中钻营请托、结党营私和弄虚作假之风盛行, R%JEx3)0m  
察举、征辟制渐趋败坏。  <JZa  
  曹魏时,魏王曹丕接受吏部尚书陈建议,实行“九 7>gW2 m  
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在州、郡设大小中正 >Lz2zlZI  
官,负责按家世门第和道德才能,并博采舆论,从上上 ]xhH:kW4  
至下下分九等品评地方士人,供朝廷按品级授官。九品 QEEX|WM  
中正制是察举制的发展,它将选官权由地方收归中央,人 *gI9CVfQl  
分九等在人才学分类上是一种创新,选才标准趋于周密。 lqKwjJ tX  
魏、晋时期门阀统治的加强,至东晋后此制弊端丛生,中 @T-}\AU  
正权重,品评随意,世族门阀把持中正,控制选举,至后 ;"%luQA<w  
期造成“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族无过进之路”。 OL[_2m*;9p  
九品中正制已成为门阀统治的工具。 xX])IZ D  
  科举制 隋统一全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隋文 CY9`HQ1  
帝开皇七年(587)废九品中正制,设秀才科。隋炀帝时 WTh|7&  
又建进士科,以“试第”取士,并创立了以公开考试,择 F~O! J@4]  
优选才为特征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创于隋代,形成于唐 7h/{F({r=  
代,发展完备于宋代,强化于明代,衰落于清代,先后 AwL;-|X  
绵延1300多年,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官吏主要铨选 %u|qAF2uS  
制度。其主要特点是:①公开考试,一定程度上的平等 :Zd# }P  
竞争。除工商隶皂倡优等人士外,不论门第等级和贫富,  ?hpk)Qu  
只要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均可怀牒于州县公开报考。它 I!Za2?  
冲破了魏晋以来的门阀统治,为中小地主阶级的士人入 )+9D$m=P;  
仕开辟了途径。②考试制度日趋完备。科举即分科举士, ss 3fq}  
按科目性质又可分文举、武举。文举又有制科和常科之 +=@Z5eu  
分。制科是皇帝临时设置考取名士的科目。常科是定期 YKvFZH)  
分科取士的制度。常科科目繁多,有秀才、明经、进士、 I.e'  
明法、明算、童子等科。各科考试方法和内容各异。考 z?"5= "D  
生来源也趋正规,属京师或州县学馆的士子叫“生徒”; j)IK  
经地方考试及格的称“乡贡”。考试程序,唐代有州试 A1ebXXD )  
和省试,宋代增加殿试,明代以后又有院试、乡试、会 c)6Y.[).  
试和殿试。殿试三年一考,由皇帝亲自裁定名次,定一甲 Sc~kO4  
一、二、三名,称状元、榜眼、探花。③以文化知识为 e<^4F%jSK  
主要录取标准。科举考试科目不同,内容各异,但考诗赋、 A^p $~e\)  
经义、策问、算学、法律等,都以文化知识为主。科举 (kuZS4Af  
制在前期有一定积极意义。明清加强了君主专制集权以 S~Hj. d4/  
后,科举制从考试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 sTqB%$K}  
表现在:①考试内容重经义,不切实用。考试命题必须依 BVNh>^W5B  
朱熹所注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为主,并“代圣贤立言”, u ?Xku8 1l  
儒家思想成了入仕的必修课目。②以八股取士,形式死 &^7)yS+C  
板,内容空洞,束缚人们的思想。③考题割裂,偏、难、 N_ DgnZ7*  
奇、奥,加之科场舞弊,请托监临,官场腐败现象日益 Ji[w; [qL  
滋生。科举制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至清末终于被 m#eD v*  
废止(见科举考试制度)。 Jr9}'l8  
  科举制虽为隋、唐以后官员铨选的主要途径,但世 o|W? a#_\  
袭制,荐举制以及军功、吏进、纳赀捐官、荫封等其他 :jX~]1hpmA  
选官制度作为科举制的补充形式仍继续存在。 ES2qX]I  
  职官管理制度 包括对官吏的任用、考绩奖惩、品 zef,*dQY   
秩俸禄及休假退休等制度。 K5lp -F  
