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Mx}h6
传统的文字记载中完全没有提到有关余国的存在。但是在华夏姬周文化系统文字记载之外还存在着另一种历史记载行为,那就是当事人对自身生活状况的记录并且通过随同墓葬而保存在了地底下。几千年之后又被后人挖掘出来,从而使历史真面目得以重见天日。这种文物实证相比于书籍记载更为真实可靠。 N-`;\
正是从现代出土的西周以来古墓随葬器物铭文的发掘和认读中,一个被掩埋千年的文明古王国得以重新被发掘出来,展现世人面前。余姓的确切来源得以找到了真实可靠的追溯线索。 N@6OQ:,[F
东北亚历史上确凿地存在过一个叫做余的王国。现在的余姓群体主流就是来源于这个余国,余姓是以国为姓。 X5Y
`(/V
1965年在山东省费县台子沟村古墓发掘出土了一个商末周初的青铜鼎,上面刻着铭文:“余子氽鼎,百岁用之。”2006年安徽蚌埠双墩出土春秋时期钟离国的两件铜戈。其中一件上面铭文为:“余子白取此之元戈。”胡部刻着:“钟离公柏获徐人。”另一件上面铭文为:“余王容巨此自作元戈。”江西省靖安曾出土一春秋时期青铜鼎。上面铭文为:“余大子白辰为作好妻—”
4|N\Q=,
这些出土文物上的铭文共同指向一点:铭文中的“余”是国名!余国当时的封号是子爵。西周建国分封诸侯公五个等级,为:公、侯、伯、子、男。余国即是子爵。而且,余国发生了从子爵变更和发展为余王朝的变化。铭文中出现四个人物,分别为:余子氽、余太子白辰、余子白取此、余王容巨此。 hF"g91P
铭文“余王容巨此自作元戈”意义极为重大。它可能证明余国和当时的周王室是同一级别的,要高于当时的齐鲁郑卫晋诸封国。 "F$o!Vk
从姬周文化宣扬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理论来看,天下只能周王室独尊的局面被打破了,出现了两个王室并存。余王国的出现当是重大事件。 <{420
对出土器物铭文的分析,还可得出以下结论: :KSor}t
1、 山东费县出土余子氽鼎,由余国国君氽的墓葬地地域在费县当可推出,当时余国就在山东费县一带,国君坟茔当在国家疆域之内,不可能葬到别的国家去。 hNnX-^J<o
2、 从安徽蚌埠出土的铜戈铭文亦可推知,余国先是封国,后建号余王国,地位发生大变化。 rLh9`0|D
3、 余国的地域范围由西周初期的山东费县一带到春秋时期南迁到了淮河流域的以泗洪为中心的地域。 rEyz|k:
]1d,O^S
汉语的余是自有的,独立于整个汉藏语系体系以外自个产生的。
xs'kO=
那就奇怪了,我吾余朕汝其彼这些代词,偏偏只有余一个传输给台语,问题是,这一个还代替得如此彻底,真不对称啊。不知道是怎么个影响的。 Bw<zc=%
实际上,可以发现,汉语方言中的第一人称统统都是吾我等的后裔,没有一个是余的后裔。似乎表明余在上古汉语中只出现于书面语中,影响浮于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