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26阅读
  • 17回复

下邳曲江余氏宗谱历代源流世系显达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绳绳堂序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3-01-02
台湾余氏、余保兄、余钰兄:这里有江西都昌、鄱阳区域内部分余姓宗谱上的一篇谱序,谨抄录于下,敬请核查、质疑! 97%S{_2m/  
QmpP_eS >  
          下邳曲江余氏宗谱 d/fg  
        历代源流世系显达序
9Rg|oCP_  
                      大明崇正四岁次辛未冬月之朔日 TC%ENxDR  
                      襄公三十六世元孙石旵文党遵古腾书 hrRkam !y  
,'E+f%  
夫天下者必本诸国,夫人家者必本诸宗谱,国史录其忠良,家谱记其源绪,而谱者之源不曰同宗则曰同亲也,是贵显达荣超事赴功者有自来矣。 9 ^G. ]W]  
z ]@ Q  
余氏自始祖流传百世,安士淳仁、分枝派叶。恐尊卑失序,冠履殊称,所以谱牒之修,宗祠之设。列尊卑,分大小,俾子孙相承敬爱,相将名正言顺也。 9HjtWQn  
Aw38T w  
我祖余氏始自轩辕黄帝之长子昌意发派而来,此我余氏公祖根源,系统可为考据者,当万世相传,永无失序之哲,但追溯远祖,不为治世诸侯,即为助佐贤臣,或建大功于疆场,或治内政于朝内,莫不皆有其显著之功勋可以查考者也。 ]CFh0N|(L  
? ^E B"{  
当黄帝之时,蚩尤作乱,其人铜头铁额,口喷沙石,嘘气成雾,荼毒生灵,帝拜风后为帅,斩蚩尤于涿鹿之野,民始得安居,剩其余尽放以为民,帝不忍全诛,乃驱逐置于天山之北,使第三子祈伏居地,御其余众,后始得不复为患矣。 u;[*Z  
^X&n-ui   
迨传至三代,夏禹之世杳,禹王系黄帝元孙,鲧之子也,夏禹生三子,长曰啟,承其本姓姒氏,次曰窣,命姓顾氏,幼曰罕,赐姓余氏,诚为我余氏之始祖也,禹王封其位于邳国,至周改为邳州,至秦始皇之世,始改为下州,即今淮安之泗州之所属是其地也,生二子长曰灵,次曰辈,灵公官至骁骑大将军,夫人姚氏,生三公,长葸,次( ? ) ,幼碧,葸公以父阴任国子洗马,夫人金氏生三子,长锵,次赭,幼霄,锵公官任国子祭酒,夫人刘氏生三子,长钟,次溷,幼飚,飚公镇北关,又剿蛮冠十万有大功,授镇北侯,此为夏纪中世之显祖也,飚生三子,长曰华,次莱,荫袭父爵,授镇北侯,莱公生琏,琏公生显,显公子二,长纎,次名缁,缁公生二子,长玑,次瑜,玑公任军将升提督,此又一代杰出者也,瑜公生子三,长曰钊,次曰铭,幼曰镕;铭公生衡公;衡公生二子,长镏次镐;镏公生二子,长曰形,次曰彰;彰公生珀,珀公生三子,长名盈,次名盛,幼名盃;盈公生二子,长名毕,次名皂;毕公生铸,铸公生礬,礬公生庸公;庸公生子二,长雍次侯,雍公二子,长殇次烈,殇公生怀,怀公即献公也,怀公生愍公,曰申生,乃晋侯献公之太子也。 ((2 g  
