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既是制度变革的时代,也是种族更替的时代,而制度的变革又可以 7%eK37@u
&FN.:_E
归结到种族的更替上。 eV?2LtT#5
l]l'4@1
上古时,身居中原华夏的人以正统自居,把周围的人分为四大部分:东方的 q9r[$%G
PBTnIU
夷、南方的蛮、西方的戎和北方的狄。这既有地域上的因素,然而更主要是种族 +}os&[S
_TQj~W<
上的区别,种族不同,风俗习惯、道德规范及文化传统等也就各不相同。 O.M>+~Nw
8\A#CQ5b
经过夏、商、周(前期)三代一千多年的延续,中国/中原/中华、华夏或诸 "CQa.%
a![{M<Y~
夏的观念已基本形成,然而进入东周以後,我们看到的却是中夏诸国的彻底衰落 r1{@Ucw2
1FL~ndJs
。东迁洛邑之後,周天子作为各诸侯国的精神领袖已逐步失去了威望,与周室关 %axh`xK#
o&)8o5
系最深的几个公一级的大国如卫、郑、鲁等也渐次衰微,虽然郑国和鲁国直到战 u5b|#&-mX
J7Hl\Q[D1
国後期才分别被韩国和魏楚等国灭掉,而卫国则一直残存到秦灭六国之後。 Q}K"24`=
aU "8{
齐桓公适时提出“尊王攘夷”,遂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其实齐国在东方诸国 w3obIJm
(Ag16
中与东夷的渊源乃是最深的,齐的始封地很小,正是靠逐步兼并周围的东夷部落 4I
k{
fo#fg8zX%
特别是强大的莱夷族,才发展壮大的,因此齐人中融入了许多夷人的因子,齐国 p{Yv3dNl
qn<|-hA*
的风俗也大有夷气,这一现象直到管仲辅佐桓公时才得到根本的改观,後来孔子 Yz/md1T$
vv3*
j&I
对管仲助桓公攘夷的功绩大加赞赏,说要是没有管仲的话,我们现在恐怕都要被 J!v3i*j\
8>2.UrC
发左衽,遭受夷人的统治了,其实要是没有与攘夷同时进行的移风易俗等大改革 k90YV(
=eq[:K<6
,齐国恐怕同样还是得被发左衽的。与齐桓公并称的是晋文公重耳,而重耳本身 G~]Uk*M
q
.y'>[
就有狄人血统(晋国公室常与狄人首领通婚),晋国更是靠排挤、兼并周围无数 XMCXQs&
p
.%]Q*8
狄人部落的“启土”政策起家的,因此晋人中融入了许多狄人的因子,晋国的风 p0]=QH
2zX]\s?3
俗也大有狄气,这一现象到三家分晋之後还有延续,而靠近北部的赵国则对之继 Q1lyj7c#x
o]odxr
承得更多。在齐桓晋文之间曾短期称霸的是颇有争议的宋襄公,经典的故事是“ xKbXt;l2
j<u pRS,$
不鼓不成列”;宋国是殷商遗民的封国,宜另作别论。还有两霸,一个是称霸南 REQ\>UO_
@?ebuj5{e
蛮的楚庄王,一个是称霸西戎的秦穆公,楚国本来就是南蛮大国,而秦国则不是 C-xr"]#]
_r#Z}HK
出身西戎就是由兼并诸戎起家的,因此,春秋五霸中有四霸都来自夷蛮戎狄,而 I]|Pq
RIR\']WN
剩下的一霸则来自前朝遗族,且算不算称过霸都还大成问题。即使从另一个五霸 +D6YR$_<
sQ3[<
的系统来看,即去除前述五霸中的後两霸,再加上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也还是 [>3./YH`
b1q"!+8y
一样,因为吴国和越国离中原就更远了,他们都出自东夷和南蛮的系统。 MR7}s4o
gk4;>}
进入战国之後,大国只剩下七个,齐、楚、秦,还是分别代表着夷、蛮、戎 ,oe <
!.$I["/=
的系统;魏、赵、韩,由晋国分裂而来,依然是北狄支脉的延伸,只不过韩、魏 L<S9
.<?GS{6
N
已大大向中原扩展,赵国则固守北藩,赵武灵王更是胡服骑射,全盘狄化了,而 Rh2+=N<X
;>hO+Wo
在诸大国之间还有一个由白狄建立的鲜虞中山国,更是狄人的直系苗裔;剩下一 ^6x%*/l|
EP&,MYI%E
个远在东北的燕国,虽然其始祖是周室近亲,但是它长期处於夷狄的包围之中, (# c*M?g3
,,.QfUj/&
早就斯文丧尽了,其所受东夷尤其是东北夷的浸染最深,屠何、无终、孤竹、山 Ny7 S
Paq4
戎乃至後来的貊貉、东胡等,都对燕国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0~K" ;\
qZh/IW
可以看出,从周到汉,古典的中国或华夏事实上已经衰落。自西周亡於犬戎 }#+^{P3 ;
c#]4awHU
之後,周人即一蹶不振,春秋五霸也好,战国七雄也罢,都没有中原诸国的份儿 Q\vpqE!9
# w4-aJ
,然後秦灭六国,更是相当於诸夏种族意义上的亡国,西戎至此盛极一时;然而 |-ALklXr
?z+eWL
统一前的各国差别太大,秦人更是以“虎狼之国”著称,其残暴落後表现在各个 e`s
~.ZF
TX/Xt7#R:
方面,长平之战坑降卒四十万是其野蛮之极,焚书坑儒则更显其对山东各国先进 T!{w~'=F
t@;p
文化的极端仇视,大家都是外国人,种族和文化各各相异,强行的“书同文”无 I{2hfKUe`
uW{l(}0N
异於摧残文明,同时各国的遗族也念念不忘复国,未几,“三户可亡秦”的楚人 }X6m:#6
*&W"bOMH*
首先揭竿而起,秦帝国顷刻便告瓦解,优势又转入南蛮一系--项羽、刘邦都是 "S]TP$O D
BU_nh+dF
楚人;随着汉帝国的建立和巩固,汉民族才逐渐开始形成,但是不要忘了汉朝的 dn3y\
+6\Zj)
统治者主要来自南蛮楚地,只是在汉武帝时儒生重新崛起,儒家被抬高到独尊的 AkV#J,
3LC
6{b>p+U
地位(即相当於借宗教来巩固帝国的统治),这才有了在思想和礼仪制度意义上 }Y\%RA
;_(4Q*Yx
华夏的复兴,而且就算是这样,也还有源出南蛮的道家始终与之对抗和互补,一 K0>zxqY
&u
!,Hp
直到现在。 ;=z:F<Y
H:|uw
种族上发生的大规模的变化必将反映到政治和体制的层面上,这是陈寅恪先 2^7`mES
eR>oq,
生提出的精要论点,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都是明证,近读蒙文通先生的《周秦少 z$sT !QL~
=3P)q"
数民族研究》,才更深地体会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