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16阅读
  • 16回复

铁改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余金玻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7-07-24
— 本帖被 thinfo 从 铁改余探考 移动到本区(2012-12-03) —
TTm  
^=Egf?|[  
  nQM7@"R  
  成吉思汗,凭借蒙古铁骑踏遍欧亚大陆。然而本报记者昨日在丰都县包鸾镇飞仙洞村采访中偶然发现,一块清代咸丰年间的墓碑,记录了成吉思汗后裔在泸州风锦桥家族分散,一支逃至重庆丰都,改姓为金、余的故事。当中究竟发生了什么,记者为此探了个究竟。 {p M3f  
=%R|@lz_x  
  古墓隐藏于乱草丛中 kJ:zMVN  
jG~UyzWH;  
  昨日上午,记者驱车来到丰都县包鸾镇飞仙洞村。在当地村民景应忠的带领下,来到位于三面环山的成吉思汗的后裔余宗权的墓前。隐于乱草树木中间的墓地已经是墙倒碑斜,如不注意是很难发现的。 >? ({  
ffE&=eh)  
  60多岁的景应忠告诉记者,在飞仙洞村,很少有人知道这6座古墓就是成吉思汗后裔的墓地。由于年代久远,从自己记事起,就没见过有人来扫过墓。不过,成吉思汗的后人的确葬于此地,一块咸丰十一年的墓碑,对这段家族历史乃至元末明初的历史作了详尽记载。此外,这几座有“皇清”字样的古墓中,有两座是双墓,之所以选择三山环抱,有左青龙、右白虎,且坟前可见三座山,这可证明坟墓的主人身份非同一般。 *'h vYl/?>  
DsH`I %w{  
  内忧外患终结显赫家族 +)7Yqh#$  
V;SXa|,  
  三山环抱的6座古墓,原来的墓园围墙已倒塌,被周围残枝枯树掩盖,只有当年的墓碑散落于枯树之中,墓室上雕刻精美的石制装饰品也散落在树枝中。 gw`}eA$  
#3o]Qo[Sc  
  研究元末历史多年的退休干部黄朝相告诉记者,元末农民起义后,红巾军攻下了元大都,元朝宰相铁木健的族人远走四川。为了躲避起义军,铁木健家族的族人们沿长江而下,在四川泸州风锦桥依锦乡,发誓效忠祖先,并在桥边插上柳枝后分散逃亡,一支来到丰都县包鸾镇改名换姓隐居山林。 %xWscA%^u  
IRW%*W#  
  一个曾经显赫的帝王家族,就这样藏于深山之中不为人知。 B[rxV  
wc5OK0|  
  皇族后裔改名换姓隐居山野 %7oB[2  
4x JOPu  
  分手之时,家族的人预感到朝代更迭会有灭门之灾,于是在泸州分手之时,相约改姓。包鸾镇镇长周泽告诉记者,墓地上这块咸丰十一年的墓碑中提到,逃往四川后,“改铁为金,金有相似又改为余,余氏而万代不改铁木真义出焉,此余姓氏之所由肪乎。故一行来自泸州,奈人多影大难以一路,原在风锦桥依锦乡誓祖遣散。”这6座余氏古墓和这块咸丰十一年的墓碑就是最好的证据。 @|^2 +K/  
r&|-6OQZZ  
  景应忠认为,在明代,成吉思汗家族是朱氏王朝的追杀对象,没有人敢冒险对家族历史进行记述。直到清代,他的后人们才敢将这段祖先的历史记述在墓碑之上。 @Pc]qu  
=*YK6  
  祖训:余金两姓族人不得通婚 L:y} L  
xwj%X%2  
  元代因为起源于草原游牧部落,流传下来的史料相对较少,史学界对元代历史研究也缺乏真实史料,因此这块墓碑的发现对元史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黄朝相告诉记者,他在走访大量余氏、金氏族人后发现,这些人并不知道自己就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包鸾镇企业办一位余姓干部也称,虽然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成吉思汗的后代,但在他们的祖训里,金、余两家是不能通婚的。 Hize m!  
_ID2yJ   
  包鸾镇镇长周泽介绍,包鸾镇姓金姓余的家谱有300多个,目前尚没有证据表明这两个姓氏与成吉思汗有关,但是他们准备进一步对这些家谱进行研究,并希望泸州等地金姓余姓的人能向当地政府提供相关证据,对史学界研究元末历史提供实物证据。 6?0 ^U 9  
j:0VtJo~  
  修于咸丰十一年的墓碑记述:“我祖铁木健,封王爵两平取妻张氏洪氏,一生五子一生四子,一婿姓金作为侍郎,十人由科各中进士,赫赫称极盛焉,不意红巾贼乱,又被奸臣诽谤,我祖铁木健虽属勋旧,亦将奈之何哉!于是惧祸窃负而逃四川”。 0C}7=_?  
