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有幸读了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 作者 王鸿鹏 《中国历代文状元》《中国历代榜眼》 《中国历代探花》发现我余氏状元仅有二人——宋代的余复 ,明末的余煌 A]BeI
^Om}9rXw1
余氏历代三甲:文状元 榜眼 探花——状元篇 lSX1|,B7:]
状元浅说 B}"R@;N
状元是中国的特产。状元是中国科举制度诸多名词中最光彩、最炫耀的一个。是创始于唐、 I!/32* s1t
完备于宋,延续至元、明、清长达 1300 年的科举制度中使用频率最高、最为鲜活、最富生命 )LP'4*
力的词汇。那么,追根溯源,状元到底是什么? vj?{={Y
一、状元是进士第一 cK$yr)7
“状”取自“投状”;“元”即为第一,居首之意。唐朝时规定,各州贡送到京城的举子, S#ryEgc]
应试之前要向礼部呈递州里的解状和本人的出身履历等亲状,统称为“投状”,也就是报名 KM &P5}
。考试合格后,礼部又要将新进士的身份材料及成绩一起报呈给皇帝,称为奏状。排在最前 7-S?RU]g
面的就是状头。当时只分甲乙等,无状元之名。到武则天天授元年(690)首创殿试之例, yi8vD~aA[
对礼部的考试再行复试,这才开始把按成绩排在最前面的称状头或状元。“状元之名,盖自 SK}jhm"y
此始”。 FG${w.e<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第一都称状元。在中国科举制度的早期,曾设有许多科目,如果按种类 !*l /Pr^8
分,则有贡举、制举、武举、童子举等,而在贡举、制举、武举中,又分进士、明经、贤良 ~W@dF~r
方正、能直言极谏、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等等科目。在这诸多科目中,只有贡举中进士科的第 89d%P
J0
一人称状元(武举第一称武状元),而制举、童子举的第一人均不称状元。所以说,状元是 0Y oKSo
进士科第一人。二、进士科一枝独秀 *k(FbZ
“进士”一词最早见于《礼记·王制》:“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 2*snMA
士。”是指造士中学有所成的优秀者,是可以进用任职享受爵禄的士人。到隋朝大业年间才 1e\cJ{B
成为取士科目。 eX\v;~W*
唐代所开科目,先后有常科、制科两大类九十多科。制科是皇帝因特种需要而临时设定的。 mX|M]^_,z
对象是极少数的著名人物,加上科目、时间均临时确定,所以被视为“非正途”。常科有数 TqJ @l
十种,有些科目因条件特殊、生源有限(如秀才科、童子科),很快就停止了。只有明经、 RrxbsG1HP
进士两科,几乎年年开设。此两科中,进士科最难考,录取人数也少。但它以诗、赋、应用 Kjbk
zc1
文写作为主要的考试方式,比明经考帖经、墨义更能显示应试者的才能,所以进士科最受尊 xy`Y7W=
重,影响也最大。尤其唐代,应进士举的被称为“白衣公卿”、“一品白衫”,考中进士便 >-c?+oy
是“登龙门”。史称:“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盛焉”。当时非常流行这 (?A
c`H
样一句谚语:“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既是说 30 岁明经登科年纪算是老的,而 50 岁考 xqSZ{E:
中进士依然属年轻。 KxErWP%
唐代进士科兴盛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进士科每年取中的人数虽比明经少很多,大概在三十 nHF66,7t
人上下,但后来位极人臣的进士常常十有二三,登显列的更是十有六七。一大批著名学者、 ~_i=hx
