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59阅读
  • 0回复

中国古代乡官制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thinfo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9-08-21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任用地方人士为县以下各级基层 Rl|4S[  
组织的职事人员,以管理基层人户和有关各项事务的制 `nUO l  
度。乡官是对基层各级职事人员的统称。 j@Qg0F  
  乡官的起源甚早,据《周礼•地官》记载,周代已设 Pmi#TW3X  
有比长、闾胥、族师等职名,分别掌管基层五家、二十 K ~44i  
五家及百家的事务。春秋战国时期进入封建社会后,为 ,3I^?5  
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基层的需要,进一 gn5)SP8  
步发展为完备的乡官制度。乡官以基层组织的人户编制 PX|=(:(k  
为基础,层层设置,下达人户,上统于县令,成为封建 mj?16\|]  
行政管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DoC(Z)o  
  建置沿革 春秋后期,齐国郊内以五家为轨,轨十 s<x1>Q7X~  
为里,里四为连,连十为乡;郊外三十家为邑,邑十为 K.gEj*@  
卒,卒十为乡,各设长正,以司其事。战国时,秦用商 co _oMc  
鞅变法,五家为伍,设伍老;两伍为什,立什长;十什 D .vw8H3  
为里,置里正。秦始皇合并六国完成统一后,在全国实 :hGPTf  
行郡县制,县下普遍设立乡、里两级基层组织。乡置三 P7B:%HiAx  
老、啬夫、游徼各一人,掌一乡事务,里有里正,里中 }U@m*dEG  
人户仍沿前例编组什伍,以伍老、什长管辖,组织更加 sqx` ">R  
严密。两汉、魏晋、南朝的乡官体系,皆因袭秦制。 /8@m<CW2Y  
  南北朝以后各代乡官的建置及名称屡有变化。北魏 DaNW~rd{  
于太和十年 (486)立三长:五家为邻,立一邻长;五邻 5CAR{|a  
为里,立一里长;五里为党,立一党长。北齐十家为邻, 4([.xT  
五十家为闾,百家为族党,以党族、党副各一人,闾正 3*DXE9gA9  
二人,邻长十人共领百家,并在城邑千户以上之处置里 `n!viW|tB  
正二人,隅老四人。隋制五家为保,保五为闾,闾四为 SEKN|YQV/t  
族,“皆有正”。畿外设里正、党正,职同闾正、族正。 3L-^<'~-k;  
唐代县下百户为里,五里为乡,设里正、乡耆。里下按 6FfOH<\z6i  
村设村正,城邑每坊有坊正,皆各一人。五代后周以百户 t$^l<ppQ  
为团,每团选三大户为耆长。宋初以里正、户长、耆长 j{#Wn !,  
等主持乡里事务。熙宁三年(1070)令十家编一小保,五 &!7+Yb(1  
小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分别设保长、大保长 5''*UFIF1  
及都保正、副。后改为二百五十家一大保,下辖五小保, g+q@i{Yn  
并参用户长、甲头等职。元代县以下为乡、都两级,乡 p|6v~  
有里正,都有主首。城市为隅、坊两级或隅一级,有隅 <2Y0{ 8)  
主、坊主。此外城乡皆立社,分隶都、坊之下,每社社 K6\` __mLf  
长一人。明代为里甲制,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里为十 5P^U_  
甲,各设里长(城关地区称坊、厢长)、甲首。洪武二 N} />rD  
十七年(1394)里增老人一职,选里中50岁以上老人担任, Z-Wfcnk  
三、五名不等。清代实行保甲制,规定十户一牌,十牌 MB$a82bY  
一甲,十甲一保,设牌长、甲长、保长各一人,但各地 !c8L[/L  
