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嘉庆、道光、咸丰之后,大清帝国走到了同治年间,竟然一反立国之初中天之势,开始现出千疮百孔之象。同治年间,白彦虎、马占鳌等伊斯兰民族主义者领导的回民军在西北同清军作步步为营的阵地战,捻军骑兵在中原一带展开飘忽不定的运动战,清廷为防止回民军东进,进而与捻军在军事上协同对抗清军,遂命察哈尔副都统(察哈尔的军政副长官,官阶正二品)杜噶尔在四子部落领地驻军,并向四子部落征调大批驼马。同治十一年,肃州回民军东进至乌拉特旗,杜噶尔遣兵堵防,军需重担落在了邻近的四子部落与喀尔喀右翼身上,但其时蒙古各部苦于差役繁重,对于频繁的政府征调已不感兴趣,经济发展也由于多种原因停滞多年,不敷调遣。所以各部虽然口头上应允,实质的行动往往敷衍其事。清廷频繁用兵西北,多需蒙古各部落出人出马,残酷的战争和与近代社会发展不相称的原始的牧业经济使各部落民生凋零,有的部落已经面临人口锐减的地步。同时,内地农业经济的发展,使牧业经济相形见绌,这时,内地汉籍农民往往迁居长城外寻找农业发展的机会,这种农业经济模式的“入侵”不仅改变了蒙古部落的牧场,而且对他们质朴的思想也形成了猛烈的冲击。在军事上,蒙旗军制在早期与明军作战及雍正、乾隆年间征讨准、回部中,均发挥过重大作用,但咸、同之后,却难以适应新的社会发展状况,渐同虚设。自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与捻军作战中殒命疆场后,蒙旗威仪,便一去不返,在大清帝国军事舞台上渐渐接任主角的是模仿西洋军队的新式练军。这种状况对于蒙古各部来说很残酷,却的确是事实,不得不接受的事实。蒙古各部无论在经济上、军事上、意识形态上,都在发生着危机。 >oea{u
A2^\q>_#
从道光年间开始,内地农民往往只要支付并不多的银两就可以在蒙古人的牧地耕种。据一位西方传教士的回忆录,他说蒙古人总是很朴实,对于银两多少的概念并不十分明确,而内地迁往口外的农民迫于生计,必然是锱珠必争,这种“世故”程度上的差别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在各项交易中蒙古人总是吃亏。而且,因为当时的某种原因,农民租种蒙古部落的牧地后往往逃避官府的税收,而只向蒙古牧主缴纳很少的租金。这种情形在官府的文件里称作“私垦”,是必须严厉禁止的违法行为。四子部落牧地在归化城北,离农业区域并不远,也处于私垦蔓延的境地。光绪十一年,察哈尔都统(察哈尔最高军政长官,官阶从一品)绍祺在前往调解土默特部落与达拉特部落牧界争端的途中经过四子王旗,发现了私垦现象,再加上四子部落多年来对于支差采取消极态度,便上奏北京,对四子部落不积极支差和私垦泛滥提出了批评意见。但蒙古各扎萨克在实际的行政管理上归理藩院直辖,地方政府不能实施或不能直接而完全地实施行政管辖权,故纵使有意见,也只能通过理藩院再作理论。这次上奏后的处理结果与这位都统大人的期望一样,四子部落受到了中央政府缓和的批评。 &lR 6sb\