  任用 为保证各级官员的政治标准,历代都重视官 NHF?73:  
员选拔后的任用。秦代为保证被荐举官员的素质,对举 "/fs%F  
者规定“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史记• wVOL7vh  
范睢列传》)。汉代以后对官员的任用有多种限制,朝廷 5uer [1A  
对候选官员的家世、职业、财产、资历、民族、体格及 [BBKj)IK  
外貌都有一定要求。如秦汉以来,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各 E3skC%}  
代都不同程度地限制商人为官。魏晋时期,限制寒族为 cvA\C_  
高官,十六国、北魏、元及清代又对任用官员有一定的 rb'GveW[  
民族限制。在等级森严的官僚队伍中,出身和资历是任 YX VJJd$U  
官时优先考虑的条件,官僚制度越完善,出身和资历的 wPJRp]FA  
限制越严格。 FT>~ES]cQd  
  为了避免官场中的徇私,自东汉后任官有回避的规 DS}rFU  
定。东汉实行“三互法”,基本精神是本地人不得为本 _|B&v  
地长官,婚姻之家不得相互监临。汉代还规定兄弟子侄 BemkCj2  
及有婚姻戚属关系的,不得在一个部门或地区为官,如 G=HxD4l  
果选在一个部门或地区为官,其中一人要申明回避。唐 pptM &Y  
代不仅规定官员不能在本籍任职,而且不许在本籍所在 `u\z!x'  
的近邻州县任官。唐还规定,凡职责相连或监临检察的 Q!Ow{(|  
官职,亲族间要回避,如宰相之子不能任谏官,兄弟不 rk,1am:cg  
可在同省任职等。清代对任官的回避规定更为严格,如 Ogke*qM  
明确规定不能在原籍周围 500里内为官;中央各部中分 B UQn+;be  
管各省事务的各司主官,不得用同省籍人士;凡京官三 `X<`j6zaG  
品以上、地方官中总督、巡抚等大员的子弟,不能在京 PIEW\i  
中担任御史等。 }d~wDg<#  
  有些朝代对任官还有一些特殊的规定。如唐代任官 4Wla&yy  
标准增加了身、言、书、判等条件,要求入仕的人应体 z/0yO@_D/q  
貌丰伟,言辞辩理大方,书法工整优美,判词文理优良。 )y`TymM[F  
  官吏任用后,朝廷要发给他们身份等级的凭信。自 <,@H;|mZ  
战国起就有印绶制,金、银、铜不同的金属质地和紫、 o9 i#N  
青、黑、黄等不同颜色的绶带,标志着官员的身份等级。 3|~(?4aE  
  任用的官吏,自汉代起有一年的试用期,不称职者或 mX@j  
他调、左迁,或罢黜。明代对官员实授前也有“历事” }$|%/Y  
和“观政”的实习阶段。 "J P{Q  
  考课与奖惩 考课也称考绩、考核,是朝廷对在职 tg7C;rJ  
官吏的官箴政绩和功过的考核。战国以来的“上计”制 YER:ICQ  
度使考课已初具规模。秦汉魏晋至唐宋渐形成有定期、 ^91sl5c8yD  
有内容、有奖惩、梯次分明、分工明确的考课体系。 r7Nu>[r5  
  秦、汉时官员考核有两个系统:中央对地方郡县的 :%/\1$3P  
考核和各行政部门首长对下属的考核。考课的内容和标 n> MD\ZS  
准也因官吏的职责不一而不同。县一级主要考“户口垦 v]WH8GI  
田、钱谷出入、盗贼多少”。郡一级主要考官吏是否接 AA))KBXq  
受贿赂、侵渔百姓、杀赏聚敛无度等以及郡内户口、垦 f\h%; X  
田、赋税数目、米价高低、治安情况等。汉代每年一考, D3%l4.h  
三年一大考。考课成绩优异称“最”,成绩低劣称“殿”, xik`W!1S  
并以此作为奖惩的依据。奖励有增俸、赐金、升迁、封 X,>(Y8  
爵等,惩处有申诫、鞭杖、罚金、降秩、罢职、判刑,直 .=Pm>o/,  
至处死。 mYjf5  
  唐、宋的考课对象、标准、方式方法更趋完备。唐  pz$_W  
代一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三品以上官员由皇帝亲自 LPq2+:JpS  
考核,四品以下官员分京官、外官两大类,分别由专人负 NeY"6!;k  
责考核。考的课目是“四善二十七最”。“四善”是对 /M 0 p_4  
官员共同的四项政治素质和品德要求;“二十七最”是 f](I.lm:  
把政治、经济、司法、军事、文化、人事、教育等分为 E\w+kAAf  
27类,是公务方面的具体要求。考绩分九等,并写有考 77``8,  
评,当众宣读,随后归档,作为叙迁依据。宋代是一年 w .tW=z5  
一考,三年一大考,以“四善七事三最”作为考课内外 )+?HI^-[S  
官的标准。考课分上中下三等以定优劣。京官由差遣院 [ qiOd!  
