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董耀会 4.B*B3
AV4HX\`{P0
n E0~Y2
史学界认为,中国的统一,总是北方统一南方。三国由晋统一,南北朝由隋统一,五代十国由宋统一,宋金对峙由元统一。由此可见,中国由分裂到统一,通常是由北方某一集团的势力来完成,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所以在中原统治者的心目中,总是感到来自北方的压力,从而长城作为军事防御的目的,一直被认为是防止北方民族南下的军事屏障。 Ju7C?)x
qetP93N_*
中国首次完成南方统一北方,是由明太祖朱元璋完成的。朱元璋起于江淮之间,并没有急于北上把斗争的矛头直指元朝,而是先消灭了与之并存的几支起义军,然后分路北伐,进兵元都,很快就推翻了早已腐朽的蒙元统治。明王朝是在推翻蒙元帝国后建立起来的,这就决定了相互敌对的关系。正象前人所指出的那样:“元人北归,屡谋兴复。”[1][a1] 为防止北元卷土重来,明代前后大规模修建长城50余次之多,峻垣深壕,筑垒建隘,历时200余年,役夫不计其数,使长城防御体系日趋完善,尽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蒙古各部贵族与明王朝双方处于对立冲突之中,但其间更多的是蒙古游牧文化流入中原,中原物资输往塞外,相对一线双方民族把臂言欢的和平景象,从某种意义上讲明长城既是一条蒙古民族与汉民族之间的分界线、隔离线,又是冲突融合以至友好往来的汇聚线。 )UZ0gfx
:2)1vQH0L
明初长城是控制北元势力的需要 \seG2vw$
N%rL=zE
明朝前期对长城的修建,始于洪武元年(1368),止于宣德十年(1435),历时67年。这一阶段重点以反击蒙古族为主,同时也进行防御工事的构筑,主要是在北魏、北齐、隋长城的基础上,增建烟墩、城堡、壕堑,局部地段将土垣改为石墙。修缮重点是北京西至大同的外长城和山海关至居庸关的沿边关隘。 N3yB1_
元至正二十八年即明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的军队很顺利地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元顺帝被迫退回“塞北”。元王朝虽被推翻,但其军事实力仍然很强。元顺帝仍把握着完整的政治机构和较为强大的军事力量,并占有东至呼伦贝尔湖,西至天山,北抵额尔齐斯河及叶尼塞河上游,南至现在长城一线的广阔的领土。在陕西、甘肃则有河南王扩廓帖木尔的十八万人马。在辽东方面有右尉纳哈出指挥下的二十万军队。在云南则有元宗室梁王的一支力 V"by9p|V`
量。元顺帝以辽东和陕甘为左、右翼,居中调度,时刻都在想收复失地,重主中原,所以在明朝初年,明中央政权同北元还打了几次激烈的大战。洪武三年(1370),元顺帝死,其子爱猷识理达腊即位,是为昭宗,仍称大元皇帝。这时明王朝的部队击破了扩廓帖木儿在陕、甘地区的部队,扩廓帖木尔率残部逃至和林。[2] Ym.l@(
'<&EPUO
明王朝为消灭掉对中原威胁最大的,盘据在和林的扩廓帖木儿部队,于洪武五年(1372)春正月,出动十五万大军分三路进击漠北。大将军徐达为中路,出雁门关趋和林;左副将军李文忠为东路出居庸关至应昌;征西将军冯胜出金兰取甘肃。这次出击,中路徐达部在杭爱岭北被扩廓帖木尔的部队打得大败。东路李文忠部因不知中路已败退,孤军深入漠北,遭到蒙古军强大袭击后,奋战而回。[3]仅西路冯胜部从金兰(今兰州)西进,打通了河西走廊,设置了甘州、庄浪诸卫,明王朝由此时起,弃敦煌划嘉峪关为界,开始经营河西防务。这次大举进攻漠北,全面来说以失败告终。这次失败使明廷认识到,就当时的力量是不可能彻底消灭蒙古族军事力量的。虽然以后又有多次对蒙古族的征战,但也是以攻为守,并没有改变战略上的防御局面。 )ehB)X
Vo 6y8@\