2k[i7Rl \c  
  以上记叙准确表明,成吉思汗的后裔铁木健的族人被赶出元大都逃往四川后,在泸州恐怕被红巾军追杀,因为家族人口太多,目标太大,怕被义军追杀,于是全族人决定分散逃命,并起誓效忠祖先,并插下柳枝为记,盼族人再次相见。 /c`)Er 6d  
r6Z&i^cMe  
jz|zq\Eek  
e+=Ojo#  
来源:《重庆时报》 (责任编辑:朱月怡) uG3t%CmN  
离线dogeeg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08-07-07
我给你加点 材料 
离线washington
只看该作者 2楼 发表于: 2008-07-24
余氏启祖序 #)tt}GX  
`Ou\:Iz0u  
e54wAypPOl  
T'  %TMA  
从来山发于昆仑,山以昆仑为祖也;水发于星汉,水以星汉为祖也。而人本乎祖,讵可昧所由来乎!如我祖奇渥温蒙古郡古北夷人也,今华夏而起于朔汉,初号蒙古,帖木真出焉,因物命名,因名呼姓,至世祖忽必烈灭宋袭统,混一寰宇,文臣武将大阐嘉猷,民物安康,元盛之初,莫盛于斯矣。继世祖而王者二人,一名铁子高,娶潘氏,生一子名木键,元封两平王后封殖湖广,谥曰显宗;一名铁子林,取岳氏,生二子,名木真,木耳均为元朝皇帝。又有太子真金谥曰裕宗,系同祖弟也。垂拱而治善于守成。厥后武宗、仁宗相继而王,宽明仁厚,忠信爱人延视不绝,我祖亦愈有光焉。迨后,木键之子九子十登科,不意红巾贼乱,改铁为余,四散各处,其所改之意,又非一二语所能悉馨其源流也,是序。  e]'ui<`  
/9,!)/j  
Pb]: i+c)  
IC{\iwO/~c  
明朝贡生 朝宗记 o|*ao2a  
__fa,kK{?  
V##=-KZ  
0?8O9i  
改铁为余何也 dl mF?N|EC  
0+L:+S  
8[\F*H  
Sio^FOTD  
窃谓河山有更改,民事有变迁,理势之必然也;不意元至顺帝,耽于酒色,怠荒治政,朱洪武应运耍兴,电扫濠滁,飞龙建业,我代铁氏子孙,又被红巾贼乱,兼之奸臣听信奸臣之言,凛凛有诛九族之意,十进士从皆惧祸陷,窃负而逃西川,改铁姓为余,余字万代不改,行至泸州衣锦乡凤锦桥,人多影大,难以同行,乃联诗合对,各散四方,诗曰: \  {` `r  
`2-6Qv  
ix4O-o{  
dO]N&'P7  
本是元朝宰相家,红巾贼乱入西涯。 :0@R(ct;>  
_ 3@[S F  
)aSj!X'`;  
i!0w? /g9  
泸阳岸上分携手,凤锦桥头插柳杈。 QA|87alh  
t&|M@Ouet  
=u\W {1  
oF'_x,0  
否泰是天还是命,悲伤思我又思他。 N"/J1   
<S[]VXy  
kPRG^Ox8e  
>wSrllmj@  
十人十别归何处,散时犹如浪卷沙。 Yt]Y(  
itYTV?bd  
F)8M9%g5m  
"udA-;!@&  
余字更无三两姓,一家分作万千家。 %+pF4f8]  
,7:? Du}  
:DG7Z  
S^Mx=KJG  
诗对即竣,十人洒泪沾襟,誓曰:自改铁为余,而后世世子孙,俱要相认,不可以骨肉视为路人。秀一公乃归江南,奉剌皇后祖母之春秋,名号殊无足异也,但潘氏祖母坟上独生茅草,更姓曰余又何疑焉?所以,或富或贵,或贫或贱,纵语音殊途,省属不一,究其端的确是九子十进士之苗裔也,况余字无二,岂上下邳郡属而复有户支者乎?如有一人不相认者,身生白癞丧黄沙。嗟夫:后这视今,由今视昔,世世子孙,其恪遵毋违,分时全序。 n@=D,'cn  
t) uS7y  
jvQpf d  
GIM'H;XG  
明朝学生余子魁序 !sVW0JSh  
"'3QKeM1  
"1wjh=@z  
(zml704dI)  
十公分迁后去处: =))VxuoN  
g3| 62uDF  
!j%#7  
ms6dl-_t  
秀一公:字德元,号清,元朝太守,娶姜氏,太公子后裔端壮静一,不减姒氏之德,俨有姬姜之风,封为一品贤德夫人,旌奖犹存祖庙,生一子名思贤公,自大乱以后,由西川泸州分散后迁江南徽州休宁县,延世不绝,俱有显官,秀一公之克先绪始其也。 RjxFlKs8  
FT6~\9m(  
7v V~O@JP  
(mgv:<c;BA  
秀二公:字德朝,号贞,元朝太守,娶张氏,红巾贼乱分散后迁洪雅,乐山县,峨眉县。 bL2b^UB~%  
(5GjtFojY|  
@ r/f  
{ewo-dva  
秀三公:字德真,号醇,元朝太守,娶张氏,红巾贼乱分散后迁成都,华阳县。 Q\ pI\]p:  
Rg7~?b-  
秀四公:字德辅,号和,元朝太守,娶汪氏,红巾贼乱分散后迁成都,内江县,资州。 2h#_n'DV  
Cznp(z  
#\&64  
Eb89B%L62G  
根五公:字德弼,号藩,元朝尚书,娶陈氏,红巾贼乱分散后迁宜宾县,庆符县。 v4VP7h6uD)  
|g!3f  
6XI$ o,{  
1Wb_>`;  
根六公:字德有,号桓,元朝尚书,娶樊氏,红巾贼乱分散后迁泸州,荣县,长宁,隆昌县。 OFn#C!  
