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有幸读了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 作者 王鸿鹏 《中国历代文状元》《中国历代榜眼》 《中国历代探花》发现我余氏状元仅有二人——宋代的余复 ,明末的余煌 h)q:nlKUW
D5)qmu
余氏历代三甲:文状元 榜眼 探花——状元篇 Q{!lLka
状元浅说 h[3N/yP
状元是中国的特产。状元是中国科举制度诸多名词中最光彩、最炫耀的一个。是创始于唐、 ]y$D@/L@
完备于宋,延续至元、明、清长达 1300 年的科举制度中使用频率最高、最为鲜活、最富生命 =2bW"gs
I
力的词汇。那么,追根溯源,状元到底是什么? kmM_Af&
一、状元是进士第一 h$~ NPX
“状”取自“投状”;“元”即为第一,居首之意。唐朝时规定,各州贡送到京城的举子, .txgb
应试之前要向礼部呈递州里的解状和本人的出身履历等亲状,统称为“投状”,也就是报名 @.T'
。考试合格后,礼部又要将新进士的身份材料及成绩一起报呈给皇帝,称为奏状。排在最前 eGvHU ;@
面的就是状头。当时只分甲乙等,无状元之名。到武则天天授元年(690)首创殿试之例, B8Jev\_
对礼部的考试再行复试,这才开始把按成绩排在最前面的称状头或状元。“状元之名,盖自 b0x9}
此始”。 qDhz|a#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第一都称状元。在中国科举制度的早期,曾设有许多科目,如果按种类 Mc~(S$FU$
分,则有贡举、制举、武举、童子举等,而在贡举、制举、武举中,又分进士、明经、贤良 "f~S3 ?^!2
方正、能直言极谏、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等等科目。在这诸多科目中,只有贡举中进士科的第 R7e`Wn
一人称状元(武举第一称武状元),而制举、童子举的第一人均不称状元。所以说,状元是 v/8K?$"q
进士科第一人。二、进士科一枝独秀
,L\OhT
“进士”一词最早见于《礼记·王制》:“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 9HRYk13ae
士。”是指造士中学有所成的优秀者,是可以进用任职享受爵禄的士人。到隋朝大业年间才 K`j#'`/KC
成为取士科目。 eq"a)QB3m
唐代所开科目,先后有常科、制科两大类九十多科。制科是皇帝因特种需要而临时设定的。 hqFK2
lR
对象是极少数的著名人物,加上科目、时间均临时确定,所以被视为“非正途”。常科有数 +0.$w
十种,有些科目因条件特殊、生源有限(如秀才科、童子科),很快就停止了。只有明经、 hrNri$
进士两科,几乎年年开设。此两科中,进士科最难考,录取人数也少。但它以诗、赋、应用 8K]fw{-$L
文写作为主要的考试方式,比明经考帖经、墨义更能显示应试者的才能,所以进士科最受尊 PD$ay^Y
重,影响也最大。尤其唐代,应进士举的被称为“白衣公卿”、“一品白衫”,考中进士便 %TPnC'2
是“登龙门”。史称:“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盛焉”。当时非常流行这 1V+a;-?
样一句谚语:“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既是说 30 岁明经登科年纪算是老的,而 50 岁考 |UZ#2
中进士依然属年轻。 R4_4 FEo
唐代进士科兴盛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进士科每年取中的人数虽比明经少很多,大概在三十 C^aP)&
qt
人上下,但后来位极人臣的进士常常十有二三,登显列的更是十有六七。一大批著名学者、 bkceR>h%
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都是进士出身。如裴度、王维、刘晏、王勃、陆贽、张九龄、房玄 M9_
y>N[0
龄、柳宗元、柳公权、韩愈等。在社会上的影响面极大,以至于“缙绅位极人臣,不由进 ^a[7qX_B
士者,终不为美”。唐朝宰相薛元超曾感叹到:“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 w_ kHy_)
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五姓皆为当世第一高门大户,有崔、卢、郑、王 mK%!9F
V
、李)。连唐宣宗也对进士爱慕不已,在宫廷之中赫然自题“乡贡进士李显龙”。 ZK27^oG
三、状元是俗称 f h)Cz)
北宋初年,曾以状元高居第一而称榜首。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创立科举殿试制度后,科 QjWv?tm
举形成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度,遂称解试第一人为“解元”,省试第一人为“省元 U-QK
”,殿试第一人为“状元”。 rqxoqc Z
