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f["c,,[
}"Clv/3_
金朝亡国之后的女真人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金朝时留居金源故地的女真人,到了元朝,他们被分别称作女直、水达达、吾者、乞列迷、骨嵬等,居住在松花江流域、黑龙江下游和乌苏里江流域地区,后来发展成为满族;[50]另一部分是金朝时南迁中原的女真人,自金代中叶以后,他们汉化程度逐渐加深,至元朝时已不再被视为女真人,而概以“汉人”称之。本文所谈的女真遗裔主要就出自后者。 Qhy!:\&1
k..AP<hH
(一)金朝皇族后裔 4
Fl>XM
)V d^#p
景爱近年的调查结果证实,至今在北京还居住着一支金朝皇族后裔。他们的始祖完颜守祥,与金哀宗完颜守绪为兄弟行,据说出自金世宗庶子。[51]根据传世的《长白佛满洲完颜氏东归本支统系表》来判断,其始祖完颜守祥大概是在金朝亡国后从南京开封东归金源故地的,至其十四世孙鲁克素时迁居长白山下,后金建国之初即归附努尔哈赤,后随清军入关,遂定居于北京。 !y+uQ_IS@
%tB7 &%ut
完颜氏因系金朝皇族后裔,故在满清一朝受到特殊优遇,被列入上三旗。乾隆时编纂《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完颜氏本列二十八卷,奉高宗特旨,用虞宾义,列为第一”。[52]这表明了清王朝对其皇族后裔身份的确认。完颜氏在清代宗枝繁盛,在北京安定门内交道口北之北兵马司胡同有其宗祠旧址。今天的北京完颜氏都已改姓王氏或汪氏,第二十五世孙王佐贤现为北京市宣武区政协委员。[53] 7cB/G:{
0nbY~j$A=
(二)山西的女真遗裔 ^hNl6)hR
;* QK^ #
在山西省安邑县房子村和三家庄村,至今聚居着一批仝姓的女真遗裔,他们保存的《仝氏家谱》修于清乾隆年间,后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重修,重修谱序云:“仝氏之先,出自大金夹谷氏,嗣遭元灭,遂易今姓。元初有讳庆成者,为本邑令,因家焉。”[54]夹谷氏是女真望姓之一,《金史》附《国语解》云:“夹谷曰仝。”说明早在金朝夹谷氏就以“仝”作为其汉姓了,又元杂剧《虎头牌》谓“夹谷氏姓佟”、《金安寿》称夹谷为童,字虽有异而音皆相同。由此皆可证明《仝氏家谱》的记述是言之有据的。 90#* el
/k8I6
(三)安徽的女真遗裔 [Do^EJ
4%2APvLW
在安徽肥东县的十二个乡中,居住着一支完颜氏的女真遗裔,目前约有2000来人。据《完颜氏家谱》记载,金朝亡国后,有一支完颜氏的女真人流落到云内州(今山西省大同市),为避免蒙古人的民族歧视,他们改完颜氏为完氏。元末,这支女真人的首领完(颜)佩投身朱元璋麾下,位至将军,洪武初年,奉命屯田庐州,从此便定居于肥东。1983年,肥东县人民政府根据这些女真遗裔提出的要求,同意他们恢复完颜氏,并将其民族成份改为满族。[55]不过肥东的女真遗裔虽然是完颜氏,却未必就出自金朝皇族,因为金代的完颜氏有宗室完颜、同姓完颜、异姓完颜之分,而肥东完颜氏的渊源并不清楚。 tn#cVB3
|.VSw
(四)河南的女真遗裔 "4\k1H"_
KCO.8=y3
河南的女真遗裔主要有两支,一支在鹿邑县,一支在唐河县。 ]!ox2m_U
(>vyWd]
鹿邑的女真遗裔居住在马铺、老庄、太清、贾滩、杨湖口等五乡九村,共750馀户,近3000人。另外,汝州市完颜庄、许昌县完门村尚有200馀人,是从鹿邑迁入的。鹿邑女真遗裔本为完颜氏,后改姓完氏,据《完氏宗谱》记载,他们是明朝万历年间从安徽肥东迁徙而来的。如今他们也已恢复完颜氏,但还未被正式批准改为满族成份。 ,VS(4
OHi.5 (
据山西安邑县《仝氏家谱》说,安邑仝氏有移居河南者。如今居住在河南南阳地区唐河县城郊乡两个村子中的数百名仝姓女真后裔,估计就来自安邑,但不清楚他们是何时由晋入豫的。[56] g3].STz6w
yAfwQ$Ll7
(五)甘肃的女真遗 kN.;;HFq#
I<O$);DV'
在甘肃省平凉、泾川一带也有一支女真完颜氏,目前大约有2000人左右,当地还有一些以完颜命名的村庄,如完颜村、完颜洼等。在泾川县完颜高正家中,保存着一幅长2.4米、宽2米的完颜氏宗谱图,系由五幅粗黄布缝合而成,上面有金太祖至末帝完颜承麟十代君主的世系和图像,有人猜测它是金代末年的遗物,并据此推论说这支完颜氏很可能是宗室完颜之后。[57]但我觉得要下这种结论恐怕还需要提供更多的证据才行。 y92R}e\M
9T;4aP>6j#