中原地区,由于元王朝残酷的统治制度和镇压农民起义的战争,严重地破坏了生产力。华北、东北、西北人口大减,土地荒芜;而南方,元代时在权贵们巧取豪夺,横征暴敛之下,生产力也遭受了空前的破坏。明王朝要想巩固住自己的统治地位,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缓和社会矛盾,恢复生产。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明王朝无力彻底解决蒙古族在塞北的压力。所以朱元璋于洪武六年(1373)命大将军徐达等备山西、北平边。并批准了淮安侯华云龙提出的“自永平、蓟州、密云迤西二千余里,关隘百二十有九,皆置戍守的奏议”。[4]修筑了从北京东北和西北部燕山山脉,到军都山山脉上的关塞隘口。明王朝在巩固边防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政策,促进了明初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缓和了阶级矛盾。明初经营边务,修建巨大边地防御工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存和发展自己的力量,对蒙古贵族发起强大的攻势。 ~0F9x9V
du'}+rC
洪武四年(1371)以后,连年经略辽东。辽东当时属山东布政司,只有军事建制,而无行政建制。在定辽都卫(后改辽东都司)下增设了许多的卫所。在辽东今长春、农安一带尚有蒙古勇将纳哈出所指挥的几十万人,不断伺机进攻边地。据《明太祖实录》载:洪武五年(1372)十一月,曾攻陷牛家庄,此役“烧仓粮十万余石,军士陷没者五千余人”。[5] Z6R:
rq
Rnj Jg?I=
经过十五年对辽东边务的经营,明廷于洪武二十年(1387)二月,派大将军冯胜等率二十万大军,开始了对蒙古纳哈出部的征战。六月,纳哈出为明廷强大的力量所慑服,不战而降。[6]接着明廷派大将军蓝玉等,率师十五万,进攻北元王脱古思帖木儿所在地捕鱼儿海子(今贝尔湖)。脱古思帖木儿仅以数骑逃走。脱古思帖木儿本想逃往和林,奔土剌河畔,途中被其部下所杀。[7]这样北元势力瓦解了。北元瓦解之后,分裂为三大部分:在今辽河及迤北地区的兀良哈部;在今鄂西嫩河、克鲁伦河流域及贝加尔湖以南地区的鞑靼部;在今科布多河和叶尼塞河地区的瓦剌部。在明廷的打击下,大部分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左右,先后归附明廷。稍后又相继叛去,继续进攻明廷边地。 ;5D@kS^
\]U<hub
洪武二十三年至洪武二十九年(1390-1396),明廷又发动了五次较大规模的对蒙古族各部的征战: m@G<ZCMZ
pkXfsi-Nu
洪武二十三年(1390)春,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率师,北征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儿不花、知院阿鲁帖木儿等[8]。洪武二十四年(1391)春夏之际,前将军颖国公傅友德率大军征讨兀良哈三卫。[9]洪武二十五年(1392)夏,北平都指挥使周兴率大军出居庸关远征塞北。[10]洪武二十八年(1395)春夏之际,都指挥周兴和都督宋晟、刘真等合兵征讨兴安岭东面的女真地区。[11]洪武二十九年(1396)春,燕王朱棣率师出大宁塞北征[12]。经过这五次战役,基本上奠定了明王朝边地的稳定局面。此后,明王朝虽仍很重视北方边地的防务,但仅是加强边将出边巡逻而已,并无需大筑长城。 <78$]Z2we
<JL\?)}n
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太祖朱元璋死。长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洪武年间为巩固朱氏王朝的统治,朱元璋将诸子分封为王,各王拥有护卫兵士三千人至一万九千人不等。燕王等因驻守边地,握有兵权,则势力更大。建文帝即位后,鉴于诸王权重位尊,势力太大,威胁皇权,故决定削藩。 !,? <zg
