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任用地方人士为县以下各级基层 vQa'S-@u
组织的职事人员,以管理基层人户和有关各项事务的制 I6s3+x;O
度。乡官是对基层各级职事人员的统称。 U7DCx=B
乡官的起源甚早,据《周礼•地官》记载,周代已设 bLnrbid
有比长、闾胥、族师等职名,分别掌管基层五家、二十 i"j(b|?e
五家及百家的事务。春秋战国时期进入封建社会后,为 \i[BP
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基层的需要,进一 OGrBUP
步发展为完备的乡官制度。乡官以基层组织的人户编制 :EtMH(
为基础,层层设置,下达人户,上统于县令,成为封建 zLD|/`
行政管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T|"7sPgGR
建置沿革 春秋后期,齐国郊内以五家为轨,轨十 to6;?uC+|i
为里,里四为连,连十为乡;郊外三十家为邑,邑十为 jvVi%k
卒,卒十为乡,各设长正,以司其事。战国时,秦用商 1IgHc.s
鞅变法,五家为伍,设伍老;两伍为什,立什长;十什 _B,_4}
为里,置里正。秦始皇合并六国完成统一后,在全国实 9YF$CXonE=
行郡县制,县下普遍设立乡、里两级基层组织。乡置三 eFTX6XB:i
老、啬夫、游徼各一人,掌一乡事务,里有里正,里中 {4ptu~8
人户仍沿前例编组什伍,以伍老、什长管辖,组织更加 {@M14)-x>_
严密。两汉、魏晋、南朝的乡官体系,皆因袭秦制。 B[NJ^b|
南北朝以后各代乡官的建置及名称屡有变化。北魏 Bt>}LLBS2
于太和十年 (486)立三长:五家为邻,立一邻长;五邻 GhnE>d;i
为里,立一里长;五里为党,立一党长。北齐十家为邻, \7E`QY4
五十家为闾,百家为族党,以党族、党副各一人,闾正 |t\KsW
二人,邻长十人共领百家,并在城邑千户以上之处置里 ?"@ET9
正二人,隅老四人。隋制五家为保,保五为闾,闾四为 9kd.j@C
族,“皆有正”。畿外设里正、党正,职同闾正、族正。 H!JWc'(<$
唐代县下百户为里,五里为乡,设里正、乡耆。里下按 J%4HNW*p
村设村正,城邑每坊有坊正,皆各一人。五代后周以百户 'aPCb`^;w
为团,每团选三大户为耆长。宋初以里正、户长、耆长 Fhi5LhWe+.
等主持乡里事务。熙宁三年(1070)令十家编一小保,五 Qrz*Lvle h
小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分别设保长、大保长 q/J3cXa{K
及都保正、副。后改为二百五十家一大保,下辖五小保, sBB:$X
并参用户长、甲头等职。元代县以下为乡、都两级,乡 4=
$!_,.
有里正,都有主首。城市为隅、坊两级或隅一级,有隅 v5gQ9
主、坊主。此外城乡皆立社,分隶都、坊之下,每社社 zlN+edgY#,
长一人。明代为里甲制,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里为十 KD9Ca $-
甲,各设里长(城关地区称坊、厢长)、甲首。洪武二 H;X~<WN&AW
十七年(1394)里增老人一职,选里中50岁以上老人担任, gZ~y}@Ly
三、五名不等。清代实行保甲制,规定十户一牌,十牌 Z|f^nH#-C
一甲,十甲一保,设牌长、甲长、保长各一人,但各地 ;9
R40qi
的实际职名相当繁杂。另有乡约,按自然村聚落设置或 )bF)RLZ
与保长并置。 gDgP;id
主要职掌 乡官作为封建国家基层组织的公职(汉 6S` ,j
魏时期成为半公职人员),总揽基层政治、经济、司法 ,|=iv
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一切事务。主要职责有如下几项: k0Oc,P`'*
① 管理户口。包括审造户口册籍和查核所辖人户 -uS7~Ww.a
人口。户口是封建国家课取赋税、调发劳役和组织军旅 hwG||;&/H
的基本依据,历来受统治者的重视。汉代一年一造户籍, _~(MA-l
由乡官组织民户到县核实。唐代改为三年一造,里正负 ~%::r_hQ
责“按比户口”。明代每十年一造黄册,甲首填写清单, UwzE'#Q-
送里长汇造成册,上呈州县,最后达于中央。清代采用 mDe+ M{/
循环册查核户口,保甲长对手中户册随时查核填注,每逢 zS>:7eG
季末或隔半年赴县呈报,同时倒换册簿。如果脱漏户口, +"fM &F]
乡官要受处分。秦时判罚“赎耐”,南朝刘宋规定失职 K{7S
者拘做苦工,隋有户口不实“乡正里长皆流远配”的令 @a7(*<".
文。明代在脱户处分上对里长的惩罚甚至重于县吏。 sou$qKoG01
② 征调赋役。秦汉、魏晋、南朝皆以乡啬夫主管 ;@ ! d!&
本乡赋税。唐代里正,宋代里正、户长、保长,元代社 XC8z|A-@
长、都主首等,也先后承担催驱赋役的任务。明代按里 ch2e#Jf8
甲编制摊派力役,由里长甲首率领应役,并责成里长(前 B7jlJqV
期还有粮长)主持本地田赋粮石的征收解运。清代不征 71m-W#zyA
人丁税,田赋原则上官收官解,但保甲长仍须配合官府催 7VZ JGRnn
督纳户完课。为了保证税源,乡官常兼职“劝课农桑”, OcS`Fxs
主要有检查农业生产情况、防止荒芜土地,课种桑麻,设 )BTs *7 j
置管理义仓等项内容。 *R6eykp
③ 维持乡里治安。秦汉以游徼职司“循禁盗贼”, p. ~jo
里正负责检查所属人户的言行,民有所谓“善事”、“恶 67:<X(u+!