`Zd\d:Wyv  
Iz9b5  
*d&+? !  
根七公:字德意,号屏,元朝尚书,娶王氏,红巾贼乱分散后迁犍为,仁寿,井研县,生五子,长朝崇,二朝兴,三朝宗,四朝定,五朝启,公殁葬犍为紫云亭,有碑为记。 c. 06Sw*  
u9D#5NvGs  
oE&#Tl?Vt  
%OAvhutS  
根八公:字德自,号翰,元朝尚书,娶谭氏,红巾贼乱分散后迁叙宁,犍为。 xH>2$  ;f  
]OLe&VRix  
+|zcjI'=O  
MhZ\]CAs9  
根九公:字德兴,号方,元朝尚书,娶余氏,红巾贼乱分散后迁富顺,青神,荣县,犍为县,公殁葬荣县龙滩场祠堂弯,嘉靖皇帝御祭御葬。生之子,长子俊,二子福,三子珉。 3h`_Qv%g  
")D5ulb\  
根十公,木键婿,原姓金,改姓余,字德仙,号伯,元朝侍郎,红巾贼乱分散后迁居忠州,长寿县。 l9#@4Os  
ayr CLv  
zy'cf5k2  
!dGSZ|YZ  
恩贡资阳教谕余文元公书序 _p;=]#+c&  
].HHTCD`c  
UZx8ozv'  
<g1=jG:7k  
以上十人字依次:元朝真辅弼有意自兴仙(隆) U5ME`lN*`  
Sy"!Q%+ |  
(D2N_l(`<  
=fK6P6'B  
其中根九公之长子子俊,在明朝为朝廷建下汗马功劳,在明史上留下重重一笔。 0SV4p.  
=[LUOOR*]  
!OV+=Rwdx  
t&Jrchk  
在老家好多地方的本族的人,都把民族改回蒙古族了。 y'C  
={\9-JJhE  
X#Hl<d2  
z@[-+Q:  
现在研究铁改余氏的有很多人,大多数认为是比较真实的,也有不同的看法,这是学术性研究讨论了;但我们自己记得铁改余的来历,晓得本源,不忘记: 6 -BC/  
cnB:bQQK8  
|?t}7V#[  
\m#{ {SGm  
本是元朝宰相家,红巾贼乱入西涯。 *iJ>@ vew  
P52qtN<  
bzh:  
i93^E~q]  
泸阳岸上分携手,凤锦桥头插柳杈。 \5fvD8>H  
B#4'3Y-3  
D{6<,#P{w  
aa}U87]k  
否泰是天还是命,悲伤思我又思他。 "Fz1:VV&  
{/i&o  
3-BC4y/  
!UHX? <3r  
十人十别归何处,散时犹如浪卷沙。 sLf~o" yb  
,; n[_f  
r ?z}TtDp  
f& Vx`oj  
余字更无三两姓,一家分作万千家 pW_mS|  
$Km~x  
9&{HD  
`t+;[G>ZE  
以下摘录,铁改余氏研究的些文字: zICrp  
<DhuY/o  
jWso'K  
-/_hO$|W  
十九、遗物及古墓考 d}wE4(]b  
E,QD6<?[  
f7Gs1{  
[K1z/ea)V  
编委部分成员,为了编好族谱,专程到各县(市)对余氏族人珍藏的祖宗遗物和古墓进行了现场考察。这些遗物久经磨难,侥幸保存下来,是难能可贵的实物档案,虽然为数不多,但它是一种无声的语言, 是铁改余姓的历史见证。 $|VdGRZ1  
[@NW  
f||S?ns_  
#;h> x  
1、失落天家:越西族人余国成讲:清朝皇帝赐有一块“失落天家”的金字横扁给越西秀四公的十八代孙一等巴图鲁(一级英雄)余步云,悬挂于余家祠堂大门之上。1952年失火,被烧毁了。余步云字文炳,称为“里布”蒙古,清道光年间任云贵两省军门提督,后迁任四川总理四川票局壤塘都督等军政要职,清政府赐“羲勇巴图鲁”名号。后裔一支迁越西,建有余家祠堂。1952年祠堂失火烧毁,故址尚有碑刻残留。 C1OiMb(:  