Rwc[:6;fn
建文元年(1399),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号称“靖难”,从北平举兵南下。建文帝也多次遣将派兵前往征伐。建文四年(1402),燕王攻占京师(今南京)建文帝死于宫中(一说逃走),燕王登基改元永乐。 DKy>]Hca
I.^X 2
整整四年的“靖难之役”期间,明王朝无暇外顾。洪武年间煞费苦心建立起来的北方防御的稳定局面又被破坏。刚刚登基的客观条件不允许明成祖立即开展对蒙古族的征讨;同时,又由于蒙古族失去首领,鞑靼、瓦剌两部酋长连年激战,相对削弱了侵扰明王朝边境的力量。明朝采取了招抚政策,边地虽经常遭到骚扰,但相对来说还算安定。永乐六年(1408),故元嫡裔坤帖儿的弟弟本雅失里继承汗位。断然拒绝成祖的温和诏谕,杀了明廷派去的招抚使。明廷以此事件为借口,于永乐七年(1409)秋七月,派淇国公丘福为征虏大将军,率师十万北征。因丘福率部轻进,深入胪朐河以北,陷伏,全军覆没。[13] zwM"`z
J)9 AnGWe
永乐八年(1410)二月,明成祖亲率五十万大军出居庸关北征鞑靼部,调用战车三万辆,运粮二十万石随军行动。在斡难河畔(今鄂嫩河)打败本雅失里的军队。[14]本雅失里逃至瓦剌部后被瓦剌所杀。这次出征除击破了本雅失里外,还在归途中打败了阿鲁台部,使其屈服归顺。 >I$B=
2[jL^XMM
明代为便于防守,将长城沿线分成九大防区,这便是明长城的九镇。永乐七年(1409),明成祖开始北征前,设置了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首批设置四镇同以后所设的宁夏、甘肃、蓟州三镇,及再后设置的山西、固原二镇合称九镇。[15] UWQtvQ
f
JB&G~7Q85
鞑靼部失败之后,蒙古瓦剌部的势力却日益强大起来。永乐十二年(1414),明廷见瓦剌的马哈木等部率兵渡过饮马河(今克鲁伦河),威胁明王朝的统治。成祖于当年三月,再次率五十万步马官军亲征。两军决战于忽兰忽失温(今乌兰巴托东南),双方经过激战,明军凭借先进的铳炮优势打败了瓦剌军,并乘胜追至土剌河畔。[16]蒙古族瓦剌部势力衰落后,阿鲁台部势力大振。明王朝曾不断协助阿鲁台,以对抗瓦剌。阿鲁台部强大后,联合兀良哈部在永乐十九(1421)、二十年(1422)屡犯明边。为了加强北边防务,抵抗蒙古族南下,明成祖于永乐十九年(1421)将首都由南京迁到北京。并于次年二月集天下兵马,亲征塞北。[17]这以后又于永乐二十一(1423)、二十二年(1424)进行了两次亲征,但都因阿鲁台闻讯远遁而无结果。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十八日成祖在亲征途中死于榆木川。[18]明成祖五次亲征漠北,本想立威定霸,但远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EkN_8(w
h/,R{A2mO
明成祖在大事征讨的同时,也很重视建立长城防御体系。《明史·兵志》载:(永乐)“帝于边备甚谨,自宣府迤西迄山西,缘边皆峻垣深濠,烽堠相接。隘口通车骑者百户守之。通樵牧者甲士十人守之。武安侯郑亨充总兵官,其敕书云‘各处烟墩,务增筑高厚,上贮五月粮及柴薪药弩,墩傍开井,井外围墙与墩平,外望如一’。”[19] <^d!Vzr]
dZPW2yf
明成祖朱棣死后,明王朝再也没有能力对蒙古族各部进行大规模的远征了。由此以后加强北方防务,修建长城防御体系便显得越来越重要。 ov8
ByJc
n'THe|:I
明中叶长城是拒蒙战争的前沿 d:A}CBTSY
xdPcsox~
明朝中叶对长城的大规模兴筑,始于正统元年(1436),止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历时130年。这个阶段由于明朝的政治腐败、军备废弛,已无力组织大规模的反击,对北方的防御也逐渐演变成以守为主。经过百余年间的经营使整个北方的边防形成以长城为主体的点线结合,以点控线、以线制面的九边防御体系。 :pRF*^eU