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都是进士出身。如裴度、王维、刘晏、王勃、陆贽、张九龄、房玄 0(o2<d7
龄、柳宗元、柳公权、韩愈等。在社会上的影响面极大,以至于“缙绅位极人臣,不由进 ~NE`Ad.G
士者,终不为美”。唐朝宰相薛元超曾感叹到:“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 PP!/WX
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五姓皆为当世第一高门大户,有崔、卢、郑、王 5OPvy,e6
、李)。连唐宣宗也对进士爱慕不已,在宫廷之中赫然自题“乡贡进士李显龙”。 cGs&Kn;h
三、状元是俗称 LRw-I.z
北宋初年,曾以状元高居第一而称榜首。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创立科举殿试制度后,科 (mbm',%- (
举形成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度,遂称解试第一人为“解元”,省试第一人为“省元 IJ5'n
”,殿试第一人为“状元”。 mb`h
状元是中国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称状元为进士第一人虽始于唐代,但从唐代一直到辽代 XFWE^*e=B
,状元还只是个俗称,是士大夫和民间流行的通俗称谓。文人学士也偶尔用之,并不是朝廷 H6 ,bpjY
的名文规定,在金榜和进士题名碑上,只称“第一甲第一名”。直到朱元璋上台,建立大明 [OPF3W3z
王朝后,才明确规定“状元”是殿试一甲第一名的专称。据《明史·选举志》记载:“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次年以举人试之京师,曰会试。中式者天 +t-_FbFh3D
子亲策于廷,曰廷试,亦曰殿试。分一、二、三甲,以为名第之次。一甲止三人,曰状元、 &*8.%qe;
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状元、 n@H;*nI|
榜眼、探花之名,制所定也。”自此,状元、榜眼、探花之名才有了正式的名份。清朝承袭 ~Hd* Xl
明制,状元即一甲第一人,一甲第一人即为状元。此称谓一直用到清末科举制度被废除之前 +2p}KpOsL
,相沿不改。 4Wvefq"
四、状元荣耀 f`rI]v|@
五百名中第一仙,等闲平步上青天。 RkTYvAk|kY
绿袍乍著君恩重,黄榜初开御墨鲜。 -glGOTk
龙作马,玉为鞭,花如罗绮柳如棉。 ]R!YRu
时人莫讶登科早,自是嫦娥爱少年。 eA``fpr
这是宋人写的一首《鹧鸪词》,又称《少状元词》,是对少年才子大魁天下,平步 _d^d1Q}V
青云的赞誉。清代有人模仿它又写出一首《老状元词》: &Cm]*$?
三百名中第一人,宫花斜插二毛侵。 tnBCO%uG
丹墀独对三千字,阊阖惊看五色云。 9pr.`w
袍簇锦,带横金,引领群仙谢紫宸。 z TPNQ0=|
时人莫讶登科晚,自古龙头属老成。 Eg}U.ss^
头上虽已“二毛”斑白,但仍然获得“袍簇锦,带横金,引领群仙谢紫宸”的殊荣。看来这 &v;o }Q}E{
状元无论年轻与年老,始终是人们最为关注的亮点。 sX}#L
唐代新进士及第后,有很多名目繁多的庆贺活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在长安城东南曲江 Xx2t0AIB
岸边 ]O~$|Wk
的杏花园内举行的曲江赐宴,又称“杏花宴”。当时正值杏花盛开,因此杏花又被称为“及 h qhX
第花”。还要选新科进士中最年少英俊的人充当探花使或叫探花郎,骑上高头骏马,踏遍 C(z'oi:f
整个长安城的大小名园,采摘早春的鲜花,所以孟郊才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 M)Z!W3
安花。” t.