WUb] 8$n  
g|j15&x  
"O_)~u  
2 、《羽翼贻谋》:越隽余国成保存有一部余氏家谱,这本家谱叫做《羽翼贻谋》。是一本与众谱不同的家谱。 家谱用一种特殊绢纸写成。谱长35㎝,宽26㎝,16开,共32页。用毛笔楷书,字迹苍劲,书法流畅,水平极高。记载的族人代数到十九世,至少有200多年了,然而,墨迹不变,谱纸白色,鲜净如初,没有发黄、霉变,更没有遭虫蛀,即使暴露的边缘也没有严重的氧化现象。显然造纸水平极高,并经过特殊处理。这种防腐技术,远远超越当时的水平,即使现代仍有研究开发价值。就纸质而言,宫廷少有,民间更不可能多得。一幅宋代的清明上河图,历代视如国宝,宫廷收藏。清末代皇帝溥仪,出逃时丢弃万贯家财,也不肯放弃这幅名画,随身带出关外,被苏 HTSk40V  
AmrVxn4  
FJFO0Hb6  
ssl.Y!  
联红军缴获,重归故宫。可这画已氧化、碳化,修复也困难重重。可是这部家谱保存在民间,条件不能与宫廷相比,尚能如此,自然充满了诸多的秘奇。再从字墨来看,苍劲流利,端压大方。说明当年撰谱不是民间所为,民间也不可能作到这种程度。 %8>0;ktU  
CD4@0Z+  
@Thrizh  
uvi&! )x  
3、玉杯:余国成的八十老母珍藏有玉杯和象牙筷子。原来是十个玉杯和十双象牙筷子,后来遗失了一些,现存只有七个玉杯和八双象牙筷子了。持谱人说:十数是代表十个弟兄,是“九子一女”在泸阳河岸分离时留下的传家纪念物品。 玉杯很小,只能盛10毫升酒水。壁薄如纸,光滑如镜,杯底有龙、凤、人物、花草图案,十分精致。有蓝色、绿色、紫色、白色。经测试,硬度大于玻璃。同族人称:用此杯饮酒,味醇而不醉人;象牙筷子虽然没有特别之处,但从成色看,确系古物。 玉杯形如吊钟花,故名“紫金钟”,这和青神民间传说相符。 青神余子俊的世代守墓人余万铭讲了一个有关玉杯的传说。 Hx n#vAc  
H#G3CD2&  
; O ~%y'  
7/iN`3Bz  
相传明朝兵部尚书传余子俊退隐青神,一日出游,见河面上漂浮一具棺材,派人打捞上岸,见棺材头上有一组诗,诗曰: 元朝有个李醇风,三百年前被水冲; 遇得清官余子俊,请你搬我回河东;没有什么来相送,棺材里有二十四个紫金钟; 如有一颗不见面,定在夫人袖口中。 读罢开棺,如是。 余子俊细看,发现少了一个玉杯(紫金钟);一问,夫人藏了一个。余大笑,将棺材厚葬。这个故事,单一来看,说明不了什么,可是和越西族人保存的家传宫廷玉杯、象牙筷子以及“失落天家”、“羽翼贻谋”等联系起来,它揭开一个沉没了数百年的家族之谜。 t ;fJ`.  
*;Z a))  
l< HnPR/  
bGK-?BE5+A  
4、袍笏:越隽27代孙余鑫成保存有秀四公余真上朝时用的袍笏。质地为象牙,长35㎝上窄下宽,上为5㎜,下为15㎜,厚0·4㎝,重330g.这和长寿余氏子孙保存的“朝笏”一致。 )( pgJLW  
/JIVp_-p  
Z A}!Rzo  
sXYXBX[  
4、世系石碑:青神余家嗣堂保存的石碑。高度1·2米,宽0·8米,厚0·15米。用紫色沙岩撮成。刻记了庚六公余德成从十三世到二十一代的传承过程。各世有姓名,出生和死亡的时日,准确无误,和所保存的家谱记载一致。十三世以前的一块石碑,据说被毁。 ZgmK~iJ  
4b}'W}  
ReGT*+UN  
=@nW;PUZ  
5、石狮子:是余子俊的墓前饰物,原来是一对,其中一只在文革期间抛到了河里。从现存这只来看,造形相似于北京明十三陵的石狮。据说是余子俊死后明朝皇帝谥号“肃敏公”时的赐物。 4C3i  
xXJzE|)1h!  
