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甘肃的宗亲聊天时了解到,他祖上是从南京(现江宁区)迁到甘肃省临潭县,到他现在已经是第五代。与他一起查询到此篇,觉得多少有些联系。
作者:敏彦文
y=L9E? ^,Sl^ 9K 来南京前,我心里打算:如果有时间,机缘巧合,我一定要去净觉寺看看,并要去先贤刘介廉拱北念个苏勒⑴,接个都哇⑵。然而,由于跟团,日程安排紧密,根本没有属于个人的有效时间,所以,我的这一想法最终没能实现,成为这次旅行的一个遗憾。后来知道,其实净觉寺离我们转悠了半天的夫子庙街区并不远,只是名气不大,在秦淮河与夫子庙的笼罩之下,没有几个人知道,也不是历史人文煌煌如炬的南京的旅游热点,去那里游览的人少之又少,也便被我这个事先惦记它的穆斯林擦肩晃过,失却机缘。人生的事大抵如此,在机缘未到之前,任凭我们如何努力和操作,到头来也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无法实际兑现。
I|6wPV? k5>K/;*9 刘智,字介廉,号一斋。回族,南京人。清代著名伊斯兰教学者,出身伊斯兰教经师世家,幼从父亲刘三杰习学《古兰经》。15岁起读儒家经史子集和佛、道、杂家、西方文化等书刊,会通诸家,深得儒学精微之旨。后学阿拉伯文、波斯文,钻研伊斯兰教义。曾游学山东、湖北、湖南、广东、陕西、江苏、安徽等省,访贤问学,求伊斯兰教经籍,阅胡氏天禄阁藏书,谒孔陵。晚年归金陵,结庐清凉山麓,闭户山居10余年,埋头著译,致力于用汉文阐释伊斯兰教,有《天方性理》、《天方典礼》、《天方至圣实录》、《五功释义》、《真镜昭微》、《天方三字经》、《天方字母解义》、《五更月》等传世。他一生著译数百卷,但行世不过50卷 。其著(译)作品因原本或在著述中多引用苏菲主义著作,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中国穆斯林中影响深远,深受哲合林耶、格底林耶和西道堂的尊崇,被尊为“汉克塔卜”(汉文经典),他本人也被赞誉为“圣教功臣”、“道学先觉”和“大伊玛目”,在西北门宦中被尊崇为“介廉巴巴”、“先哲”、“先贤”。其陵墓被江苏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他的著作把中国宋明理学、佛家禅学和伊斯兰教苏非学说融为一体,又将儒家的伦理道德用伊斯兰教信仰加以概括,给人们万教归一的指点,使他成为中国伊斯兰教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⑶中国伊斯兰教著名门宦哲合林耶和著名教派西道堂在创立和发展过程中,就吸收和阐扬了刘智思想学说,并从宗教实践体系上确立了刘智的发轫地位,使之脉息相传。哲合林耶的创始人马明心先贤有过这样的期许:“介廉种籽,我要结果。”并为此奋斗不息,以致献出高贵的生命。而西道堂道祖马启西先贤在肯定马明心先贤功业的基础上,发下了这样的宏愿:“介廉种籽,关川开花,我要结果。”同样为之作了不懈地奋斗,最终也是以身殉道。两位先贤都将刘智及其思想作为自己宗教实践的源头,而自觉地尊崇之,践行之,足见刘智思想的魅力和对中国伊斯兰教发展道路的指导性和可实践性。
i;1EXM lP@/x+6tg 我之所以渴望一谒刘公介廉巴巴的拱北,除了从小到大不断接受来自教坊寺里对他口碑相传的景仰之情外,还有就是我对启西先贤“介廉种籽,关川开花,我要结果”这一壮阔胸襟与深厚理想的迷恋,以及对之欲深入探究的宁耶提(举意)所带给我的内在动力。此次单位敲定了两条线路,我毫不犹豫地选择华东五市这条线路的原因,就在于这一线路有南京和刘智拱北。