(6tL]
曲江宴上,还要请教坊派乐队演唱助兴。据载:“曲江之宴,行市罗列,长安几于半空,公 f/\S:x-B
卿家率以其日拣选东床,车马填塞,莫可殚述。"甚至连皇帝也“御紫云楼,垂帘观焉"。 \}Iq-Je
除曲江赐宴外,唐代新科进士还要在大雁塔上题名留念,这也是令人羡慕不已的殊 CBpwtI>p
荣。大雁塔又名慈恩塔,为当时京城西安的最高建筑。新进士登塔远眺,然后刻名留念。难 c6h+8QS
怪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 28 岁考中进士后洋洋得意的说:“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xD~r Q$6sI
。"曲江游宴,雁塔题名,进士、状元的风头出尽。所以民间才有“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7fS NF7/+
之人生最大喜事, fBz|-I:k
+
文学作品中更是大肆渲染“中状元、选驸马",似乎状元是驸马的首选。考各朝科举,在有 dD~H ft
姓 o1*P|.`
名、事迹可查的 600 多名状元中,真正的状元驸马,仅有一例,即唐宣宗的万寿公主嫁给了 19pFNg'kA
状元郑颢。这个唐宣宗就是“乡贡进士李显龙",由于他十分爱慕进士,就想破例从进士中 VN\VTSZh?\
为 ;_|4c7
自己的女儿选一位驸马,于是宰辅白敏中极力想促成好事,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他便看中了 piuM#+Y\'S
状元郑颢。本来郑颢已有婚约,是著名氏族卢氏家的一位千金,郑颢考中状元后还未来得及 1w7XM0SHcn
操办婚事,却被白敏中中间插了一杠子。尽管宣宗对他格外优待,但郑颢的心里一直不快 ^e;9_(
,又不好向宣宗和公主表露,只好向媒人白敏中发泄,一有机会就给白敏中颜色看。一次, ])%UZM6
白敏中向宣宗诉苦,宣宗打开一个大箱子给他看,说:“这里都是郑颢弹劾你的奏章,已经 Doq}UWp
满满一箱子了,我知道其中原因,所以都压下来了。"郑颢自娶了万寿公主后,婚姻并不幸 r:E4Wi{\
福,公主根本不理睬父亲“宜从士人礼"的诏书,在郑颢重病之际,竟然撇下丈夫,到慈恩 bmi",UZ:F
寺看戏取乐,宣宗生气的说:“我怪士人不欲与我为亲,良有以也。" .X"&kO>G
宋朝时,争抢进士的热度依然不减。放榜当日,公卿有女待嫁者凌晨即驾车前往“金明池上 ST~YO
路",这是新进士赶赴琼林宴的必经之路。新进士经过时,各家争相选人。当日得中东床之 &,:!gYN
选者,往往十之八九。王安石曾写诗道:“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看绿衣郎!"因唐宋及 +RR6gAma}<
第进士皆穿绿袍,世号“绿衣郎"。 b`j9}tZ
状元荣耀不仅享有“大魁天下”、“金榜题名”、“独占鳌头"的美誉,还有许多名目,如 >, 'guaa
宋代状元蔡齐及第后,真宗见他“堂堂英伟、进退有法”,非常高兴,特诏命给金吾卫士七 %zRuIDmv
人清道。不久又专门下诏:“自今第一人及第,金吾给七人当直,许出两对引喝。”不仅如 1>Vq<z
此,由于状元及第后不久即可成为朝廷重臣,平步青云。因此“每朝廷传胪第一,则公卿以 4g}r+!T
下无不耸观,虽至尊亦注视焉,自崇政殿出东华门,传呼甚宠,观者拥塞通衢,人肩摩不可 ?"<m {,yQI
过,至有登屋下瞰者”。难怪北宋著名文学家尹洙赞叹:“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 *B{]
幽蓟,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状元大魁天下就有了荣誉和地位。宋代时,已有特赐状元袍笏,七名宫廷卫士护送回府及在 h6<i,1gQ1
家乡建状元坊等宠遇。不过状元殊荣更表现在授官上,唐至北宋初期,状元授官都不高,但 ]q[(z
从北宋前期起,授官就明显高于众进士,而且多入翰林院。明清两代,新状元照例授从六品 Y8IC4:EO
