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霖先生及其同仁对湖南图书馆馆藏家谱、方志和相关资料进行爬梳,整理出《湖南姓氏源流》,费时二、三年,辛劳莫名,其功亦大焉!“源流”虽涉及湖南全省姓氏,不可讳言,缺漏甚多,但毕竟是一件前人未做之事,为研究湖南姓氏的专家、学者铺路搭桥,亦为芸芸众生寻根问祖提供线索,能达到此目的,“源流”编撰者之愿尽矣!
sa TS8p z 1 什么是姓氏 1Qw_P('}
x\oSD1t,
姓是社会成员最基本也最重要的识别标志和符号,是区别这个或那个有着血缘关系(或其他联系)的家族的标志和符号。比如孔子的孔,据《姓氏寻源》卷二四"《广韵》云,孔,姓,殷汤之后。本自帝喾次妃简逖吞乙卵生契,赐姓子氏。至成汤以其祖吞乙卵而生,故名履,字天乙,后代以子加乙,始为孔氏。至宋,孔父嘉遭华父督之难,其子奔鲁,故孔子生于鲁。"孔子苗裔至今已传至70多代,也都是孔姓。 6qSsr]
Sc]G7_
为什么姓是一个有着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呢?这可以从姓的字形来探求姓的意义。姓是会意字,由女、生两字合成。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云:"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由此可知,姓的本意是女人生的子女,同一个母亲生的子女就是同姓,同姓也即同祖。中国的姓起源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远古时代,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当时,以女子为中心,形成一个共同始祖母的母系氏族,若干个氏族组成一个原始的部落。为了区别不同血缘的这个与那个母系氏族,每一个母系氏族都产生了自己特有的标志和称号,而这些标志和称号就是最原始的姓。最原始的姓有姬、妫、姒、姚、姜、妘、嬴、子、好、姞、任(妊)、隗、芈、弋()等,大都从"女"字,恰恰说明了姓是远古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有了姓,可以辨别同一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主要起着"明血缘,别婚姻"的作用。"同姓不通婚",使原始时代的群婚制发展到了以血缘为准则的婚姻制,标志着人类文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姓的产生,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S_TD o
v[r8-0c
母系氏族制度经过一段繁荣发展之后,生产力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男子在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最后取代妇女居于主导地位,但在氏族内部的结构、制度以及氏族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在同部落若干个母系氏族中,一些处于重要地位的男子需要有符号作为自己的标志,于是就产生了氏。氏是由姓衍生出来的分支,是男子在母系氏族社会逐步取代女子地位的象征。"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通鉴·外记·注》)"氏"字起先用"是",表示存在的意思,即谁谁在这儿,也就是部落支系的居住地,往往借用图腾、徽号或地名作为标记。在从父家长制家族向奴隶制家族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了大量有姓氏的家族。传说这些家族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历史舞台上驰骋风云,演出了一幕幕丰富多彩的氏族悲喜剧。比较著名的大致有如下家族系统:一是神农氏系统,姜姓,最早的族长炎帝。最著名的家族有烈山氏、共工氏和四岳。二是伏羲氏系统,风姓,最早的族长有太皞、少皞。《帝王世纪》说这个家族从太皞死后,共传了从女娲氏、太扈氏到无怀氏十五代。三是高阳氏系统和高辛氏系统。高阳氏最早的族长颛顼,高辛氏最早的族长叫帝喾,这是两个有较近血缘关系的家族或部落。这两个家族人丁繁衍特别兴旺,《史记》根据传说,把虞舜、夏禹说成是高阳氏的后裔,把唐尧、殷契、周弃说成是高辛氏的后裔。四是轩辕氏系统,最早的族长黄帝。传说黄帝同蚩尤作战时,曾率熊、罴、貔、貅、貙、虎参战,这应是以兽为图腾的六个氏族,所以黄帝又称有熊氏,说明黄帝既是辕辕氏,又是有熊氏的族长。传说黄帝有25子,即25个家族,其得姓14人,为12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又传说姬姓为黄帝的嫡传,建立周王朝的姬姓周家族是黄帝的轩辕氏的嫡系。至于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说少皞、颛顼、帝喾是黄帝的子、孙和曾孙,那只是传说中的一种记载而已。各种传说留传下来,形成了不同版本的说法。 n(`|:h"
*`8JJs0g
姓是"别婚姻",氏则是"明贵贱"。正如《通志·氏族略》说的那样,"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在夏商周之时,姓氏分而为二。秦汉以来,姓氏合而为一。《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自此以后,姓即氏,氏即姓,姓氏或氏姓成了姓或氏的一种书面用语。而在不同场合,姓和氏的使用是有区别的.例如在社会人际交往中,不相识的人碰在一起,往往会礼节性地问:"请问贵姓?"答曰:"免贵姓×。"从未听说有:请问"贵氏"的。在家谱、族谱的题名上却是《×氏家谱》、《×氏族谱》,也从未见过《×姓家谱》、《×姓族谱》的。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呢?大概在口语中问"贵氏"犯忌,因"氏"与"死"同音。"氏"在远古时代是男子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是纪录某一姓氏男姓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的图册,所以家谱、族谱的题名用某氏。 s94*uZ(C/
q}!h(-y}5n
2 湖南有多少个姓氏 |s;']
\2]_NU5.