HW{si]~q  
以上数历唐虞夏商以至传至周武王之世,封其弟叔虞于霍之后,遂改名为晋公,其后数传而至献公因伐犬戎得二姬,长曰骊姬,幼曰少姬,献公幸之骊,生奚齐,欲废太子而立奚齐,数谗于献公,公弗听,并曰:吾儿孝子也,尔何数之?计无可适,献公率兵伐狄、霍、魏三国,姬与幸臣优施谋之,诈诏申生语之曰:为人子者当止于孝,近夕梦尔母姜氏,蓬头跣足,问吾求食,故召尔告之,申生闻言放声痛哭,姬曰:哭无益,汝归而时祭之可也,申生拜归,即祀其母,将祭之胙奉姬,姬受之和酒置毒于胙中,待公伐国归乃进于公,公欲享,姬止之曰:物自外来,何可遽食,宜与犬试,犬果死倒于地,公愤起给侍监食之,而侍监七孔流血而死,公欲捕申生而罪之,姬急止之曰:公急斩申生是彰臣妾之罪也,明日于苑之台上,再观其行事,庶不虚斩之名正而言顺也,公从之,翌日,姬厚油其发,约申生游于苑,适逢群蜂围绕姬头,姬急呼申生逐之,申生孝子也,顺其意,即拂袖而逐之,不料献公已窥其隙,献公见之大怒,返殿后即殿前将军奄楚、贾华率卒五千捕太子申生,申生知其祸走入新城,狐突谏于献公曰,献公弗听,乃杜门不仕,遗书令申生逃,申生见书泣曰 :若逃,其罪必归于君,是恶君也,狐突曰:彰君父之恶必见笑于诸侯。爰令其臣猛足告狐突曰:申生得罪于君父,不敢逃,然吾父老矣,愿伯氏再仕之以佐吾父,申生虽死犹可忘大恩呼!猛足受言既出,申生自缢而亡,其子名由余者逃隐西戎。至周,襄公之世,秦穆公闻其贤礼,征之用以谋,拓地千里,益国十二,穆公遂霸西戎,我由余公始有大功,晋子爵受封于咸阳,世为秦将,名闻诸侯,赐姓余氏,此诚我余氏一代中兴之鼻祖也,生子曰丕,名烈,素性不仕,嗣因东征有功,授镇北侯,生子韦,龙恒名政,政袭王祖,由于余之爵于秦始皇二十六年,政之次子讳源名叔昌,仕秦始皇灭齐,建功加侯封伯爵于徐州下邳之郡,复伐犬戎有功,晋封秦安公,兄安南公即江公也,常编宗谱以传于世,此余氏创编宗谱之祖也。 Ux<2!vh  
]w3-No  
查下邳乃余氏祖先之本姓,周室之著胄也,秦二世元年,叔昌公卒葬沛邑石陂山,生子名坚义,号凤宁,公袭父职,夫人周氏乃刺史之女也,其时沛属刘邦起义与项羽战,萧何说我祖凤宁公而言曰:今江东楚兵压境,所至县郡望风瓦解,吾邑刘邦所居之地,日存祥云,夜多瑞气,此乃命世之主也,余将军诚乃当世之英豪,何不与刘邦结义共成王业,从之,遂封为徐州宣慰,复调任转运史,生子讳、昭,号鸿喜公,昭生二子,长名清,次名和,讳游,和公仕西汉太初丁丑年任江东饶昌江令,解组后居本邑铜陵天宝之地,清公则居祖地下邳故址,和公生三子,长曰元公,次曰鼎公,幼曰忠顺,名懋,娶蔡氏延贞,生子三,长曰康宁,名荣,次名懿恭,幼名福佑,荣公生四子,长曰垒,讳麟,娶夏氏敏贞,生子长曰仪公,次曰光太公,幼曰荘隐公,麟公生三子,长曰建章,幼曰凤西,名鉴,鉴生子名宗敬,号珏,任主薄,珏生子名旸,应正曾充府学生员,应正生二子,长桥芝,次鸾雄,名仁瑞,娶张氏僚贞,生二子,长文豹,次文觊,名文本,东汉顺帝时,阳嘉甲戌年任左丞,娶妻彭氏员外女也,又娶何氏契贞,生子苍契,妻蒋氏,生子二,长名嚣,次懿密,懿生岛潜,公生四子,长元用,次初用,三利用,四妙用,余则另传,唯利用公生普明,普明公有二子,长名河涧,次名广涧,公生儒、魁,儒生子二,长曰越生,次曰恭道,越公生褒公,褒娶吴氏本贞,生二子,长曰翕信,次纪信,纪生鸾公,因秦始皇焚书坑儒,江公所编宗谱几遭焚灭,幸得江公纳入甕中,藏入栋礎之下,迨至鸾公始从栋礎之下掘而获之,乃又续编曲之,始得传于世矣。 V! sT2  