的翰林修撰,又因翰林为皇帝近臣,升迁至尚书、宰相者不乏其人。在本书收录的 600 多名 Dd/]?4
状元之中,即有 80 多人位至宰辅,所以翰林又有“储相”之称,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 \v<S:cTf
子堂”的感叹实不过分。 ,O-_Pv
五、状元名流 M.Tp)ig\#
状元尽管名闻天下、荣耀倍至,但状元并不就是天下第一,很多天下第一的人也都不是状元 Lp@Al#X55
。诸如杜牧、白居易、柳宗元、王安石、苏轼、朱熹、司马光、欧阳修、张居正、王守仁、 V51kX{S
曾国藩、张之洞等等。但状元中却也产生了不少名臣贤相、著名学者、文学家、思想家、教 G?\eO&QG{"
育家、诗人等,他们中比较著名的有唐朝郭震、张九龄、娄师德、王维、柳公权,后汉王 3$:F/H
溥,宋朝张九成、张孝祥、吕蒙正、王十朋、陈亮、文天祥,明朝商辂、康海、杨慎、吴宽 wxj}k7_(`A
、焦?,清朝毕沅、王杰、翁同騄、孙家鼐、洪钧、陆润庠、张謇等。尤其 4oryTckS
是民族英雄文天祥更是影响了几代人。当然状元中也有败类、奸臣,如宋朝留梦炎、明朝周 1uG)U)y/Q
延儒等。 KC2Z@
以上这些人的生平事迹,在本书中都有程度不同介绍,此不赘言。 GVn'p
Wg
总之,状元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需要不断地发掘和研究。 ?2,D-3 {
王鸿鹏 O<,\tZ'N
2003 年 12 月 3 日 Lr6C@pI
S<'_{u z
FU .%td=:
宋代文举概况 c VO-iPK
科举制度到了宋代,日趋完善。宋太祖赵匡胤于开宝六年(973)将殿试制度化,从而确定了 >m<T+{`
乡、省、殿三级考试制度。为杜绝请托舞弊,宋代采取了锁院、糊名、誊录、磨勘等措施。 ]$^HGmP
在对状元的重视程度方面,宋代也比唐代更为突出,除有赐宴、赐诗、给驺等较高的荣誉外 |/%5~=%7
,还给予释褐、拜官的恩宠,形成了进士科空前的繁荣局面。 W$;qhB
自北宋太祖赵匡胤建隆元年(960)开科取士,到南宋度宗赵銬咸淳十年(1274)止,两宋共 1 9Hb|$/FD
18 榜进士,有状元 118 人,他们中除有民族英雄文天祥,爱国作家张孝祥,学者陈亮外,还 M3F1O6=4j
有堪称朝中栋梁的吕蒙正、蔡齐、王曾、吴潜、王十朋及清廉正直,政绩颇佳的张观、贾黯 /]-yZ0hX0O
等人,可谓群星璀灿,名臣贤相辈出。118 人中仅正史有传者就有 55 人,占据了总数的 45%以 JEWc{)4QD
上。 .\ya
(肖佐刚) r%ebC
杨〓砺 Vky]In=
杨砺(930~999),初名砺,字汝砺,京兆讄(今陕西户县)人。宋太祖建 !]D`|HoW
隆元年(960)庚申科进士第一人。 ST?Rl@4
杨砺刚中状元,父亲就去世了,他悲痛欲绝,竟数日水米不进。守孝期满,他以奉禄不足以奉养母亲为由,闲居不仕,直至官府、亲朋催促才去赴任。不久,又因母亲患病而辞官。 !~R<Il|B
开宝九年(976),诣阙献书,杨砺被召试于学士院,授陇州防御推官。后入京,迁光禄寺 3"v>y]$U
丞。母亲病逝,他居家守孝期满,转为秘书丞,改任屯田员外郎,后任鄂州知州,因善于治 p[].4_B;
理而名著朝野。 aBG^Xhx
端拱元年(988),杨砺充记室参军,迁水部郎中。真宗曾问其何年及第,杨砺默而不答 p8)R#QWz9
。后真宗知其为状元,后悔所问。从此,对其不以状元自傲的品德,极为敬重。淳化六年(9 p=E#!cn3
95),赵恒立为太子,杨砺兼右谕德,转度支郎中。赵恒登基后,拜杨砺为给事中,判吏部 *)
T"-}F
铨,负责铨选官吏。不久,召入翰林为学士。咸平初年(998),杨砺知贡举,拜工部侍郎、 -vT{D$&1
枢密副使。第二年,因病去世,享年 69 岁。真宗十分悲痛,对宰相说:“杨砺耿直清苦,正 dW!El^w}
欲重用之时去世……。”遂冒雨前往吊唁,因车驾进不了胡同,真宗竟徒步至其灵前,悼念 ry=8Oq&[~
追忆良久。回朝后,诏令罢朝致哀,追赠杨砺兵部尚书。 A s}L=2
杨砺为文崇尚繁琐,无一定师法。在翰林院时,起草诏令迂怪,常被人哂笑,也不在意。 `O0Qtq.