据有关文章介绍,中国曾经使用过12000个姓氏,目前仍在使用的有3050个,常用姓氏不到200个。湖南境内使用过和正在使用的姓氏有多少呢?恐怕没有一个人能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要有比较权威的数据,只能由政府统计部门公布。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从来就没有公布过姓氏数。湖南尚未出版《氏族志》,氏族研究比较薄弱。倒是湖南有不少人热衷于姓氏探源,因为"探源"并不需要下多大力气,有剪刀和浆糊就差不多了。姓氏数是一个变数,不同历史阶段姓氏数有很大的不同,即使在相近的年份,姓氏数也会不一样。人口在流动,在自然增长或自然消亡,姓氏数也随着人口的变化而变化。大姓人口流动,一般不会影响姓氏数的变化,象李、王、张、刘、杨等姓,人口再流动,也绝不会从一个省消失。但小姓、希姓就不同了。有些小姓、希姓的人口数极少,有的就几个人,甚至一个人。一旦流出省外,或者自然死亡,这样的姓氏就没有了。有些湖南没有的姓,又会不断进入湖南。如1990年统计,全省有51个民族,其中40个民族是近现代以来因工作、学习、婚姻等原因从外省迁入。不少少数民族姓氏是湖南没有的。所以姓氏很难有一个准确的数字。虽然全省没有《氏族志》,但不少市(地、州)、县(市)出版的方志上有姓氏名称和数量的记录。根据对这些记录的综合整理,分析排比出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前期,湖南境内使用的姓氏有2117个(按笔画笔顺排列): YN+vk}8 <
On54!m
一画 乙 二画 十丁卜八几乃刁刀力又了乜 三画 干亍于工士土下大万与才寸弋上山巾亿千川义久凡丸么及广门尸己弓卫也女叉习马子乡幺 四画 比支云亓元天夫专井木歹互瓦王五牙屯车丰韦友太犬尤戈历厄区巨少日中冈贝见仁仆化仉仇仍仅从币介仓公分殳壬毛午牛升长片反氏乌勿勾丹月风凤计卞六文方亢户冗火为心邓双以引孔幻允尺尹办丑巴予水书 五画 刊邗巧邛功艾节平灭丙正玉示古末未术本击世甘东厉布石右左龙戊可旧归帅叶叭卢占卡只兄另业旦田由申甲电皿四囚史央冉仕付代仟仪仔犯卯印饥令仝冬丛禾矢生丘白句包鸟用乐冯让议汁汉邙邝忉礼立玄兰宁永头闪加对奴召圣丝矛民弗皮发尼司辽边母 六画 邦邢刑动戎耒巩圾地朴机权芊芃芝芎吉西亚耳吏共列有在达戌戍成百扣扦执扩扬毕尧过臣匡匠此贞师尘尖当光吁吐吓屿则刚吕早网同因回曲竹丢先氖迁乔年朱缶传伟伍伏优仲仵任伦仰仿伉伊华延自血向乓后舟全会合兆邬旮危匈旭刘齐交衣亥庄庆闫问闯州次汗江汲池汤汝壮宇宅安关羊兴米讲许设祁军农那异导寻艮阮阵阳阶阴收奸妃观欢羽牟买孙红纤约纪巡 七画 玖麦寿戒远违攻坛坏址坎坟坑杠杜村杉极扬杈邯邴豆丽克贡汞志芙芜苇芷芮苋花芹苁芬苍芴芳芦芯苏苡劳走赤孝杏李吾严巫甫束酉励邳否还辰来扶批折抑抛抗抖轩连臣匣医求步卤坚肖吨呕听吟吩吧吼时旷助町邮别呈吴员岗岑男围园里串牡针利每告秀氙估何佐攸但佃伸伯低佟位伴佛邱兵囱役彷邻佘余岔谷希犹狄饪饫饬饭肝肘彤邸邹系角免条言辛吝忘庇应庐序疗怀忻忱闰闲间闵灿灼冻况冷汪沐沤沙沃沂沦汹没沉沈羌弟完宋宏穷评识诉诏社补初罕启良张君迟陆际阿陇陈附陂陀邵邰甬驳妙纭纰纱纵纹纾 