}a%Wu 7D  
nO;ox*Bk+8  
6、余子俊陵园:余子俊陵园位于夹江县青神乡麒麟村,占地50余亩, Y 2^y73&k  
S<5.}cR  
Q[lkhx|.B  
"AIS6%,  
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立有乐山市人民政府文物保护的标致。遗憾的是陵园已毁,改成了学校。相临的余家祠堂也遭到同样的命运,变成了民房。余子俊在世时致力兴学,建有一学馆,并为此赋诗,诗曰: z[JM ]Wy  
#Zn+-Ih  
- @KT#  
HBw0 N?  
宣圣宫墙欲鼎新,故于林下觅间人。 棂星门耐禁风雨,笔架山当作主宾。 无数化龙池底物,应期华国席间珍。品题轮奂非元谓,赢得诗篇纪翠珉。 据守墓人余万铭讲,陵园大门对联是:寒花漫草埋司马 ;长松古柏壮金牛。横楣:竹节松心。 @VsK7Eo  
s ZokiFJ  
WhV>]B2+"  
Q}#H|@  
7、古墓图饰:攀西地区有一些尚存的古墓,墓志铭对祖人迁徙、世系刻记比较清楚,同时还有象征草原,怀念祖宗,浓缩北方蒙古人生活特征的石刻画。德昌县麻栗乡余家湾村秀一公14代孙余耀发和余远聪(清嘉庆年间)的墓碑上刻有金戈铁马、四不像、大象、狮子各一双,还有鲜花、蝴蝶、鹿、狼、牛、羊、猎狗和展翅高飞的鹰。在清道光年间的 +R31YR8C0  
a0  w  
M5S<N_+Pe  
=}W)%Hldr.  
15代孙余永靖的墓碑上,刻有迁徙源文、对联、笔筒、书卷、刀、剑,以及与南方不同的体壮尾长的草原鼠,蒙古人常用来装酒的皮囊和稀奇的南瓜。南瓜为什么会刻在坟头上呢?它隐藏了蒙古人心酸的历史和失落权力后上苍的一次佑护。现保存在宣威根七公30代孙余宗武家,修于嘉庆年间的《铁改余氏谱系》中记:“世祖立都登统……在位90年,被明太祖朱洪武,兴师追赶,正值木耳(顺帝妥欢铁木耳)后园结瓜硕大如山,难携带而劈破,内藏有兵书宝剑,方知奇瓜有故,木耳过北海,上苍开赦,见木耳危急,陡现金桥,度过北国。尔后木耳感吟‘天降木耳一个瓜,俊秀高大盖中华;器戟书宝聚在内,朕即追赶过天涯。瓜大奇史圣心偏,剖昔逐朕到海边;皇天不昧忠良意,忽现金桥过阳关(指阳平关)。铁祖先年立过功,诸卿丞相拜过孤;世祖当初洪福大,宋朝乾坤永化酥’……”这是元王失败后归漠北历史的再现。祖人将这段传说史,以南瓜为典故刻于墓碑之上,是让子孙不忘自己的祖先是北归的蒙古人,意义深刻,是“羽翼贻谋”之举。 这些古物、遗物、墓饰、民间传说,是实物档案,是无声的语言,从另一个侧面,映证家谱的记载是准确的,没有附会之嫌。说明铁改余姓是“失落天家” 元皇室后裔, 是成吉思汗的子孙。 [_p&,$z8[  
iHyA;'!Os  
+]{PEnJ  
ivi&;  
在西昌还发现个体文物经营者,藏有有关余氏家族的大量文物,不过是收费性质的,协商未妥,未能过目。 s ,GGO3^  
VW9BQs2w  
a~[]Ye@H  
e@{8G^o>D  
二十、余氏源流考 ,u<aKae  
7~ok*yGw  
}!RFX)T  
}))JzrqAe  
关于“五代祖铁木健的父亲是铁真金”的考证意见 F>A&L8  
Yv jRJ  
h+h`0(z  
u!&Vbo? .B  
各省、市蒙古族续修《余氏宗谱》委员会: |>P`Gl]E  
htGk:  
C.$`HGv  
0SBiMTm  
中华铁改余姓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定于2005年3月18-19日,在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宫“省农干培训学院”招待所会议室,召开“西南地区明清时期蒙古族历史文化研讨会。”中华铁改余姓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常务副主任余正伍主持,参会代表有余春元、余孝富、余廷富、余文通、余子栋、余德连、余安义、余成良、余俊德、余先庆、余永安、余仕彬、余恒久、余安华、余安义等35人,参会代表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历史依据,考证意见,现公布于后: |PED8K:rU  
uiIY,FL$  
&dkjT8L$  
QX'/PO  