T.kyV|
秦汉之际在北部设防,修筑长城,始终是凭借阴山和黄河天险来构筑防御线。但到明代,这些天险已非其属,永乐以后又先后放弃了大宁卫、东胜卫。明代整个防御线被迫南移数百里,至山西大同、陕西榆林一带。而大同、榆林地区则基本上无险可依,为遏阻蒙古族南下,只好靠多修长城,广建城堡,以加强纵深防御,补充地利之不足。 1pK6=-3w3
_pW_G1U
明正统四年(1439)脱欢死,其子也先即位,自称太师淮王,这时蒙古可汗脱脱不花只是虚设。也先以追捕仇人为名自北而西,又自西而东征服了蒙古各部族,使其完全统属于他。 8!&nKy<Y
X1oGp+&
明王朝见也先的势力迅速发展起来,预见到将要和明廷发生冲突。《明史·英宗本纪》载:八月“甲戌,敕边将备瓦剌也先,九月丁亥,靖远伯王骥、右都御史陈镒经理西北边备”。[20]明王朝渐趋中衰,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根本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加强防务。明王朝自英宗即位后,经景帝、宪宗、孝宗七十多年,是中衰时期。这时期宦官当权,政治腐败。经济上土地高度集中,一大部分自耕农,甚至中小地主在大地主及官吏的重重盘剥下破产,而有权有势的大地主及官吏大量侵占土地后,又不纳田赋,明廷出现了财政危机。为了增加明廷的财政收入,把大地主、官吏应交纳的田赋转嫁到农民的身上。农民在无法忍受的压榨下,纷纷揭竿而起。其中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有广西和尚杨行祥的起义,浙江人叶宗留率领的破产农民的起义,福建皇丰、福安等地银矿矿工起义,福建邓茂七为首的农民起义。[21] 为镇压农民起义,明廷增加税赋以适应军费的支出。这样便形成了恶性循环。明朝走向中衰,集中反映在财政危机和农民起义这两个问题上。 `z9J`r=I
`?"6l5d.]
瓦剌也先在统一蒙古后,窥伺到明廷政治腐败,民生凋蔽,便认为南侵时机已到。据《明实录》英宗正统十二年(1447)十一月丁未条载,也先怂恿脱脱不花进攻明朝时说:“王不为,我将自为,纵不得其大城池,使其田不得耕,民不得息,多所剽掠,亦足以逞。”[22] /;Yy@oc
; DDe.f"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瓦剌于正统十四年(1449)开始大举南犯。引起这次战争的直接原因是朝贡和赏赐的问题。朝贡即通贡,实际上也是一种贸易。臣服于朝廷的少数民族部落首领,每年派贡使携马匹等贡品向朝廷进贡。朝廷则按贡品的质量、等级发给银两及游牧地区所需物资作为酬价,还要给进贡的部落首领和贡使以大量赏赐。自永乐以来,瓦剌每年都有贡使于十月入大同,十一月入北京进贡。第二年春,贡使带着朝廷的赏赐,由北京出发,二月离大同而回。贡使人数最初只有数人,后来由数十人增至数百人。 sHdp
,(N[*)G
正统十三年(1448),瓦剌派往朝廷的贡使竟然增至三千五百多人。明廷礼部核实所来人数,发现实有二千五百多人。朝廷责其虚报人数,冒领赏赐。贡使回去后,瓦剌也先遂以此为借口,分兵四路向辽东、宣府、大同、甘肃四镇长城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也先率主力居中进攻大同。大同告急,震惊了朝廷。英宗朱祁镇,年纪很轻,是个缺少政治经验又不懂军事的皇帝。他所宠信的宦官王振,力主英宗亲征,自信以“御驾亲征”之威,便能吓退瓦剌部队。英宗为王振甜言蛊惑,不听诸大臣的劝阻一意孤行,于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十七日率领五十万大军亲征,这支庞大的部队出居庸关后于八月二日到大同。一路数遭风暴,士兵受寒多病,士气大减。