八画 环青表奉武垆坦垃坭枉林枝枥枇杪枚析松杭枕杷取刲画直若苗英苻苟茆苑苞范茅昔幸杰杳枣者其或雨事殁矿郁奈奇奄态垄厓郏顶拓拔拣拈拐抵拦拧抿招披斩软欧殴郅妻势叔卓虎虏贤非尚味咙呻咄咋呼鸣岭帖贩旺明昀畅岩忠昊杲昃昆昌易昂罗具迪国固图咼果牧物钍和刮制委季竺氛乖垂秉佳侍供使例侠侥侄侦侗侃侨依货岳岱迫征徂往彼欣所刽贫舍念金肴爸采饯饴肤郇鱼昏忽咎周於刻郊享夜卒育庞店庙府底庚废怵怛怏怕怩怪怡闸闹炉炎冼净浅法河泷泸泪泗沲泊泡注泮泻泳泥波泼泽治郑单宗定宠宜审宙官宛实宓空学卷诖诗诘诙诚诛诜诟诠祈衬郎郓房弧刷帚录居屈肃陕限妹姑姓虱迦迢驷驼驿绀练织终绍经孟沓贯承函 九画 珑珍奏春契贰项城垢柑柯柄相柏柳柿栏树政故胡封荆郝郦南茜茬草茧荏茶荀荡荨茛荩荫茹荔荪荣荧革带查贲哉赴赵甚柬殂殃研耐厚咸面拭挝挺括指挣挪轲轳轵轶轸轷轹轺轻鸥战点临省哑哈哪昧昭贴盼蚁是显星曷冒贵畏胃思罘骨禺牲拜种秋科钛钞钟钡钦钭钮缸卸郜复香看竿笈笃氟毡重修保促俭俗信侯俟俊顺段贷皇泉禹徇徉律须郗郛盆俞爰狭狮独狡饶蚀饷胜胖盈昝施哀亭亮音彦奕度庭疮疯疤迹恰恽闻闼闾阁阂洪洒洏浃浊测洗洽洛洋浑浓将前首觉宣宦室宫客姿柒染美姜类娄送诬语诰诱诳说祖神祝冠弭费屏除院胥眉姥姚姣娜贺勇怠垒柔癸羿绒结给络骆逊 十画 艳珠班敖蚕秦泰埔埂埃梆桂郴桓档桐桥桅桃校核样耻耿都鬲真索袁莆莽莲莫莳莉莠莪荷莜荼莶获莘恭莹盐聂晋栗贾速起栽载础砾顾烈夏原捕损捡换捣捃轼顿致热哲柴虔党哺哦唁唆贼赂晓畔蚊晃晁晏罟鸯圃圆钱钷钹钺钿铀铁秧称秘缺笔笋笆乘俸债值倾倒倏候倪健躬臭徒徕徐殷舱豹翁爱奚衾途卿脐皱袅留逢旅效部郭高衷离旁斋畜栾席唐症疼悯阃烘烊郯凌凋浦涟消涠浞涓浩海涂浮流润浣涨涩浚朔益兼害宽家宵宴宾宰窄容资诹诸诺诽课诿调谈祯祥袒袖朗冢冥剧展屑陬陵陴陶姬娌娥能桑通验勐 十一画 理堵培彬梧梅检梓梯梭职聊酗教敕乾勒副鄄萌萝菌萸菜菊菏菠萧营黄票曹基梦硎硅硕龚袭盛厢戚爽雪捱捺掎捶接掷掸探救虚堂常唬啡唯啥啵啶啸赊晤晚眶眭眼略蛇鄂崔崇晨曼患逻匙铜银移矫甜敏笼笪符笤梨犁偶傀假袋悠您得船盘领鸽斜欷彩悉猛象祭逸馗凰族毫商章望庶庹庵庾庸康鹿麻痊痒惨阎焕烽凑减清添鸿渐淑淌淦淆渊渔淳液淡淙淀涫深渌涮羚断敝剪着盖寇寅宿密渠梁谋谌谍谏谒谓谔谕谝袱扈敢尉屠逮逯隋随隍隗隆婢婉袈翏绩绪续维绽绿巢 十二画 琪琳琥琼琚靓琵琴博堪堙堤椰楮植棍棚棺联敬戟韩朝期斯觌彭葛董蒐葡蒋葭葵喜覃粟焚惑惠森辜越超硫雄厦厥雳雯揍揖揭援紫辈辉棠掌喝喂喘喻嵯嵋赐畴蛛戢崴暑量景黑遇铸锁锅锋嵇程税稂黍等筛筒筯智傲傅傈储牌集焦奥街惩徧釉释舒畲翕舜番猩腊腋腕觞然鲁竣童赓痨敦愀愉阑阔湛港渫湖湘湿温滑渴渭溆湾滦渡游翔曾奠孳普羡寒富寓寐窖窗粪道遂谠谢谥谦谧禄裕雇强粥属屡隘疏媪媛婷婿絮登缄缎 十三画 瑜瑗瑟填楔椿槐楼赖酮靳靶戡甄幹鼓蒯鄢勤蒜蓝蓖蓟蓬蓑蒴蒲蓉蒙楚想碗感雷零辐输颐裘訾龄虞嗜嗬嗦嗝嗌嗍嗤睦睢跬路跟蜀盟照遣错锡锣锦辞简筱愁催敫魁微艄遥馏腥鹏腾解鲍戤煞詹靖鹑韵新雍意麂廉痴慎阙煸溱满漠源溪漓溶滩羧猷数慈骞窦誉谩谫谬福褚裸殿缤剿 十四画 瑶静碧熬槛榻鹕赫酵酶暮摹慕蔡蔺蔚綦聚截碳愿臧需摞摧摘熙裴翡嘎嶂蜴蝇蜱蜩蜷蝉蜿螂蜢鄂墅锷镁毓箕箩管舞僚僮僧貌鄱孵觫鲜缧端彰膏廖瘟瘦慢慷阚熔漆漕漂滴漏精鹚寨赛谭谯谱綮暨嫡翟翠鹜熊凳缩缪缫 