铁木健的父亲究竟谁?经考证明成化年间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户部尚书余子俊所著《余氏族谱》中《南平王考释》记载:“皇孙铁木耳立号成宗。改元曰元贞·大德,在位十三年,封其弟铁木健为南平王。”(摘自四川省青神县根六公《余氏族谱》中《南平王考释》)。又考证明朝进士余之纲写的《余氏族谱》中记载:“世祖皇帝的皇孙铁木耳即位,追尊其考真金为帝,庙号裕宗皇帝。尊母弘吉刺氏为皇太后,又追封庶母潘氏亦为皇太后。于此可见,木见祖与木耳乃同父异母之兄弟也。”  CKv [E  
e8@@Pi<sB  
bb6J$NR  
dM(}1%2  
(摘自贵州省遵义县《余氏族谱》)。 AoEG%nT  
Kd _tjWS  
/u }AgIb  
9i8D_[  
经考证史实认定蒙古族余氏先祖是:成吉思汗铁木真(元太祖皇帝)为一代祖,元太祖的四子拖雷(追尊为睿宗皇帝)为二代祖,睿宗的四子忽必烈(元世祖皇帝)为三代祖,元世祖皇帝的二子铁真金(追尊为裕宗皇帝)为四代祖,裕宗皇帝的四子铁木健(南平王)为五代祖。希望各省、市蒙古族续修《余氏宗谱》委员会及各地铁改余族人,服从中华铁改余姓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统一指挥,不要再在族源问题上节外生枝。
离线washington
只看该作者 3楼 发表于: 2008-07-24
余子俊,字士英,青神人。父祥,户部郎中。子俊举景泰二年进 士,授户部主事,进员外郎。在部十年,以廉干称。出为西安知府。 岁饥,发廪十万石振贷。区画以偿,官不损而民济。 %Ysu613mz  
e*e}X&|(g  
   成化初,所司上治行当旌者,知府十人,而子俊为首。以林聪荐 ,为陕西右参政,岁余擢右布政使。六年转左,调浙江。甫半载,拜 右副都御史,巡抚延绥。 IBY3QG  
lztPexyXZ  
   先是,巡抚王锐请沿边筑墙建堡,为久远计,工未兴而罢。子俊 上疏言:“三边惟延庆地平易,利驰突。寇屡入犯,获边人为导,径 入河套屯牧。自是寇顾居内,我反屯外,急宜于沿边筑墙置堡。况今 旧界石所在,多高山陡崖。依山形,随地势,或铲削,或垒筑,或挑 堑,绵引相接,以成边墙,于计为便。”尚书白圭以陕民方困,奏缓 役。既而寇入孤山堡,复犯榆林,子俊先后与朱永、许宁击败之。 wHk4BWg-  
VkT8l4($X<  
   是时,寇据河套,岁发大军征讨,卒无功。八年秋,子俊复言: “今征套士马屯延绥者八万,刍茭烦内地。若今冬寇不北去,又须备 来年军资。姑以今年之数约之,米豆需怠九十四万,草六十万。每人 运米豆六斗、草四束,应用四百七万人,约费行资八百二十五万。公 私烦扰至此,安得不变计。臣前请筑墙建堡,诏事宁举行。请于明年 春夏寇马疲乏时,役陕西运粮民五万,给食兴工,期两月毕事。”圭 犹持前议阻之。帝是子俊言,命速举。 Zgo^M,g  
M ]W'>g)G  
   子俊先用军功进左副都御史。明年,又用红盐池捣巢功,进右都 御史。寇以捣巢故远徙,不敢复居套。内地患稍息,子俊得一意兴役 。东起清水营,西抵花马池,延袤千七百七十里,凿崖筑墙,掘堑其 下,连比不绝。每二三里置敌台崖寨备巡警。又于崖寨空处筑短墙, 横一斜二如箕状,以悺?敌避射。凡筑城堡十一,边墩十五,小墩七 十八,崖寨八百十九,役军四万人,不三月而成。墙内之地悉分屯垦 ,岁得粮六万石有奇。十年闰六月,子俊具上其事,因以母老乞归, 慰留不许。 n 8Jx;j  
Qv,|*bf  
   初,延绥镇治绥德州,属县米脂、吴堡悉在其外。寇以轻骑入掠 ,镇兵觉而追之,辄不及,往往得利去。自子俊徙镇榆林,增卫益兵 ,拓城置戍,攻守器毕具,遂为重镇,寇抄渐稀,军民得安耕牧焉。 十二年十二月移抚陕西。子俊知西安时,以居民患水泉咸苦,凿渠引 城西 河入灌,民利之。久而水溢无所泄。至是,乃于城西北开渠泄 水,使经汉故城达渭。公私益便,号“余公渠”。又于泾阳凿山引水 ,溉田千余顷。通南山道,直抵汉中,以便行旅。学校、公署圮者悉 新之。奏免岷、河、洮三卫之戍南方者万有奇。易置南北之更戍者六 千有奇,就戍本土。岷州栗林羌为寇,子俊潜师设伏击走之。 I@a7AuOw  
' eO 4h^  
   十三年召为兵部尚书。奏申明条例十事,又列上军功赏格,由是 中外有所遵守。缅甸酋卜剌浪欲夺思洪发贡章地,设词请于朝。子俊 言不宜许,乃谕止之。贵州巡抚陈俨等以播州苗窃发,请调湖广、广 西、四川兵五万,合贵州兵会剿。子俊言贼在四川,而贵州请讨,是 邀功也,奏寝其事。初,子俊论陈钺掩杀贡夷罪,帝以汪直故宥之。 钺多方构子俊于直,会母忧归,得免。 9]BpP0f\  
~d ~$fR  
   子俊之筑边墙也,或疑沙土易倾,寇至未可恃。至十八年,寇入 犯,许宁等逐之。寇扼于墙堑,散漫不得出,遂大衄,边人益思子俊 功。 R~CQ=KQ.  
