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有幸读了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 作者 王鸿鹏 《中国历代文状元》《中国历代榜眼》 《中国历代探花》发现我余氏状元仅有二人——宋代的余复 ,明末的余煌 F :u} 7t>
PC9:nee
余氏历代三甲:文状元 榜眼 探花——状元篇 n\ IVpgP
状元浅说 9@h>_1RJz
状元是中国的特产。状元是中国科举制度诸多名词中最光彩、最炫耀的一个。是创始于唐、 sOHh&e
完备于宋,延续至元、明、清长达 1300 年的科举制度中使用频率最高、最为鲜活、最富生命 We" "/X
力的词汇。那么,追根溯源,状元到底是什么? %o?fE4o'
一、状元是进士第一 4TLh'?Xu9
“状”取自“投状”;“元”即为第一,居首之意。唐朝时规定,各州贡送到京城的举子, Edjh*
应试之前要向礼部呈递州里的解状和本人的出身履历等亲状,统称为“投状”,也就是报名 \>\w-ty[(
。考试合格后,礼部又要将新进士的身份材料及成绩一起报呈给皇帝,称为奏状。排在最前 <
*XC`Ii
面的就是状头。当时只分甲乙等,无状元之名。到武则天天授元年(690)首创殿试之例, Y(&phv&
对礼部的考试再行复试,这才开始把按成绩排在最前面的称状头或状元。“状元之名,盖自 H\O|Y@uVr
此始”。 #|'8O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第一都称状元。在中国科举制度的早期,曾设有许多科目,如果按种类 0a(*/u
分,则有贡举、制举、武举、童子举等,而在贡举、制举、武举中,又分进士、明经、贤良 KKOu":b
方正、能直言极谏、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等等科目。在这诸多科目中,只有贡举中进士科的第 <q_H 3|
一人称状元(武举第一称武状元),而制举、童子举的第一人均不称状元。所以说,状元是 \0b",|"3
进士科第一人。二、进士科一枝独秀 EK#w: "
“进士”一词最早见于《礼记·王制》:“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 J,E&Uz95%
士。”是指造士中学有所成的优秀者,是可以进用任职享受爵禄的士人。到隋朝大业年间才 RzyEA3L'
成为取士科目。 oE5+
唐代所开科目,先后有常科、制科两大类九十多科。制科是皇帝因特种需要而临时设定的。 F.O2;M|x
对象是极少数的著名人物,加上科目、时间均临时确定,所以被视为“非正途”。常科有数 2y,~i;;_
十种,有些科目因条件特殊、生源有限(如秀才科、童子科),很快就停止了。只有明经、 m@jOIt!<
进士两科,几乎年年开设。此两科中,进士科最难考,录取人数也少。但它以诗、赋、应用 CMTy(Z8_)
文写作为主要的考试方式,比明经考帖经、墨义更能显示应试者的才能,所以进士科最受尊 sX@e1*YE_
重,影响也最大。尤其唐代,应进士举的被称为“白衣公卿”、“一品白衫”,考中进士便 S~m*t i(
是“登龙门”。史称:“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盛焉”。当时非常流行这 ]QpR>b=[j
样一句谚语:“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既是说 30 岁明经登科年纪算是老的,而 50 岁考 X2o5Hc)l<
中进士依然属年轻。 NbgP,-
唐代进士科兴盛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进士科每年取中的人数虽比明经少很多,大概在三十 0k3^+#J
人上下,但后来位极人臣的进士常常十有二三,登显列的更是十有六七。一大批著名学者、 eYS
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都是进士出身。如裴度、王维、刘晏、王勃、陆贽、张九龄、房玄 ]jM D'vg^b
龄、柳宗元、柳公权、韩愈等。在社会上的影响面极大,以至于“缙绅位极人臣,不由进 /@on=~
士者,终不为美”。唐朝宰相薛元超曾感叹到:“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 bp5hS/A^1w
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五姓皆为当世第一高门大户,有崔、卢、郑、王 %f?#) 01>
、李)。连唐宣宗也对进士爱慕不已,在宫廷之中赫然自题“乡贡进士李显龙”。 pQW^lqwZ:6
三、状元是俗称 X~W5Z(w(O
北宋初年,曾以状元高居第一而称榜首。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创立科举殿试制度后,科 JB**z00;