十五画 璜慧增横槽樘敷蕺蕉蔬趟磊霉撑嘬噢噙噜噌幢蝽蝾蝗暴镇稽稻靠黎德虢樊滕鲤颜毅廛摩懂憔憧潜澎潭潦潘澄糊鹣翦鹤翩憨慰劈履缭缯 十六画 璞耪樵融薛薪薄薜燕磺霓霍霎擂操擅冀嚆赠蹁默器穆篙篱赞儒衡膨朣膦雕壅嬴廨廪磨憷懒懈懔潞激澹澶濂黉羲褶隰缰 十七画 璩檬檐檩檀鞠藏藓戴霞瞩螺嶷镣魏儡徽繇臁襄糜麋濡濮濞蹇臂檗孺 十八画以上 檫鞫藤藩謦礞攒壤馨瞿黼曝嚷酆氍翻簿攀鼗籍纂穰鑫慒瀑麒爔燸禳瓤 lj UdsU w
* k<@
复姓 上官 长孙 东郭 司马 司空 司徒 亦官 宇文 谷梁 欧阳 单于 皇甫 诸葛 淳于 綦刘 慕容。 tU5uL.( O
*yaS^k\
这个数据无疑缺乏权威性,会有些出入,但基本上符合实际情况。至于姓氏的使用面,大概排在前面的仍然是李王张刘陈杨诸姓,而具体到某一个县市就不一样了,比如说东安县,唐姓人数最多;茶陵县,谭姓人数最多;排在全国200个常用姓氏以外的滕姓,在麻阳县排名第二;居全国第六十七位的邹姓,在新化县列名第四;希姓义姓,在江永县居第六位。据华容县1990年统计,全县有465个姓氏,其中1姓1人的有81个姓,占17%以上,客观地说明了姓氏使用的不均衡性。 XbqMWQN*
o8Gygi5
3 湖南姓氏从哪里来 }f]Y^>-Ux
=E5bM_P<K
湖南在夏、商和西周时代,不直接处于中央王朝管辖之下,境内“蛮”、“越”族聚居,自成体系,基本上仍处在原始氏族社会的后期。“蛮”、“越”族所形成的部落,是否使用过姓氏,有多少姓氏,尚待研究,即使有,也是极少的。据传说记载,炎帝部落的某些支系由于黄帝的追逐征伐以及后来中原华夏集团和夏、商、周王朝势力的威胁、排挤,于是进一步往南流徙,从洞庭之野直到九疑苍梧。同时,祝融部落的成员也从西北黄土高原南迁。在这些部落的不断迁徙繁衍过程中,姓氏也在不断分化增加。春秋战国以后,湖南进入楚、秦版图,大批楚人、巴人等楚国境内的民族相继南下湖湘,华夏族系和汉族成为主要居民,姓氏数也有较快增加。隋唐五代时期,湖南大多数时间战乱少,社会比较安定,北方人口继续南迁,特别是“安史之乱”后,北方战乱频仍,更引起人口大批南来,湖南姓氏随着北方移民的增多而增多。两宋时期,湖南的户、口数一直在上升,“靖康之难”,北方居民扶携南渡,很多人流寓湖湘,或经浙江、江苏、江西转徙湖南,寻求新的居留地。湖南家谱、族谱中的记载充分反映了这一时期人口的增长和姓氏的变化情况,是湖南姓氏大量增加的一个时期。元末明初,湖南大部分地区仍为陈友谅旧部及元朝残余势力所控制,朱元璋的军队与陈友谅旧部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拉锯战,湖南一地深受其害,生灵涂炭,哀鸿遍野,田畴荒芜,十室九空,无论是北方移民还是土著居民已经寥寥无几,使用的姓氏随农民逃荒外省和大量死亡而急剧减少。明王朝控制湖南以后,鼓励东南各省居民迁入湖南,苏、浙、皖、赣人,特别是江西人大批涌进湖南,遍布三湘四水,“从征”、“屯垦”、“宦游”或从事商贸活动,也有一批北方军人因随征“平蛮”而落籍湖湘的。