n^svRM]eQ  
鸾生魁武、广武,广武生鸣公,事汉武帝为博士时,以门第用人乃命予豹先访求宗谱,乃从鸾公侄孙圣公处而得之,鸣公又续编之为谱,书晋陈于帝,核为余氏乃世之显胄。生子二,长曰豹先,次文公,豹公生还乡、还蜀,蜀生毓、杰,毓生信纲、信纪,信纲生子二,长统序,次统胜,统序生冲,冲生允文公,仕汉献帝,奉命提兵,渡江平宗贼有功,封安南侯,汉建安丙戌年,调任河南京北,尹性顽强,不避显胄,所至皆有惠爱,民间绘像以祭,娶方氏肇贞,生十子,即祀、祐、福、祥、禋、礼、祯、禧、祺、裕。因遭黄巾之乱,其十之遍迁江左之都郡,均乃我余氏分徙之祖也,惟其九子祺公始迁睦州,遂安此,又为曲江余氏公祖之新祖也。 k63]Qf=5?N  
A,tmy',d"  
生肇,肇生五子,长讽公,名元吉,晋武帝宁康丙戌年,官任侍中郎,次经,三崇,四善、五果均未详书,唯讽公生八子,其一有一支十传而至荣公任鄱阳县令,其子克昌公遂卜居乐平耆得里而居焉,讽公幼子曰商,商公讳相袭父职,任侍中郎,乃南北朝文帝公主附马,生二子,长和次敬,迁古都,和公讳寿昌,仕梁武帝,大同已未年科任贵溪县丞,生子曰福曰禄曰祥,祥公于南北朝梁武帝时,任南宿州刺史,陈霸先引兵自广东来攻,公率兵御于婴城,不克成勋,详公讳诚,生三子宏、容、蒿是也,宏生二子,曰国公,曰因公,国公生四子,均城地未楫也,均生杨、鉴、镒、钦,四子唯幼子钦公素有声望,太宗励精求治,常引入内主殿谘以朝政得失,普任青州刺史,官至太学博士。杨公讳奇蒿,蒿生武公,讳洪柱,柱生二子曰挺曰立,挺公讳魁甫,仕唐中宗,嗣圣十五年武氏革唐为周,尽杀唐,宗室殆尽,公弃官乡里隐居焉,迨武氏卒,登神龙丙午进士,后官任洛阳县令,公多谋计,授陇右指挥,近蕃地,蕃人畏不敢犯境,累迁任书,兼黄门侍郎,参预朝政,有声色,人问故不见,盈极则复,泰极则否,夫非动戚而荷宠荣,鲜有能全期者,夫人魏氏生二子,长埙,次箎,埙公字公() ,讳希,神龙已酉中书京科解会状三元及第,任广东布政,公有一支由婺源黄由墩迁鄱阳青泥应家沟仙坛小渡皆其支系也,生二子,长曰璋公,讳信,字亮吾,埙公任九江太守,次名珪公,迁浮梁槎溪,璋公生咸公,讳仲义,字复荣,仕唐为枢密院参政,兼行都按察官,娶王氏生二子,长永兼,次永让,永上即晋公,字燧,唐武会昌元年辛酉举人,赴会试溺于江,生三子长子一,名行节,次子二,名行(),俱避徽婺黄由墩,至宋朝德宗时,始迁居清义,三子四公名简文,字德诚,唐僖宗乾符丙戌科进士,任唐史馆修撰,升广东曲江县令,时有黄巢猖乱,以故不仕,解组后遂卜居于韶水之南,曲江拔萃坊,生子伯一公,名从,字元夏,号初阳,娶通判之女秀贞,生二子,长世一公,名继祖,讳维宗,官居翰林,夫人洪氏妹贞,次子世二公,名继明,讳荣,字衍祖,为曲江县令,夫人彭氏,生子三,长济一公,次济二公,三济三公,济一公名庆,贡士出身,授都昌教谕,后赠大理博士,屡赠太常少卿,享寿八十有一,娶黄氏白贞,又娶钱氏,封吴郡,夫人生子三,长春一,次春二,三春三。 m.F \Mn  