CTbdY,=B  
   服阕,拜户部尚书,寻加太子太保。二十年命兼左副都御史,总 督大同、宣府军务。其冬还朝。明年正月,星变,陈时弊八事,帝多 采纳。未几,复出行边。 ]|( (&Y rl  
+?[TH?2c+  
   初,子俊巡历宣、大,请以延绥边墙法行之两镇,因岁歉而止。 比复出,锐欲行之。言东起四海冶,西抵黄河,延袤千三百余里,旧 有墩百七十,应增筑四百四十,墩高广皆三丈,计役夫八万六千,数 月可成。诏明年四月即工。然是时,岁比不登,公私耗敝,骤兴大役 ,上下难之。子俊又欲责成于边臣,而己不亲其事。谤议由是起。至 冬,疏请还京。帝入蜚语,命改左都御史,巡抚大同。中官韦敬谗子 俊假修边多侵耗,又劾子俊私恩怨,易将帅。兵部侍郎阮勤等为白。 帝怒,让勤等。而给事、御史复交章劾,中朝多欲倾子俊。工部侍郎 杜谦等往勘,平情按之。还奏易置将帅如勤等言,所费无私。然为怠 百五十万,米菽二百三十万,耗财烦民,不得无罪。遂落太子太保, 致仕去,时二十二年二月也。 7qV_QZ!.  
`UMv#-Y8  
   明年正月,兵部缺尚书。帝悟子俊无罪,复召任之,仍加太子太 保。孝宗嗣位,以先朝老臣,待之弥厚。弘治元年疏陈十事,已,又 上边防七事,帝多允行。明年,疾亟,犹手削奏稿,陈救荒弭盗之策 ,甫得请而卒,年六十一。赠太保,谥肃敏。 ~ d^+yR-  
NwoBM6 #  
   子俊沉毅寡言,有伟略。凡奏疏公移,必自属草,每夜分方寝。 尝曰:“大臣谋国,当身任利害,岂得远怨市恩为自全计。”故榆林 始事,怨 丛起,子俊持之益坚,竟以成功,为数世利。性孝友,居 母忧时,令子 毋会试,曰:“虽无律令,吾心不忍也。”尝 子, 移以 弟。 [#$-kd~  
[Pi8gj*  
   子寰,举进士,终户部员外郎。 ,就武 为锦衣千户,终指挥 同知。曾孙承勋、承业,皆进士。承勋,翰林修撰。承业,云南佥事 。
离线余季乐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8-07-24
略看了一下,且不究“铁改余”之真伪,仅生一疑问: Lj3o-@\*j  
据上述资料表明,“九子十进士”乃受“红巾军”所驱赶而散。 cK+TE8ao  
余子俊乃“九子十进士”之一根九公之长子。 &/? Ct!_  
众所周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灭元而代之,他是赖“红巾军”以成霸业的。 Or5?Gt  
疑问一:余子俊为明朝大将,何异于侍奉仇雠?他能接受,他的父辈也能接受? #[#evlr=  
疑问二:朱皇帝糊涂若此,竟任命有世仇的余子俊为兵部尚书,掌管朱家兵权。
---------------------------------------------------------------------------------------------------------------------------------------------------------------------------------------------
          世居广东恩平,派字“……国守世传 隆英表章 中和礼乐 绪振名扬 昌祺滋大 显耀荣祥……”,本人乐字辈,忠襄公余靖三十五代裔孙。
---------------------------------------------------------------------------------------------------------------------------------------------------------------------------------------------
本人发表的所有跟网站及其他组织管理无关的内容均属个人观点,与网站立场无关。若侵权或令您不安,请联系本人修改或删除。
||邮箱:yjs@imyu.cn | QQ:180078337 | 微信:WorldYU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 各类余氏QQ群、微信群||
离线余季乐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8-07-24
根九公:字德兴,号方,元朝尚书,娶余氏,红巾贼乱分散后迁富顺,青神,荣县,犍为县,公殁葬荣县龙滩场祠堂弯,嘉靖皇帝御祭御葬。
qLBQ!>lR  
_WV13pnRu  
红巾之乱是始于1351年,终于1363年左右,根九公好长的寿命,竟然能活到嘉靖年间(1521-1566),少说也有180岁的寿命。
---------------------------------------------------------------------------------------------------------------------------------------------------------------------------------------------
          世居广东恩平,派字“……国守世传 隆英表章 中和礼乐 绪振名扬 昌祺滋大 显耀荣祥……”,本人乐字辈,忠襄公余靖三十五代裔孙。