笔者经眼3000多部湖南族谱,60%族谱称始迁祖于元末明初自江右徙居湖广,又主要来自江西吉安府的泰和、庐陵、吉水和南昌府的丰城、南昌诸县,进行了“江西填湖广”的人口大迁移,湖南姓氏数也出现了一次大的增幅。历史发展到今天,封闭的社会状态已经打破,社会全方位开放,人口流动频繁,姓氏数自然也不断增加。可以肯定地说,今天的姓氏数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多。 Rd&DH_<+^
~Ix2O
4 希姓、小姓在湖南 nuXL{tg6
8 {V9)U
湖南2000多个姓氏,不到200个是大姓,其他都可以归入"小姓"。在"小姓"中又有不少姓氏只在某一个地方,甚至某一个村落使用,这样的姓称为希姓,稀少、罕见的姓。湖南的小姓、希姓,如永定、桑植一带的庹(tuo)姓;桃源的翦姓、璩(qu)姓、燕姓;常德的贵姓;郴县的首姓;邵阳的卿姓、银姓;安乡的蹇姓,慈利籍的蹇先任、蹇先佛姊妹都是老红军、老革命,两个弟弟是革命烈士,其父是安乡人,从安乡到慈利谋生而落籍;辰溪的让姓,是一个20世纪30年代随兵工厂从汉阳转辰溪的管理人员,其后人是否有落籍者,尚不得而知;湘阴的伏姓,著名的楹联专家伏嘉谟,湘阴(今汩罗)人;浏阳的寻姓,出了一个著名的革命烈士寻淮洲;醴陵的耿姓,自然会联想到将军外交家耿飚;邵阳的车姓,明末清初是望族,名人辈出,惜后无闻人再现;耒阳的资姓,著名的金融专家资耀华,生了资中筠三姐妹,各有所成,谓"资氏三朵花";东安席姓,有席宝田以擒获幼天王洪天福贵和干王洪仁玕而升贵州按察使,官虽不大,却敛财有方,为清末东安首富;江永义姓,女书传人义年华,前几年撒手人寰,女书后继乏人;江华虞姓,无产阶级革命家江华姓虞;长沙丑姓,丑本为侴,因侴字难认,改为丑,又因为美醜的"醜"字简化为"丑",于是丑氏族人中有人倡议改姓,丑姓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学家丑纪范;长沙有一个劳姓,很有名,电视里天天有"九芝堂"的广告,声名远播,其前身为"劳九芝堂",是劳氏人创办的。长沙有两支劳氏:江苏劳氏和浙江劳氏。九芝堂是江苏劳氏开办的。浙江劳氏不经商,出了不少名人,清咸丰同治年间有劳崇光,官至两广、云贵总督,其族裔孙劳启祥,任长沙雅礼中学校长20年,桃李满天下。还有劳干、劳君展、劳远昌、劳远琇、劳思光,都是浙系劳氏一脉;有一个各种字典、词典都查不到的姓氏用字:(guan 音贯),其族人主要居住在安乡县安全乡槐树村,在安乡县境内有500来人,据说是被商纣王剖心而死的比干的后代。《安乡县志》上载,元朝十七学士为比干,号比干德成,字海涯,其后人在明初合比干两字为。姓人饱尝了因姓氏的生僻而带来的麻烦和苦恼,曾先后多次要求有关部门将""字收录到字典、词典中去,但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字极有可能是"比干"的合成字,倒不如复姓为"比干",很响亮,又有值得族人引以为骄傲的始祖比干。 d51'[?(
L%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