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任用地方人士为县以下各级基层 t6v/sZ{F
组织的职事人员,以管理基层人户和有关各项事务的制 HF|oBX$_
度。乡官是对基层各级职事人员的统称。 Z{'i F
乡官的起源甚早,据《周礼•地官》记载,周代已设 boG_f@dv(
有比长、闾胥、族师等职名,分别掌管基层五家、二十 HR}bbsqxVf
五家及百家的事务。春秋战国时期进入封建社会后,为 {v3P9s(
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基层的需要,进一 'vN G(h#%d
步发展为完备的乡官制度。乡官以基层组织的人户编制 e{Z &d
为基础,层层设置,下达人户,上统于县令,成为封建 hMtf.3S7c
行政管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T0]MuIJ).
建置沿革 春秋后期,齐国郊内以五家为轨,轨十 # W"=ry3{
为里,里四为连,连十为乡;郊外三十家为邑,邑十为 utr:J
卒,卒十为乡,各设长正,以司其事。战国时,秦用商 ,0LU~AGe
鞅变法,五家为伍,设伍老;两伍为什,立什长;十什 mc4i@<_?
为里,置里正。秦始皇合并六国完成统一后,在全国实 $tl\UH7%2
行郡县制,县下普遍设立乡、里两级基层组织。乡置三 3do)Vg4
老、啬夫、游徼各一人,掌一乡事务,里有里正,里中 XC+A_"w)
人户仍沿前例编组什伍,以伍老、什长管辖,组织更加 ++E3]X|
严密。两汉、魏晋、南朝的乡官体系,皆因袭秦制。 3h<,
南北朝以后各代乡官的建置及名称屡有变化。北魏 aM;W$1h
于太和十年 (486)立三长:五家为邻,立一邻长;五邻 {26ONa#i
为里,立一里长;五里为党,立一党长。北齐十家为邻, fDP$ sW
五十家为闾,百家为族党,以党族、党副各一人,闾正 t]e;;q=L.
二人,邻长十人共领百家,并在城邑千户以上之处置里 N
8-oY$*
正二人,隅老四人。隋制五家为保,保五为闾,闾四为 \Acqr@D
族,“皆有正”。畿外设里正、党正,职同闾正、族正。 )YqXRm
唐代县下百户为里,五里为乡,设里正、乡耆。里下按 .c$316
村设村正,城邑每坊有坊正,皆各一人。五代后周以百户 GDuMY\1
为团,每团选三大户为耆长。宋初以里正、户长、耆长 n\Lb.}]1~
等主持乡里事务。熙宁三年(1070)令十家编一小保,五 ERN>don2
小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分别设保长、大保长 OiP!vn}k
及都保正、副。后改为二百五十家一大保,下辖五小保, RZCq {|L
并参用户长、甲头等职。元代县以下为乡、都两级,乡 nt@aYXK4|
有里正,都有主首。城市为隅、坊两级或隅一级,有隅 qQH]`#P
主、坊主。此外城乡皆立社,分隶都、坊之下,每社社 ,zT y?OQ
长一人。明代为里甲制,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里为十 ^) s2$A:L
甲,各设里长(城关地区称坊、厢长)、甲首。洪武二 Zp#v Hs
十七年(1394)里增老人一职,选里中50岁以上老人担任,
l
c '=mA
三、五名不等。清代实行保甲制,规定十户一牌,十牌 Xqm::1(-(
一甲,十甲一保,设牌长、甲长、保长各一人,但各地 ,c)uX#1
的实际职名相当繁杂。另有乡约,按自然村聚落设置或
]]wA[c~G
与保长并置。 w&KK3*=""
主要职掌 乡官作为封建国家基层组织的公职(汉 A`}rqhU.{-
魏时期成为半公职人员),总揽基层政治、经济、司法 %V ;?
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一切事务。主要职责有如下几项: k4[|'Dk?
① 管理户口。包括审造户口册籍和查核所辖人户 `6xkf&Kt
人口。户口是封建国家课取赋税、调发劳役和组织军旅 ~'CE[G5
的基本依据,历来受统治者的重视。汉代一年一造户籍, a,WICv0E
由乡官组织民户到县核实。唐代改为三年一造,里正负 &Ob!4+v/GP
责“按比户口”。明代每十年一造黄册,甲首填写清单, :HwA 5Z#
送里长汇造成册,上呈州县,最后达于中央。清代采用 ssN6M./6
循环册查核户口,保甲长对手中户册随时查核填注,每逢 ^*Yh@4\{JH
季末或隔半年赴县呈报,同时倒换册簿。如果脱漏户口, Q{5kxw1ZF
乡官要受处分。秦时判罚“赎耐”,南朝刘宋规定失职 "pRtczxOgR
者拘做苦工,隋有户口不实“乡正里长皆流远配”的令 TmV,&['mg
文。明代在脱户处分上对里长的惩罚甚至重于县吏。 j4uvS!