举形成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度,遂称解试第一人为“解元”,省试第一人为“省元 ?ILNp`k
”,殿试第一人为“状元”。 g"<kj"
状元是中国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称状元为进士第一人虽始于唐代,但从唐代一直到辽代 R-Uj\M>
,状元还只是个俗称,是士大夫和民间流行的通俗称谓。文人学士也偶尔用之,并不是朝廷 hLO nX<%a
的名文规定,在金榜和进士题名碑上,只称“第一甲第一名”。直到朱元璋上台,建立大明 L P.-
王朝后,才明确规定“状元”是殿试一甲第一名的专称。据《明史·选举志》记载:“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次年以举人试之京师,曰会试。中式者天 _U'edK]R
子亲策于廷,曰廷试,亦曰殿试。分一、二、三甲,以为名第之次。一甲止三人,曰状元、 5wr0+Xo
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状元、 (9'MdH
榜眼、探花之名,制所定也。”自此,状元、榜眼、探花之名才有了正式的名份。清朝承袭 m_U__CZ}Tt
明制,状元即一甲第一人,一甲第一人即为状元。此称谓一直用到清末科举制度被废除之前 _MnMT9
,相沿不改。 pHKj*Y
四、状元荣耀 v k.Y2
:
五百名中第一仙,等闲平步上青天。 0+M1,?+GfF
绿袍乍著君恩重,黄榜初开御墨鲜。 u=k\]W-
龙作马,玉为鞭,花如罗绮柳如棉。 Wf>UI)^n
时人莫讶登科早,自是嫦娥爱少年。 ?RrJYj1
这是宋人写的一首《鹧鸪词》,又称《少状元词》,是对少年才子大魁天下,平步 >TwOL
青云的赞誉。清代有人模仿它又写出一首《老状元词》: ()3+!};
三百名中第一人,宫花斜插二毛侵。 :IbrV@gN{@
丹墀独对三千字,阊阖惊看五色云。 z[] AH#h
袍簇锦,带横金,引领群仙谢紫宸。 E8#y9q
时人莫讶登科晚,自古龙头属老成。 7s>d/F3*
头上虽已“二毛”斑白,但仍然获得“袍簇锦,带横金,引领群仙谢紫宸”的殊荣。看来这 OlMCF.W#3
状元无论年轻与年老,始终是人们最为关注的亮点。 8I NVn'G
唐代新进士及第后,有很多名目繁多的庆贺活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在长安城东南曲江 ely&'y!
岸边 -D38>#Y
的杏花园内举行的曲江赐宴,又称“杏花宴”。当时正值杏花盛开,因此杏花又被称为“及 &hjrJ/'^
第花”。还要选新科进士中最年少英俊的人充当探花使或叫探花郎,骑上高头骏马,踏遍 LPewo AXO
整个长安城的大小名园,采摘早春的鲜花,所以孟郊才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 8Bo'0
安花。” ?8YHz
曲江宴上,还要请教坊派乐队演唱助兴。据载:“曲江之宴,行市罗列,长安几于半空,公 b>Vs5nY!
卿家率以其日拣选东床,车马填塞,莫可殚述。"甚至连皇帝也“御紫云楼,垂帘观焉"。 /rKrnxw
除曲江赐宴外,唐代新科进士还要在大雁塔上题名留念,这也是令人羡慕不已的殊 WoesE:NiR
荣。大雁塔又名慈恩塔,为当时京城西安的最高建筑。新进士登塔远眺,然后刻名留念。难 YC*S;q
怪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 28 岁考中进士后洋洋得意的说:“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j"}alS`-
。"曲江游宴,雁塔题名,进士、状元的风头出尽。所以民间才有“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l$)pCo
之人生最大喜事, \HTXl]
文学作品中更是大肆渲染“中状元、选驸马",似乎状元是驸马的首选。考各朝科举,在有 kmo3<'j{
姓 ]5uCs[
名、事迹可查的 600 多名状元中,真正的状元驸马,仅有一例,即唐宣宗的万寿公主嫁给了 Z</$~
T
状元郑颢。这个唐宣宗就是“乡贡进士李显龙",由于他十分爱慕进士,就想破例从进士中 0o(/%31]
为 DFqXZfjm
自己的女儿选一位驸马,于是宰辅白敏中极力想促成好事,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他便看中了 Eh8.S)E
状元郑颢。本来郑颢已有婚约,是著名氏族卢氏家的一位千金,郑颢考中状元后还未来得及 0'VwObq
操办婚事,却被白敏中中间插了一杠子。尽管宣宗对他格外优待,但郑颢的心里一直不快 Gi ZyC
,又不好向宣宗和公主表露,只好向媒人白敏中发泄,一有机会就给白敏中颜色看。一次, mhT3 Fwc
白敏中向宣宗诉苦,宣宗打开一个大箱子给他看,说:“这里都是郑颢弹劾你的奏章,已经 DkQy.