状元是中国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称状元为进士第一人虽始于唐代,但从唐代一直到辽代 WB'&W=
,状元还只是个俗称,是士大夫和民间流行的通俗称谓。文人学士也偶尔用之,并不是朝廷 IiHl"2+/
的名文规定,在金榜和进士题名碑上,只称“第一甲第一名”。直到朱元璋上台,建立大明 G!RbM.6
王朝后,才明确规定“状元”是殿试一甲第一名的专称。据《明史·选举志》记载:“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次年以举人试之京师,曰会试。中式者天 Wrf('
子亲策于廷,曰廷试,亦曰殿试。分一、二、三甲,以为名第之次。一甲止三人,曰状元、 G%Hr c
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状元、 jutEb@nog
榜眼、探花之名,制所定也。”自此,状元、榜眼、探花之名才有了正式的名份。清朝承袭 OIGu`%~js
明制,状元即一甲第一人,一甲第一人即为状元。此称谓一直用到清末科举制度被废除之前 =H%c/Jty
,相沿不改。 #f0J.)M
四、状元荣耀 u27K
0}
五百名中第一仙,等闲平步上青天。 @d:TAwOI'
绿袍乍著君恩重,黄榜初开御墨鲜。 PN:/lIO
龙作马,玉为鞭,花如罗绮柳如棉。 |=fa`8mG
时人莫讶登科早,自是嫦娥爱少年。 Aj((tMJNOw
这是宋人写的一首《鹧鸪词》,又称《少状元词》,是对少年才子大魁天下,平步 fQ33J>
青云的赞誉。清代有人模仿它又写出一首《老状元词》: !LB#K?I
三百名中第一人,宫花斜插二毛侵。 LlOUK2tZ
丹墀独对三千字,阊阖惊看五色云。 6yH(u}!.
袍簇锦,带横金,引领群仙谢紫宸。 ;}"!|
时人莫讶登科晚,自古龙头属老成。 8-]\C
头上虽已“二毛”斑白,但仍然获得“袍簇锦,带横金,引领群仙谢紫宸”的殊荣。看来这 +)YU/41W
状元无论年轻与年老,始终是人们最为关注的亮点。 4UP#~
唐代新进士及第后,有很多名目繁多的庆贺活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在长安城东南曲江 Cn+'!?!d,
岸边 ]$7dkP
的杏花园内举行的曲江赐宴,又称“杏花宴”。当时正值杏花盛开,因此杏花又被称为“及 LWwWxerZ
第花”。还要选新科进士中最年少英俊的人充当探花使或叫探花郎,骑上高头骏马,踏遍 K`%{(^}.
整个长安城的大小名园,采摘早春的鲜花,所以孟郊才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 O$SQzLZx&
安花。” '1rHvz`B/"
曲江宴上,还要请教坊派乐队演唱助兴。据载:“曲江之宴,行市罗列,长安几于半空,公 ?mM6[\DFoT
卿家率以其日拣选东床,车马填塞,莫可殚述。"甚至连皇帝也“御紫云楼,垂帘观焉"。 ]&;M78^6
除曲江赐宴外,唐代新科进士还要在大雁塔上题名留念,这也是令人羡慕不已的殊 b@9>1d$
荣。大雁塔又名慈恩塔,为当时京城西安的最高建筑。新进士登塔远眺,然后刻名留念。难 1uz7E
怪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 28 岁考中进士后洋洋得意的说:“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R>|)-"b( `
。"曲江游宴,雁塔题名,进士、状元的风头出尽。所以民间才有“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0J
\hku\
之人生最大喜事, O C qI
文学作品中更是大肆渲染“中状元、选驸马",似乎状元是驸马的首选。考各朝科举,在有 e3YdHp
姓 =A yDVWpE
名、事迹可查的 600 多名状元中,真正的状元驸马,仅有一例,即唐宣宗的万寿公主嫁给了 0/Q"~H?%
状元郑颢。这个唐宣宗就是“乡贡进士李显龙",由于他十分爱慕进士,就想破例从进士中 3jaY\(`%h
为 Po+tk5}''5
自己的女儿选一位驸马,于是宰辅白敏中极力想促成好事,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他便看中了 9[L@*7A`m
状元郑颢。本来郑颢已有婚约,是著名氏族卢氏家的一位千金,郑颢考中状元后还未来得及 $
2/T]
操办婚事,却被白敏中中间插了一杠子。尽管宣宗对他格外优待,但郑颢的心里一直不快 vWM'}(
,又不好向宣宗和公主表露,只好向媒人白敏中发泄,一有机会就给白敏中颜色看。一次, *,Mg
白敏中向宣宗诉苦,宣宗打开一个大箱子给他看,说:“这里都是郑颢弹劾你的奏章,已经 rwRb
_eIj
满满一箱子了,我知道其中原因,所以都压下来了。"郑颢自娶了万寿公主后,婚姻并不幸 I,0]> kx
福,公主根本不理睬父亲“宜从士人礼"的诏书,在郑颢重病之际,竟然撇下丈夫,到慈恩 @|2}*_3\
寺看戏取乐,宣宗生气的说:“我怪士人不欲与我为亲,良有以也。" &dC #nw
宋朝时,争抢进士的热度依然不减。放榜当日,公卿有女待嫁者凌晨即驾车前往“金明池上 h/CF^0m"!