著有文集二十卷。 a@|H6:|
PlS)Zv3
余〓复 32SkxcfrCK
余复(1152~?),字子叔,福建宁德(今福建宁德县)人。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庚戌科 {6RA~
进士第一人。 lZ[J1:%
余复为光宗朝第一位状元。光宗特别欣赏其试卷,亲擢为第一,并赐诗一首,诗云:“临 ^9 LoxU-
轩 %k['<BYG<
策士岂徒然?嗣守丕基务得贤。尔吐忠言摅素蕴,吾縻好寿副详延。爱君爱国毋终怠,厚泽 =P9rOK=
深仁赖广宣。赐宴琼林修故事,朕心期待见诗篇。”余复读罢,深感皇恩浩荡,受宠若惊,随即和诗一首,进献圣上。诗云:“风虎云龙岂偶然?信知盛世士多贤。虞庠教育蒙深泽, LiQH!yHW
汉殿咨询愧首延。褫褐遽沾琼宴宠,锡诗齐听玉音宣。爱君忧国平生志,敢负周王燕乐篇。 Te?PYV-
” w42{)S"
绍熙二年(1191),余复任著作佐郎。次年,辞官归乡。庆元元年(1195),入朝任校书郎。 7_qsVhh]$E
庆元二年,为著作佐郎,兼实录院检讨。终因厌倦官场,再次退隐还乡,筑园于县城南,每 Vn{;8hZ:a
日以著述自娱,不久卒于家。 OGJrwl
余复在儒家经典的研究上,造诣颇深。 PHIc7*_
著有《礼经类说》、《左氏纂类》等。 a`^$xOK,
is^R8a
明代文举概况 +,ar`:x&a
明朝建立以后,沿袭宋、元科举之制,于洪武三年(1370)下诏实行科举考试。明朝 h;r^9g
的科举考 g +gcH
试分为四个阶段,即郡试、乡试、会试、殿试。郡试,也称小考,由府、州、县考选俊秀诸 Lwf[*n d
生,中式者称“秀才”。乡试,即将郡试考选的诸生,试之于省会,中式者称“举人”,举 Nr,I`x\N
人之第—者称“解元”。第二年会试,即以各省考取的举人,试之于京师礼部,中式者称“ yW7>5r
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会试之后,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 f]?&R c2C
称殿试,亦称廷试,只考策问一场,其取中者称“进士”,且分为一、二、三甲。第一甲只 Th\T$T`X$
三人,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 lcReRcjm
出身;第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称传胪。状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 #X$s5H
编修。 jHatUez4O
洪武六年,因科考录取的多为缺乏实践经验的少年后生,明太祖朱元璋决定停罢科举。敕谕 NhF"%
吏部察举各色人才,以礼遣送京师,除授官职,直至洪武十五年(1382)方下诏恢复科举取士 '
\>k7?@
。洪武十七年,礼部颁布了科举程式,规定“三年一大比”,即三年举行一次自下而上的考 LXrk5>9
试。每逢子、卯、午、酉年秋季举行乡试,也称“乡闱”或“秋闱”;每逢丑、辰、未、戌 mO TA
年春季举行会试,也称“省闱”或“春闱”。礼部还详细规定了考试内容及程序等事宜,标 $1zWQJd[-
志着明朝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此后历朝相沿不变,直至明亡。 T4ugG?B*
明朝科举考试只有一科,即进士科。考试的内容以“四书”和“五经”等儒家经典为主。 `}$bJCSF.n
考试文体专用排偶对仗的八股文。 mC0Dj O