q'07  
长子 行春一,字安道,生于宋真宗之世,甫十岁即郡庠,仁宗天圣三年甲子进士,初为赣县慰书判,复试中拔萃科, 改为监丞,知新建县,再迁书丞判校国史,充集贤院校理,景佑三年,范仲淹言事多忤,大臣被贬斥,谪知饶州时,谏官御吏悉不敢言时事,我祖靖公与馆阁尹珠、欧阳修、王素等疏救仲淹,其奏疏言曰:陛下自亲政以来,屡逐言事者,恐钳天下口。上不听,俱贬出监酒税,庆历三年,赵元昊反上,复起用范仲淹,并复前所贬外省监酒税诸人,仲淹皆奏请复职,靖公仍任集贤院校理,仁宗许之,靖公常赋诗自慰,上闻知其贤,屡签要任已注行事,历至英宗即位后,乃拜靖公为尚书,赠少师,封国公,在广东十年不载南海一物,三使契州两平蛮寇,经略安抚为上柱,国瑞平元年甲辰之季夏月,殁于金陵,享寿六十有五,天子闻耗则然,辍视朝一日,赠少师谥忠襄公,取同邑林氏封邓郡夫人,治平二年甲子岁,夫归同葬于曲江龙归乡咸山之阳。生三子,长伯庄,次仲荀,三叔英,长伯庄位下乃分迁武汉、都昌芗溪、抚州官田、鄱阳御岗,伯庄公生三子,长曰尧臣,次曰舜臣,三曰禹臣,禹臣公生子元亨,居武昌江夏锡田里,元亨生子四:长杰一,次杰二,三杰三,四杰四,杰一公由武昌江夏锡田里徙居芗溪都昌,余姓肇基祖也,其发祥派衍枝分荣膺显达,未能统一叙之,或更胜于此者,尤不可预测也,今自罕公始祖发派以来,世代相承编之成章,说文则不敢言聊,以浅近语句缀之成篇,虽无稍补于世,然其览其文者,亦瞭然于心,即其荣 显达之士,贤臣硕彦名儒,亦足以啟后秀之聪,谁云不可是谁序。
4条评分威望+61
廣德堂余成 威望 +1 姒罕的后裔子孙,以先祖赐姓为氏,称余氏,姓氏读音作xú(ㄒㄩˊ) 2013-06-29
余保 威望 +5 好!贯古通今,颇具文豪大家之风范!谢谢可照宗亲提供资料!加分鼓励! 2013-01-02
thinfo 威望 +50 感谢分享宗谱资料! 2013-01-02
台灣余氏 威望 +5 感謝提供資料,加分肯定!!! 2013-01-02
离线台灣余氏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3-01-02
感謝提供資料,加分肯定!!!
离线雷风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13-01-02
不错,可有些人看到你发的资料,心里就不是滋味了。我有体会。欢迎你继续提供资料。为网站资料丰富点
离线余保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13-01-02
好!贯古通今,颇具文豪大家之风范!谢谢可照宗亲提供资料!加分鼓励!
离线余大俊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3-06-26
我们也是从下邳来的,宗亲提供的资料与我们有很大渊源.
