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世湖北黄冈县人十一世至承汜柤迁安徽六安洲霍山县治生五子次子讳先椿即源之曾族也又由霍山迁陕西西安府孝义厅卜居於北乡红庙河在涧在阿是乎歌考槃焉稼穑惟宝民生在勤因以买山入孝义籍旧无学校寄考邻邑熙朝文教覃敷於嘉庆十九年立泮官设教官寄籍者皆以合例应试 源之父乃叔始游庠泊后我同怀数人及子孫等逮採芹藻而食廩餼授明经本饮水思源拟旋里合黄冈霍山重修族谱旧者新之遗者补之误者正之则亦本读书人敬宗之本务也乃以格於时势未遂而本支之在秦南者已七世矣不及早筆墨恐之生者渐散死者益荒后雖有收族之举或亦嘆鳩居失所马竄無稽胞兄锦雲前理是稿藏之宗祐以待纂修幸祖宗默相於光绪辛已岁三月上旬黄冈老祠派来陕采访人笃金笃恒霍山派陕笃庆源自法疏笔拙之誚固不能免然以是得有所据姑笔之俾不至疏失则亦幸甚是为序 <k^9l6@
6x/ X8zu
十五世孫(良琫)乡饮大宝廩貢生養源庵氏 敬撰 Z*]n]eS
皇清光绪七年岁次辛己小阳月穀旦 Z/x<U.B
"?qu(}|
《译文》 J;_JHlK
i,yK&*>JJ
我族先人原本是湖北黄冈县人,传至十一世承汜柤,然后迁居到安徽六安洲霍山县,生了五个儿子(先桂、先椿、先梅、先光、先明)。次子先椿,也就是源的曾祖。又从霍山迁居到陕西西安府孝义厅,定居在北乡红庙河边。 DD3J2J
在山间山头生活比较悠闲,便经常作诗看书为保民生勤于耕作,因买了个山头种庄稼而入了孝义籍,在当地是不能考乡卷的。在嘉庆十九年,立泮官设教官,寄籍的人都可以合例应试,我的父亲是叔叔们中最早成为游庠的。
0U/:Tpyr
后来我和几个族人及子孙等,幸亏靠采芹藻食用得以脱离困境。这次採吃野菜让我明白,人要饮水思源。于是和乡人商量把黄冈霍山的族谱都重修一遍。把陈旧的信息更新一下,遗漏的信息补充上,错误的信息更正好。这也是我们读书人敬宗敬本的义务,但是,由于光阴似箭,在秦南的一些我支派的族人,以经经历七代人了,如果不及时修编族谱,恐怕以后会慢慢散乱,以致健在的子孙不知宗派,而已逝先人的祖坟被荒废,后来即使有修撰族谱的意愿,但也因为族人聚居分散,无法考证,就像胞兄锦云所说,前人的旧谱是记录我族祖宗的,有祖宗保佑,宗谱有一天会得到纂修。 7L-%5:1%
幸好祖宗在天有灵,在光绪辛己年(1881年)三月上旬,黄冈老祠派笃金、笃恒邀霍山的笃庆来到陕西采访关于我族的事宜,族人无不欢庆。我自知文笔粗拙,所以知道不应该勉强,但是,因为得到了旧谱依据,才敢下笔献丑,如果未能做到没有遗漏失误,我也觉得庆幸。 fnmZJJ,Q
这是序言 SpkVV/
O5=ggG
十五世孙(良琫)乡饮大宾廪贡生養源静庵氏敬撰 "rKIXy
时皇清光绪七年(1881)小阳月 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