据史载,明朝共开科 90 次,取士 2.4 万余人,状元 91 人(因洪武三十年有春夏两榜状元) TPKD'@:x
。其中乡试、会试、殿试均获第一名者,被称为“连中三元”。明朝获此殊荣的只有洪武年间的黄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 #(+V&<K
(王鸿鹏) gCVOm-*:
c_.Fe'E
余〓煌 T;PLUjp}
余煌(?~1646),(据余伟民提供 余萃元转帖 明神宗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是余煌出生的时间,他享年五十九岁。)字武贞,号公逊,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 \&Bdi6xAy
乙丑科进士第一人。 4HGS
余煌考取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曾参与修纂迫害东林党人的《三朝要典》。崇祯即位,革除阉党,《三朝要典》被焚,余煌虽受牵连并未遭受惩罚。不久,家母病故,他辞官归乡 Rs"G8Q9Q
。服丧期满,被任命为左中允,历左谕德、右庶子,充经筵讲官。后又遭到给事中韩 源的 M&Ln'BC
弹劾,认为他参修过《三朝要典》,属阉党之流,不宜任用。余煌上疏争辩,思宗特下旨安 pDvznpQ
慰,认为他是被迫的并不追究。 HGd.meQ
余煌为人操行坚正,鲠直不阿。户部尚书程国祥上疏,提出借用京城房租以补国库之空, ),xD5~_=q
余煌力争,认为不可,但未被采纳,遂请假而归。接着又遇父亲去世,服丧期满,却长期得 SN\c2^#
不到起用。 A%^7D.j
崇祯十七年(1644),思宗吊死煤山后,抗清官兵在浙江拥立鲁王政权,定都绍兴。诏令 )Z['=+s%
闲居在家的余煌出任礼部右侍郎、户部尚书,余煌一概坚辞。因武将骄横跋扈,鲁王又下第 :rjfAe=s
三道诏令,任命余煌为兵部尚书,至此,余煌深明大义,勇赴国难,毅然就职,决心为抗清 +"k?G
斗争出一把力。当时,朝廷很多大臣置国家安危于不顾,营高爵,纷纷购置私产,请乞无厌 ``6-
。余煌耳闻目睹,气愤至极,慷慨陈辞:“今国势愈危,朝政愈纷,尺土未复,战守无资。 Vry_X2
诸臣请祭,则当思先帝?尝(冬祭为?,秋祭为尝)未备;请 ae]6F_Qtc*
葬,则当思先帝山陵未营;请封 ;/JXn
,则当思先帝宗庙未享;请荫,则当思先帝子孙未保;请谥,则当思先帝光烈未昭”这篇疏 v=cQ`nou
文,震动朝野,时以为名言。 [+xsX*+
顺治三年六月,清兵直逼绍兴,鲁王渡海而逃。有人建议余煌组织人马据城抗守,余煌冷 R:R<Xt N`5
静地分析了形势。说:“大势已去。江边数万军队已不堪一击,还想以老弱残兵守住城池吗 i*@PywT"i3
?徒劳的抵抗岂不是坑害百姓?”他果断下令,大开城门,并用红笔大张告示,放军民出城 JEMc _ngR!
避难 ACZK]~Y'N*
。城空之后他赋绝命诗一首“穆骏自驰,老驹忍逝。止水汩罗,以了吾事。有愧文山,不入 ]t`SCsoo
柴市。”“穆骏”指鲁王,“老驹”称自己,“文山”指文天祥,“柴市”指刑场。之后, dl6U]v=
他从容穿好朝服,告诉仆人“我死后,随便弄口棺材,殓以常服,不作佛事,不入乡贤祠, ?h%Jb^#9
不刻文集,不要墓志,不择地形,只在墓碑上写“明高士余武贞墓。”然后,余煌独自出东 TB+k[UxB
门赴水,不料被船工救起。他叹道:“忠臣也不好做啊!”两天后,复投更深处,殉国而死 zp<B,Ls
。清王朝追谥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