路",这是新进士赶赴琼林宴的必经之路。新进士经过时,各家争相选人。当日得中东床之 {]a 6o[}u
选者,往往十之八九。王安石曾写诗道:“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看绿衣郎!"因唐宋及 @c8s<9I]
第进士皆穿绿袍,世号“绿衣郎"。 ^1%gQ@P
状元荣耀不仅享有“大魁天下”、“金榜题名”、“独占鳌头"的美誉,还有许多名目,如 ~'4:{xH
宋代状元蔡齐及第后,真宗见他“堂堂英伟、进退有法”,非常高兴,特诏命给金吾卫士七 10/N-=NG18
人清道。不久又专门下诏:“自今第一人及第,金吾给七人当直,许出两对引喝。”不仅如 MRB>(}
此,由于状元及第后不久即可成为朝廷重臣,平步青云。因此“每朝廷传胪第一,则公卿以 kUJ\AK
下无不耸观,虽至尊亦注视焉,自崇政殿出东华门,传呼甚宠,观者拥塞通衢,人肩摩不可 *5i~N}
过,至有登屋下瞰者”。难怪北宋著名文学家尹洙赞叹:“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 Lp \%-s#5s
幽蓟,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状元大魁天下就有了荣誉和地位。宋代时,已有特赐状元袍笏,七名宫廷卫士护送回府及在 Kis\Rg
家乡建状元坊等宠遇。不过状元殊荣更表现在授官上,唐至北宋初期,状元授官都不高,但 zXB]Bf3TH
从北宋前期起,授官就明显高于众进士,而且多入翰林院。明清两代,新状元照例授从六品 O=1uF
的翰林修撰,又因翰林为皇帝近臣,升迁至尚书、宰相者不乏其人。在本书收录的 600 多名 Xu1l6jr_
状元之中,即有 80 多人位至宰辅,所以翰林又有“储相”之称,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 AJrwl^lm
子堂”的感叹实不过分。 S^
?OKqS
五、状元名流 b`n+[UCPtn
状元尽管名闻天下、荣耀倍至,但状元并不就是天下第一,很多天下第一的人也都不是状元 n=RAE^[M
。诸如杜牧、白居易、柳宗元、王安石、苏轼、朱熹、司马光、欧阳修、张居正、王守仁、 NQ<~$+{
曾国藩、张之洞等等。但状元中却也产生了不少名臣贤相、著名学者、文学家、思想家、教 $JTy`g0>x
育家、诗人等,他们中比较著名的有唐朝郭震、张九龄、娄师德、王维、柳公权,后汉王 }H{{ @RU
溥,宋朝张九成、张孝祥、吕蒙正、王十朋、陈亮、文天祥,明朝商辂、康海、杨慎、吴宽 ]Bs ?
、焦?,清朝毕沅、王杰、翁同騄、孙家鼐、洪钧、陆润庠、张謇等。尤其 Be2@9
是民族英雄文天祥更是影响了几代人。当然状元中也有败类、奸臣,如宋朝留梦炎、明朝周 b]s=Uv#)
延儒等。 n/s!S &
以上这些人的生平事迹,在本书中都有程度不同介绍,此不赘言。 C[rYVa
.
总之,状元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需要不断地发掘和研究。 hzPx8sO
王鸿鹏 mo#4jtCE
2003 年 12 月 3 日 Vw9^otJu
v! @/
]rn!+z
宋代文举概况 gRdE6aIZ
科举制度到了宋代,日趋完善。宋太祖赵匡胤于开宝六年(973)将殿试制度化,从而确定了 <$Uj
~jN
乡、省、殿三级考试制度。为杜绝请托舞弊,宋代采取了锁院、糊名、誊录、磨勘等措施。 lbg6n:@
在对状元的重视程度方面,宋代也比唐代更为突出,除有赐宴、赐诗、给驺等较高的荣誉外 J~gfMp.