大同镇守郭敬把惨败真情告知王振,王振恐慌之至,急令班师。大军至宣府,正遇瓦剌前锋伯颜帖木儿,其探知英宗在此,便急报也先。而明军在退兵路上,王振为了显示自己在朝中的威风,挟皇帝“临幸”他的老家蔚县。大军出发之后,王振又恐五十万大军过其家毁掉田里的庄稼,便又下令改回原路。这样就使蹑踪而至的也先部队赢得了时间。八月十三日,明军退到河北怀来的土木堡,次日也先追至,命军扎营于水源之处。土木堡是缺水之地,五十万饥渴交加的将士如入绝境。也先佯作撤退,并派使者讲和,王振信以为真,急令移营就水。这时瓦剌三万精骑突然从四面八方杀来,明军顿时大乱,随行大臣多数战死,英宗也只好下马盘膝坐以待俘。[23] {:bN/zV#
]]2k}A[-I
土木堡全军覆没的消息传到京城,明廷一片混乱,许多大臣纷纷准备逃难,并竭力主张迁都南京,兵部侍郎于谦等则主张坚决抗战。因为当时的北方如失去政治中心京都,整个黄河以北广大地区就难以保障了。正统十四九月初六,英宗弟朱祁钰即帝位,他支持了于谦抗击瓦剌,保卫京师的主张,并提于谦为兵部尚书。于谦上任后,采取了一系列军事措施,他下令各处招募民壮,就地操练,候命策应;还调集府运粮军和山东、南京沿海备倭军进京担任守卫。令工部齐集物料,昼夜赶造攻战武器,并加强了宣府、大同等要塞处的防务。[24]九月二十八日,瓦剌军挟英宗至大同城下,总兵郭登严阵以待。也先见大同有备,便绕过大同经广昌(今涞源县)至紫荆关,十月九日攻破紫荆关城,然后大军过易县、良乡于十一日过卢沟桥进逼北京。于谦等整军二十二万,列阵九门外迎战瓦剌,城厢居民亦准备人自为战。瓦剌包围北京本想要挟明廷君臣订城下之盟。见攻城不下,长城防御线各战略要地又皆为明廷官军所守,而各地援军将至,恐归路被截,包围北京四天之后,便裹挟着英宗从来路退回边外。[25]也先原以为明王朝已不堪一击,恢复元王朝宏业的时机已到,及进至北京之后,见防御坚固,将士骁勇,方知难以取胜,接着便退居长城以北。但他认为掌握着明廷皇帝这么个绝好的人质,是一定能胜利的,不久双方开始议和。明廷因另立了皇帝,所以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社稷为重,君为轻的议和原则。这样坚持到“土木之变”一年后,也先于景泰元年(1450)八月初八,仅在明廷答应互市的情况下,送回英宗。 ?qmp_2:WU
kccWoU,
在“土木之变”中,长城防御体系中的一些主要关隘及很多城堡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据《明史·景帝本纪》载,代宗即位后马上下诏修沿边关隘。[26]英宗于景泰八年(1457)发动夺门之变,重登皇位后,亦较为重视长城防御体系的经营。 Qhn;`9+L
fDh]tua
蒙古可汗脱脱不花是元室嫡裔,但自也先之父脱欢时起,蒙古大权就落到了瓦剌太师的手里,但脱脱不花不甘心居徒有虚名之位,想真正复兴其蒙古宗主的地位。明廷便想利用脱脱不花来削弱瓦剌。脱脱不花和瓦剌始终是单独向明廷派遣贡使的,而明廷却对脱脱不花所遣使臣,宴劳赐赏优厚于也先的使臣。双方的矛盾越来越深。景泰二年(1451)双方终于仇杀起来,最后也先杀死了脱脱不花,自称大元天圣可汗。也先登上蒙古可汗的座位后便开始加强对属部的统治,但还未到他彻底统一准备和明王朝决一雌雄时,便于景泰六年(1455)被其部下所杀。也先一死,瓦剌部立即丧失了对全蒙古的统治地位,退居西北旧地。此后活动在明长城防御线以外的主要是鞑靼部和兀良哈三卫部众。也先死后,蒙古东部最强大的孛来、毛里孩两部,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立脱脱不花之子为汗,因其年幼,明王朝称他为小王子。后来孛来杀小王子,毛里孩又杀了孛来。时隔不久毛里孩又为朵颜部所杀。毛里孩灭亡之后,蒙古又陷入完全分裂的状态。 o&SSvW
eGL<vX
在蒙古族封建主进行内战的同时,他们也并未停止对明边的掠夺,屡犯明边辽东、宣府、大同等镇。毛里孩、孛来等部先后进入河套,并以此为根据地,出河套则寇宣府、大同、三关以震畿辅;入河套寇延绥、宁夏、甘肃、固原,以扰关中。[27]明廷称占据河套地区的部分蒙古部众为“套寇”。 eSfnB_@x2