满满一箱子了,我知道其中原因,所以都压下来了。"郑颢自娶了万寿公主后,婚姻并不幸 b~%(5r.
福,公主根本不理睬父亲“宜从士人礼"的诏书,在郑颢重病之际,竟然撇下丈夫,到慈恩 5wiU4-{
寺看戏取乐,宣宗生气的说:“我怪士人不欲与我为亲,良有以也。" v7xc01x
宋朝时,争抢进士的热度依然不减。放榜当日,公卿有女待嫁者凌晨即驾车前往“金明池上 @<AyCaU`.
路",这是新进士赶赴琼林宴的必经之路。新进士经过时,各家争相选人。当日得中东床之 XQHvs{Po
选者,往往十之八九。王安石曾写诗道:“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看绿衣郎!"因唐宋及 6\/C]![%
第进士皆穿绿袍,世号“绿衣郎"。 wM_k D
状元荣耀不仅享有“大魁天下”、“金榜题名”、“独占鳌头"的美誉,还有许多名目,如 'SvYZ0ot
宋代状元蔡齐及第后,真宗见他“堂堂英伟、进退有法”,非常高兴,特诏命给金吾卫士七 Fl<BCJY
人清道。不久又专门下诏:“自今第一人及第,金吾给七人当直,许出两对引喝。”不仅如 QJ-6aB
此,由于状元及第后不久即可成为朝廷重臣,平步青云。因此“每朝廷传胪第一,则公卿以 .)ZK42Qd
下无不耸观,虽至尊亦注视焉,自崇政殿出东华门,传呼甚宠,观者拥塞通衢,人肩摩不可 Ql3hq.E
过,至有登屋下瞰者”。难怪北宋著名文学家尹洙赞叹:“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 9ZeTS~i
幽蓟,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状元大魁天下就有了荣誉和地位。宋代时,已有特赐状元袍笏,七名宫廷卫士护送回府及在 q.g<g u]
家乡建状元坊等宠遇。不过状元殊荣更表现在授官上,唐至北宋初期,状元授官都不高,但 'k{pWfn=<
从北宋前期起,授官就明显高于众进士,而且多入翰林院。明清两代,新状元照例授从六品 BXnSkT7
的翰林修撰,又因翰林为皇帝近臣,升迁至尚书、宰相者不乏其人。在本书收录的 600 多名 VSL6tQp
状元之中,即有 80 多人位至宰辅,所以翰林又有“储相”之称,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 Y2"X;`<
子堂”的感叹实不过分。 4
B"tz!