C?ulj9=Z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义和团与天主教的争端在华北纷起,设在四子王旗铁圪旦沟、乌尔图沟的教堂也受到当地蒙、汉民众的猛烈攻击,教堂被当地人民烧毁,具体详情未考。但以义和团一贯的行事态度,自免不了烧毁教堂,打伤教民等等。朝廷对于藩属的“过错”,向来都是“地方惹祸,中央掏钱”,结果是朝廷赔偿给受损失的教堂十一万两白银。据西方的记载,当时的内蒙各旗几乎遍设教堂,而且信徒甚众。牧师中法国人、瑞典人、意大利人等等都有,在为当地带去基督教的同时,也带去了医药和其他一些先进的技术;当然,也有另一部分牧师在干着一些与宗教精神相违背的可耻的勾当。义和团从简单的逻辑和口号出发,扩大了打击面,所引起的一个副作用就是导致当地法制的无序,这必然遭官府所不容。当时的四子王旗的汉族居民已成相当势力,发生过激行为时由于蒙旗政府力量有限,后果必然难测。中央在支付巨额赔款后(在内蒙古仅口外七厅和西部各盟旗被迫向天主教堂的赔款就达一百三十五万两白银),所做的第一件事恐怕就是将蒙旗官员严厉斥责。 ;_8#f%Y#R
m#ZO`W
又过了三年,到了光绪二十九年,回民军所引起的大清帝国西北区域的动荡被来自南方的绿营彻底平息之后 (在这些“新式”的战役中,蒙旗已经不能做得更多,而且此时各部落的人口增长速度基本为零,旗军战斗力反而下降),清廷在四子部落南境设武川直隶厅同知 (正五品地方官),府治设于乌兰花,也就是现在的四子王旗旗政府所在地,但常设机构暂寄归化城。武川直隶厅归山西管辖,辖区包括原四子部落、茂明安、喀尔喀右翼的部分蒙汉居民。回民军引发的动荡导致大清帝国的军事制度开始向更加实用化、西洋化的方向迈进,虽然做得还远远不够。山西大同镇成立了新式练军,就在武川境内驻防。短短数十年以来这块土地上产生的这些不再属于中世纪的事物对思想依旧停留在成吉思汗时代的四子王旗的贵族们产生了深刻的触动,但他们的作为却总是相对迟于时代的变迁。光绪二十七年以后,内蒙古和大清国其他地区一样开始推行“新政”。新政的主要内容有:开放边禁,大举移民垦殖;开办银行、邮政、厂矿、铁路;加强警政、司法;广置厅县,改设行省;创办新式学堂与文化设施等。此外还允许官方或私人与外商合资兴办工矿企业等。内阁中书锺镛于光绪三十二年提奏蒙古事宜十四条:“移建理藩院,变通理藩院官制,行殖民策,移八旗兵饱于蒙古,复围猎之制,借债筑路,设银行,铸造银铜元,兴矿产之利,屯垦之利,畜牧之利,森林之利,榷盐之利”等。作为“新政”的一个具体内容,管辖范围包括乌兰察布盟和伊克昭盟的绥远城将军贻榖在其辖区内大力督办农垦事务。由于较之其他地域,四子王旗境内毕竟水草还算丰茂,贻榖便在请示北京后,着手在四子部落的部分牧区进行大面积垦种。这样带来的后果必然是大批来自内地的擅长耕种的汉人向草原移民,蒙古人在他们自己的领地内反而逐渐成了人口数量上的“少数民族”。还有一个他们当时想不到的后果,就是不合适的垦殖使原生草原大面积的退化,直至沙漠化。可惜的是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内蒙草原的沙漠化才开始引起新中国领导人的如梦初醒式的注意,但已经为时太晚。内蒙草原的表层土很薄,平均不过二米,一旦农业耕作破坏了表层土的完整,底层的黄沙便如打来了潘多拉的魔盒一样肆虐开来。昔日处处美丽的内蒙草原,终于在人们双手的不懈努力下,演变成今天的黄沙漫漫。光绪三十一年,四子部落经济上日渐凋零,债务缠身,便以忽济尔图向地方政府抵债,由官方放垦。光绪三十二年,又献出察罕依噜格勒图,以解经济上的困顿。当时的行政体制也发生了变化,四子王旗不再直接与理藩院沟通,而须先经过绥远城将军,这自然有利于简洁中央的管理,但对于蒙旗而言,形式上的地位无疑是降低了。这一切都象马蹄下渐渐退化的草原一样让这些尊贵的哈撒儿的子孙们倍感沮丧。 wpN k+;
x8!ol2\`<
…… 1h>yu3O
:}r.