初考,磨勘院复核,审官东西院分领文武考课具体事务。 N.jA 8X  
外官由考课院负责。武官使臣以上由枢密院主持。 1f<RyAE?5  
  明代的考核分考满与考察。考满按任职年限考核, XYts8}y5  
三年一考,曰初考,六年曰再考,九年曰通考。标准分:称  *=TYVM9  
职、平常、不称职。考察是对京官与外官的考核。京官 qT$ )Rb&  
考核又称京察,三年一察。四品以上官员自陈得失,由皇 r( M[8@Nz  
帝裁定;五品以下由各衙门呈吏部会同都察院案议。外 Y!M~#oqio  
官考核称“大计”,由吏部会同都察院及各地布政使、 u7[pLtOwN  
按察使主持。 e9lOk)`t  
  清沿明制,略有变化。考满改每年一考,称“考”, ,aWCiu}  
三考为“满”。考绩分五等:一等、二等、平常、办事 hox< vr4  
不及和不称职。“京察”和“大计”仿明制。京察的考 oJh"@6u6K  
核标准改为“四格八法”。京官三品以上和地方督抚自 Sj@15 W  
陈政事得失,四品以下由吏部、都察院考核。大计由藩、 W/=7jM   
臬、道、府、州、县逐级考核,申报督抚。 a(f(R&-:$Y  
  品秩与俸禄 品秩是与官职并行的人身等级制度, n7S; Xve#  
是官吏政治地位、身份等级的标志。俸禄是政府按品秩、 *x!LKIpv  
爵位给予官吏的经济报酬。中国古代品秩制发端于周代 Fo(y7$33*  
的“九命制”,即天子以九个等级来确定诸侯、百官品 Cx,-_  
级地位。一命最卑,九命最尊。它是分封时代世卿世禄 vzG ABP  
制的产物。秦、汉实行“粟石品级制”,即以谷物多少 ZJvo9!DL|  
计算官员秩品,从丞相的万石到小吏斗食,共计16级。魏、 Z vRxi&Z{?  
晋初期品秩制繁杂,有品、石、班、命等。南北朝后渐 xh r[ A  
统一在品上,即以九品定官级,每品又分正、从,共九 tpGCrn2w>  
品十八级。隋代以后,历代均用此制定百官品秩,并有 kV+ R5R  
流内、流外之分,只是各代在每品中设置的官阶略有不 QtlT&|$   
等。 #a'r_K=ch)  
  隋、唐后在品秩制中有散官制。散官是相对于有定 yV2e5/i  
额编制、有实际职务并行使一定权力的职事官而言。散 \Z'/+}^h  
官无定员,也不承担具体职事。职事官有职品,散官有散 #R<G,"N5  
阶。九品十八级即职事官之职品,散官则另立品阶。隋 In+^V([u+_  
初散官共六阶,隋炀帝扩大到九大夫、八尉十七阶,从光 URQ@=W7  
禄大夫从一品起,等而次之,到立信尉为从九品。唐、宋 /ao<A\KR  
后各代均有散官系统,只是各代散官名称不一,散阶不 y!hi"!  
等。如唐代散阶为二十九,北宋为三十七,南宋为四十 Y;g% e3nu  
二,散阶一般多于职事官级数。至清代,散阶渐向职品 +4HlRGH  
靠拢,也为九品十八阶。品秩制中有职、阶之分,目的 !t% Q{`p  
在于使官员既可按年资、劳绩正常升加散阶,享有一定 ,2_w=<hq  
政治、经济的待遇,又可使才华出众而资历较浅之辈充 vcM~i^24)  
任高职,使之有职有权管理国家。 K( z[ }  
  品秩制严格规定着官员晋升等次、职权范围,并使 OGGSS&5t w  
官员按品级获得官职,领取俸禄。秦以前朝廷大略以采 Z)5klg$c  
邑田赋为官员报酬。汉代俸禄以粮食为主,按月领取,俸 *F|+2?a:$  
额以“斛”为单位,按官品秩次“石”为级数发放。魏、 | +fwvi&a  
晋分裂割据,社会凋敝,俸禄混乱。曹魏俸禄以布帛和 PF6 7z]<o  
米麦等实物支付。西晋官俸以日计算,按春秋两季发放, |eF.ZC)QWh  
支付形式有米、绢、绵、钱、菜田、杂役等。占田制实 L&QtHSzy  
行后,官吏按品占田,一品五十顷,以五顷为差等降,至 U&X.  