余大俊
离线fjsmks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3-06-29
希望有宗亲能给予辩证的分析,指出错误之处,以免误导。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3-06-29
由余不是夏禹的后裔
江洲渔翁
历史上关于余姓始祖由余是不是夏禹的后裔,在史学界和余姓的后裔中颇有争议。我曾经见过几本余姓支系家谱或“总谱”,都把由余作为夏禹的三十几世或四十几世孙,似有张冠李戴、乱宗错系之嫌。夏禹系所有余姓始祖之说在台湾地区及海外余姓族人中有趋于统一之势,因此,溯本求源便成为中国史学家和余氏族人的紧迫任务。余姓,在唐朝至宋朝的500余年间,其单一性好像不存在争论,《百家姓》就是最好的证明。余姓的多源性之说应该始于南宋之后。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共同体,包容性正是我们民族伟大之所在,但多元论者要有一定的正史、地志或族谱之综合为基础。传说中的余姓侯罕之国或少康后裔的越国,他们的封地,应该是以现在的绍兴为中心的浙东地区。我手头上的资料,赞成由余系夏禹后裔的主要依据有二:一是余姓婺源《磻溪源头郡望本源系》谱头;二是新安江流域余姓居民中也有“余系禹后”的传说。我要首先说明两点:其一,中国民间有谱始于宋代,余姓婺源谱成书于南宋,其时间不早于余氏大塘绍兴丁丑谱;其二,新安江流域余姓居民都认为他们是下邳泗水的由余后代,而婺源在地理上距新安江则很近,磻溪就是新安江的源头。 /U="~{*-R  
首先说明,本人是反对由余系夏禹后裔之说的,但是为说清楚“余系禹后”一说的来历,这里我照录了《磻溪源头郡望本源系》原文,以飨读者。文曰:余氏“有曰无余之后,有曰有余之后,须知皆圣禹之苗裔也。禹娶涂山氏之女,生三子。长曰启,承本姓;次曰 窣(读苏SU),为有扈氏;三曰罕,因涂有余字,故罕因之以姓。此余氏之所由始。三十八传至由余,字季闵,仕秦穆公,封昌国侯。由余生子齐,字德骧,仕秦襄王为大司马,食邑下邳。由齐五传至廷宾,宾字尽忠,仕汉为中郎将。由廷宾八传至檀,生无颇。无颇生仁瞻,得溥。仁瞻为中书舍人,得溥待制鸿都门,寻自免归,世居淮东下邳郡招仁乡立德里。至汉献帝初平元年,值曹兵 扰攘,于七月廿二日卯时挈家渡江,寓床饮源,被暴风吹落玉玺盘于江中,旋即跋陆驰檐徙丹阳。由溥三传至英美。美字看夫 。晋武帝太庚之年庚子二月壬寅,晋王睿帅舟师过江,取建业。美惧,留弟诚夫守墓宅,甲辰谐兄惇夫避兵,徙睦之遂安连理乡,土名罗纲山又名九雄山居焉。由美四传至讽,讽字尽臣,于东晋时迁南昌大宁,初历官都尉,负显名。(南朝)宋明帝记忌之,敕云:余字讳我,于理不顺,又为朕之敌人。乃赐改佘氏,即余字少而异之。都尉时悟上意,因又避名为讽,乃改名佘顽。佘氏得姓始于此。讽传八世至略,略字远谟,仕隋炀帝,大业三年丁卯授 润州刺史浙西刑台经历。生子二,曰敬护、敬墩。敬墩于大业十年甲戌从上征高而为行军司马,生二子曰文昌、文荣。昌字必大,仕唐,高祖武德三年庚辰授陕西经历,复归遂安冲锋;次曰文荣,字君宠,仕太宗为鸿胪卿。文昌生子三,曰世玉、世仁、世信。玉字叔宝,年四旬而卒,生子一曰钦。钦字永宗,又名咏仕。高宗授朝仪,钦任国子监博士。钦书家谱有曰:钦思都尉公讽已失侯罕得姓之源,若不改正,禹祀永沉。钦于上元二年甲戌七月二十三日至光顺门上状:臣本太禹之裔,于东晋大宁元年改作佘氏,然佘与蛇音相属,有咬嚼之毒甚,非因生赐姓之义,伏乞圣慈允臣归本性,使臣免陛大禹之祀(原文如此)。上元三年乙亥二月十五日奉敕改归本姓,此侯罕之国邑灿然重光,实钦之功也与。厥后瓜瓞永绵,亦当朔本而穷源也"。 Fyc":{Jd  