@wWro?s'p ZMSP8(V 刘智拱北在中国穆斯林心目中有着不同寻常的地位和意义,一如他的《五更月》在中国穆斯林心中有着学习和参悟不尽的内涵一样。然而,对于“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六朝金粉数百年,十里秦淮犹香艳”的南京来说,她的历史和文化长河中,有着说不尽的悠悠故事和道不完的英雄人物,有着看不透的历史人文和自然地理景观,有着太多的纸醉金迷、风流韵事、刀光剑影和血雨腥风,也有着数不清的凯歌唱彻、胜利如虹、悲欢离合与黯然凋零……这一切的一切,恰如不舍昼夜而浩浩荡荡东流不止的长江——流去的水和流来的水分不清彼此,难辨别清浊;亦如胭脂沉沉、水色油彩、灯红酒绿、情色缠绵、钗裙妖娆、宝剑黯哑、征鼓阑珊、琵琶绚丽、浪子情长、英雄气短的秦淮河,不管是在历史的深处,还是在现实的表面,总被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浓墨重彩的历史风云所浸透,不容人不沉入其中、徘徊其间、深思其里,因之而留恋往返。对于文化底蕴如此厚重酱稠和英雄史诗别样跌宕起伏的南京来说,作为置身于中国主流文化之外的回族伊斯兰文化暨中国边缘文化之一种的代表刘智,显然不会受到整个南京及其主流社会与文化的关注,更何况在整个中国主流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乃至显身扬名。如此看来,他生前身后的寂寞是注定了的;在今天,打问南京人,几乎无人知道刘智墓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W$x'+t5H |[k/% 然而,对于中国穆斯林来说,尤其对于中国回族穆斯林来说,南京是一个不能回避的地方,刘智是一个不能忘怀的人物。为什么呢?因为南京不仅是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而著名的“六朝故都”,宽泛的说,她是中国佛、儒、道三大文化的一个重要中心,更是中国伊斯兰文化的一个重要中心。300多年前,以王岱舆、刘智等为代表的回族先贤,在坚持伊斯兰教根本信仰和主要功课的基础上,用汉文翻译、撰写、诠释伊斯兰教经典和著作,以促进伊斯兰教本土化的进程。他们在南京开创的这场回族伊斯兰文化运动,被许多学者看做是回族文化史上的“文艺复兴”,其对中国回族文化所发生的巨大影响力,至今犹然显得重要。这一运动的一个直接成果,就是产生了中国伊斯兰教“金陵学派”。
c'=p4Fcm *$ZLu jy7 对此,回族著名学者伍贻业先生说:“17世纪在文化经济发展的江南,出现了既有着根深蒂固的伊斯兰教精神,又接受很好的儒家文化教育的‘儒回’,我们称作‘金陵学派’。他们将伊斯兰教教义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经诠儒,以儒诠经,发扬伊斯兰教真谛,阐述伊斯兰教教义,这是伊斯兰教进人中国以后,一次真正的护教图存运动,一次真正的归化鼎新运动。伊斯兰的真正精神保存了下来,中国优秀的文化被审慎地吸收进去。这段历史很值得人们深思、借鉴、发扬。”⑷正因为如此,刘智便成了中国内地尤其是西北穆斯林的精神导师,犹如每月出现在地球上空的新月,在灯火辉煌、物欲横流的都市文化喧嚣时代,尤为显得珍贵。
:y)'_p *l/ *QzoBpO< 17日晚,去小吃一条街吃嘴的人回来告诉我,小吃街口有家河州人开的清真兰州拉面馆,味道不错。我便寻着去吃。要了一碗拉面,吸哩速噜一阵子便下肚了,因为从16日开始就没有吃面,用自带的饼子、方便面等充饥,所以觉得这碗牛肉面还是很入味的,尽管在色、香、汤、面、配料等方面与兰州、甘南的牛肉面差了一大截。吃的当儿,我问精瘦的老板,净觉寺怎么走?老板给我说了路线,并说坐公交需要一小时左右。胖胖的老板娘问我是哪里人,我报了家乡名。她就说,听说你们洮州人大多是从南京过去的,要是这样,那南京还是你的老家呢。我说,是啊。可是现在找不到根了。 关于这个问题,《兰州晚报》记者王文元在其专题报道《洮州古城与江南遗风》中这样说:“明朝初年,从江南移民来此地的十万居民,不仅改变了洮州地区的人口结构,而且也给这里带来了明初的江南风俗,使洮州地区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区域。