$IX\O
到了明宪宗成化末年,东部蒙古族势力再次兴起,其首领巴图孟克对内铲除骄臣,对外首先击败了瓦剌,接着又收服了土默特,并于弘治元年(1488)在成吉思汗大庙前,向全蒙古宣布称达延汗。[28]巴图孟克称汗后又兼并了兀良哈部,最终把大漠南北蒙古三大部分基本统一起来。在达延汗统治初期,由于集中主要力量于蒙古族的统一战争,所以大体上和明王朝保持着和平的关系。但明边一线亦有火筛等部不时兴兵南下,犯境掳掠。弘治十四年(1501),明廷发兵征讨屡犯明边的蒙古族火筛等部,同达延汗的关系日趋紧张。到了正德十二年(1517)冬十月,达延汗率兵进犯大同镇,犯阳河,掠应州,明武宗朱厚照亲促诸军御战,达延汗军队方退去。[29]达延汗虽在中、后期亦侵扰过明边,但就他毕生的事业而言,主要力量始终是用于其民族各部的统一。达延汗统一了整个蒙古族后,和平地分封了诸子的势力范围,这次分封诸子便成了后世蒙古各部落成立的起源。 ;11x"S
8b(!k FxD
明王朝彻底的衰落是从武宗开始的,统治阶级更加腐朽。武宗沉溺玩乐,不理朝政,又喜矫饰雄武。世宗崇奉道教,多年不上朝,很少接见大臣。农民起义的次数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中原地区的刘六、刘七、齐彦名、赵鐩等为首的农民起义,众至数万人,影响很大。[30] vB0RKk}d5
6.WceWBR
在蒙古族的力量有了较大的发展,明王朝国势日衰的形势下,为遏阻剽悍、勇猛的蒙古骑兵南下,明廷投入更大的力量修缮和加固长城,使原先不相连接的关隘和长城联接起来。明代全线联接的、完整的长城防御体系就是在这期间形成了。这时期修筑长城,同洪武年间所修沿边关隘的性质不同,已成了消极防御的军事工事。明王朝花费巨大人力、物力修建起来的万里长城,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这是由当时的社会状况、军事制度和战略思想决定的。单从军事的角度来说,在长逾万里的防御线上,攻击一方是先发制人,攻其不备,在时间、规模、突破口的选择上有主动权。而守军分散在万里长城线上,无论如何地强调常备不懈、居安思危,还是难以阻挡一些规模较大的突然袭击的。陕西三边总制王琼在《北虏事迹》中记载:“正德十年正月二十二日,套虏二万余骑到,于花马池北镇边墩起,至石井儿墩止,拆开墙口一十二处,深入固原等地抢掠而去。本年七月二十二日,套虏二万骑到,于花马池北柳扬墩起至青羊墩止,拆开墙口一十六处,深入平凉临巩,直抵陇州,大掠而去。总制右御史邓章调榆林等处官军分布固原要冲,不能御。”[31]这类记载在长城沿线的各州、府、县志中,在明朝有关兵备的资料中是很多的。 u<xo/=Z
hz:pbes
嘉靖二十二年(1543)达延汗死后,其子孙们使蒙古又重新陷入了分裂、割据的状态。达延汗长孙卜赤虽继承蒙古可汗位,但实际只能统率他自己的割据范围左翼地区。达延汗死后,其三子阿勒坦汗势力日盛,成为蒙古族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中原史书上多称其为俺答汗。 6gL-OJNo
}H> ^o9
蒙古地区基本上是游牧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其它物资匮乏,决定其对中原经济的依存关系。他们需要用畜牧产品交换中原的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因此,不论是瓦剌也先,还是达延汗,在完成其霸业后,都积极要求明廷允许互市贸易。互市,有官市和民市之分。官市是蒙古族各部落同明朝官府之间的贸易。因蒙古族各部主要是以马匹同官府进行贸易,所以官市又习称马市。民市则是长城内外百姓之间定时在指定地点进行的私人之间的贸易。达延汗后期,蒙古各部不时南下攻进长城,抢掠财物,俘虏人口,朝廷便决定中止和平的贸易关系,对蒙古族实行经济封锁。俺答汗认识到了经济封锁对蒙古族的危害,多次派人奉书表示愿意臣服于明廷,要求赐予封爵,允许每年进贡,并请求在长城关口恢复互市贸易。以嘉靖皇帝和严嵩为代表的反动腐朽的明王朝,武断地以“寇情多诈”为名,拒绝了俺答的通贡互市的合理要求。并悬出赏额,购俺答汗的首级。[32] I:cg}JZ>|