的实际职名相当繁杂。另有乡约,按自然村聚落设置或 6OUvrfC(H  
与保长并置。 Ygj6(2  
  主要职掌 乡官作为封建国家基层组织的公职(汉 =3+L#P=i9  
魏时期成为半公职人员),总揽基层政治、经济、司法 XoL[ r67Z  
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一切事务。主要职责有如下几项: +^Jwo)R'b  
  ①  管理户口。包括审造户口册籍和查核所辖人户 c>MY$-PD  
人口。户口是封建国家课取赋税、调发劳役和组织军旅 _EKF-&Q6  
的基本依据,历来受统治者的重视。汉代一年一造户籍, pcpxe&S  
由乡官组织民户到县核实。唐代改为三年一造,里正负 [}k|  
责“按比户口”。明代每十年一造黄册,甲首填写清单, rgR?wXW]jE  
送里长汇造成册,上呈州县,最后达于中央。清代采用 ~= 9V v  
循环册查核户口,保甲长对手中户册随时查核填注,每逢 TNsg pJ?\  
季末或隔半年赴县呈报,同时倒换册簿。如果脱漏户口, eiB(VOJ  
乡官要受处分。秦时判罚“赎耐”,南朝刘宋规定失职 ; $6x=uZ  
者拘做苦工,隋有户口不实“乡正里长皆流远配”的令 {{zua- F  
文。明代在脱户处分上对里长的惩罚甚至重于县吏。 a@k.$  
  ②  征调赋役。秦汉、魏晋、南朝皆以乡啬夫主管 V<W02\Hs  
本乡赋税。唐代里正,宋代里正、户长、保长,元代社 }wG|%Y#+r  
长、都主首等,也先后承担催驱赋役的任务。明代按里 ;>/ipnx  
甲编制摊派力役,由里长甲首率领应役,并责成里长(前 *vXDuhQ  
期还有粮长)主持本地田赋粮石的征收解运。清代不征 {Ot[WF  
人丁税,田赋原则上官收官解,但保甲长仍须配合官府催 =_pmy>_z  
督纳户完课。为了保证税源,乡官常兼职“劝课农桑”, ?9,YVylg  
主要有检查农业生产情况、防止荒芜土地,课种桑麻,设 FcY$k%;'Q  
置管理义仓等项内容。 Do(P dF6A  
  ③  维持乡里治安。秦汉以游徼职司“循禁盗贼”, @ikUM+A {  
里正负责检查所属人户的言行,民有所谓“善事”、“恶  ,&4zKm  
事”,立即报告上级官府,并采用“什伍连坐法”,迫使 fg< ( bXC  
基层人户相互监督。秦汉以后,各代均把“察□弭盗”、 C!`>cUhE{  
“检查非违”作为乡官的基本任务,根据其直接控制人 =nw,*q +  
户的特点,要求通过日常稽查,诸如出入盘查,值更巡 WNl&v]   
夜,捕拿“盗贼”,犯罪告发等方式,达到巩固基层封建 m]Hb+Y=;h  
统治秩序的目的。宋代规定同保内犯“强窃盗、杀人放 <e$5~Spc  
火、强□、略人、传习妖教、造畜蛊毒”等案件,要随 G%y>:$rw[O  
时纠告。元、明、清代也有类似令文。这里所说的“盗 G*8+h  
贼”、“非违”、“恶事”,主要指人民的反抗活动及 H^]Nmd8Q)  
其他不利于封建统治的行为。 N`y}Gs  
  ④  兼理司法。历代乡官都参与基层司法活动,有 pjaiAe!k  
一定的审判权。秦汉啬夫接受诉讼,查讯当事人,但无权 f)p>nW?Z  
判决。唐代里正、坊正有权调解处理户婚、田土、斗殴 tjBh$)  
之类的民事案件,元、明、清沿用不废。明代还规定,乡 !V$6+?2   
里词讼不经里老处分而径诉县官,即为“越诉”,要给 &/J.0d-*``  
予“笞五十”的处罚。如果当事人对乡官裁决不服,仍 ~0' _K1(H  
可上诉地方官府,但官府对乡官的意见要予以考虑。刑 SH@  
事案件由县审判机关直接审理,乡官有查报验证之责。 Ba"^K d`  
  ⑤  宣布封建教化。即对乡民进行封建主义的教化 1kz9>;Ud6  
劝导,以加强思想统治。秦汉的三老掌教化,因其有“劝 glOqft&>`  
导乡里,助成风化”的作用,被称为“众民之师”。元 twYB=68  
代社长在劝农的同时兼掌“维持风纪”。明代里中设申 <wd4^Vr!2  
明亭和旌善亭,里老定期宣讲,遇“怠惰不务生理”和 p[af[!  