   《磻溪源头郡望本源系》作者是谁,没有考证。由于其作者个人历史和学术的局限性,错误也难免。我是原文照抄,但为了现代人阅读方便,我加了点标点符号。此文难能可贵之处,是对东汉末年和晋代永嘉之乱后的余姓族群南迁路线 图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从历史背景、地理和当今的余姓族群分布状况来看,这个路线图是比较可信的。东汉后期,社会矛盾剧烈激化,王族的中央政权与地方的军阀势力互相争夺,士族与王权阶级的矛盾也日益加剧,广大平民纷纷起义,东汉政权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所以,在朝中当中书舍人(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办公厅主任)的仁瞻也寻自免归。相对于中原,在长江东南部要安全些,于是他们迁到了丹阳。这种迁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举族的集体行动。仁瞻这一族群在丹阳经历三代人(有说六代人),又于永嘉之乱时,迁到了睦州的遂安。遂安是新安江的主河道,溯江而上,在新安江流域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并进而从这里进入江西和福建。这个记载是符合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第一次北南大迁徙的史实的,所以有其可信度。这篇文章最有争议性的错误是关于由余系夏禹的后裔之说,这也是本文要叙述和讨论的主要议题。 [pz1f!Wn  
    首先,由余不是夏禹之后裔在历史上是早有定论的。《史记》中《秦本纪第五》就交代的很清楚:“由余,其先晋人也,亡入戎,能晋言”,短短的十三个字把由余的身世说得一清二白。首先,肯定由余的祖先是晋国人,也就是说他是周王室姬姓的后人;其次,他是因为晋国公室的内乱而逃亡入戎;其三,他能说一口流利的晋国方言。所谓晋国方言,就是指山西南部、陕西东部与河南西部交界处的“国语”。所以我认为可以得出结论,只要是由余的后代,就不能认为是夏禹的后代,虽然老祖宗都是黄帝,但是支系不同。一切传说和推测都应以正史为据。东汉应劭《风俗通》亦云:余姓“为秦由余之后,望出下邳”,以后历代都沿用此说。《武溪风采堂余氏系谱》介绍:“余氏原为山东(为崤山之东,即晋国)王族由余裔,郡属下邳。秦统一中国,其后代取王父(即祖父)字为姓,望出新安,热血于彤庭”。武溪余氏乃新安始祖余钦之玄孙余渊海的后裔。北宋刑部尚书、襄公余靖,他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他也是余渊海的第五世孙,他撰写的《下邳余氏谱系》说:“余氏之先世,出自黄帝之子玄嚣,又三世至弃,后三十世有苗裔曰由余;由余卒,其后世子孙以王父(祖父)字为氏,乃姓余。此余氏之始也”。                                                                                                                                     @"afEMd  
     根据《史记》记载推算,由余应是黄帝的第三十五世孙,源出于帝喾之子后稷之后,周武王的第二个儿子唐叔虞之十四世孙。叔虞被其兄成王封于唐,故为唐侯,其子姬燮因有晋水,改唐为晋,故其后称为晋侯。在公元前710年前后,晋国的内部很乱,末大于本,盘踞在曲沃的桓叔、庄伯、武公等一次又一次地发动叛乱,晋侯一个又一个地被杀,晋国的公子和宗族为了安全陆续地逃亡到其他诸侯国或戎狄之地。由余是晋哀侯的儿子,其出生应在公元前的709年之前,他当然也在逃亡之列。他逃到了赤班西戎,得到了戎王的重用,他把戎国治理得很好。戎王派他使秦,时间大概在公元前的636年之前。秦穆公慕其贤,加上百里奚等人的大力推荐,秦穆公用反间计迎回了由余,位列上卿,封为左庶长。由余给秦穆公献策,秦国要想称霸,必须“西倂西戎,南兼巴蜀”。于是秦穆公于公元前的623年(秦穆公37年)收服了西戎,得以“开国十二,益地千里”,周王派召公金鼓以贺之。为什么要说由余归秦是在公元636年之前呢?因为据史书记载,这一年秦穆公送晋公子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返晋,送行的人中,就有百里奚、由余等大臣。   bK|nxL  
     《磻溪源头郡望本源系》断言由余系禹后,我们找不到历史记录的依据,但是我并不否定一部分余姓源于夏朝的侯罕或少康之子无余。夏朝的后裔,被封为余渡王的侯罕,或被封为越王的少康庶子无余,他们的封地都在长江以南的东南部,即所谓“侯罕之国”。地处会稽山周围的“侯罕之国”的余姓,他们是当地的原居民,而下邳或者中原其他地区南渡的由余的余姓后代,则是北方的姓氏,是外来的居民,是客家,两者不是同一个部落或族群。在今之长江和鄱阳湖地区,这种北方的客家话,虽然经过1800余年的融合,仍然留有部分的印记。 Se [>z(  