今天在洮州仍然能看到江南遗风。”“端午节是洮州地区规模空前的盛会,……吸引了十里八乡的乡亲们,他们来自临潭19个乡镇及周边7个县。参加这一盛会的乡亲们特地穿上了祖上传下来的独特服装,梳起了只能在舞台上才能看到的发型。洮州地区流传着这样一段花儿,‘松树林生虎丢盹,看见尕妹担的水,人品压过十三省……’这首花儿见证了洮州地区汉族居民的迁移历史,也证明了他们来自明代(江南)的说法是有道理的。因为只有在明代中国才会被分为十三个省。除了这首歌谣以外,还有他们的发型、方言,也证明了那段艰难的移民历史。”端午节这天,“走在(临潭)新城镇的大街上,随处都能看见那些梳着独特发式的年轻女子。只见她们的额头上用银饰点缀,后面则梳起了一个骨朵,用银子制作的类似梳子一样的东西固定起来,排成了一个宛如半月状的发式,然后戴上用白布扎起一个类似秀才帽子的头巾,身上则穿着用各色绸缎制成的长袍。她们往往三五成群地走在大街上,很是吸引众人的目光,仿佛将人们带入了600年前的江南。”⑸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西北考察日记》中说:“女足至岷县渐大,至临潭则更修长,其履尖上翘,所谓‘风头鞋’也。头上云髻峨峨,盖皆沿明代迁来时装束。”⑹
r)jj]$0 L#'B-G4&y 根据《临潭县志》(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年6月版)载:“明初,洮州反叛初定后,朝廷下令将南京、安徽、江苏的汉人迁来洮州戍边屯田。史载‘移京无地农民三万五千户于诸卫所。’洮州群众至今传说其祖先是从南京珠丝巷迁来的。每年春节闹社火秧歌首先就唱:‘正月里来是新年,我的老家在江南,自从来到洮州地,别有天地非人间。’这充分反映了这个事实。”“明代,大批回回前来临潭,洪武十二年(1379年),回族将领沐英率军平息洮州十八族番酋三副使叛乱后,大量部将奉命留洮筑城戍守。留守将士中有相当数量的回族将士(笔者注:当然,这相当数量的回族将士之外那大部分的将士,肯定就是汉族将士了)。……丁姓始祖丁盛洲、敏姓始祖敏大镛、吴姓始祖等均来自南京。”⑺顾颉刚在其1938年考察洮州的日记中写道:“此间汉回人士问其由来,不出南京、徐州、凤阳三地,盖明初以戡乱来此,遂占田为土著……此间有民歌云:‘你从哪里来?我从南京来。你带得什么花儿来?我带得茉莉花儿来。’洮州无茉莉花,其为移民记忆中语无疑也。”⑻至今,每当外人问及临潭一带人的祖籍,总会有人这样说:“我们的祖上来自南京纻丝巷,我们曾是天京(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后,改其名为天京)人呢!”那语调半是自豪半是惆怅。
YuWsE4$ &H!#jh\w 为了给这一说法找到现实的物证,找到传说中的那个纻丝巷,几年前,作家李城曾给《南京晨报》写了一封信,希望他们对此予以采访调查,寻找出有价值的线索。《南京晨报》发挥媒体的优势,向南京市民征集有关这方面的线索,引起较大的反响,但最终也没有确切地找出一个名叫珠丝巷的街区或地名,令李城先生失望了好久。最后,《南京晨报》记者胡成效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发表了这样两篇文章:《神秘“应天府纻丝巷”如今难觅踪影》、《“竹子巷”和“都司巷”都是明代移民出发点》。综合主要内容,有这样几点:1、从字面看,“纻丝巷”应该与南京的纺织业有关,但经查阅有关南京地名的书籍和询问有关专家,找寻不到有关这方面的信息;2、有可能经过几百年的口口相传,现在临潭老人们所说的这个地名,在字面表述上已经与600年前的实际表述有了很大的差别,甚至与当时的地名没有任何线索关系,按此根本无法寻找;3、从谐音上看,“纻丝巷”很可能是“竹子巷”和“都司巷”等的误记。