q*7<)VwI
嘉靖二十年(1541),俺答汗率兵大举南犯。越石岭关,直取太原。吉囊则由平虏卫入掠平定、寿阳等处。第二年夏,俺答又遣使石天爵到大同提出通贡互市的要求。大同巡抚龙大有为冒功领赏,诱捕石天爵,押解京都。嘉靖皇帝下令,处石天爵以残酷的磔刑,并提龙大有为兵部侍郎。[33]嘉靖二十六年(1547),俺答又于夏秋先后两次派人请求通贡互市,大同镇总兵官的家丁董宝等人,步龙大有之后,为冒功而擅杀来使。宣大总督翁万达上书朝廷,奏请严惩董宝等肇事者,并在关口公布告示以缓解双方敌对的紧张关系。皇帝不准,后来翁万达两次上书,言俺答自冬涉春,屡求贡,并不是谎言,应该准其通贡互市的要求。但他的奏议非未得准,还遭到了皇帝的斥责。[34] 58Xzup_"
B;>{0
s
在俺答真心求贡而不得批准,双方军事冲突日趋严重的情况下,翁万达向朝廷提出加强防务,修缮长城的请求,得到嘉靖皇帝的批准[35]。翁万达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至二十八年(1549)四年间,大兴土木,重新修筑了大同镇、宣府镇长城的主要部分。但北边却并未因此而安定。俺答的领地原在河套以北大青山一带,后来乘明廷衰弱之机,占据了河套地区做为放牧之地。河套地区东面紧接大同镇,南面为榆林镇和固原镇,西面为宁夏镇。所以俺答占据河套后,便十分严重地威胁着明朝长城防御线的安全。 XRx+Dddt;
#DU26nCL
嘉靖二十七年(1548),陕西三边军务总督曾铣,上书朝廷提出发动进攻,收复河套地区。[36]从军事战略的角度来看,收复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的河套地区是绝对必要的。但在当时明统治者力量日趋衰弱,而河套草原又利于发挥蒙古族剽悍勇敢,善于骑射的优势情况下,采取轻进的政策是肯定不会成功的。曾铣力主收复被蒙古族鞑靼部占领的河套地区的《边务·十八事》,得到了嘉靖皇帝的嘉奖。当时的首辅、内阁大学士夏言也积极支持曾铣的计划。为取代首辅职位的严嵩等人,竭力攻讦和中伤夏言。性情暴戾昏庸无能的嘉靖皇帝,改变了主意,杀害了力主收复河套的曾铣、夏言。 O/s$SX%g
K.<.cJE
夺得了首辅之位的严嵩,是明朝封建统治集团中最反动、最腐朽势力的代表,对内结党营私,贪婪成性;对外执行一条投降主义路线。这样就给俺答大规模的南侵以可乘之机。 ^hNgm.I
a7zcIwk
'{
嘉靖二十九年(1550)夏,俺答集合十余万蒙古骑兵,准备大举南下。这时靠贿赂严嵩而官居大同总兵官的仇鸾,恐惧万分,竟派人送重金贿赂俺答,求其不要进攻大同镇,俺答收受了重贿,便移兵进攻宣府镇、蓟镇。嘉靖二十九年(1550)八月十四日,俺答率部顺潮河南下,攻逼古北口。十六日他派出数千骑兵,从正面诱战古北口守兵,另遣一支精兵,由黄渝沟拆长城而过,绕至古北口后,明军腹背受敌,不战自溃。俺答乘势南下,当天就经密云打到怀柔和顺义境内。八月二十日,俺答军经通州西犯京城。京城守兵,名为十四万人,其实因各级将领冒领饷额虚报兵员,实有兵数不过五、六万人。俺答前锋七百余骑,在京郊大肆杀掠,百姓逃涌京城,而京城却九门紧闭,百姓号哭之声震天。俺答兵临城下,大掠村落居民,焚烧庐舍,大火日夜不绝。嘉靖皇帝催促诸将出城作战,而严嵩等投降派,却执行“饱将自去,惟坚壁为上”的失败主义方针。听任俺答兵在城四周滥肆掳掠,不敢出战。俺答兵围京城三天,在城外抢掠大量财物、牲畜及人口。于二十三日从古北口原路退回。历史上把这次俺答南下掳掠称做“庚戌之变”。[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