我亲自在新安江流域的余姓族群中进行过访问和考证,他们既认为他们是下邳和泗水的由余后裔,又说夏禹是他们的老祖宗。这种矛盾的认知,应当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当时的政治、社会和地理环境来进行分析。在东汉末年至西晋的八王之乱,中原地区的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不断加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相对于中原,在长江的东南部要安全得多。余姓仁瞻这一族群来到江南,他们要想站稳脚跟也是不容易的。江南的士族,门阀之见较北方更深,外来的由余之后与当地的侯罕余姓“联宗认亲”,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当然,这是我的肤浅见解,尚缺乏历史的科学的依据,讲出来且当作抛砖引玉吧。 j^D/ ,SW  
   《磻溪源头郡望本源系》还有两个年代的错误,后人也跟着讹传。其一,文中称余钦于唐高宗上元二年至光顺门奏本,乞改佘复余姓。有的余氏宗谱中还说在某处发现刻有余钦奏本的石碑,其真实性无从考证。但是,上元二年即公元675年,可是史载余钦是在开元八年即公元720年出任太常博士,两者相隔四五十年,历史上没有任职这么长跨度的官员,所以其真实性就值得怀疑。其二,文中说:“由余之子齐,字德骧,仕秦襄王为大司马,食邑下邳”。历史上秦国没有过“秦襄王”,只有一个秦庄襄王,他即位是在公元前的249年,由余是在公元前的623年去世的,他会有这么老的儿子吗?另外,秦国官制也没有“大司马”一职。                             :Y4G^i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历史悠久,有着五千多年光辉灿烂的文明。记录中华民族文化的古籍,虽然历尽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唐末的战火以及元朝的异族入侵,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和发展的脉络还是基本得以保存和传承。历史文化有正史和野史之分,任何结论必须符合正史。就是说我们承认余姓之中可能有部分族群为圣禹之后或者元朝的铁改余,但是我们更不能否定《史记》中的“由余,其先晋人也,能晋言,亡入戎”之说,也就是说由余是周朝王室的后裔,是周武王的第十五世孙。宗周焉,祀禹焉,余姓族群中自有有识之士去追寻自己的根,溯祖宗之源,但张冠不能李戴,推序昭穆而不能乱宗! J:\O .F#Fi  
(本文作者昌米,公元200876日初稿,1025日修订,20098月发表于搜狐空间“中华余氏之家”,曾被该站主冒名盗用)
相见甚晚 以诚相见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3-06-29
黄帝至由余世系:(据司马迁《史记•周本纪》《史记•晋世家》) iFaC[(1@a  
       _u8d`7$*%  
1、黄帝(姬轩辕)→2、玄嚣(青阳)→3、蟜极→4、帝喾→5、弃(后稷,周族始祖)→6、不窟→7、鞠→8、公刘→9、庆节→10、皇仆→11、差弗→12、毁隃→13、公非(字辟方)→14、高圉→15、亚圉→16、公叔祖类→17、古公亶父→18、季历(公季)→19、周文王(姬昌)→20、周武王(姬发)→21、唐叔虞(姓姬,字子于)→22、晋侯(姬燮)→23、晋武侯(姬宁族)→24、晋成侯(姬服人)→25、晋厉侯(姬福)→26、晋靖侯(姬宜臼)→27、晋釐侯(姬司徒)→28、晋献侯(姬籍)→29、晋穆侯(姬费王)→30、晋文侯(姬仇)、曲沃桓叔(姬成师)→31、晋昭侯(姬伯)→32、晋孝侯(姬平)→33、晋鄂侯(姬郄)→34、晋哀侯(姬光)→35、晋小子侯(姬小子)、姬由余。 >A1;!kGE#  
