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河南大量的以闽营命名的地名,记载了清代初年福建投诚官兵移民屯垦河南的这段移民史实。研究河南闽营地名,揭开这一尘封的历史,就可以复原出当年真实的移民历史。 PsLuyGR.< 【关键词】闽营 地名 移民 3!ulBiMh G|X1c}zAL 地名一旦形成之后,有着相对的稳定性,如河南的县名偃师、获嘉等延续几千年之久。因此,当历史已被现代人遗忘时,地名却成为一份清晰的历史档案,记载着历史的变迁。 o),i2 $Ne#F+M9x 在今天河南省,有很多以闽营命名的地名。如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五星镇闽营村、南阳市唐河县昝岗乡闽营村、南阳市方城县县城内开化寺西边的闽营街等。如果向前追溯,河南省以闽营命名的地名就更多了。如民国时信阳县还有闽营街(又名闽营坊)、闽营村等,再如今南阳市邓州市清代有闽兵营地名,今平顶山市鲁山县清代设有闽兴屯,今驻马店市泌阳县官庄街清代建有闽营书院。 (~/D*<A O/l|\n “营”是一种军队聚居的聚落。乾隆十一年《杞县志》卷三《地理志·方域》记载了地名的通例“:聚落曰村;军地曰屯;军聚曰营;军官曰所。”至于“闽”字,众所周知,是福建的简称。民国《宜阳县志》对于清代已经出现的地名“闽合里”的“闽”字作了诠释“:按闽合一里,乃闽人而军籍者也。”而带有闽人军籍者标志的地名在河南的大量出现,说明一个问题:“闽营”地名是福建军籍者移民河南的历史标记,是一段被人忽略的移民史的缩影。因此,我们有必要以闽营地名作为切入点,结合史料,来复原这段福建军籍移民屯垦河南的历史。 YceiP,!4?v A-.jv 福建军籍移民移入河南的时间大致是清代初年的康熙时期。清《仁皇帝实录》卷 12 载,康熙三年六月庚戌,授福建投诚伪侯黄廷为慕义伯。而康熙《邓州志·武备》亦有对接记载“:康熙七年迁投诚慕义伯黄廷于邓州,带领本标兵丁垦荒,改为闽兵营。”如有闽营地名的南阳市方城县,有碑记记载福建军籍移民的移入时间。《镇国将军余公墓碑》记载“:公讳添,字伯益。原籍福建漳州府漳蒲县铜山所人。由行伍受札副总。于康熙七年,奉旨同慕义伯黄公带领官兵移驻河南南阳府裕州督垦。诰授镇国将军。赐□袍刀马,给恩田养赡,仍听调用。以年老致仕,于康熙三十三年四月初八日,以疾卒于家,寿六十六岁。葬于城南三里许乾山巽向谨志。龙飞雍正十一年岁次癸丑仲春吉旦。”后面的落款显示是一座余伯益与其夫人的合葬墓。现代《方城县志》收录了碑记的内容。福建军籍移民屯垦的地域,宫中档案及正史语焉不详。据清代方志资料的记载,移民涉及地域有南阳府、河南府、开封府、陈州府、信阳州和光州,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南阳市、洛阳市、平顶山市、许昌市、周口市、驻马店市和信阳市。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其屯垦聚居地并不都以“闽营”命名,还有大量以将官姓氏加上“营”字组成,如洛宁县的张营、信阳县之吴营等等,甚至还有一些不带“闽营”“、营”标识的移民聚居地地名。还有一些闽营地名在历史演变过程中消失了,如新野县的中闽营,信阳县的闽营街等等,需要在研究中加以复原。 --.: eFE/ fm:/}7s 福建军籍移民迁入河南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首先是政府对大量福建投诚官兵进行安插的需要。