民国三年(1914年)曾建绥远特别区,所辖有归绥(民国元年以绥远城粮饷同知厅并入前归化厅,始称归绥县)、萨拉齐、托克托、和林格尔、清水河、武川、五原、东胜等八县,乌兰察布、伊克昭二盟及土默特旗。 <F'X<Bau
mK[)mC
_8
…… XGJj3-eW{
V?Z.\~
1937 年10月14日,日寇侵入绥远省城。在日寇入绥后不久,苏尼特王爷德穆楚克栋鲁普和伪蒙古军也进入绥远,并得到日军支持,预定将伪蒙古军政府改组为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由德化迁到归绥。为此于10月27日,强迫召开了第二次蒙古大会,当时内蒙西部各旗代表及绥远维持会代表三百余人参加会议,议决改组为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以绥远省城归绥市为“首都”,并改名厚和。当时伪政府下的乌兰察布盟公署辖四子部落、喀右翼、茂明安、中公、东公、西公等六旗。为维护民族的尊严和领土的纯洁,傅作义将军绥远抗战的战场就在阴山南北广袤的土地上展开。在让侵略者和尾随的民族败类付出代价的同时,乌兰花的土地上也洒下了无数蒙、汉志士的鲜血,“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抗日的旗帜猎猎飘扬了八年。 }K1JU`Lz
PlF87j (
…… SF}<{x_
lE!a
1938年7月,贺龙率领的八路军一二○师调出一部分官兵,奉毛泽东“在平绥路以北沿大青山脉建立游击根据地甚关重要”的指示,由李井泉、姚吉带队,穿过重重封锁,来到大青山一带,与当地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会师。此后,正式组建成了大青山支队,并在大青山建立了抗日根据地,活动范围就包括四子王旗南部的乌兰花一带。 #Y0-BYa^
u$*56y
…… ZiYm:$CJ
*+TH#EL2
1949年,绥远省解放后,将全省调整为4个专员公署、两个盟、一个中心旗、一个省直辖旗。其中,乌兰察布盟管辖四子王旗、达尔罕、茂明安、中公、东公、西公6旗。“文化大革命”发动后,在四子王旗境内驻有“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一部,开始大规模的垦殖活动。 /"
${$b{
K TsgJ\W
(近、现代部分待续) J8M$k/"X
%VzKqh
)LJnLo+
想不出更好的方式,用一首诗作为结尾: !
iptT(2
UPc<gB
空 觞 曲 Mn$]I) $
Q\GDrdA
*?z0$Kz<,[
走过多远的地方才叫流浪, -pU|hSW*b
历经多少风霜才叫沧桑; DNR~_3Aq
现在我可以告诉你, ed!:/+3e/
那些高山白雪融化的过往…… j
,)P9V
KJ?y@Q
一个人的旅程就叫流浪, ( 7ws{)
心碎过就叫沧桑; jYVE8Y)my
在梦境的草原我纵横驰骋, F,GN[f-
哪里有姑娘白色的毡房? F(
Ak
R*zO
dxY
丢不下的是我的行囊, (f_g7B2&y
挥不去的是那深情的目光; >sD4R}\})
在孤独中我享受着自由, R0;efD
在自由的尽头我思念着姑娘…… 8ZcU[8r
LF?P>
1%-
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写于西安 F_ 7H!F
a$9A(Pte
后记: /%n`V
%8)W0WMe
这样的一篇文章,原先以为读者一定寥寥,没想到居然还有不少网友喜欢。在此谢了。但我心里却总是难抑许多的黯然。当初写作时所参考的文献堆满了我的书桌,还有无数存储在笔记本计算机中的“数字”文献,主要是《清史稿》、《明史》、《元史》、《草原帝国》等,还有一些西方人在清朝时的内蒙古区域的游记。蒙古学知识浩如烟海,这篇不过是我的处女作,但愿不要失去动力,堕落成为最后的一篇。辍笔时正好伊斯兰教的斋月开始,就将这篇试笔之作送给我的一位回族朋友—赛力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