       of?0 y-LT%  
注:索隐帝王世纪云"后稷纳姞氏,生不窋",而谯周按国语云"世后稷,以服事 虞、夏",言世稷官,是失其代数也。若以不窋亲□之子,至文王千余岁唯十四代,实亦不合事情。正义括地志云:"不窋故城在庆州弘化县南三里。即不窋在戎狄所居之城 也。"毛诗疏云:"虞及夏﹑殷共有千二百岁。每世在位皆八十年,乃可充其数耳。命之短长,古今一也,而使十五世君在位皆八十许载,子必将老始生,不近人情之甚。以理而推,实难据信也。"
相见甚晚 以诚相见
离线余顺治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3-06-29
这所讲的就是我们这一支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3-06-29
余氏渊源之一:源于姒姓,出自上古禹帝的小儿子姒罕,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中记载:“传夏禹之后有余氏。” F|DKp[<]8  
  按史书的记载,大禹生有三子,大儿子启,承其本姓为姒。小儿子叫罕,赐姓为余,其后代相传为余氏。  大禹之妻是涂山之女,因此大禹赐小儿子为余氏,有明显的纪念妻子之意。在上古时代,“余”字与“涂”字通假。 iWN-X (  
  姒罕的后裔子孙,以先祖赐姓为氏,称余氏,姓氏读音作xú(ㄒㄩˊ),是非常古早的行姓氏之一。传说,到了殷商末期,该余氏家族成为姬姓周族人的主要敌对势力之一,显然,姒姓余氏之源要远早于姬性余氏。  姒姓余氏族人皆尊奉姒罕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姬姓余氏合谱。 $.z~bmH"D  
  本书按:  古涂山有三:一是古涂山国所在地,即安徽怀远涂山;二为浙江古越涂山,即绍兴涂山;三为巴蜀涂山,即重庆涂山。 ?"aj&,q+  
  本书考证,大禹之妻为涂山人,其故地在古涂山国,即今安徽省怀远县的涂山,非绍兴涂山,亦非重庆涂山。  仔细研究先秦时期吴越文化的主要史籍之一《越绝书》,其中有一段十分重要的记载:“涂山者,禹所取妻之山也,去县五十里。” VhAZncw  
  关于《越绝书》的作者,史来有东汉会稽吴君高(吴平)、春秋子贡、春秋伍子胥、无名氏、东汉袁康等纷说,至今无定论,但其最终成书时间的两汉时期,则可大致确定。  在《越绝书》中所叙述的禹妻故地涂山,明确指出在“去县五十里。”这是一个绝不可忽略的人文地理要点。 ikGH:{  
  重庆,是战国末期徐夷族人迁徙巴山后,将大禹故事带至重庆地区的,略过不论。  绍兴,古称会稽,是为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所设会稽郡治所在地,始称会稽县,是在南北朝时期的南朝陈国永定年间(公元557~559年)。会稽山距旧会稽县不到十三公里,距后来的绍兴县不到七公里。人文地理要素不符。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南六公里处的会稽山在远古时期称作涂山,是大禹安葬的地方,非其妻故地。 `FImi9%F  
  怀远,为原始社会的唐、虞时代古涂山国所在地,位于今安徽省蚌埠市,春秋时期楚武王四十一年(公元前700年)楚都自丹阳迁郢后即称县制,设县公管辖,是中国最早的建制县之一。涂山,亦称当涂山、东山,位于安徽省蚌埠市西郊淮河东岸,与荆山隔河相峙,距离怀远县旧城二十四公里。涂山最高峰为凤凰顶,海拔338.72米,禹王宫就建于涂山绝顶之上。完全符合《越绝书》中记载的人文地理要素。  传说,涂山原来是一座完整的山,大禹在治水时将此山一劈为二,让淮河水改道,变成由南往北流。涂山也是大禹娶妻及第一次大会诸侯的地方。在涂山上有天下第七泉——白乳泉,泉水清冽,以之煮茶满杯不溢。满山皆石榴,春来芽发,漫山暗红,夏季榴花似火。
相见甚晚 以诚相见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各位家人朋友:如遇上传附件不成功,请更换使用 IE 浏览器!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