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是中国近代向东北移民的略称,出现在清代,20世纪后形成了移民高潮,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被当时人们认为“可以算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 ?p8(Uc#73
q >|:mXR
“闯关东”的由来及其规模 n%>c4*t
E K)7g~
清代以前,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和蒙古东部的东北地区,人烟稀少,大部分土地处于荒野未开、崇山未辟的状态。清军入关在北京建立了清王朝,关外的满族人大多随军入关,据估计明末清初满族人口约100万,迁入关内的达90万之多,编入汉军旗的汉人和大批奴婢也随之入关。即便在原来人口较多的辽东此时也是沃野千里,有土无人。 w{t2Oo6Q0+
G02(dj
y^#jM
为此,顺治元年(1644年)清廷要求各地官署劝农开垦,“荒地无主者,分给流民及官兵屯种,有主者令原主开垦”;“招徕流民,不论原籍别籍,编入保甲,开垦无主荒田”,“永准为业。”顺治八年(1651)清廷谕令,“民人愿出关垦地者,”山海关造册报部,“分地居住”。 J3oj}M*
t UJ m}+=>
cvR|qHNX
十年(1653)颁布了《辽东招民开垦例》,鼓励关内民众到东北,垦荒种地。对于招民的头目,“招民开垦至百名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百名以下者也授予相应官职;对招徕的移民月给口粮、籽种和牲畜。 z:hY{/-
Ng?n}$g*
]>NP?S
)R
与此同时,设置了管理民人的地方政治机构。于是,迅速形成颇具规模的移民潮。如在海城,顺治年间“招民开垦,直鲁豫晋之人,来日日众”。但事隔不久,清廷以东北为“龙兴之地”,担心关内汉人的大量迁入会损害旗人利益,破坏满族的习俗和秩序,康熙七年(1668)废止了招垦令,推行封禁政策,以后的措施越来越严厉,从局部封禁到全部封禁,从验关封海到驱逐流民。 #:{Bd8PS
x[+t
7(;M
尽管禁令日见严厉,却不能完全禁阻关内民众进入东北。迫于日趋沉重的生活压力和连年不断的自然灾荒,越来越多的山东和直隶省农民或泛海偷渡到辽东,或私越长城走辽西,涌向仍在沉睡的东北沃野。《荣城县志》载,“地瘠民贫,百倍勤苦,所获不及下农,拙于营生,岁歉则轻去其乡,奔走京师辽东塞北”。 Y%v?ROql
S3V3<4CB
6b9 oSY-8
仅康熙末年,山东到关外垦地者已多至十数万人;据统计,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大约有180万关内移民(包括后裔)来到辽河及吉林、黑龙江一带谋生。这些移民都是在清廷实行封禁政策的条件下进行的,故称之为“闯关东”,以后一直被世人所沿用。 A"t~
)
p2N;-
X\tE#c&K
近代以后,在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向东北移民的规模愈来愈大。不断扩张的沙俄轻易地攫取了东北大片领土,促使清廷改封禁为驰禁,移民实边放垦。咸丰十年(1860)清政府首先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翌年又开成了吉林西北平原。 =B9Ama
D9
~jMcX
`y5?lS*
最初政府开放的禁地范围有限,但是禁令一开,放垦一事如脱缰之马,关内成千上万的农民蜂拥而至,不论是开禁之地,还是封禁之区都涌入大批的移民,规模愈来愈大。 p._BG80
t#tAvwFM8
>U\,(VB
20世纪初,清政府决定开放蒙地,还设立押荒局、垦务总局,督导开垦事务;各地也先后设立了垦务局、办务局和垦务公司等招徕华北农民。光绪三十四年(1908),黑龙江巡抚奏准《沿边招垦章程》后,分别在汉口、上海、天津、烟台、长春等地设立边垦招待处,对应招者减免车船费,不增押租。 h2g|D(u)
QeP8Vl&e:
qgd#BJ=
对招垦有力人员进行奖励,即能够招徕十人以上者,到达开垦地后为百户长,能招徕百人的为屯长,能招徕三百人的以土地四方照半价卖给。其它各省也纷纷效尤,为移民推波助澜。 r`5[6)+P
M>hHTa?W
ea-NqdGs;m