九品十顷。北魏初百官无俸,贪污成风。孝文帝太和八 G>JxIrN0  
年 (484)“始准古班百官之禄,以品第各有差”,并以 61kO1,Uz*  
增加百姓之赋税为官俸来源,每户“增调三匹,谷三斛 X~%IM1+L;  
九升以为官司之禄”。隋代百官之禄分京官、外官二种 N" ;^S  
标准。京官按品级,外官按州、郡、县的等级计户食禄。 3}yraX6r!  
除俸禄外还有职分田,以品为差,由五顷至一顷不等。唐 7F~xq#Wi#  
代俸禄分岁禄、月俸、职分田三种,以实物、货币、土 sE}sE=\  
地形式支付。岁禄即禄米,依品级按年发给。月俸是对 ]Px:d+wX:  
官员的补贴,包括食料、防阁或庶仆、杂用等多项,每月 iKY-;YK  
以钱支付。职分田是政府给任官的土地,本人有使用权, 6mX:=Q  
无所有权,仅食租税按份收益,凡调任或离职要交还。此 aQC 7V!v  
外还有永业田,自正一品六十顷至五品五顷不等,子孙 /oBK&r[(  
袭用。宋朝货币流通广泛,俸禄多以钱币计算。宋初俸 ;wfH^2HxE)  
禄较薄,后渐增加。百官除正俸外,还有多种名目的补贴, 5QNBB|X@  
如有□人、衣粮、□人餐钱、茶酒、厨料、薪、炭、盐、 @ $ 9m>6V  
马料、纸笔、差费等。对一些高级官吏还有其他增给钱 RiwEuY  
物的名目。明代实行折色俸禄制,即以米为单位折成钞、 @:I \\S@bN  
钱、布、银发给百官,并以货币为主。清代俸禄是银米 `>$g y/N  
兼支,以银为主。京官有俸银、禄米,外官有养廉银。 <#:Ebofsn  
  历代俸禄制形式有所不同,大致经历了由实物到货 9N`+ O  
币的发展过程,这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一致。在古代 qQ3 ]E][/  
社会,俸给是国家的重要支出。官俸的厚薄与国库之盈 btJ,dpir  
虚及国家的政策有关,并直接影响吏治廉贪。总观几千 h'z+8X_t  
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俸给稍厚,吏治循良,俸给过薄, XY&]T'A  
官吏多法外求利,政治败坏。 v]UU&Jq8U  
  休假、退休 古代官吏平时休假称“告归”,春秋 G FSlYG  
战国时已实行。汉代规定官吏五天休息一天,称“休沐”, mH7CgI  
唐代是十天休息一天,称“旬假”。汉官吏“病满三月, g~i''lng  
当免”,逾期止支俸粮;如得到皇上恩准可延长病假,称 `"^@[1  
“赐告”。唐代官员病假,三品以上要皇帝批准,四品以 ^Y*`D_-G  
下要本司长官同意。唐代官吏的事假不能超过三日,且 m,kv EQ3  
不能在朝会之日。地方州府县官的病事假控制较严,有 tOlzOBzR  
事可请“出界假”,以一月为限,逾期扣其钱粮。此外, ?$`1%Y9  
官员还有婚假、丧假、省亲假等。 ]ZU:%Qhu  
  古代官吏退休称“致仕”。西周时已有“大夫七十 Rzn0-cG  
而致事”的记载,后各朝大致规定官员七十岁退休,一 %'D:bi5  
直沿袭至明朝,才改为六十岁致仕。官员退休后给予一 =":V WHf  
定的政治、经济待遇。政治上待遇主要有加官晋爵、参 G+ \~rl  
听朝政及恩荫子孙等;经济上待遇有给俸和赐物。官吏 #/ gme  
死后有各种赐赠──财物、钱谷、印绶以及赐冢地、缯 {H7$uiq3:B  
绣、衣冠等,对一些德高望重的官吏还赐以谥号,以为 A)`fD %+  
旗表。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