自康熙二年起,持续不断的官兵投诚和持续不断的国家统一活动、降叛活动同步进行,以皇帝为首的政治家在不断讨论投诚官兵的安插问题。如果通读《圣祖实录》或《圣祖起居注》的话,会发现两个出现频度很高的关键词“投诚官兵”和“安插”。这两个关键词告诉我们,对于国家而言“,安插”的重要性盖过“屯垦”。中央政府的第一步是讨论如何“安插”。《清实录》中《仁皇帝实录》卷 22 记录了这一问题的解决“:康熙六年四月,湖广道御史萧震疏言:屯田之制,为古帝王养兵裕国之本。臣愚以为兵屯纵不可即行,而投诚开荒之策,未有不可立行者。查投诚之众,所携家口,数倍正兵。若予以荒地,给以牛种,俾无失所,以为招徕之劝。一便也。再查绿旗兵有防御之任,投诚兵无汛地之责。是绿旗之屯田难,投诚之屯田易。二便也。近例投诚官兵随标者,月给饷银,岁费金钱八十余万。将来台湾平后,尚有继至之人。与其靡费养兵之资,何如使开荒芜之地。每投诚若干兵,应给荒田若干亩,岁省饷银若干两。行之三年,照田起科,是既省饷而又增赋。三便也。查各省荒田,尚有四百余万顷,若将此地分给投诚兵丁,使之耕种,则军储日实,户口渐繁。是力田即以阜生。四便也。疏入。命户部兵部行令各省督抚确查垦荒事宜。遵行。”中央政府的第二个问题,是福建投诚官兵安插在哪里。《康熙起居注(第一册)》(中华书局点校本,1984 年)记载了两次讨论。第一次“,康熙十九年十月十一日丙申。大学士、学士随捧奏折本,面奏请旨,为给事中邬隆格奏:福建投诚官兵当安插直隶、山东、河南、山西地方,部议不准事。上曰:这条奏尚有宜商酌者。因问学士李光第,尔系福建人,必有所见。光地奏曰:投诚官兵似宜分驻近省。上曰,官兵若分散安插,此后投诚之人,恐心怀不安。光地奏曰:投诚官兵,若安插一处,或妄窥情形,别萌他念,亦未可定。但以官职录用,则足矣。似无不可分之处。上曰:着兵部再详议具奏”。第二次讨论“康熙二十年七月初一日。又巡抚杭爱题:投诚伪官彭时亨等官兵,或归并内营,或安插内地垦荒。兵部议将此等官兵系某年投诚某将之处。查明县奏时再议。上曰:此事虽不甚紧要,但安插投诚人员,令其垦荒,务使得所。于未经投诚之人,示以榜样。关系在此,自应详慎。又大学士等奏称,巡抚杭爱题请安插投诚伪官兵事,昨日上命臣等确议。今公议得川省久已底定,地方官应作速分别兵民,使之垦荒,以济民众。”投诚官兵,若继续作兵籍,一方面有可能“别萌他念”,影响国家安全,另一方面大量的兵饷成为国家严重负担。这就使投诚官兵的地方安插成为中央政府一种迫切需要。而“于未经投诚之人,示以榜样”,这种安插又必须符合国家利益,利于笼络人心。明末清初兵燹之后垦荒的需要,于是就成了解决最迫切的“安插”问题的答案。 `%F.]|Y0 \wO)w@" 其次,河南省经历了明末清初的兵燹,人口急剧减少,田土荒芜,尤其是山区,荒芜之地更多。民国《洛宁县志》卷六《艺文志》记载了清初人锁青缙的《永宁志序》:“不见十五里之舆图,今并十二里乎?不见四万二千余之田赋,今裁一千余乎?不见一万九千余之户口,今遗一千七百余乎?虽我侯慈诚所被,期月奏可然附近之荒稍辟,而西部山村了无人烟者,不知凡几。日中之市粗集而流寓贸易多于土著者,十居其九。”清乾隆《裕州志》载在方城县在明末兵燹之后“,居民死徙,市井萧条,田畴荒芜,荡焉,烬焉”。《康熙息县续志》卷 3《食货志·移驻》在叙述了闽兵安插之后,也论证了移民河南的原因“,豫省经鼎革以来,荒田较广”。 ~"brfjd| d/Fjs0pt 福建军籍移民迁入河南后,其屯垦活动的主要特点是:亦农亦兵,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不断进行军事操练,满足国家的军事需要。闽营官兵在过了国家免税期后,他们的农业生产对地方赋税经济也作出了贡献。乾隆《新野县志》卷 2《建置志·里甲》载“:国初拨闽兵屯田于新,各户钱粮,其副将张德总收汇交,德故,至乾隆元年新设闽营里。” 18V*Cu qV8;;&8r 在军事上,军籍移民亦有操练的任务。嘉庆《鲁山县志》卷 26《循政记·大事记》有载“:康熙二十九年(1690)山贼王化龙等啸聚作乱,白昼劫掠市井中,张良店诸村落被害尤甚……郡守王公登魁,星夜赴鲁……郡守急下演武场,与屯田将官朱冲等操练士卒,遂乘风雨,出其不意,宜捣剿穴,以剿灭之。余党星散,邑赖以安。” Hfm4 mmr>"`5. 除了进行军事操练维护地方治安之外,福建军籍移民还肩负着维护国家边防安全的任务。地方志屡有屯田将官立军功的记载。民国郭习敬《重修邓县志》卷20《兵事·兵事志二》专有《闽营》条下记载了邓州闽兵的赫赫战功:“垦兵固重畎亩,而亦未弃武事。故康熙十三年讨吴三桂,十五年征杨烈嘉,二十一年平台湾,二十三年讨罗刹,二十九年调镇古北口,战绩均著。”再如康熙《陈州志》卷二《户口垦荒》“:康熙十一年新设垦荒官李顺等开垦荒田于韩儿冈、棠梨、马庄等处,开垦州地二十顷伍拾亩,李顺善藤牌骑射,乙酉春奉上谕征剿罗刹有功,授汾州参将,今升粤西副将。” {Am\%v\ v?n`kw 又如乾隆十年《固始县续志》卷九《武备表·军功》所载“:钟宇,福建总兵官,康熙七年投诚,沿海征剿有功,奉旨带领官兵屯田固始县,后调征罗刹,打台湾,攻古北口,屡树功勋。”此类军功,各县皆有,不胜枚举。 +5?sYp\ ^*%p]r 整个移民活动在河南进行得比较顺利。对于移民活动的结果,各地方政府在方志里虽有吹嘘夸大赞誉之词,但移民顺利融入河南社会是不争的事实。乾隆《永宁县志》载:“国朝定鼎以来,四海永清,昔之卫兵,久与农民一例耕作。”《康熙息县续志》卷三《食货志·移驻》更是对安插活动高唱赞歌:“论曰:豫省经鼎革以来,荒田较广,海兵自投诚而后,安插为艰。使之移居豫中,未免安土重迁,乃为之给牛种,绥催科无迁徙之劳,而有安堵之逸,乐利兴歌莫不庆室家而宁妇子焉。中外联为一统,遐迩亲若一家。从古帝王,未尝有若斯之盛者也。” R b\=\ SECL(@0(^ 地名是历史的缩影,随着时间的流逝,地名可能成为记载历史的重要载体,值得我们在历史研究中去发现和利用。至于闽营地名的标识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据清人勒德洪的笔记《平定三逆方略》(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32的记载:“需用舵工水手最为要紧,宜用精熟谙练之人。河南、山东、湖广、江南、江西、浙江、山西俱有福建投诚开垦官兵,多习水性。其行令各该巡抚遴选,便于舟楫者报部。”那么,以闽营地名为线索,揭开以上各省的移民历史,也将是引人入胜的。 a5L#c= ;QREwT~H |@Q(~[It 作者:赵天改 ( 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ZRD* ^9) 文章来源:福建社会科学院 [ 此帖被washington在2014-05-13 16:01重新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