,还给予释褐、拜官的恩宠,形成了进士科空前的繁荣局面。 (P`{0^O"}
自北宋太祖赵匡胤建隆元年(960)开科取士,到南宋度宗赵銬咸淳十年(1274)止,两宋共 1 GetUCb%1
18 榜进士,有状元 118 人,他们中除有民族英雄文天祥,爱国作家张孝祥,学者陈亮外,还 ,C&h~uRi#f
有堪称朝中栋梁的吕蒙正、蔡齐、王曾、吴潜、王十朋及清廉正直,政绩颇佳的张观、贾黯 hD>:WJ
等人,可谓群星璀灿,名臣贤相辈出。118 人中仅正史有传者就有 55 人,占据了总数的 45%以 gP(-Op
上。 #mkr]K8A4
(肖佐刚) Jh466;
E
杨〓砺 GV[%P
杨砺(930~999),初名砺,字汝砺,京兆讄(今陕西户县)人。宋太祖建 TJ;v}HSo
隆元年(960)庚申科进士第一人。 VsZ_So;
杨砺刚中状元,父亲就去世了,他悲痛欲绝,竟数日水米不进。守孝期满,他以奉禄不足以奉养母亲为由,闲居不仕,直至官府、亲朋催促才去赴任。不久,又因母亲患病而辞官。 ~!&[;EM<bm
开宝九年(976),诣阙献书,杨砺被召试于学士院,授陇州防御推官。后入京,迁光禄寺 8V|-BP5^
丞。母亲病逝,他居家守孝期满,转为秘书丞,改任屯田员外郎,后任鄂州知州,因善于治 6wu/6DO
理而名著朝野。 X^.r@tT
端拱元年(988),杨砺充记室参军,迁水部郎中。真宗曾问其何年及第,杨砺默而不答 =VY4y]V
。后真宗知其为状元,后悔所问。从此,对其不以状元自傲的品德,极为敬重。淳化六年(9 unX^ MPpw
95),赵恒立为太子,杨砺兼右谕德,转度支郎中。赵恒登基后,拜杨砺为给事中,判吏部
;<][upn
铨,负责铨选官吏。不久,召入翰林为学士。咸平初年(998),杨砺知贡举,拜工部侍郎、 +nZG!nP
枢密副使。第二年,因病去世,享年 69 岁。真宗十分悲痛,对宰相说:“杨砺耿直清苦,正 .XE]vo
欲重用之时去世……。”遂冒雨前往吊唁,因车驾进不了胡同,真宗竟徒步至其灵前,悼念 '9[_w$~(
追忆良久。回朝后,诏令罢朝致哀,追赠杨砺兵部尚书。 d{trO;%#f
杨砺为文崇尚繁琐,无一定师法。在翰林院时,起草诏令迂怪,常被人哂笑,也不在意。 T*ic?!
著有文集二十卷。 A^Zs?<C-
ie,{C
余〓复 =@z"k'Vl`
余复(1152~?),字子叔,福建宁德(今福建宁德县)人。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庚戌科 >6dgf`U
进士第一人。 t(yv
余复为光宗朝第一位状元。光宗特别欣赏其试卷,亲擢为第一,并赐诗一首,诗云:“临 X<{m;T `
轩 5eLPn
策士岂徒然?嗣守丕基务得贤。尔吐忠言摅素蕴,吾縻好寿副详延。爱君爱国毋终怠,厚泽 )?WoLEjq
深仁赖广宣。赐宴琼林修故事,朕心期待见诗篇。”余复读罢,深感皇恩浩荡,受宠若惊,随即和诗一首,进献圣上。诗云:“风虎云龙岂偶然?信知盛世士多贤。虞庠教育蒙深泽, x'qgpG}?]
汉殿咨询愧首延。褫褐遽沾琼宴宠,锡诗齐听玉音宣。爱君忧国平生志,敢负周王燕乐篇。 MI }D%n*
” x,%&[6(
绍熙二年(1191),余复任著作佐郎。次年,辞官归乡。庆元元年(1195),入朝任校书郎。 "mf;k^sqS
庆元二年,为著作佐郎,兼实录院检讨。终因厌倦官场,再次退隐还乡,筑园于县城南,每 }NXESZYoi
日以著述自娱,不久卒于家。 LcXMOT)s
余复在儒家经典的研究上,造诣颇深。 Q [{vU
著有《礼经类说》、《左氏纂类》等。 v`&Z.9!Tz^
m
C Ge*V}
明代文举概况 4_<Uk
明朝建立以后,沿袭宋、元科举之制,于洪武三年(1370)下诏实行科举考试。明朝 5[_8N{QC;
的科举考 |BW,pT
试分为四个阶段,即郡试、乡试、会试、殿试。郡试,也称小考,由府、州、县考选俊秀诸 ^&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