金代的女真人比起辽代的契丹人和西夏的党项人来,其汉化程度要深入得多,因此今天的女真遗裔自然不可能遗留任何本民族的特征,只有在满族的语言和风俗习惯中还可以看到对女真族的某些继承。 l3sF/zkH
O;~e^ <*
(原载《大陆杂志》96卷第6期,1998年6月15日) &1$d`>fn
EY )2,
[1]《辍耕录》卷一“氏族”条所列汉人八种,其中之一即为契丹。 HEBeJ2w
[2]陈述:《大辽瓦解以后的契丹人》,载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编《中国民族问题研究集刊》第5辑,1956年。 Z1eT>6|]r
[3]傅乐焕:《关于达呼尔族的民族成份识别问题》,载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编《中国民族问题研究集刊》第1辑,1955年。 /?eVWCR
[4]鸟居龙藏:《东北亚洲搜访记》,汤尔和译,商务印书馆,1925年。 _K o#36.S
[5]《中国民族问题研究集刊》第1辑,1955年。 }T@=I&g;
[6]《中国民族问题研究集刊》第5辑,1956年。 5EFt0?G
[7]《民族研究》1959年第8期。 2aj1IBnz6/
[8]《许白云集》卷二。 VBX)xQazU
[9]《金华文集》卷二七。 wtw=RA
[10]上述情况由傅乐焕《关于达呼尔族的民族成份识别问题》一文首先披露,但作者认为这一传说不可信据。 PMfW;%I.
[11]孟定恭:《布特哈志略》,《辽海丛书》本。 gQ_<;'m)2
[12]《论契丹人的两种文字体系》,原载《第三届国际蒙古学者大会论文集》第2卷,乌兰巴托,1977年;陈乃雄译文,载《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85年第1期。 G?s9c0f
[13]《论契丹小字的创制与解读——兼论达斡尔族的族源》,《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第4期。 KqK]R6>
[14]《从契丹小字解读探达斡尔为东胡之裔》,《黑龙江文物丛刊》1982年第1期。 rYb5#aT[
[15]珠荣嘎、满都尔图主编:《达斡尔族社会历史调查》,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 ,8e'<y
[16]孟志东等:《达斡尔族简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 Pk;\^DRC
[17]近年讨论达斡尔族族源问题的论著,不主一说者以巴达荣嗄《对达斡尔族称及族源问题的看法》(《内蒙古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郭庆《浅议达斡尔族族源问题》(《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为代表,力主契丹后裔说者以欧南·乌珠尔《关于达斡尔族族称及族源问题》一文(《内蒙古社会科学》1995年第3期)为代表。 .KrLvic
[1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以下凡引自此书的材料不再一一出注。 TTXF
r
[19]“青牛白马”是有关契丹族早期历史的一个古老传说,《辽史》卷三七《地理志》(一)云:“相传有神人乘白马,自马盂山浮土河而东,有天女驾青牛车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相遇为配偶,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每行军及春秋时祭,必用白马青牛,示不忘本云。” J :O!4gI
[20]杨毓骧:《云南契丹后裔考说》,《思想战线》1994年第2期。 Fi i(dmn
[21]陈乃雄:《本话中的阿尔泰语言成分遗存》,《中国语言学报》第6期,商务印书馆,1995年。 `NIb?/!f
[22]那顺乌日图:《施甸“本人”语言否定副词“i”》,《内蒙古社会科学》1992年第3期。 NNt n
[23]孟志东:《云南契丹后裔调查报告》,云南保山铅印本,1992年8月;又见《云南契丹后裔研究》第6章。杨毓骧:《云南契丹小字的遗存与释义》,《内蒙古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 1aAOT6h
[24]陈乃雄:《本话中的阿尔泰语言成分遗存》,《中国语言学报》第6期,商务印书馆,1995年。 A%^?z.