如果是这样,“纻丝巷”就是南京城东南蓝旗街的“竹子巷”,或者就是位于南京丹凤街与唱经楼西街之间的“都司巷”,两者都是明代移民的出发点。⑼另外,一个叫王月邦的作者写了一篇题为《戏说南京珠玑巷》的文章,认为纻丝巷有可能是珠玑巷、朱氏巷、竹子巷、珠屐巷、主司巷和都司巷等的音误。而珠玑巷与珠屐巷是一回事,“在南京夫子庙附近,这一带古称柳树湾,(当年)亦属京城重地。珠屐巷据传因叫刘尽忠的珠宝商居此,故此得名,清末并入许家巷。”⑽据此,我翻阅了南京市地图,发现许家巷在三山街附近,而著名的清真寺——净觉寺就在三山街上,离许家巷不远。根据有关学者研究,净觉寺最早建于元至正年间朱元璋为吴国公或吴王时,明洪武二十一年扩建。这说明在明初的朱元璋时代,纻丝巷(许家巷)附近的三山街一带已经有不少回族穆斯林居住,并且形成了以清真寺为中心的回族穆斯林聚居区——坊。对此,我们可以从郑自海的《析净觉寺始建年代》一文中的一段话得到佐证:“元代南京三山街一带是江南诸道行御所在地,色目回回人按照传统‘大分散,小集中’的惯例,多集中城南一带。朱元璋称帝前也曾居住在三山街附近吴国公府,耳闻目染回回们生活习惯,在三山街为常遇春等回族将领建一座规模不大的礼拜寺,也应顺理成章。”⑾明洪武十二年,朱元璋派沐英征讨洮州,大军中的一部分将士留居洮州屯田牧民,他们遂成为今天一些洮州居民的祖先。在这些将士中,也有回族穆斯林,而他们中的一部分可能就来自三山街一带,包括传说中的纻丝巷即今之许家巷。因此,关于洮州(临潭一带)人(至少是其中一部分)来自南京纻丝巷的说法是有根据的,不是空穴来风。介廉巴巴对洮州穆斯林及其文化传承具有巨大影响的原因,除了其学说本身的巨大魅力外,洮州人对于祖先无法割舍的情感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j HT2|VGb* 1uTbN 介廉巴巴,洮州穆斯林心中一座人文丰碑,一位精神导师。
}e/P|7& 7Zl-| ,c:Fa)- 临潭一带的服饰、民居都有江淮风韵
T,h,)|:I^ 'J^E|1P 注释:
1!RD
kZwe ;b:Ct < ⑴苏勒:阿语译音,意为《古兰经》章节;
z<~gv" [o)P ⑵都哇:阿语译音,意为祈祷;
Qci<cVgP I(E1ym ⑶金宜久主编《中国伊斯兰教探秘》(东方出版社 1999年9月版);
5gWn{[[e)y 5H#3PZaQ ⑷《儒家文明影响下的中国伊斯兰教与基督教》。
&*Eyw
s t#mW`rGE_ ⑸王文元《洮州古城与江南遗风》(《兰州晚报》2006年6月4日)。
^ MkT"> HPs$R[ ⑹⑻顾颉刚《西北考察日记》(甘肃文史资料选辑 1989年卷)
0Ha1pqR u2'xM0nQ ⑺海洪涛主编《临潭县志》(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年6月版)。
ymybj +\9Y;Ny ⑼胡成效《神秘“应天府纻丝巷”如今难觅踪影》、《“竹子巷”和“都司巷”都是明代移民点》(据李城博客
http://blog.sina.com.cn/yxner)。
z7F~;IB*u $Y][-8{t ⑽王月邦《戏说南京珠玑巷》(
http://www.qh.xinhuanet.com/misc/)。
+2`RvQN `p9h$d ⑾郑自海《析净觉寺始建年代》(《江苏地方志》2008年5期)。
? e%Pvy<i k2N[B(&4J 参考文献:
3t[2Bd mZJ"e,AY 金宜久主编《伊斯兰教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1年12月版)。
jR\&2;T G $:T! 资料来源:
http://gnmyw.blog.sohu.com/201274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