② 征调赋役。秦汉、魏晋、南朝皆以乡啬夫主管 c5D)
本乡赋税。唐代里正,宋代里正、户长、保长,元代社 r 0iK
长、都主首等,也先后承担催驱赋役的任务。明代按里 SX#
e:_
甲编制摊派力役,由里长甲首率领应役,并责成里长(前 f m)pulz
期还有粮长)主持本地田赋粮石的征收解运。清代不征 sEGO2xeI
人丁税,田赋原则上官收官解,但保甲长仍须配合官府催 +
|#O@k
督纳户完课。为了保证税源,乡官常兼职“劝课农桑”, G2Qlt@.T
主要有检查农业生产情况、防止荒芜土地,课种桑麻,设 -v]Sr33L
置管理义仓等项内容。 ECrex>zr%
③ 维持乡里治安。秦汉以游徼职司“循禁盗贼”, 3 I@}my1
里正负责检查所属人户的言行,民有所谓“善事”、“恶 hp 5|@
事”,立即报告上级官府,并采用“什伍连坐法”,迫使 @M_oH:GV
基层人户相互监督。秦汉以后,各代均把“察□弭盗”、 %'s>QF]'
“检查非违”作为乡官的基本任务,根据其直接控制人 4,CXJ2
户的特点,要求通过日常稽查,诸如出入盘查,值更巡 MbZJ;,e?
夜,捕拿“盗贼”,犯罪告发等方式,达到巩固基层封建 KLitg6&P
统治秩序的目的。宋代规定同保内犯“强窃盗、杀人放 '%dfzK*Z
火、强□、略人、传习妖教、造畜蛊毒”等案件,要随 h?BFvbAt
时纠告。元、明、清代也有类似令文。这里所说的“盗 1m:XR0 P
贼”、“非违”、“恶事”,主要指人民的反抗活动及 CF&6J$ZBgJ
其他不利于封建统治的行为。 >0ph9$
④ 兼理司法。历代乡官都参与基层司法活动,有 XWS%zLaK
一定的审判权。秦汉啬夫接受诉讼,查讯当事人,但无权 T92UeG
判决。唐代里正、坊正有权调解处理户婚、田土、斗殴 %l}D. ml
之类的民事案件,元、明、清沿用不废。明代还规定,乡 b&~4t/Vq
里词讼不经里老处分而径诉县官,即为“越诉”,要给 G7qG$wd8h
予“笞五十”的处罚。如果当事人对乡官裁决不服,仍 hb zC#@q
可上诉地方官府,但官府对乡官的意见要予以考虑。刑 75"f2;
事案件由县审判机关直接审理,乡官有查报验证之责。 uxtWybv
⑤ 宣布封建教化。即对乡民进行封建主义的教化 /'].lp
劝导,以加强思想统治。秦汉的三老掌教化,因其有“劝 66/3|83Z
导乡里,助成风化”的作用,被称为“众民之师”。元 0B@SN)<kH
代社长在劝农的同时兼掌“维持风纪”。明代里中设申 8$85^Of
明亭和旌善亭,里老定期宣讲,遇“怠惰不务生理”和 *c~T@m~DR
违反封建道德的行为,里老有权惩治。清沿明制,以乡 cik!GA
约主其事,并增加每月朔望宣讲皇帝谕令和有关律条内 #E?(vA1
容,在实际执行中,教化与司法职责经常结合进行。 Z*y`R
XE
选任和待遇 为扩大封建统治的社会基层和保证封 t]y
D-3'l&
建国家政令在基层行之有效,历代均强调以地主阶级人 ?nofUD.
士充任当地乡官,尤其是辖户较多、事权较重的职务。 4wID]bKM
但具体办法和待遇地位随时代变化而有所不同。 As 3.Q(#Z
中唐以前的乡官,一般由乡里推举报官认可,或由 X%Z{K-
地方官府直接任命产生。任职者多是当地豪强或有影响 |zQ4u
的宗法地主。如汉代三老的人选是“年五十,有修行,能 J?Ra bYd ~
率众为善者”;北魏的邻里党长“皆豪门丁多者为之”, 9Wnn'T@Tl
唐代里正由县官选“勋官六品以下白丁清平强干者充”。 d]:I(9K
这一时期乡官的社会地位较高,身份近于官吏,待遇可 q;<h[b?
分为两类:①有官秩和俸给,如啬夫。汉代规定治大乡 ]8Q4BW
者秩百石,乡小者百石以下。三国时,魏的啬夫为第八 A6:es_
或第九品。②无固定俸给,有复免徭役的权力和其他优 B$b +Ymu
礼待遇。北魏邻长复(免除徭役)一夫,“里长二,党 V'kX)$
长三”。汉代三老除免徭役,还常得皇帝赐爵、赐田帛, BRlT7grgq
并可上书言事。 vg3=8>#
宋代以后,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度的强 lrv3fPIW
化,乡官的身份渐降为职役。由官府按各户资产高下、 MC<PM6w
人丁多寡佥点派充,定期轮换。北宋以一等户轮充里正, c- }X_)U }
二等户轮充户长。元代里正、主首的役期有周年一更和
/% M/
半岁或一季一更多种,充任时“各验丁产,先尽富实”。 w+yC)Rmz
明代一里之长也由丁粮多者十户轮当。这一时期基层职 @7?#Y|`
事的身份具有两重性,作为职,可以“在官”之人行使 cUvz2TK
封建国家赋予的行政权力,统治基层人户;作为役,必 cUA7#1\T=
须无条件承担封建义务,供职而不能领取俸给或其他报 ;~D)~=|ZZ
酬,在科役日繁的情况下,还要冒赔累破家的风险。由 3+ @<lVew6
于这一原因,自宋迄清,常出现富户上户逃避佥点,将 :E:38q,hG
职名转嫁给中下户承担的现象,尽管各代均下令禁止,实 _i20|v
际很难杜绝。这一时期的充任者主要是中小地主,有时 maXG:l|
还包括一般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