[25]郝露萍等:《云南“本人”的红细胞血型分布及其与契丹人血缘关系的探讨》,《人类学学报》第14卷第3期,1995年。 f Fi=/}
[26]叶启晓、干志耿:《滇西契丹遗人与耶律倍之裔》,《北方文物》1995年第4期。 #:?:gY<
[27]清格尔泰等:《契丹小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y4kn2Mw;
[28]参见孟志东《云南契丹后裔研究》第145页及前揭杨毓骧《云南契丹小字的遗存与释义》一文。 k6#$Nb606
[29]此据《云南契丹后裔研究》所附拓本。 (dg,w*t'
[30]《四秘全书十二种》本。 |b\a)1Po:
[31]马明达:《也谈安徽的西夏后裔》,《宁夏社会科学》1984年第4期。 v.RA{a 9
[32]《〈大元肃州路也可达鲁花赤世袭之碑〉考释——论元代党项人在河西的活动》,《民族研究》1979年第1期。 Q&I #
[33]《中国史研究》1983年第4期。 lf-.c$.>
[34]李范文:《试论西夏党项族的来源与变迁》,载《西夏研究论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 F > rr.
[35]参见王静如《西夏研究》第2辑,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特刊,1932年。 d./R;Z- I{
[36]中国学典馆铅印本,1945年。 |OLXb+7X
[37]谓因“夏”、“下”同音,“下”字古音读“虎”,故西夏就被读作西吴。 6"_pCkn;c<
[38]《西夏遗民调查记》、《嘉戎与道孚族源考》,均载前揭《西夏研究论集》。 f%PLR9Nh5@
[39]上官剑壁:《四川的木雅人与西夏》,《宁夏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 +o@:8!IM1
[40]史金波、吴峰云:《西夏后裔在安徽》,《安徽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元代党项人余氏及其后裔》,《宁夏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党项人余阙及其后裔的调查考证》,《未定稿》1985年第13期。 |[~S&
[41]《宁夏社会科学》1984年第4期。 F=Xb_Gd`
[42]任崇岳、穆朝庆:《〈大元赠敦武校尉军民万户府百夫长唐兀公碑铭〉笺注》,《宁夏社会科学》1987年第1期;《略谈河南省的西夏遗民》,《宁夏社会科学》1986年第2期。 v2tVq_\AMx
[43]《元〈浚州达鲁花赤追封魏郡伯墓碑〉考释》,《宁夏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 |*48J1:1y
[44]郑绍宗、王静如:《保定出土明代西夏文石幢》;史金波、白滨:《明代西夏文经卷和石幢初探》,均载《考古学报》1977年第1期。 xq.kH| bH
[45]《西夏研究》第1辑陈寅恪序,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特刊,1932年。 tQG'f*4
[46]李培业:《西夏皇族后裔考》,《西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UWv }|
[47]参见《土族简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29页。 (Zx--2lc
[48]顺治十四年(1657年)李天俞修撰,今藏青海省民和县档案馆。 e<uf)K=(C
[49]《新元史》卷一三一《昔里钤部传》。 ;HAvor=?
[50]参见杨保隆《浅谈元代的女真人》,《民族研究》1984年第3期。 xtCMK1#
x
[51]《天咫偶闻》卷三云:“其先出金世宗。”《听雨丛谈》卷一一云:“完颜氏,金世宗之裔。”完颜氏族人则自称是金世宗旁支。 t{B@k[|
[52]完颜麟庆:《鸿雪因缘图记》第三集,《房山拜陵》。 >VZxDJ$R
[53]景爱:《北京完颜氏遗族考》,载《辽金史论集》第5辑,文津出版社,1991年;《当代中国的完颜氏遗民》,《满族研究》1994年第3期。 Kn3Xn`P?
[54]任崇岳:《谈晋皖豫三省的女真遗民》,《北方文物》1995年第2期。 I*j~5fsS'
[55]见前揭任崇岳《谈晋皖豫三省的女真遗民》、景爱《当代中国的完颜氏遗民》。 >&fD:y'&
[56]见前揭任崇岳《谈晋皖豫三省的女真遗民》。 y$nI?:d
[57]见前揭景爱《当代中国的完颜氏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