宣统二年(1910),政府正式废除了乾隆以来汉人出关垦植的禁令,第二年又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并相应地在招民垦荒的地区设置了一些新的府县,使移民逐年增加。山东半岛每年乘船到东北者“合计共达三十五、六万人之谱”。 B{'x2I#,
R/8>^6
AfmGA9
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初,华北等地的政治经济状况不断恶化,越来越多的破产农民和灾民、难民不得不到东北去逃荒、避难。据统计,1921年关内向东北移民仅为20.9万人,1926年增为56.7万人,以后移民数量猛增,1927年达到105万人、1928年为108.9万人、1929年为104.6万人、1930年为67.3万人。 pp{Za@j
e%#(:L
vJ96qX
即从1921年至1930年的10年间共有近618万余人到东北谋生。另据南开大学在东三省调查千余户农业移民表明,有10%是清末前来的,民国时期的20年间来的占90%,其中1925至1930年间来东北的占其50%以上。可见,这时是关内向东北移民的最高峰。 HMsTm}d
'@1o M1
t,#9i#q#
到东北的移民多是华北地区的农民,山东胶东地区的登州、莱州、青州和河北省保定、滦州等冀东地区、京津地区,有便利的途径,有“闯关东”的习俗,是移民的主要输送地区;后来,重灾区河南省依靠发展起来的铁路,也有相当数量的农民逃亡到东北。 L{fKZ
uM"G)$I\
在早期,山东的移民大都“泛海”在辽东的营口等地登陆,然后再向周围地区发展;直隶的移民则大都“闯关”从陆路到辽西。到了20世纪以后,海上交通的发展,便利了渤海沿岸之间的运输,烟台和龙口等沿海港口几乎成为山东移民的输送地,每年有大量的移民出入。 R$(FrbC
6XyhOs%/
ql,k 5.l
光绪初年,华北大旱,“山东避荒之人,至此地者纷至沓来,日难数计。前有一日,山东海舶进辽河者竟有37号之多,每船皆有难民二百余人,是一日之至牛庄者已有八千余名,其余之至他处马头者尚属日日源源不绝”。 ta`}}I
!#0Lo->OO
|sd0fTK
1928年和1929年烟台、青岛、龙口三港对东北地区的客运量分别为61万人次和64万人次。同时,近代铁路为华北农民赴东北提供了更为便利的交通工具,移民的规模逐年扩大。民国《胶澳志》记载,“每逢冬令,胶济铁路必为移民加开一二次列车。而烟潍一路,徒步负戴,结队成群,其熙熙攘攘之状,亦复不相上下。综计一往一来,恒在百万以上”。据胶济铁路调查,二三十年代“每日乘胶济车由青岛转赴东三省求生者,达三千余人”。 8,\toT7
(V2~txMh
0XV8B
在京奉线,天津铁路局出售可移民一家的移民票,1922年仅售出8340张,到1928年增至13224张,1930年达98201张。据海关统计,20至30年代初由天津经铁路去东北的总计在40万人以上。有的专家认为,20世纪三十年代前,每年从冀鲁豫去东北的约有40至50万人,最多的年份超过百万,其中循京汉、津浦、京奉等铁路前往的约占1/3。 (>O'^W\3p
C3EQzr`
N!R>L{H>
到东北的移民大约分两种,其特点从季节性迁移逐渐变为永久性移民。季节性移民如同候鸟,初春从家乡出发,深冬即回乡过年或探亲,第二年过了正月十五再去。经过单身或乡亲结伙数次候鸟式往复后,有的在东北境遇改善了,有的在家乡实在无法维持生计,即携妻带子,到东北安家落户,变为长居的永久性移民。 [(Z{5gK
Z$qLY<aV
$07;gpZt
早期以季节性移民为多,到了20年代以后,随着东北自然经济环境的改善和华北环境的恶化,越来越多的华北农民定居东北。如20世纪二三十年代,山东等地,因“数年以政令之烦,军匪之扰,移出之数倍于往昔,且多货其田庐,携其带子,为久居不归之计。”根据1921至1930年历年移民东三省的统计,10年内共移入618万余人,移出326万余人,留居者为291万余人,留成者近50%,且多全家定居东北。 ;2Aqztp
klkshlk d
向东北移民的规模举世闻名。有的学者估计,从近代明令移民实边到清代末年,移入移民(含后裔)的人口达到1400万以上,年均近30万人;有的估定,1920年后的十年中,每年至少有32万人留居东北。另外,从东北总人口的增长速度也反映移民的规模。 x-0O3IIE
%x(||cq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