---------------------------------------------------------------------------------------------------------------------------------------------------------------------------------------------
本人发表的所有跟网站及其他组织管理无关的内容均属个人观点,与网站立场无关。若侵权或令您不安,请联系本人修改或删除。
||邮箱:yjs@imyu.cn | QQ:180078337 | 微信:WorldYU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 各类余氏QQ群、微信群||
离线余季乐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8-07-24
根九公:字德兴,号方,元朝尚书,娶余氏,红巾贼乱分散后迁富顺,青神,荣县,犍为县,公殁葬荣县龙滩场祠堂弯,嘉靖皇帝御祭御葬。生之子,长子俊,二子福,三子珉。
p-8x>dmP(  
弘治元年疏陈十事,已,又 上边防七事,帝多允行。明年,疾亟,犹手削奏稿,陈救荒弭盗之策 ,甫得请而卒,年六十一。
'k$j^ |r>  
Gy[m4n~Z5  
余子俊卒于明弘治二年(1488),享年61岁,也就是说,他生于1428年,距离红巾之乱结束少说也有60年,根九公在红巾之乱时就中了进士,就算他是个神童,也该有16岁了吧?就算“九子十进士”的事发生在红巾之乱的末年,余子俊出生之时,他已经是70多岁的老汉了,这时才生下第一个儿子?接着又生了两个儿子,根九公真神人也。
---------------------------------------------------------------------------------------------------------------------------------------------------------------------------------------------
          世居广东恩平,派字“……国守世传 隆英表章 中和礼乐 绪振名扬 昌祺滋大 显耀荣祥……”,本人乐字辈,忠襄公余靖三十五代裔孙。
---------------------------------------------------------------------------------------------------------------------------------------------------------------------------------------------
本人发表的所有跟网站及其他组织管理无关的内容均属个人观点,与网站立场无关。若侵权或令您不安,请联系本人修改或删除。
||邮箱:yjs@imyu.cn | QQ:180078337 | 微信:WorldYU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 各类余氏QQ群、微信群||
离线washington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8-07-25
广州话“神佐”!出故障了
[ 此帖被washington在2008-09-05 12:02重新编辑 ]
离线washington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8-09-05
但不是不可能,见类似论证http://imyu.cn/read.php?tid-934-fpage-3.html W~FM^xR?p  
另外我在别处的一个对你的疑问的答复也可以作为这里的答复http://imyu.cn/read.php?tid-798-fpage-3.html政治是没有绝对的,同样从政的人也是没有绝对的,明白了这点,你就不难解开上面的疑问了
离线余策忠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8-09-05
根九公:字德兴,号方,元朝尚书,娶余氏,红巾贼乱分散后迁富顺,青神,荣县,犍为县,公殁葬荣县龙滩场祠堂弯,嘉靖皇帝御祭御葬。生之子,长子俊,二子福,三子珉。 }a?(}{z-  
f\U(7)2  
根十公,木键婿,原姓金,改姓余,字德仙,号伯,元朝侍郎,红巾贼乱分散后迁居忠州,长寿县 [;RO=  
【明史】余子俊传:余子俊,字士英,青神人。父祥,户部郎中。子俊举景泰二年进 士,授户部主事,进员外郎。在部十年,以廉干称。出为西安知府。 岁饥,发廪十万石振贷。区画以偿,官不损而民济。 x>TIQU=\  
上面清清楚楚的写了:余子俊的父亲叫:余祥,官居户部郎中,这官职肯定是明代官职,怎么可能是元朝侍郎?明史是乾隆年间大学士张廷玉组织编写的,历史资料应该很准确的
1条评分
washington 金钱 +5 功底深厚! 2008-09-05
良公三十七代孙,大冶宫台山镐公后裔,:1良→2升→3侃→4晏→5爱→6懃→7籍→8珍→9程→10仲举→11四十一→12元章→13国华→14百三→15铎宗→16德五→17高二→18胜七→19辛四→20秀三→21志仁→22伯良→23镐→24应安→25兴正→26文魁→27希卿→28孔徒→29道扬→30世遗→31作贡→32师汉→33隆棻→34正楷→35延壬→36锦香→37策忠。字派:文希孔道,世作师隆,正(名)延锦策,昌盛显荣,敦原济美,万纪咸亨,