违反封建道德的行为,里老有权惩治。清沿明制,以乡 hB2s$QS  
约主其事,并增加每月朔望宣讲皇帝谕令和有关律条内 " kE:T.,  
容,在实际执行中,教化与司法职责经常结合进行。 yP<:iCY  
  选任和待遇 为扩大封建统治的社会基层和保证封 oneSgJ  
建国家政令在基层行之有效,历代均强调以地主阶级人 Yq)YS]  
士充任当地乡官,尤其是辖户较多、事权较重的职务。 + aXk^+~j  
但具体办法和待遇地位随时代变化而有所不同。 "OS]\-  
  中唐以前的乡官,一般由乡里推举报官认可,或由 ,,wyydG  
地方官府直接任命产生。任职者多是当地豪强或有影响 ZhJ|ZvJ  
的宗法地主。如汉代三老的人选是“年五十,有修行,能 [6/%V>EM  
率众为善者”;北魏的邻里党长“皆豪门丁多者为之”, 3' :[i2[  
唐代里正由县官选“勋官六品以下白丁清平强干者充”。 u%gm+NneK  
这一时期乡官的社会地位较高,身份近于官吏,待遇可 $.3CiM }~  
分为两类:①有官秩和俸给,如啬夫。汉代规定治大乡 zOdasEd8!  
者秩百石,乡小者百石以下。三国时,魏的啬夫为第八 CgTQGJ}-  
或第九品。②无固定俸给,有复免徭役的权力和其他优 2AdHj&XE  
礼待遇。北魏邻长复(免除徭役)一夫,“里长二,党 Velbq  
长三”。汉代三老除免徭役,还常得皇帝赐爵、赐田帛, loqS?bC ]  
并可上书言事。 8`LLHX1|  
  宋代以后,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度的强 jtVPv]  
化,乡官的身份渐降为职役。由官府按各户资产高下、 +[l{C+p  
人丁多寡佥点派充,定期轮换。北宋以一等户轮充里正, Dil4ut- $  
二等户轮充户长。元代里正、主首的役期有周年一更和 { G>+.  
半岁或一季一更多种,充任时“各验丁产,先尽富实”。 ;uo|4?E:\(  
明代一里之长也由丁粮多者十户轮当。这一时期基层职 r'JK$9  
事的身份具有两重性,作为职,可以“在官”之人行使 +iDz+3v(  
封建国家赋予的行政权力,统治基层人户;作为役,必 b8-^wJH!  
须无条件承担封建义务,供职而不能领取俸给或其他报 GH)+yD[o  
酬,在科役日繁的情况下,还要冒赔累破家的风险。由 YwTtI ID%  
于这一原因,自宋迄清,常出现富户上户逃避佥点,将 1~iBzPU2  
职名转嫁给中下户承担的现象,尽管各代均下令禁止,实 `fE:5y  
际很难杜绝。这一时期的充任者主要是中小地主,有时 |P?B AWYeQ  
还包括一般农户。
欢迎共享你手中的家族资料,多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便更多兄弟姊妹寻根!    微信公众号 imyu_cn
新浪微博@余钰 | 腾讯微博@余钰 | 我的QQ:1656852 | 我的字辈信息(湖北黄冈):之志从道钟维嘉士 | 湖北黄冈地区余氏族谱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