五、状元名流 >RG
}u
状元尽管名闻天下、荣耀倍至,但状元并不就是天下第一,很多天下第一的人也都不是状元 f-E]!\Pg
。诸如杜牧、白居易、柳宗元、王安石、苏轼、朱熹、司马光、欧阳修、张居正、王守仁、 ' jf$3
曾国藩、张之洞等等。但状元中却也产生了不少名臣贤相、著名学者、文学家、思想家、教 jSsbLa@
育家、诗人等,他们中比较著名的有唐朝郭震、张九龄、娄师德、王维、柳公权,后汉王 Gg]>S#^3
溥,宋朝张九成、张孝祥、吕蒙正、王十朋、陈亮、文天祥,明朝商辂、康海、杨慎、吴宽 6}qp;mR
E]
、焦?,清朝毕沅、王杰、翁同騄、孙家鼐、洪钧、陆润庠、张謇等。尤其 -NHA{?6r
是民族英雄文天祥更是影响了几代人。当然状元中也有败类、奸臣,如宋朝留梦炎、明朝周 z@R:~
延儒等。 2MS1<VKZ@
以上这些人的生平事迹,在本书中都有程度不同介绍,此不赘言。 M0YV Qa
总之,状元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需要不断地发掘和研究。 [xe(FFl+
王鸿鹏 }pxMO? h$
2003 年 12 月 3 日 Nj4=
N/IDj2C4
Y7g^ ?6
宋代文举概况 BV_rk^}Ur
科举制度到了宋代,日趋完善。宋太祖赵匡胤于开宝六年(973)将殿试制度化,从而确定了 {=};<;_F
乡、省、殿三级考试制度。为杜绝请托舞弊,宋代采取了锁院、糊名、誊录、磨勘等措施。 ~IrrX,mp:
在对状元的重视程度方面,宋代也比唐代更为突出,除有赐宴、赐诗、给驺等较高的荣誉外 Jm0o[4
,还给予释褐、拜官的恩宠,形成了进士科空前的繁荣局面。 LE$_qX`L
自北宋太祖赵匡胤建隆元年(960)开科取士,到南宋度宗赵銬咸淳十年(1274)止,两宋共 1 av|r^zc
18 榜进士,有状元 118 人,他们中除有民族英雄文天祥,爱国作家张孝祥,学者陈亮外,还 otaB$Bb
有堪称朝中栋梁的吕蒙正、蔡齐、王曾、吴潜、王十朋及清廉正直,政绩颇佳的张观、贾黯 D2<(V,h9
等人,可谓群星璀灿,名臣贤相辈出。118 人中仅正史有传者就有 55 人,占据了总数的 45%以 ++{,1wY\
上。 /~=W3lhY
(肖佐刚) W`auQO
杨〓砺 9*`(*>S
杨砺(930~999),初名砺,字汝砺,京兆讄(今陕西户县)人。宋太祖建 B+)HDIPa-
隆元年(960)庚申科进士第一人。 VAGQR&T?
杨砺刚中状元,父亲就去世了,他悲痛欲绝,竟数日水米不进。守孝期满,他以奉禄不足以奉养母亲为由,闲居不仕,直至官府、亲朋催促才去赴任。不久,又因母亲患病而辞官。 f&5'1tG
开宝九年(976),诣阙献书,杨砺被召试于学士院,授陇州防御推官。后入京,迁光禄寺 qGezmkNFm
丞。母亲病逝,他居家守孝期满,转为秘书丞,改任屯田员外郎,后任鄂州知州,因善于治 p1}m_
理而名著朝野。 q-tm`t*7
端拱元年(988),杨砺充记室参军,迁水部郎中。真宗曾问其何年及第,杨砺默而不答 j*XhBWE?
。后真宗知其为状元,后悔所问。从此,对其不以状元自傲的品德,极为敬重。淳化六年(9
lxVA:tz0
95),赵恒立为太子,杨砺兼右谕德,转度支郎中。赵恒登基后,拜杨砺为给事中,判吏部 4nvi7
铨,负责铨选官吏。不久,召入翰林为学士。咸平初年(998),杨砺知贡举,拜工部侍郎、 s28t'
枢密副使。第二年,因病去世,享年 69 岁。真宗十分悲痛,对宰相说:“杨砺耿直清苦,正 cM|!jnKm
欲重用之时去世……。”遂冒雨前往吊唁,因车驾进不了胡同,真宗竟徒步至其灵前,悼念 7k<6oM1
追忆良久。回朝后,诏令罢朝致哀,追赠杨砺兵部尚书。 1Uy'TEk
杨砺为文崇尚繁琐,无一定师法。在翰林院时,起草诏令迂怪,常被人哂笑,也不在意。 8c%Sd'+Pt
著有文集二十卷。 Ow3t2G
1*VArr6*6
余〓复 !yQ%^g`
余复(1152~?),字子叔,福建宁德(今福建宁德县)人。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庚戌科 ey/=\@[p
进士第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