事”,立即报告上级官府,并采用“什伍连坐法”,迫使 {:8[Mdf
基层人户相互监督。秦汉以后,各代均把“察□弭盗”、 Xz@;`>8i
“检查非违”作为乡官的基本任务,根据其直接控制人 >-+X;0&
户的特点,要求通过日常稽查,诸如出入盘查,值更巡 htSk2N/
夜,捕拿“盗贼”,犯罪告发等方式,达到巩固基层封建 o=2`N2AL
统治秩序的目的。宋代规定同保内犯“强窃盗、杀人放 /7)G"qG~F~
火、强□、略人、传习妖教、造畜蛊毒”等案件,要随 mW9b~G3k
时纠告。元、明、清代也有类似令文。这里所说的“盗 En_8H[<%
贼”、“非违”、“恶事”,主要指人民的反抗活动及 ?`}U|]c
其他不利于封建统治的行为。 \hc9Rk
④ 兼理司法。历代乡官都参与基层司法活动,有 xGPv3TLH^
一定的审判权。秦汉啬夫接受诉讼,查讯当事人,但无权 j. cH,Y
判决。唐代里正、坊正有权调解处理户婚、田土、斗殴 |u=57II#xK
之类的民事案件,元、明、清沿用不废。明代还规定,乡 Jt][b
里词讼不经里老处分而径诉县官,即为“越诉”,要给 T]k@g_
予“笞五十”的处罚。如果当事人对乡官裁决不服,仍 cl5 :|)
可上诉地方官府,但官府对乡官的意见要予以考虑。刑 r v>6k:(
事案件由县审判机关直接审理,乡官有查报验证之责。 :a2?K5
⑤ 宣布封建教化。即对乡民进行封建主义的教化 Q}]un]]Zt
劝导,以加强思想统治。秦汉的三老掌教化,因其有“劝 hw1s^:|+2
导乡里,助成风化”的作用,被称为“众民之师”。元 A2 rRYzN;
代社长在劝农的同时兼掌“维持风纪”。明代里中设申 <KC gtO
明亭和旌善亭,里老定期宣讲,遇“怠惰不务生理”和 OXo-(HLE
违反封建道德的行为,里老有权惩治。清沿明制,以乡 !G37K8&&*
约主其事,并增加每月朔望宣讲皇帝谕令和有关律条内 p O.8>C%
容,在实际执行中,教化与司法职责经常结合进行。 S<44{
oH
选任和待遇 为扩大封建统治的社会基层和保证封 K4~dEZ
建国家政令在基层行之有效,历代均强调以地主阶级人 BFY~::<b
士充任当地乡官,尤其是辖户较多、事权较重的职务。 yTk9+ >
但具体办法和待遇地位随时代变化而有所不同。 VYO O8MQI
中唐以前的乡官,一般由乡里推举报官认可,或由 0xsvxH"*
地方官府直接任命产生。任职者多是当地豪强或有影响 &{8 "-
dw
的宗法地主。如汉代三老的人选是“年五十,有修行,能 r J&1[=s
率众为善者”;北魏的邻里党长“皆豪门丁多者为之”, Vi]D](^!
唐代里正由县官选“勋官六品以下白丁清平强干者充”。 *H;&hq
这一时期乡官的社会地位较高,身份近于官吏,待遇可 Kl^Yq
分为两类:①有官秩和俸给,如啬夫。汉代规定治大乡 :QN,T3i'/3
者秩百石,乡小者百石以下。三国时,魏的啬夫为第八 -cG?lEh<
或第九品。②无固定俸给,有复免徭役的权力和其他优 YTY0N5["
礼待遇。北魏邻长复(免除徭役)一夫,“里长二,党 <&:3|2p
长三”。汉代三老除免徭役,还常得皇帝赐爵、赐田帛, 8amtTM
并可上书言事。 !1|f,9C
宋代以后,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度的强 xOP\ +(
化,乡官的身份渐降为职役。由官府按各户资产高下、 r)ga{Nn,.
人丁多寡佥点派充,定期轮换。北宋以一等户轮充里正, <4^a(Zh
二等户轮充户长。元代里正、主首的役期有周年一更和 ,1QU
半岁或一季一更多种,充任时“各验丁产,先尽富实”。 .b5B7x}
明代一里之长也由丁粮多者十户轮当。这一时期基层职 %5jxq9:K
事的身份具有两重性,作为职,可以“在官”之人行使 h?fv:^vSi
封建国家赋予的行政权力,统治基层人户;作为役,必 mbSJ}3c"
须无条件承担封建义务,供职而不能领取俸给或其他报 LR'F/.Dx
酬,在科役日繁的情况下,还要冒赔累破家的风险。由 bZ:w_z[3=
于这一原因,自宋迄清,常出现富户上户逃避佥点,将 X{<j%PdC
职名转嫁给中下户承担的现象,尽管各代均下令禁止,实 s0qA8`Yu
际很难杜绝。这一时期的充任者主要是中小地主,有时 d* 7 Tjs{\
还包括一般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