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君主授予贵族和功臣爵位的制度。它是历 `g_r<EY8/
代君主为巩固其统治地位,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而实 9[`c"Pd
行的一种封建等级制度。爵位是表示贵族或功臣身份、 gAh#H ?MM
地位的称号,分为不同的等级,有些爵位可以世袭。受 P:_bF>r ?
爵后通常可得到食邑或相当数量的财富。封爵制度在中 s3T7M:DM4
国古代数千年的历史中有相当大的发展变化。 @eZBwFe
中国古代封爵制度起源于何时,学术界尚无定论。 &qK:LHhj
传统的看法认为起源于夏代,但这种看法已被否定。还 Z^}[CQ&Am
有一种看法认为起源于商代。商代疆域分为内服与外服。 $hHV Ie]+
内服由商王直接统治,外服则分给侯、伯等,分封就是 mo3A *|U
最初的封爵。另一种意见认为,商代的分封并不等于封 98)C
7N'
爵。因为在商代,受封的有商王的妻及子(妇、子),有 UM#.`
外围边防之官(侯与伯),还有近郊耕作之官(男与田) jV9oTH-
等几类人。侯与男并无严格区分,也无等级之别。即使 Be6+YM5Cl
到了西周,公、侯、伯、子、男也只是国君的通称,并 3z, Ci$[
非爵禄。直到战国时代,才有公、侯、伯、子、男五等 'e*w8h
爵。实际上,封爵制度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不同的 S 6_:\Q
看法主要由于所取标准不同。五等爵制到了战国时期方 83I 5n&)
才完备。 5y 5Dn!`
封爵制度与宗法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最初的受爵 W1M322]>L
者仅是王族。《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昔武王克商,光 ~@Q]@8Tv\
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 /gl8w-6
举亲也。”战国时期,秦国从商鞅变法以后,取消王族 zRD-[Z/-
封爵,立二十等爵制以赏功劳(主要是军功)。从最高 ?>7-a~*A@
的二十等到最低的第一等,依次是:彻侯、关内侯、大 1%*\*z
庶长、驷车庶长、大上造、少上造、右更、中更、左更、 G" E_4YkJ
右庶长、左庶长、五大夫、公乘、公大夫、官大夫、大 ~Ck OiWC0
夫、不更、簪□、上造、公士。西汉以后,皇族封爵与 MjQju@
功臣封爵并存,一直延续到清代。 S}
OO)
秦以前君主称王,封爵中最高的一等为公。秦始皇 |u^S}"@3sU
称帝,西汉以后最高封爵为王,皆封与皇子。西晋以后, [%^sl>,7
皇族封爵与功臣封爵名称合并,但最高一级的王、亲王 +Tu?PuT7k
只封与皇族。至明代,在爵位中加镇国将军、镇国中尉 _Iav2=0Wi
等名称。清朝皇族爵位分十四等,其中贝勒、贝子是满 e
}?.3,?
语“天生贵族”的音译。 {~ F|"v
爵位与官职有一定关系。西周所封公、侯等爵,对 -wiQd@X
周天子称臣,在封国内就是君主,官爵合一。此后,总 >d
p/
的趋势是官与爵逐渐分离,但在某些时期仍有例外。西 e~zgH\`
汉、西晋及明朝初期,宗室王在封国内有军事、行政权, X\P%C
势力逐渐膨胀,先后酿成“七国之乱”、“八王之乱”、 'Tjvq%ks
“靖难之变”等,严重威胁着皇权。在其他时期,爵位 !9_(y~g{N
只是一种荣誉称号,因其与皇帝关系的亲疏(皇族封爵) mW%8`$rVEO
及功劳大小(功勋封爵)而有高低之分。 e6j1Fa9
爵禄在古代往往连称,受爵后必得禄。西周时,公、 '?veMX
侯是封国内的君主,封国内的财政收入全归其所有,但 W^L^7
公、侯要对周天子承担镇守疆土、交纳贡税、朝觐述职 MIIl+
等义务。以后封爵都有一定食邑,但不是自己征收,而 G9Uc
}z
是由王朝拨给。后来食邑变成了一种虚名,只有在爵位 (O0 Ry2uk
前加所谓“食实封”若干户,才能享有相应的封户租税, ZDFq=)0C
或从国家领得一定封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